• 沒有找到結果。

個體鄰近性與定住區位

在文檔中 -以新竹地區為例 (頁 45-55)

科技人才為了降低知識外溢成本,在互動學習與創新上有賴於空間鄰近性、

認同與社會鄰近性,為了試圖瞭解與建構這三種鄰近性在科技人員工作-居住之 間關聯性,本研究透過「科技人員定住區位決策模式初步架構」(圖2-3-2),將 認同與社會鄰近性的理論建構在資訊的內部與外部搜尋過程中,以逐步解析鄰近 性對於定住區位之關連性。基此,本研究以下仍須對於資訊的內部與外部搜尋簡 短地說明,以區別科技人員與一般購屋者的差異。

住宅購買型態屬於高度涉入且複雜的購買行為,因此在資訊搜尋的過程中愈 顯重要。資訊搜尋的來源可分為內部搜尋(internal search)與外部搜尋(external search)(Bettman, 1979; Engel et al., 1993),內部是以既有的經驗與消費文化,

使用者記憶中經常對許多產品有某一種程度的認識,當要進行決策時,使用者會 專心致力於內部搜尋,當內部搜尋的資訊不足時再進行外部的搜尋。Hawkin et al.

(2001)亦表示從長期記憶中搜尋相關資訊的過程稱為內部搜尋,若內部搜尋無 法解決問題,則搜尋過程會轉移至外界,這種情況稱為外部搜尋。

國內相關實證文獻(彭新淼, 1976; 洪天元, 1987; 黃錦玲, 1994)研究中所考 慮之購屋資訊來源以外部搜尋資訊為主,包括有電視廣告、報紙廣告、一般雜誌 廣告、戶外招牌廣告、房地產專業刊物、房地產宣傳單、親友介紹、房屋仲介公 司、國宅處公告、建設公司寄送的說明書、房屋銷售人員解說以及電台廣播,而 對於內部的資訊搜尋的探討仍尚未涉及。然而,在市場潮流的趨勢下,新竹地區 的不動產業者及設計者多積極引入西式風格來創造其住宅產品的價值,並透過廣 告宣傳推銷美式的社區意象,以此營造出能為高科技人員接受的家園自明性(吳 綱立, 1999, 2002)。顯然地,科技人員在定住區位的內部資訊搜尋上,認同鄰近 性的可能是吸引高科技人才及科技廠商在台灣生根發展的主要誘因之一。

一、定住區位之內部鄰近-社會、認同鄰近性

地區創新群聚的形成,諸多研究立基於合作互動關係,提出集體學習、地方 鑲嵌、非交易互依、乃至網絡的形成,而這些都是主要探討鄰近性對於產業發展 層面之效應,但是對於地區住宅選擇方面的影響迄今尚無相關理論基礎。因此,

要瞭解認同鄰近性與社會鄰近性對於科技人員購買住宅之影響,本研究藉由環境

心理學家對於地方維繫研究的一種常用方法-地方依附-來說明探討。「依附」

是一種人與地之間情感的關係,不但含有個人本身的認知、偏好或判斷,或是一 種情緒上或情感上的連結,同時也具有象徵符號和情緒上的表達(McAndrew, 1993

)。而且依附的對象與行為方式,會隨著年齡成長、經驗等,在不同的階段會有 不同的改變(蔡秀玲, 1998)。

呂怡儒(2001)修改李英弘等的地方情感統合模式,歸納出地方概念的線性 關係(圖2-3-2)。從地方感、地方認同到地方依附,但這樣的過程非必然發生,

也就是說一個人對某個地方的情感情結,可以從一種立即的親切感,到一種深長 的、根深蒂固的依附,但沒有一定的關係。通常一個人內在的狀態(像是年齡、

婚姻)與特有的血脈關係(像是在當地的居住狀態-世居的、旅居的、短暫停留 的),或是情感上的事件,才是發展根深蒂固的地方感、地方認同和地方依附很 重要的關鍵。因此,地方依附是個人對地方的記憶與個人的經驗是不可分的,即 使是環境中的點點滴滴也都是為人所熟悉的,並且充滿意義(McAndrew, 1993)

。而它會隨著時間而增強,它不僅代表對物理位置本身的依附,也包含對於在那 裡所發展的社會關係網的依附。因此,個人利用地方,發展其社會關係網路後所 產生對於地方感受,得以形成地方依附感。

人類 地方 地方感

地方認同

地方依附 內部性

外部性 地方鬆脫 文化

時間 增加

減退 捲入

未捲入

環境/空間/物體 對地方態度 意向 行為 未知的、內在歷程 可表達的、外顯

對地方的態度

圖2-4-1 地方概念之統合

綜合上述學者的看法,個人對其自主覺察的生活空間內,可瞭解到地方依附 最重要的對居住環境發展出「認同及歸屬感」、以及形成「社會網絡」,而這樣 的觀念正與認同鄰近性與社會鄰近性非常相似,只是鄰近性隱含了一種科技人員

「緊密性(closeness)」的概念。

(一)居住環境之社會鄰近性

當地方鄰近於特殊場所以滿足作用者的目的及需求,使其感覺到對於環境 的需要,而這樣的需要又得以在特殊的地方從事特別的活動,達成的行為目標 而突顯地方對於作用者的價值(Williams et al., 1992; Bricker and Kerstetter, 2000

);換言之,由於資源的特有性使個人對於其所使用的居住資源賦予的重要性

,以及對於環境中所具有獨特的特性與知覺強烈的聯繫。

在第二節的部分提到科技人員高度倚賴內部的知識來源,主要是同事之間 互動更進一步的聯繫。因此,創新活動的引發與累積除了空間的鄰近性外,知 識的外溢是另一管道和機制,而知識的外溢機制以技術人才的流動或知識作用 者衍生為主要的憑藉。由於廠商的空間聚集,導致竹科地區形成一個專業的人 力圈(labor pooling)有助於資訊的流通,使得科技人員在接觸有關工作訊息上 相當便利(徐進鈺, 1999)。徐進鈺(2000)對於新竹科學園區積體電路產業的 實証研究中指出,在一些非正式的社交活動中,會交換產業或特定公司的相關 訊息,包括工作機會、工作心得與新知的介紹。特別是在科學園區中有著許多 的聯誼或運動社團,提供了許多的社交活動,而往往這些活動又成為資訊擴散 的管道。但由於這些資訊交流多是以非正式方式在進行,而且經常是社交活動 的副產品,因此少有被追蹤記錄的。但即使如此,在竹科中這種由於廠商聚集

,並且更重要的,由於這些工程師們既有的社會網絡,使得竹科形成一個技術 社群。

而社群網絡之間的互動關係亦會從工作延伸至居住的地方,依據朱明謙(

2001)對於科技人員的休閒行為研究顯示,除了最常與家人從事相關休閒運動 外,其次就是在園區工作的同事或友人。因此,非正式的互依在技術、經驗上 的交流,確是非常普遍於園區內,出了科學園區的大門之後,彼此之間的關係 並不因為隸屬不同公司而減少一起參與社交活動。然而,這樣的社群網絡的互 動必須立基於定住區位的空間鄰近上,由於空間鄰近性能刺激社會鄰近性,因

為較短的空間距離有助於社會互動和信任建立;亦即當科技人員需要花較多的 時間在工作-居住之間的通勤上時,其相對就有較少的時間與園區工作的同事 或友人有進一步接觸互動的機會。

(一)居住環境之認同鄰近性

居住環境認同鄰近性的產生是人在環境中的行為,經過時間的過程產生了 對於地方的認同感、價值觀或是滿意度;對於地方認為能夠提供安全與穩定的 環境並願意繼續與地方產生正面的關聯性,而這樣的鄰近程度是可以增強人對 於地方的價值感,使個人覺得地方對其是有意義的。因此,居住環境的認同的 鄰近為利用環境意義來象徵化或安置認同的一種自我解釋;也就是說,認同鄰 近性可以藉由「我在哪裡?」或「我屬於何處?」等問題來回答「我是誰?」

的問題。

從社會心理的角度來看,認同鄰近性之所以出現,是因為地方提供了認同 結構、維持與轉換的架構。如同人群、事務、活動一般,地方是日常生活世界 的一部分,並成為認同之界定與安置的重要機制。因此認同鄰近性是心理層面 的感受,是一段時間經歷和經驗的過程後產生的情感和象徵上的意義,是個體 對於自然環境認同的自我面向(Williams et al., 1992),這包括了個體日常生活 周遭環境的態度、價值、思想、信仰、意義和行為的意向,對於特別的地方有 歸屬感(Bricker and Kerstetter, 2000)。

認同鄰近性除了是文化環境所造成的形塑外,也使得個體具備了角色扮演 的能力。在這樣的前提下,個體除了能夠藉著社會認同的角色扮演,將自我與 某群體產生關聯性,並且得到聯帶感和歸屬感。而透過如此的扮演角色的功能 來顯示個體的認同藉由此扮演適當角色方式進而產生自己與所處的群體或者情 境有更融洽的運作。而「身份」是一個相對性的社會位置,並且可以透過它們 本身的基本特質,做出客觀的基本分類。然而一個身份的內涵與意義,卻是透 過長期且持續的歷史情境的社會互動中,所建構出來的。「身份」是一個社會 類屬的區分;而「依附」卻是對一個社會類屬或群體的聯帶感和對價值與行動

在「拉力」的不斷增強下,引發了一波智力回流(Brain Gain)逐漸形成。在 1980 年代每年幾乎有兩百位工程師與科學家自美返國,而到1990 年代中期,每年回 國學人人數甚至超過千人。2004 年為止,光是在新竹科學園區工作的就超過 2,500 位,幾乎新竹科學園區一半的廠商(116 家)都是由在美國深造過的華人 所創。

家是一個只能經由時間來體驗的過程,個人的特殊生命事件影響其對家的 體驗,經由動態的交互作用將一實質家居環境轉化為家的認同作用(Despres, 1991)。過去的研究發現隨著科技園區發展模式從矽谷傳到台灣,並且兩地的 科技人才交流日益頻繁,使得兩地科學園區附近地區的居住環境形式也相互的 影響(Chang, 1999 ; Chang and Hester, 1998)。許多歸國的高科技人員回台灣後 不僅帶回在國外所學的知識與經驗,同時也帶回國外的生活方式及生活習慣。

如今新竹科學園區內的竹村社區、湖濱社區等,讓園區的科技人員彷彿置身於 美國矽谷當中(張聖琳, 2004)。雖然類似美國的郊區地景勢不可擋,值得注意 的是,實際上高科技移民在地區居民中僅佔少數,依據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的 報告指出,2004 年 113,329 位員工當中僅 4.5%有美國經驗,但過去二十五年間

,加州矽谷的地景如鏡子般地反映在新竹地區,重新構成了新竹地區的高科技 地景,而這來自矽谷的科技人員產生出移轉自家園歸屬感母體(matrix)的氛圍

。無論有無美國居住經驗的高科技居民,在他們心中的當地新竹地景與矽谷郊 區意象相互交織,他們喜歡美國郊區價值並且強調與矽谷跨國的聯繫而非當地 社區(Chang, 1999)。

認同鄰近性依次形塑出科技人員對於家園環境的象徵形式、日常生活環境 經驗,並轉變他們的家園認同感。雖然生活在資訊時代,家園認同感結合了個 人、地景記憶與日常生活經驗,並且與遙遠國度或異國文化的意象幻想(fantasy

)相連結。因此,這種象徵形式的產生-位處山坡地的美式郊區地景,似乎是 透過各種社會作用者合作產生的集體環境作用。而驅使象徵形式之轉移的地方 依附感是作用者之間的一致共識。關於家園形式的創造者,從高科技決策者到 當地房地產開發商、代理商與建築師,皆致力在新竹地區的山坡地複製矽谷郊 區的感覺。從擁有美國生活經驗到僅想像美國夢的居民,大部分相信他們家園 的標準是有圍籬圍繞庭院與房門守衛的美式獨立住宅。Chang(1999)觀察新竹 地區的住宅發展並訪談77 位受訪者,包括台灣新竹地區與美國加州矽谷的高科

在文檔中 -以新竹地區為例 (頁 4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