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購屋社群與地方空間之連結

在文檔中 -以新竹地區為例 (頁 105-111)

第四章 定住空間變遷的另一隱含面

第三節 購屋社群與地方空間之連結

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的一個重要特徵即是地方在區域發展體系中與其本身以 外的地區連結(linkage)的功能、元素與模式。而「地方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表 示地方資源(可能是商品或某種特色)從地方層級的認知擴散到跨空間領域的其 他空間的認知,在這過程中一些動態因素的參入,造成資源無形的流動中產生與 其他空間在經濟、或社會層面上的連結關係。科技社群與地方的連結關係,從社 會層面觀之亦代表著某程度的認同關係,當連結關係存在時,不管是經濟或社會 層面,地方的發展或行動必會與其有所牽連。

一、社會鄰近的取徑

(一)購屋資訊之決策學習

從各種獲得購屋資訊來源重要程度之各項平均得分可知,較重要的資訊來 源依序為「以前居住之經驗」3.99、「建設公司/房屋仲介公司所提供的諮詢」

3.85,以及「園區工作的伙伴」3.73(表 4-3-1)。此顯示科技社群會先嘗試從自 身過去經驗中,尋找所需相關住宅資訊,倘若其未曾有購屋經驗或想瞭解更多,

便會向建設公司、工作伙伴與親友諮詢相關定住區位的資訊。在資訊來源分類 上,科技社群較偏好人際的購屋資訊,對於「報紙廣告」「路上看板牆廣告」、

「專業雜誌」與「工程車上之廣告」搜尋意願較為低落;另一方面,在平日生 活中僅只有 26.8%的人會對於住宅資訊較為注意。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園區工作 伙伴名列資訊來源的前三位,由於科技社群彼此之間的訊息流通極為快速,不 論是購物消費或購屋居住,對於流行的敏感度也比一般人高,因此有「同儕相 比較、流行同進退」的現象(葛愛華, 2005)。

各集群對於購屋資訊來源方面,經由單因子變異數檢定結果顯示(表 4-3-2),十項購屋資訊來源中「園區工作的伙伴」(P=0.011)、「專業網站」

(P=0.008)與「專業雜誌」(P=0.026)有顯著性差異。就「園區工作的伙伴」

而言,G2 與 G5 的平均數最高,分別為 4.32 與 4.42;而「專業網站」與「專業 雜誌」則是G2 的平均數最高(表 4-3-2)。顯然 G2 習慣於向園區一起工作的伙 伴蒐集購屋資訊,而相較於其他集群有近62.7%平時就有注意購屋資訊的習慣。

因此,有科技社群成立網路家族交換購屋價格、比較個案的習性,使得建商不

得不重視網路上談論的內容,也促成當地少數品牌個案順銷的情況。

科技生活雜誌訪問豐邑建設特助謝基松,談及科技社群的購屋習性他認為 科技社群具有三大特色:「第一,科技人非常用功做好事前資料蒐集,會把目前市場 上的所有個案都逐一比較;第二,科技人將房地產個案視為科技產品,務求理論和數據 的支持,力求精確掌握;第三,科技人會成立網路家族,以互通有無,聯合購買如家具、

電器等商品」(葛愛華, 2005)。

表4-3-1 購屋資訊來源分析表

排序 購屋資訊來源 平均數 標準差

1 以前的居住經驗 4.01 0.44

2 建設公司/房屋仲介公司所提供的諮詢 3.85 0.52

3 園區工作的伙伴 3.71 0.98

4 親戚朋友 3.58 1.25

5 專業網站 3.45 0.63

6 父母家人 3.26 1.45

7 報紙廣告 3.16 1.21

8 路上看板牆廣告 2.77 0.61

9 專業雜誌 2.36 0.86

10 工程車上之廣告 1.53 1.59

資料來源:本研究分析整理

整體而言,從上述分析發現到技術密集型的科技人才(G2、G3、G5)在定住 區位之社會鄰近方面,透過園區社群網絡互動討論的管道,取得自己所需要的購 屋訊息,而其對象不僅侷限在園區的工作伙伴,更是透過專業購屋網站平台把自 己遭遇的購屋問題,抑或將自己的購屋心得發佈在網站上,像是曾有一位聯電工 程師 Jeffish Chang 以『為自己買間夢想中的房子』為題名,將親身經驗及理性分 析精神,從了解需求、估算坪數、看屋策略、科學風水、裝潢等五步驟,以輕鬆 淺顯的文字、詳盡的各式圖表,完整說明常見的購屋問題與迷思,並將這樣的評 估報告放在網站上供人取閱8;就如Maskell and Malmberg(1999)所指相互信任的 社會關係促進了內隱知識的交換,這種內隱知識天生就難以透過市場傳達和交 易,但科技社群利用網路集結有相同喜好的人一起買房子、看房子,而這樣的氛

表4-3-2 各集群購屋資訊來源 ANOVA 分析表

G1 G2 G3 G4 G5 F 值 P 值 以前的居住經驗 4.22 3.95 4.25 4.35 3.23 0.38 0.818 園區工作的伙伴 3.21 4.31 3.81 3.33 4.42 3.35 0.011**

親戚朋友 3.71 3.59 3.65 3.69 3.88 1.08 0.366 父母家人 3.98 3.89 3.21 3.58 3.43 0.54 0.704 建設公司的諮詢 3.55 4.01 3.76 3.51 3.39 1.46 0.213 專業網站 2.05 3.46 3.28 2.86 3.11 3.55 0.008**

專業雜誌 1.86 3.16 2.89 2.76 2.44 2.81 0.026**

報紙廣告 2.77 2.59 2.60 2.43 2.32 0.87 0.481 路上看板牆廣告 2.36 2.51 2.59 2.11 3.03 0.90 0.462 工程車上之廣告 1.53 1.61 1.23 1.96 1.36 1.39 0.235

* P<0.1、** P<0.05 資料來源:本研究分析整理

(二)知識互動學習之依賴

對於居住環境的社會鄰近性而言,科技社群認為「園區就業環境」的依賴 最為重要,平均數為 4.30,其次是「工作上遭遇到困難的解決管道」為 3.79;

因此,科技社群之間有很強的維繫,這樣的維繫是建立在工作知識相互交流的 依賴上,呈現出環境的地方鬆脫與工作知識上的依附。

表4-3-3 社會鄰近性分析表

排序 社會鄰近性 平均數 標準差

1 新竹科學園區的就業環境可以滿足我的需求 4.30 0.05 2 搬離新竹地區後,會失去解決工作上遭遇到困難的

管道 3.79 0.39

3 如果換工作,我會考慮到其他地區的園區(南科、

中科)工作 2.87 0.28

資料來源:本研究分析整理

科技社群的社交網絡並不像傳統的網絡關係,只建立在傳統中國家庭,村 莊或宗親會上,還有一部份原因是基於專業的特質與對科技的興趣(劉韻僖 等, 2002),就如 Zucker et al.(1994)所指,園區專業的人力圈(labor pooling)是 創新與技術系統分析的核心,尤其區域內大學、研究與技術設施的能力,以及

與廠商之間的學習互動,以使技術基礎設施之地方化效果產生,例如唯有與研 發或創新者一起工作、或經由一同在實驗工作,則受轉移者才可能學習到;這 也使得在資訊技術發達的時代,縮減了空間交易成本,但創新活動卻必須藉由 空間鄰近性來面對面溝通。就創新氛圍而言,為了能持續成功,從知識源學習 是一個不可缺的要素(Keeble et al., 1999; Camagni, 1991)。Kogut and Zander

(1996)也認為,組織間認知使組織在共同語言與共同願景的環境下移轉知識,

因而能促進資訊的移轉、資訊移轉雙方的資訊分享意願以及資訊接收者的吸收 能力。Conner and Prahalad(1996)並認為組織在共同行為的基礎假設下,溝通 將顯得更加容易,因而增進能降低資訊移轉的時間與成本。

表4-3-4 各集群社會鄰近性ANOVA分析表

G1 G2 G3 G4 G5 F 值 P 值 新竹科學園區的就業環境可以滿

足我的需求 4.11 4.09 4.21 4.04 3.98 1.21 0.294 搬離新竹地區後,會失去解決工

作上遭遇到困難的管道 3.10 3.78 3.89 2.89 3.65 3.65 0.000**

如果換工作,我會考慮到其他地

區的園區(南科、中科)工作 2.77 3.33 2.94 2.76 2.29 0.41 0.038

* P<0.1、** P<0.05 資料來源:本研究分析整理

二、認同鄰近性之取徑

科技社群對於新竹地區整體區域之認同的鄰近以「我會盡量住在類似家鄉的 地方」的認同感最為強烈,平均數為 4.45,其次是「我喜歡與科學園區的人住在 一起」平均數 4.30,再其次是「我重視美式郊區的住宅形式」平均數 3.89;而對 於「住在這裡賦予我較高的社會地位」則平均數為最低為 2.93,「我對居住地區 的環境有著濃厚的感情」次低為3.34(表 4-3-5)。因此,對於居住環境的認同鄰 近性而言,「新竹地區的商業機能滿足度」則是位居最後一位(2.85)。這顯示普 遍科技社群在心理層面上對於居住地區本身的情感依附薄弱,這與過去研究指出 園區內外的隔離世界中,科技社群不僅在實質空間上存在有形的區隔,新的就業

表4-3-5 認同鄰近性分析表

排序 認同鄰近性 平均數 標準差

1 我會盡量住在類似家鄉的地方 4.45 0.20 2 我喜歡與科學園區的人住在一起 4.30 0.34

3 我重視美式郊區的住宅形式 3.89 0.17

4 我重視美式郊區的居住環境 3.51 0.29

5 美式郊區家園和社區意象讓我很有安全感 3.44 0.64 6 住在這裡賦予我較高的社會地位 3.34 0.50 7 我對居住地區的環境有著濃厚的感情 2.93 0.45 8 新竹的商業機能能滿足我的購物需求 2.85 0.15 資料來源:本研究分析整理

此外,新竹地區的購物、消費環境方面普遍無法滿足科技社群的需求(2.85),

由於新竹科學園區內的上班族的生活作息和一般上班族不太一樣,它們會有三班 制或作二休二的制度,所以許多商圈與百貨公司要靠竹科人來消費是不夠的,因 此基本上,平日是以新竹人為最主要的消費客群,再向外延伸至桃園、苗栗地區。

很多竹科人在新竹工作,心情卻猶如過客,往返路線只在園區、住處間來回。因 此,一到假日,園區就變成空城,不少人休閒、購物,仍然寧願北上,有員工譬 喻「新竹的光復路就像是台北市東區,清大門口的巴士站,坐車直達忠孝東路」

(盧智芳, 2004),這使得園區與台北都會區在空間的實踐上,呈現一種依賴互存 的依附關係,形成所謂的「中心-邊陲」的關係(Mathews, 1997; 王鴻楷, 1993)。

各居住區位變遷集群對於八項認同鄰近性變數的因子變異數檢定分析結果顯 示(表4-3-6),除了「我喜歡與科學園區的人住在一起」、「住在這裡賦予我較 高的社會地位」,其餘六項變數的皆達顯著(P<0.1),其中與家園認同鄰近方面 有關的問項有「我會盡量住在類似家鄉的地方」、「我重視美式郊區的住宅形式」、

「我重視美式郊區的居住環境」、「美式郊區家園和社區意象讓我很有安全感」

與「我對居住地區的環境有著濃厚的感情」,G2 在住宅形式的選擇上高度偏好美 式住宅,而且有近 70%者曾經有到國外留學或工作的經驗。對照前面第二與第三 章部分之分析,七○年代竹科菁英幾乎都是「海歸派」,在國外大多居住寬敞的 庭園住宅,回到新竹工作,公寓、透天庴無法滿足需求,於是開始購地造屋,因 此園區周邊的香山區、寶山鄉山坡地郊區地區依山傍水,距竹科約十分鐘車程成 了竹科人的後花園。

在文檔中 -以新竹地區為例 (頁 105-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