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建議

在文檔中 -以新竹地區為例 (頁 132-15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三、對政府單位之建議

新竹科學園區一直為其他科學園區發展的借鏡,新竹地區近年來的發展快速

,多項建設的開發及相關指標均指出新竹市的發展已超越同級省轄市,甚至逐步 追上台灣三大都會區之趨勢,放眼未來,新竹地區之多項建設規劃案將促使新竹 地區成為台灣北部的次區域中心,並且隨著新竹科學園區所延伸出之衛星園區而 逐漸由單核心轉變成多核心發展。然而,從科技社群的居住區位決策因素分析中 發現到具有高度知識與技術的外來科技類群對於當地地區而言,每天往返路線只 在園區、住處間來回,而新竹科學園區對於新竹地區而言是屬於竹科人的飛地(

enclave),這只會形成當地居民與竹科人的對立。因此,地方感、文化完整性、

地景脈絡與草根性(rootedness)對於具有多元文化的視野的都市規劃者是必要的。

如果我們認為科技園市是來自世界各地居民的家鄉,則它應該不僅是生產主要技 術的地方,也應是試驗不同文化生活型態的地方。以下列出將美國家園根植台灣 文化脈絡的管理策略。

(一)鼓勵新興發展以整合現有的城鎮或城市,而非獨立鄉村的延伸;

(二)在市區住宅區內提供安全的大眾運輸;

(三)建立城市為文化和生態關懷的教育環境。例如,幫助在不同種族假日建立 多元文化的節日景觀;

(四)鼓勵混合土地使用的模式,像是住商混合;

(五)促進多元文化的購物中心;

(六)為不同的家庭型態(如三代同堂家庭)提供不同的房子和花園類型,並為 社會互動設計有潛力的地產邊界(property boundaries)。

四、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本研究乃從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的設置至今,對其周邊地區的空間結構作歷程 性的研究,其在時間面向上本具有空間發展的延伸性特質,因此在隨航照圖等相 關資料的更新與補足的過程裡,就認知主體的基礎上,將有助於更進一步的瞭解 到關於其都市空間結構之發展軌跡和變遷。

(一)高科技地區空間發展模式之缺乏縱向時間的考量

本研究在問卷設計上僅能目前新竹科學園區在邁入成熟穩定階段時,科技 社群社群在社會鄰近、認同鄰近與認知鄰近使工作-居住區位產生空間上的鄰

近性,但是卻無法深入探討過去園區在設立初期與成長期階段時,是否已有此 三種鄰近性對科技社群產生影響,或者是因時間序列的變遷,而有不同的影響 幅度。

此外,在科技社群居住區位行為之研究並無法將「家庭生命週期」的觀念 帶入,根據胡太山、解鴻年(2004)對於高科技地區社群定住區演化之初探中 顯示,從外來地區的科技社群初期家庭型態為單身與夫婦比例較高,居住區位 選擇以園區周邊為主;到了中期家庭型態則以夫婦為主,而居住的地方以核心 社區之新竹市區與竹北,住宅型態也有所轉變;最後到了末期,家庭型態以夫 婦與小家庭居多,居住的地點選擇在郊區的香山次核心社區的竹東、竹南鎮。

顯然其研究僅是以外來的科技社群為研究對象,並不包括本地的科技社群,但 這可以為日後之研究提供一參考模式。

(二)對於國內其他科學園區變遷的差異比較

1980 年新竹科學園區的設立更進一步確立的台灣高科技工業化的發展軌 跡。新竹科學園區為台灣科技化發展的第一階段成功的扮演了觸媒的角色,然 而為了持續提供台灣高科技產業擴展之需求,同時帶動南部地區高科技產業發 展的政策方針下,設置了第二個科學園區-台南科學工業園區。竹科與南科所 進駐之高科技產業類別雖然相同,包括積體電路、光電、電腦周邊、精密機械 及生物科技,但兩者所處的地理空間條件與社會經濟結構的不同,使得竹科經 驗並不能完全移植複製在南科上。做為高科技產業的空間發展條件適宜性之研 究,似乎是現今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大立、邱信智(1999),〈台灣地區人口空間分佈型態之研究-中山高速公路 衝擊影響分析〉,發表於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學術研討會,台南:成功大學。

王俊堯(2003),《高科技產業地方生產網絡之研究-以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為例》,

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劃系,碩士論文。

王湧泉(1985),《高雄都會區的人口分布及其變遷》,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 所,碩士論文。

王 鴻 楷 (1993 ) , 《 新 竹 科 學 園 區 員 工 生 活 圈 及 其 地 區 連 接 之 研 究 》 ,

(NSC81-0301-H002-20),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

交通部高速鐵路工程局(1999),《新竹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規劃報告》。

朱明謙(2001),《高科技產業從業人員休閒行為、工作壓力與工作績效之研究》,

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都市及住宅發展處(歷年),《都市及區域發展統計彙編》。

吳綱立(1999),〈營造家園認同感對科學城規劃的意義-以歸國高科技人員的 經驗為例〉,發表於建築生產與管理技術研討會,台北:台北科技大學,頁 153-158。

吳綱立(2002),〈營造家園認同感對促進科學城永續發展的意義-本土化科學 城居住空間規劃模式及設計準則之研究〉,發表於中華民國住宅學會第十一屆 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南投:暨南大學,頁604-624。

呂怡儒(2001),《台北近郊森林地方感之研究》,台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呂清松(1997),《科學園區對地方發展之論爭與臺灣實證-新竹科學園區個案 研究》,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小建(1999),《經濟地理學》,初版,北京:高等教育。

李俊發(1980),《新竹科學工業實驗園區對台灣北部區域都市發展影響之研究》,

中興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朝賢(1995),〈臺灣城鄉人口遷移因素之探討〉,《臺灣經濟》,第 218 期,

頁1-12。

沈道剛(2002),《科學園區員工住宅需求及通勤行為之研究》,東華大學環境 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祖嘉(1994),〈台灣地區住宅需求與租買選擇之聯合估計〉,《政大學報》,

第68 期,頁 183-200。

林素菁(1999),〈通勤成本對住宅區位選擇影響之分析〉,發表於中華民國住 宅學會第八屆年會及論文研討會,台北:台灣大學。

林淑萍、蔡明春、劉思穎(2003),〈住宅選擇因素與消費者市場區隔之研究-

以新竹科學園區為例〉,發表於中國工業工程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彰化:

建國技術學院。

林楨家、馮正民、李洋寧(2004),〈知識可及性對創新的影響-以臺灣北部區 域電子產業為例〉,《運輸計劃季刊》,第33 卷第 3 期,

施鴻志(1991),《科技園區對區域社經影響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

洪天元(1987),《台北市國民住宅購買者特性之研究》,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洪芳傑(2000),《科學園區科技人員住宅區位選擇因素之研究-以新竹科學工 業園區為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太山(2005),《科技社群互動及其對創新成效之影響》,台北大學都市計劃 研究所,博士論文。

胡太山、林建元、劉明政(2003),〈高科技地區生產者服務業發展演變之研究

-以新竹地區為例〉,《建築與規劃學報》,第4 卷第 2 期,頁 178-202。

胡太山、張素莉(2001),〈技術基礎設施、產業聚群與與地方創新網絡建構之 初探-以新竹科學園區暨周邊地區為例〉,《建築與規劃學報》,第2 卷第 1 期,頁27-42。

胡太山、解鴻年(2004),〈高科技地區社群定住區演化之初探-以新竹地區為 例〉,《都市規劃滙刊》,第151 期,頁 74-78。

胡太山、解鴻年、王俊堯(2002),〈新竹科學園周邊地區社經發展變遷之調查 研究〉,《都市與計畫》,第29 卷第 1 期,頁 37-65。

孫鴻業(2002),《污名、自我、與歷史:台灣外省人第二代的身份與認同》,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進鈺(1999),〈流動的鑲嵌-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的勞動力市場與高科技發展〉,

《台灣社會研究》,第11 / 12 期,頁 67-96。

徐進鈺(2000),〈廠商的時空策略與動態學習-新竹科學園區積體電路工業為 例〉,《城市與設計學報》,第35 期,頁 75-118。

張瑋寧(1996),《高科技人口住宅市場 NBER 模式之研究-以新竹科學工業園 區為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曹葦如、張金鶚、林秋瑾(1999),〈以質化方法分析台北地區購屋之行為〉,

發表於中華民國住宅學會第八屆年會及論文研討會,台北:台灣大學。

莊錦爐(1998),《新竹科學園區員工住宅需求對周邊房地產影響之研究》,中 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劃系,碩士論文。

陳正昌、程炳林、陳新豐、劉子鍵(2003),《多變量分析方法-統計軟體應用》,

第三版,台北:五南。

陳彥仲(1997),〈住宅選擇之程序性決策模式〉,《住宅學報》,第 5 期,頁 37-49。

陳淑美、張金鶚(2002),〈家戶遷移決策與路徑選擇之研究-台北縣市的實證 分析〉,《住宅學報》,第11 卷第 1 期,頁 1-22。

陳朝興、蕭慧瑩(1999),〈高科技產業對城市區域形式的影響〉,發表於中華 民國都市計劃學會年會及論文研討會,台南:成功大學,頁I-C-1-1-I-C-1-11。

彭新淼(1976),《台北市住宅房屋購買行為之研究》,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碩士論文。

黃若帆(2003),《以 Logit 模式分析科技人員住宅選擇之研究》,中華大學建築 與都市計劃系,碩士論文。

黃錦玲(1994),《台北市住屋購買行為之研究》,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楊友仁(1998),《從新竹到台南-科學園區、新興工業與地方發展的政治經濟 學分析》,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雲龍(1980),《新竹科學園區環境衝擊之研究-社會經濟地理環境之探討》,

文化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葛愛華(2005),〈效用理論 IN、投資損益 OUT,科技人聰明購屋經驗談〉,《科 技生活》,第66 期。

解鴻年(2001),《新竹工業園區設置與周邊地區空間結構變遷關係之調查研究

(II)》,(NSC89-2211-E216-012),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

解鴻年、胡太山、王俊堯(2004),〈產業地區創新與生產網絡之研究—以新竹 科學園區暨周邊地區積體電路為例〉,《建築與規劃學報》,第5 卷第 2 期,

頁178-200。

解鴻年、胡太山、柯大鈞、薛卜賓(2005),〈新竹科學園區周邊工業區發展變 遷之研究〉,《環境與世界》,第11 期,頁 1-31。

在文檔中 -以新竹地區為例 (頁 132-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