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人格特質、教師管教方式與偏差行為的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人格特質、教師管教方式與偏差行為的相關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生人格特質、知覺教師管教方式與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者使 用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來蒐集本研究相關之國內文獻,並以「國中、青少年、偏差、

偏差行為、違規行為、人格特質、五因素模式、管教、教師管教、導師管教」等關鍵字 進行搜尋,選取自 2000 年迄今之文獻,而國外文獻,則使用 ERIC 期刊資料庫,並以

「deviant behavior、big five、five factors model、teacher discipline styles」等關鍵字進行

搜尋,選取適合本研究對象之文獻,以及參考相關之英文書籍。本節分成四個部分探討:

1.偏差行為的相關研究;2.人格特質與偏差行為的相關研究;3.教師管教方式與偏差行為 的相關研究;4.人格特質、教師管教方式與偏差行為的相關研究。

壹、偏差行為的相關研究

研究者根據所蒐集的相關文獻及實證性研究,發現影響偏差行為的個人背景因素很 多,本研究僅就性別及年級等因素來做探討與分析,並整理目前國中生偏差行為的情況。

一、性別因素

探究相關實證研究,發現大部分的研究均顯示性別變項與青少年偏差行為有關係,

且男生比女生有更多的偏差行為,也就是男生從事偏差行為的頻率高於女生(王梅香,

2003;朱宥靜,2008;何美瑤,2001;吳柳蓓,2004;徐淑美,2004;張麗鵑,2003;

許嘉家,2004;陳佳琪,2002;陳武天,2007;彭怡芳,2001;曾育貞,2002;劉俊良,

2002;劉峻誠,2003;蔡松瑜,2003;Eamon & Altshuler, 2004; Marcus, 1999)。何明晃

(2006)以臺灣高雄少年法院院轄區(即高雄縣、市)之非行8少年為研究對象,結果 發現非行少年在性別上的差異,也是男性多於女性。有些研究則進一步分析不同偏差行 為類型上性別的差異狀況,研究發現不同性別的國中生在偏差行為類型上有顯著差異,

男性較女性容易有「外向性偏差行為」發生,而女性則傾向於從事「內向性偏差行為」

(周淑如,2006;許甄育,2005;陳志明,2007;陳慧如,2004;劉冠琪,2005)。但 在「學習適應問題」部分,周淑如(2006)以及陳慧如(2004)研究發現「學業適應問 題」方面,性別不具有影響力,而許甄育(2005)的研究卻發現男生發生學業適應問題 之頻率較女生高,林孟嫻(2007)也研究發現男生在「違規犯過行為」、「學業適應行為」

8 未避免不良標籤作用,造成少年人格負面烙印效應,因此,對於特定年齡層之人有違法情事者,多 不稱為犯罪,而稱之為非行。

兩層面之偏差行為顯著高於女生,而在「心理困擾行為」層面上,則是女生高於男生。

另外則有研究發現男女生在偏差行為上並無顯著差異(蘇英杰,2003)。因此,偏差行 為在性別變項上仍值得進一步探究其差異情形。

再者,根據法務部2007 年《少年兒童犯罪概況及其分析之報告》中顯示,2007 年 女性少年兒童犯罪人數雖是近10 年來最低,但所占比例仍較 1998 年明顯增加,尤其近 年來女性少年兒童犯罪人數雖隨著整體少年兒童犯罪人數的下降而減少,但下降幅度卻 未如男性或整體少年兒童犯罪人數明顯。由於社會風氣開放與多元,女性參與社會活動 的機會增加,預測未來女性少年兒童犯罪仍將占有一定之比例,應密切觀察(法務部保 護司,2008)。

綜上所述,大部分的研究仍支持男生較女生更容易發生偏差行為,尤其是在外向性 的偏差行為上,但女生參與犯罪及偏差行為的程度也相當高,因此女生的偏差行為問題 也應該多加重視(許春金,2000)。本研究中的偏差行為最主要指的是外向性的偏差行 為,其差異情形是否仍會男生高於女生,有待進一步的探討。

二、年級因素

許多相關實證研究都指出不同年級的青少年在偏差行為上有顯著差異,且年級越 高,偏差行為也越嚴重(王梅香,2003;徐淑美,2004;張秀慧,2001;張麗鵑,2003;

許嘉家,2004;陳慧如,2004;曾育貞,2002;劉峻誠,2003;Cecilia, 2004; Eamon & Altshuler, 2004)。另外,也有研究顯示國三學生在逃家破壞和性問題的偏差行為明顯高於國二和 國一學生(陳武天,2007),且國三學生也比國一、國二學生有更多的「違規犯過行為」、

「心理困擾行為」與「學業適應行為」(林孟嫻,2007)。但有研究卻發現,低年級國中 學生的偏差行為顯著高於高年級國中生,尤其是一年級的學生,屬於偏差行為的高危險 群,因為一年級新生剛入學,對於學校環境、校規較不了解、陌生,較容易觸犯校規,

而三年級學生因面臨升學壓力,且對學校環境、校規較為熟悉,比較不易出現偏差行為

表2-5 國中生偏差行為現況分析(續)

表2-5 國中生偏差行為現況分析(續)

則須待進一步分析驗證。再者,因各研究所設計的偏差行為量表內容不同,所以較常發

童的人格特質則同質性較高。石文宜(2005)針對國中生的研究發現學生人格特質是影 響學生偏差行為的重要預測因素,尤以越具外傾支配性、聰穎開放性及越不具和善性、

嚴謹自律性的學生,特別容易產生偏差行為。有關外向性的部分,黃挺毅(2003)的研 究發現正常兒童的外向性較偏差兒童高,但與石文宜(2005)的研究發現卻是相反的,

外傾支配性越高反而越容易產生偏差行為。究其原因,這樣的差異有可能和研究對象的 年段不同有關,或是變項定義不同而有差異,因為石文宜(2005)的外傾支配性包含外 向性和負向支配性二個因素,故其研究發現和黃挺毅(2003)的結果不同。

而國外文獻部分,Costa 和 McCrae(1990)研究發現,越具友善性傾向的學生,越 不容易有擾亂社會秩序的行為發生。Costa 和 McCrae(1992)研究發現,越具神經質傾 向的學生,越容易從事高冒險性的危險行為。Cecilia(2004)研究發現,越具友善性及 謹慎性傾向的學生,會顯現越低的違法行為;而越具外向性及開放性傾向的學生,會顯 現越高的違法行為。Ehrler 和 Evans(1999)研究發現,友善性、謹慎性及開放性人格 特質與學習專心方面的問題行為、暴力衝突方面的問題行為呈現負相關,表示越具友善 性、謹慎性及開放性傾向的學生,會顯現越低的學習專心方面的問題行為、暴力衝突方 面的問題行為;而神經質人格特質則與學習專心方面的問題行為呈正相關,表示越具神 經質傾向的學生,會顯現越高的學習專心方面的問題行為。

再者,可間接從相關文獻來探討兩者的關係,亦即從人格五因素中的某一特質的某 一特性去探究與偏差行為之關係,例如:神經質的部分,李俊甫(2002)研究發現,國 中學生知覺整體自我期望水準越高者,違規行為表現程度較低,較不易產生違規行為。

也就是說當學生自我評價越高時,越能控制自己的行為,也就越不容易發生偏差行為

(Brezina, 2000)。而個體越容易緊張、或有負面情緒發生時,偏差行為也越容易產生(彭 怡芳,2001),就如同林孟嫻(2007)也研究發現,當國中生「非理性信念」的程度越 高,也就是越容易有負面情緒的想法或觀念時,例如:過度焦慮、逃避困難、容易有挫

折反應等等,偏差行為也越嚴重。另外許甄育(2005)研究發現,當個體愈傾向外控9、 愈將自身的成敗歸因於外在環境因素時,越容易表現出焦慮、抑鬱以及自信心低落等傾 向,其發生偏差行為的頻率也愈高,蔡美雪(2006)也研究發現,青少年制握信念傾向 外控者,整體性偏差行為、外向性偏差行為、內向性偏差行為及學業適應問題發生之頻 率較高,亦即外控者對於事件發生持悲觀、無力的看法,因而容易導致適應不良的問題 行為。另外劉冠琪(2005)研究發現,當青少年如果愈不易控制自己的脾氣,越容易情 緒化者,將愈容易有衝動的行為反應出現,也越容易形成偏差行為。

謹慎性的部分,吳柳蓓(2004)研究發現,自我控制能力越高,越不容易產生偏差 行為,當中自我控制能力,包含毅力的部分,亦即學生具有高毅力者,越不容易產生偏 差行為;另外余博文(2003)整理歸納出學生怠忽學習,缺乏向上精神者,常發生偏差 行為。外向性的部分,從吳柳蓓(2004)以及張惠君(2002)研究發現,自我控制能力 越高,越不容易產生偏差行為,當中自我控制能力,包含衝動性以及冒險性的部分,亦 即學生具有低衝動性以及低冒險性者,越不容易產生偏差行為。

歸納上述研究結果可發現,個體的人格特質與偏差行為的發生有相關存在,然大部 分的研究仍只針對單一人格特質進行探討其與偏差行為的關係,因此,本研究將以人格 五因素中的「神經質」、「外向性」、「開放性」、「友善性」及「謹慎性」,來探究 其與偏差行為的關係。

參、教師管教方式與偏差行為的相關研究

余博文(2003)研究發現對目前國中學生的偏差行為最有效的處理方式之一為「行 為改變策略、建立師生良好關係、尊重學生個別差異」,亦即學校教師要兼備經師與人

9 當個人相信行為發生之後所得到的增強,來自於機會、運氣、外在事物的力量,個人對此行為不具 影響力者稱為外在制握,又稱做「外控」。

師,成為一個有效能的教師,發揮教育愛,瞭解學生問題,多加善用輔導技巧,循循善 誘學生。由此可知,教師管教的方式會影響學生的偏差行為,故本研究以外在系統因素 中的教師管教方式來探討其與國中生偏差行為的相關,但在探討相關實證研究中,卻很 少直接針對此兩個因素進行討論的研究,當中有孫旻儀(2005)以教師管教方式來探討 國中生的學校生活適應,研究發現教師管教方式類型的不同,國中生的學校生活適應亦 有顯著的差異存在。教師採用「寬鬆放任」、「開明權威」的管教方式類型,比採用「忽 視冷漠」及「專制權威」型,學生更表現出較佳的自我適應行為。因此教師應該不要給

師,成為一個有效能的教師,發揮教育愛,瞭解學生問題,多加善用輔導技巧,循循善 誘學生。由此可知,教師管教的方式會影響學生的偏差行為,故本研究以外在系統因素 中的教師管教方式來探討其與國中生偏差行為的相關,但在探討相關實證研究中,卻很 少直接針對此兩個因素進行討論的研究,當中有孫旻儀(2005)以教師管教方式來探討 國中生的學校生活適應,研究發現教師管教方式類型的不同,國中生的學校生活適應亦 有顯著的差異存在。教師採用「寬鬆放任」、「開明權威」的管教方式類型,比採用「忽 視冷漠」及「專制權威」型,學生更表現出較佳的自我適應行為。因此教師應該不要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