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青少年是人生的黃金時期,此時正值生理發育到心理成熟的狂飆期(period of storm and stress)。在這個年齡層,他們對於所處週遭事物的認知還處於似是而非的階段,因 此在情緒上容易衝動與焦慮,尤其在社會結構快速的變遷下,價值觀的改變、次級文化 的衝擊以及來自於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的種種壓力,均可能造成青少年在心理、生 理及社會價值判斷上產生適應不良的困擾,有鑑於此,針對影響青少年偏差行為的相關 因素,應有進一步探究之必要性。

本研究以國中生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影響偏差行為的相關因素,在參考相關文獻的 作法後,本研究決定以國中生的人格特質與教師管教方式做為探究偏差行為的研究構 面,然而鑒於相關文獻僅能間接說明教師所採取的管教方式,會影響學生某一人格特質 的表現,卻未能進一步探討國中生人格特質與教師管教方式可能會對偏差行為產生交互 影響的效果。於此,為填補相關文獻的研究缺口,本研究認為針對不同型態國中生的人 格特質,探討教師究竟應採取何種管教方式方能有效降低國中生的偏差行為,實為目前 從事國中教育工作者首重之議題。

在本章中,首先陳述研究動機,其次歸納出本研究之目的,然後針對研究中所使用 的名詞,加以界定意義,最後說明本研究之研究範圍及研究限制,各節相關內容如下所 述。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007 年 4 月 16 日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學院發生舉世震驚的校園喋血事件,該校一名 男子持槍瘋狂掃射,包括槍手在內,至少33 人死亡,為美國史上死傷最慘重的校園槍 擊案(畢儒宗,2007),這也引發了有關學生的心理問題、槍枝管制、暴力死亡的視聽 污染、校園安全的緊急應變措施等諸多的討論議題和省思(駐洛杉磯臺北經濟文化辦

事處文化組,2007)。而臺灣的校園安全又是如何?根據教育部統計處(2008)公告的 各級學校校園事件統計表顯示,2006 年 7 月至 2007 年 6 月一整年,國小到大專的校園 事件多達15,007 件,經過分類整理,發現「校園暴力與偏差行為」排名第四,僅次於 意外事件、疾病事件、少兒保護案例。當中值得注意的是,意外及疾病事件都有下降 的趨勢,唯獨「校園暴力與偏差行為」卻明顯增加,由1,446 件增加到 1,691 件,因而 死傷的人數也達804 人,其中於國中階段所發生的件數從 2005 年的 578 件,提高至 2006 年的627 件,此結果顯示目前國中生校園暴力與偏差行為似有日益嚴重的趨勢。

有鑑於此,教育部於2001 年訂定《校園安全及災害防救通報作業要點》,要求各教 育單位成立校安中心,統籌校園事件緊急通報,以期進一步改善校園治安;並且更於2006 年 3 月起,積極推動《1410 陽光專案》1,頒訂《改善校園治安—倡導友善校園,啟動 校園掃黑實施計畫》,以改善校園治安,營造友善校園,防制校園暴力、霸凌、藥物濫 用及黑道勢力介入校園。另一方面,學生所處的社會環境,若也充斥著犯罪與暴力,也 可能影響學生偏差行為的發生。研究者目前所服務的臺中市,根據警政署統計資料顯 示,全國各縣市的一般刑案犯罪率,2007 年以臺中市的犯罪率最高,而且從 2004 年至 2007 年,臺中市至少連續 4 年都是國內犯罪率最高的城市(黃敦硯、邱俊福,2008)。

因此,本研究以臺中市為研究區域,國中生為研究對象,探討偏差行為的現況,此為本 研究首要研究動機。

探究相關偏差行為的實證研究,發現大部分的研究均顯示性別變項與青少年偏差行 為有關係,且男生比女生有更多的偏差行為(王梅香,2003;朱宥靜,2008;何美瑤,

2001;吳柳蓓,2004;徐淑美,2004;張麗鵑,2003;許嘉家,2004;陳佳琪,2002;

陳武天,2007;彭怡芳,2001;曾育貞,2002;劉俊良,2002;劉峻誠,2003;蔡松瑜,

1 《1410 陽光專案》:頒訂 1 個《改善校園治安—倡導友善校園,啟動校園掃黑實施計畫》;建立 中央、縣市、校外會及學校等4 個層級運作平台;推動 10 項改善校園治安強化作為(教育部,2006)。

2003;Eamon & Altshuler, 2004; Marcus, 1999)。但根據法務部2007 年《少年兒童犯罪概 況及其分析之報告》中顯示,由於社會風氣開放與多元,女性參與社會活動的機會增加,

預測未來女性少年兒童犯罪仍將占有一定之比例,應密切觀察(法務部保護司,2008)。

而許多相關偏差行為的實證研究亦指出不同年級的青少年在偏差行為上有顯著差 異,且年級越高,偏差行為也越嚴重(王梅香,2003;徐淑美,2004;張秀慧,2001;

張麗鵑,2003;許嘉家,2004;陳慧如,2004;曾育貞,2002;劉峻誠,2003;Cecilia, 2004; Eamon & Altshuler, 2004)。但張秋桂(2004)卻發現低年級國中學生的偏差行為顯 著高於高年級國中生;再者,這些相關偏差行為的實證研究,其研究對象年段之不同、

研究分佈地區之差異,是否能將其研究結果推論到本研究中的臺中市國中生身上,則須 進一步分析驗證。因此,本研究以性別及年級為背景變項,探究其在國中生偏差行為上 的差異情形,此為本研究之研究動機二。

雖然教育主管機關已經開始正視校園的安全問題,擬定不少的防制方針,但是青少 年偏差行為還是日益嚴重。面對這群國家未來主人翁的問題,許多專家學者都投入相當 大的心力,努力尋找導致偏差行為的成因,以對症下藥,杜絕偏差行為的發生。黃德祥

(2000)指出青少年偏差行為的成因基本上都包含著個人、家庭、學校與社會等四方面 因素,其中以青少年的個人問題最受關切。而在法務部 2007 年《少年兒童犯罪概況及 其分析之報告》中顯示,少年兒童犯罪原因可分為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家庭因素、社 會因素、學校因素及其他因素等等,其中又以因「心理因素」而犯罪者人數最多,且比 率呈逐年增加的趨勢(法務部保護司,2008)。

在個人心理因素中,「人格」是其中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因為人格源自個體內一致 的行為模式與內在歷程。人格的穩定,使個體在不同的時空下仍可以辨識出一致的行為 模式;而人格的內在歷程包括了所有的情緒、動機與認知,雖然發生在深層,但卻影響 著我們的行為與感受(林宗鴻譯,2006)。因此,人格的獨特性、持續性及穩定性,可

用來探討個體的行為模式。而且近年來許多人格心理學家發現人格中有五個因素能涵蓋 人的特質,且漸漸凝聚共識,提出人格五因素模式2(McCrae & Costa, 2003)。

眾多國外文獻指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格五因素模式能有效的解釋不同文化 下的人格特質(Costa, Terracciano, & McCrae, 2001)。另外,在國內探討人格特質的相 關文獻中,亦有若干文獻曾運用五因素模式於國中生的研究議題上(尤誌章,2006;石 文宜,2005;林季謙,2003;林芝怡,2005;黃惠鈴,2004;黃靖分,2004;溫嘉民,

2005),然探討之主題卻鮮少著墨於國中生的人格特質與偏差行為間的關聯性。雖然黃 挺毅(2003)曾就國小學童探究人格特質與偏差行為之關係,然本研究認為由於國中生 正處青春期的叛逆階段,因此國中生於人格特質上所反映的偏差行為應與國小學童有所 差異。於此,本研究鑒於過往文獻的研究缺口,進一步探究國中生的人格特質與偏差行 為之關係,此為本研究之研究動機三。

再者,張楓明(2006)指出青少年發生初次偏差行為的關鍵期是在國中階段,而在 國中生活中,與學生接觸較長時間的人,除了同儕之外,就屬負責「傳道、授業、解惑」

工作的教師了。在孫仲山(1995)的研究中,發現教師正向、積極的行為,會激發學生 正向、積極的行為;而周愫嫻(2001)也發現教師對學生的排斥會影響偏差行為的發生;

且就教育社會學的觀點而言,師生互動能對學生行為產生最直接的影響(郭丁熒,1998)。 由此可知,教師合理的管教方式,應能引導學生具有正確的行為方向,並藉以減少 偏差行為的發生。然而本研究回顧探討國內偏差行為的相關文獻,卻鮮少著墨於教師管 教方式與偏差行為的相關研究,雖然孫旻儀(2005)曾經探究國中教師管教方式與學生 在校行為表現間的關係,但只著重在學生生活適應方面。而在零體罰教育法規的頒佈 後,也有研究發現教師對零體罰教育法規的認知會影響教師的管教方式(洪依如,

2 人格五因素模式(Five Factor Model),簡稱FFM,這五個因素分別為:神經質、外向性、開放性、

友善性與嚴謹自律性(McCrae & Costa, 2003)。

2007),但也未再深入探究其與偏差行為之關係。值此,本研究進一步探究國中教師管 教方式與偏差行為之關係,此為本研究之研究動機四。

從國內偏差行為、人格特質和教師管教方式的實證研究中(王毓吟,2007;石文宜,

2005;孫旻儀,2005;黃家燊,2004),可以發現教師管教方式和學生人格特質有關係 存在,亦即教師所採取的管教方式,會影響學生某一人格特質的表現,因而間接導致偏 差行為的發生。就如王毓吟(2007)的研究發現,當教師管教方式為強迫型時,其學生 易具有較高的憂鬱情緒,而當教師為協商型的管教方式時,則學生的憂鬱情緒會較低,

亦即教師的管教方式傾向於獨裁專制、掌控性且會令人害怕的,容易讓學生產生負面的 情緒,而較有可能產生偏差行為。因此,教師所採取的管教方式並非全然可以降低學生 偏差行為的發生,亦有可能提高其發生的狀況,如此的差異是否與學生不同的人格特質 相關,卻無直接的研究具體深入分析。於此,本研究再探究國中生人格特質與知覺教師 管教方式對偏差行為的預測力,此為本研究之研究動機五。

亦即教師的管教方式傾向於獨裁專制、掌控性且會令人害怕的,容易讓學生產生負面的 情緒,而較有可能產生偏差行為。因此,教師所採取的管教方式並非全然可以降低學生 偏差行為的發生,亦有可能提高其發生的狀況,如此的差異是否與學生不同的人格特質 相關,卻無直接的研究具體深入分析。於此,本研究再探究國中生人格特質與知覺教師 管教方式對偏差行為的預測力,此為本研究之研究動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