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人格特質理論與教師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人格特質理論與教師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

本節主要在論述人格與人格特質概念,以及人格特質論的相關理論,以作為 本研究之基礎。

壹、人格與人格特質之概念

韓愈一句「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不僅是教育界耳熟能詳的座 右銘,更一語道破為人師表者應有的功能與態度,「傳道」之效優先於授業、解 惑二者,所傳之道何也?無非成聖為仁之道,然而成就聖賢之道,絕非面傳口授 或飽讀詩書即可成聖就賢,人格薰陶才是主要關鍵,既然如此,則教師自身人格 特質即成為必須注意的條件。劉宗明、黃德祥(2008)表示教師個人特質影響教 學效果,而人格特質乃最具學術基礎的個人特質之一。質此言之,教師人格特質 對於教學效果具有相關性作用,因此人格特質的探討有可能成為影響教師教學與 學生學習的關鍵因素。劉福鎔(1996)根據文獻探討發現對學生的管理行為,管 理態度、教學效能等,均與教師的人格特質間有明顯的相關,顯見教師的人格特 質同時影響著自己和學生。有上面兩則文獻可知,教師人格特質狀態在教學現場 中有著相當關鍵的影響性。除具體可見的教學成效,也同時左右著學生學習狀態。

人格特質(Personality Trait)與人格(Personality),兩者看似相當,在研究 上常常視為同一變項或是未被定義清楚。例如張清標、鄭玉珠與劉彥良(2009)

12

的研究中,即未明確界定其對該變項的定義,就讀研究者而言,需透過對文獻脈 落的掌握自行判斷,以為該變項之解釋比較偏向「人格特質」。楊國樞(2005)

提到「人格」研究中,因為各方學者各有見解,而定見不一,統整各家之說而將

「人格」界定為存在於個體中的一套有組織、有結構、具備持久性的心理特徵與 傾向,能獨立展現或因應不同環境,而決定個體的認知、慾望、情緒及行為。劉 宗明(2007)研究中初步解說,由於各家學者所據立場各異,因此在界定上,「人 格」大致囊括思想、情感、行為等因素,該研究進一步歸納相關文獻後發現,人 格既是動態也具穩定性。動態的說法,乃在於人格會隨著所處環境的變化,產生 相對應的思考與行為模式,但另方面卻又具有穩定性與恆久性,其行為模式必定 受人格所影響,在風格上不輕易變動。

黃希庭(1998)認為所謂「人格」,基本定調主張乃個體在行為上的內部傾 向,表現在個體適應環境時所展現的,各種心理、認知與態度之整合,具有一致 性與連續性的自我,是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給人以特色的心身組織。而黃氏對 於「人格特質」之見解則提出,人格中的特質是具有持久性與穩定性的行為傾向,

使個體會以相對一慣性的方式對刺激作出反應。據張春興(2004)所作之定義以 為,「人格」所指的是個體在所處環境中所顯現出的獨特個性,係由個體遺傳、

環境、學習等各種因素交互作用下而形成之,表現在動機、行為、生活習慣等等 面向上,具有相當的統整性、持久性、複雜性與獨特性。而「人格特質」是經由 觀察或測量某個體行為表現,經過綜合後列舉出能夠代表該個體的個性特徵,該 特徵具有持久而少變化的屬性,此乃以外顯行為作為基礎所作之定義。又可設定 一假設,在個體形成外顯行為的背後,形成個體獨具人格結構的特徵,是一個包 括多種特質的統整性人格整體。在 Lawrence、Daniel 和 Oliver(2005)的概念中,

人格係為一組可以解釋人類感覺、想法與行為一致性的特徵。另立章節解釋「特 質理論」以為,人有以特定方式反應一般行為傾向,會以階層方式組織,能長時 間維持、跨情境且穩定的心理特徵。

13

綜合上述文獻可知,人格與人格特徵間有著若干差別存在,一般而言,人格 係指一種較為相對抽象的概念,是個體表現於外在反應的行為特色或傾向。而人 格特質則是人格理論的一種,以科學統測出某些相對具體的行為表現,對於某些 特定情境或刺激有著一致性行為反應,是一群組概念,同時具有多元特質且能以 階層性構念予以區分組織。進一步來說,人格特質尚有可科學量化的便利性,有 助於研究人格心理學建構研究面向,能協助研究者更便利予精簡的認識或研究、

瞭解、預測個體的人格心理狀態。而兩者共通性乃是同樣具備長時間、穩定性、

一致性等特質。若依據前文楊國樞之見,人格心理學之說在核心主軸上乃是因應 西方個人主義觀而蓬勃發展,已成為心理學研究的一大學門,所提出之理論繁多 複雜,其中關於人格特質理論的分析,各家學者各有獨到之見,本研究將於下一 段落中略作引論,以為本研究之基礎。

貳、人格特質相關理論概說

人格心理學的主要功能包括對當下個體的評鑑及預測,亦能協助個體瞭解自 我,並據以發展建構出完善、正常的人格形式。相較於精神分析學派、現象學派 等人格心理觀點與分析,人格特質論概念兼具經濟、便利、明確及客觀性特徵,

有利於普及使用,當然,其背後所涉及到的典範(paradigm)基礎不同,各有優劣,

然僅就便利性一項論之,特質論之觀點頗有可取之處。在特質論學說中,由於所 採取角度廻異,使得幾位學者對人格特質形成之觀點頗有落差,然而其互相啟發 開明而合,逐漸形成較為完善的人格特質理論,並開啟後續研究典範的創建。

一、Allport 人格特質理論

Allport 在人格心理學發展上具有里程性的地位,開啟了人格特質論之先河。

從 Allport 所提出之論點來看,在立場上傾向人類正向面的探討,強調健全、健 康的人格結構,頗為接近人本主義學說。黃雅琪(2010)匯整資料後表示人格心 理學之發展,在特質論提出後,幾乎是與精神分析學派背道而馳,其主要在於行 為描述及預測,而非行為改變。Allport 所關注的乃在行為的健康、組織面向,

14

相較於當時心理學界所重視的動物面、神經質、心理緊張與機械式論點大相逕庭

(Lawrence、Daniel、Oliver,2005)。就立場而言 Allport 反對 Freud 從精神分析 觀點建構人格論,主張從動機觀點出發,進而塑造人格特質,而該特質乃有組織 之系統,此一人格系統具有層次性,可分為首要特質(Cardinal trait)、中心特質

(Central trait)、次要特質(secondary trait),試說明如下:

(一)首要特質

能代表人格最獨到之特質,並影響所有行為,足以主導整個人格特質傾向,

幾乎能概括說明個人整體人格特質與個性,但不必然會在每一個情境中展現出來

(黃堅厚,1999)。亦是動機根源,是深層人格特質,是一種接近「信念」的表 現,例如某個體深具權力慾望,則在各面向表現上均會有相似地傾向或反應。

(二)中心特質

黃希庭(1998)在解釋此一向度時以為,此一面向所具之影響力略遜首要特 質,乃次要層面特質,但是仍是具有相當概括性的重要特徵,能夠以一般言詞形 容表示,簡單而言,就是對某一個體特徵的具體形容詞,如聰明、有禮。

(三)次要特質

依據張春興(2004)之解讀,此層面乃人格特質中最不具代表性,基本上所 指稱的乃是個人在某些特定情境中所產生地行為反應,是一種暫時性性格表徵。

由 Allport 的主張裡可進一步推論,人格之養成在 Allport 的理論中較強調後 天學習的一面,亦即人格之形成可以經由學習過程獲得。Allport 之學說強調三 種人格特質是經由生活中學習模仿而得(張春興,2004)。此說就教育領域而言 別具意義,亦即個體人格之養成獲得,可經由學習歷程而得,同樣的也可以經由 學習歷程而調適,一方面避免掉決定論的觀點,使得在人格發展上有了可以介入 的面向。另一方面,則對應了 Freud 之說,反駁了幼時心理發展歷程所形成的潛 意識概念,將個體人格形成時段牽引至心智成熟時期,此時個體可經由自主學習 調適,使得人格發展偏向健全狀態。而這當中,同時也包括了與環境及周圍人際

15

互動後的結果,次要特質所產生的暫時性狀態,即為個體與環境互動後所產生之 特徵和反應。

就學術成就與學術地位而論,Allport 雖然功勳卓著,然所受批判亦有其需 省思之處。在此依據 Lawrence、Daniel 和 Oliver(2005)所作評論,進一步延伸,

首先,Allport 相信有許多特質是經由遺傳而來,在此部分而言,不免偏向決定 論的立場,但 Allport 終其一生亦未能提出相關理論模式進行解釋,且在當時神 經科學發展未竟成熟的環境下,要證實此一論點恐力有未逮。其次,其所採用的 研究方法,較傾向研究個別現象,特殊人格狀態,,就未能普及應用,亦不易由 實徵研究驗證。最後,Allport 在 1961 年的一份文獻中有如下語句『遵照和沿著 某個或幾個經過選擇的目標前進,每個人都有一些為之而生活的很特殊的東西,

都有一個主要的意向』(引自 黃希庭,1998,P.200)。言語中頗有哲學意味,而 Allport 則認為這是發展健康成熟人個的要素之一,如此,一方面不易解析人格 因素,另一方面亦使得影響人格發展的因素由具體可觀察的物理界,滲入抽象形 上的思維層次,使人格心理學所注重的「行為描述及預測」顯得模糊與不易實踐。

二、Eysenck 人格特質理論

相較於 Allport 的學說,Eysenck 所秉持的研究理念走向另一面向發展,強調 客觀、實證的科學典範,概括性論之,Eysenck 極力主張人格心理學研究,應當 立基在精確的測量與可驗證性或否證之。因此,Eysenck 終其一生乃致力於具實 證性、可量化性的人格心理學研究,並發展相關測驗量表以供評量,特別之處在

相較於 Allport 的學說,Eysenck 所秉持的研究理念走向另一面向發展,強調 客觀、實證的科學典範,概括性論之,Eysenck 極力主張人格心理學研究,應當 立基在精確的測量與可驗證性或否證之。因此,Eysenck 終其一生乃致力於具實 證性、可量化性的人格心理學研究,並發展相關測驗量表以供評量,特別之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