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人格特質的意義

近年來有許多人格特質理論被應用在各領域之中。Allport 的人格特質理論 認為人格特質驅使每個人有不同的行為傾向,得以在重複的行動中證實它的存 在,人格特質具有獨特性、複雜性,會因人、因時、因地而有相反的或不符合 其人格特質的表現。發展至今,許多人格心理學家對於人格特質已經有了共識,

目前最被廣為接受的,有 Costa 和 McCrae(1986)所分類的五大人格特質(俗 稱 Big-Five);此外還有 Rotter(1966)提出的內外控取向(locus of control)與 Friedman 與 Rosenman(1974)針對冠狀動脈心臟病傾向行為的型態來定義出 A/B/C 型人格(劉孝卿,2013)。

壹、人格特質的定義

西方語言中“人格”一詞,多源自拉丁文的 persona,即“面具”,演員戴著不同 的面具扮演不同角色,代表不同特質的人,有著不同的習慣、生活方式與思想,

由面具引申為人格(personality)是指個體在生活歷程中對人事物及整個環境適 應時所顯現異於他人的獨特個性,此一獨特個性,係由表現於動機、興趣、能 力、態度、自我觀念等身心多面特質所組成,具有相當統整性與持久性(Colman, 2007)。

Freud

認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及超我交互衝突、協調形成個體的一切行

為(張春興,2009)。

Maslow

Rogers

皆將自我實現視為人格發展的基本動

力。Allport(1929)指出個人特質是個人所特有的,代表著個人獨特的行為傾 向,是每個人以其生理為基礎而形成的穩定性人格特徵,其決定的行為完全在 於人格結構本身(Allport, 1961)。Allport 更將人格特質可分為三個層次,包括

(1)主要特質(cardinal trait)是影響個人一切行為的人格特質,該項特質不但 影響個人的言行與思想,甚至主宰個人的信仰與生命,但並非眾人皆有,如忠 義勇奸等;(2)中心特質(central trait)是指代表個人性格的幾方面特徵,如誠 實、開朗、自私、怯懦等;(3)次要特質(secondary trait)是指代表個人只有 某些情境下表現的性格特徵,如在眾人面前沈默,在少數人面前高談濶論(張 春興,2009)。另一特質取向的學者 Cattell 對人格做了以下的定義:人格是一 種傾向,可藉以預測一個人在給定情境中的所作所為,它是與個體的外顯和內 隱行為聯繫在一起的(Cattell, 1965)。Costa & McCrae(1989)認為個體的行為 反應出個體獨特的人格特徵(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若這些特徵持續出現 在某些情境中,我們則可稱之為「人格特質」(Personality Traits),而人格特質 在人的一生中是穩定的,且為個人內外在表徵之重要組成因素(劉孝卿,2013)。 國內知名學者楊國樞(1989)認為人格特質的結構核心即為價值觀。雖然價值 觀包括了認知、情感和行為的成分,且影響個人在平時對目標或事物的選擇,

不過人格特質卻能比價值觀來的持久與全面。

國內學者對人格特質所下的定義有:指個體在其生活歷程中,對人事以至 整個環境適應時所展現的獨特個性,是身心多方面的特質所組成(張春興,

1989)。亦有學者從個人角度來看人格特質,它表示內在的自我,廣泛而高度地 支配著一個人的行動、思想、說話、表情、習慣等的一種特性(胡立霞,2000)。

一個人的人格特質,可以相當程度的解釋一個人的行為,因為一個人的價值觀、

喜好,往往會反應在個性與特質上。以下表 2-1-1 整理多位學者對於人格特質的 定義。

表 2-1-1

人格特質的定義

研究者 人格特質定義

Eysenck(1947)

人格為生物實際或潛在的總行為模式,並受到遺傳或環 境因素所影響。

Allport(1961)

人格是個體內部心理、物理系統的動力組織,它決定一 個人行為和思想的獨特性

Cattell(1965)

人格是一種傾向,可藉以預測一個人在給定情境中的所 作所為,它是與個體的外顯和內隱行為聯繫在一起的。

David(1989)

人格乃可以判定個人與他人之間,共同性與差異性的一 組持久穩定的特質及傾向。

Costa 和 McCrae

(1986)、(1992)

個體的行為持續出現在不同情境中的人格特徵,這些特

黃堅厚(2002)

人格即為一個人所持有的行為模式,也可認為是一個人 本來的面目。

林欽榮(2002)

人格特質是個人最重要的部分,且是個人心裡要素的綜 合體。

資料來源:修改自王佳茹(2013)。人格特質、內外控信念、人際關係與劇校生 幸福感及學業成就表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頁 23-25)。國立政治 大學,台北市、劉孝卿(2013)。臺北市高中教師人格特質與理財素養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頁 12)。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貳、人格特質相關理論

許多人格心理學家對於人格特質已經有了共識,目前最被廣為接受的,有 Costa 和 McCrae(1986)所分類的五大人格特質(俗稱 Big-Five);此外還有 Rotter

(1966)提出的內外控取向( locus of control)與 Friedman 與 Rosenman(1974)

針對冠狀動脈心臟病傾向行為的型態來定義出 A/B/C 型人格(劉孝卿,2013)。

一、Costa 和 McCrae 五大人格特質模型(The Big Five Modle)

早期 Eysenck(1975)從問卷分析中將人格特質定義為外向性(Extraversion)

和神經質(Neurticism)兩類,作為心理測驗的主要分類。Costa 和 McCrae 在 1980 年增加了開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並隨後在 1985 年增加親和性

(Agreeableness)和嚴謹性(conscientiousness);另外有許多學者研究發現可持 的五個因素分別是外放性(Surgency)、情緒穩定性(Emotional Stability)、親和 性(Agreeablenss)、可靠性(Dependability)與文化(Culture),此五大因素與 我們所謂的五大人格特質相似,並為其奠定基礎。1980 後期 Costa 和 McCrae

(1986)所定義與修正的五大人格特質,則是最被廣為接受的人格特質理論(劉 孝卿,2013)。以下表呈現五大人格特質之內涵:

表 2-1-2 成長需求 Desire for advancement 成就需求 Desire for achievement 活力 Energy level 壓力容忍力 Stress tolerance

開放性

獨立 Independence

創造力 Innovativeness/Creativity 人際機伶 Social astuteness

集中思考 Thought focus 洞察力 Vision

資料來源:劉孝卿(2013)。臺北市高中教師人格特質與理財素養之相關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頁 14)。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至於五大人格特質的測量部分,Costa 和 McCrae(1985)曾依據五大人格 特質理論發展人格特質調查表(Neuroticism-Extraversion-Openness

PersonalityInventory,簡稱(「NEO-PI」),由 181 項所構成,有不錯之信效度。

但後來 Goldberg(1992)發展出一套更適合的量表,成為五大人格特質表標準 化的表示法。Saucier(1994)認為 Goldberg 的人格量表所需的答題時間過長,

較難以運用在教學或其他研究上,故編制了 Mini-Marker 量表,保留了原有 Goldberg 設計的題目特質外,刪除了讓受試者難以回答的問題,並且提高同一 構面下兩個問題之間的相關。Saucier 所編製的 Mini-Marker 量表以較簡短的量 表來測量,除了兼具效益,又能測得五大人格特質的核心,能使測量結果得到 較高的齊一性,因此在人格特質的各項研究中被廣泛運用(劉孝卿,2013)。

二、內外控制信念(locus of control)

控制信念在 1954 年由 Rotter 以心理學架構提出,並於 1966 年提出控制信

Rotter

(1975)

Corsini

B 型人格(Type B Personality)特質者,隨和好相處,樂天知足,常用輕鬆的態

度面對生活中的壓力;C 型人格(Type C Personality)特質者,主要表現為內向,

緘默和抑鬱。而在醫學的研究上針對這三項人格特質與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之 比例高低與關聯進行分析,研究者得到 C 型人格人際交往少,經常處於訊息低 負荷狀態;A 型人格拼命工作,又會出現極端信息超負荷狀態。

心理學的發展理史悠久,對於人格的研究亦有多面向的發展與類型。綜觀 上述針對人格特質三大理論與本研究之適切性描述分析下:

一、A/B/C 型人格特質的差異探討與冠狀動脈心臟病的傾向關聯性,在臨床 醫學上的實證尚需其他醫療專業數值的分析經驗才足以判別,因此分析需 要心理學與醫學專業素養,加上所涵蓋的範圍過廣,在探討教師人格特質 上,恐難以進行測量與分析,故捨棄此類型的人格特質理論(劉孝卿,2013)。 二、內外控取向理論相較之下將個人對於事情的控制與瞭解下能否掌控為前提

做人格分析,似乎又過於簡單的分析分化成兩類型,且大部分使用於工作 效能與表現上的分析上將其研究範圍限縮於此,則將不具全面的代表性。

本研究目的並非將教師區分成兩類,評斷優劣,加上二分法較難以呈現出 教師的多元性,故還是與以捨棄(劉孝卿,2013)。

三、本研究考量研究目的與研究對象的適切性,採用劉孝卿(2013)所做研究

「台北市高中教師人格特質與理財素養之相關研究」所規劃之問卷,問卷 題目是依據 Costa & McCrae(1985)的五大人格特質理論而設計,並依據 Saucier 的 Mini-Marker 量表加以修訂改編,作為探求人格特質的研究工具,

以其在人格特質的分析面上可以得到較具有信度的數據分析,結果佐證立 論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