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人權概念內容於 108〈公民與社會課綱〉中的配置方式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人權概念內容於 108〈公民與社會課綱〉中的配置方式

為回應研究問題,本研究首先檢視人權相關概念內容於 108〈公民與社會課 綱〉的安排方式,並據此與99〈公民與社會課綱〉對照,探討 108〈公民與社會 課綱〉中人權相關概念的編制特色,以及其與99〈公民與社會課綱〉之差異。必 須留意的是,99〈公民與社會課綱〉於實施要點中,便指出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 內容的編選應考量國民中小學社會學習領域的課綱及內容,若主題或內容相近、

重複,在深度和廣度層面宜有所區隔(國教院,2008:182)。與此相對,108 課 綱於基本理念中即闡明:「考慮各學習階段的循序發展以及本領域內各科目間互 補合作需要,對學習內容做有意義的區隔,避免內容過多與不必要的重複。」(國 教院,2018:1)而在學習內容的說明以及公民與社會課綱的前言中,也強調各學 習階段的縱向連貫,避免不必要的重複(國教院,2018:13,26)。據此,在 99

〈公民與社會課綱〉中,高中課程內容若有與國中主題內容近似者,是以「加深 加廣」的方式處理,並未進行嚴格區隔;但 108〈公民與社會課綱〉則對此採取

「有意義的區隔」,亦即相關內容於國中階段論及者,高中階段便不會納入課程 中。這是兩份課綱對主題近似的內容所採取的不同處理方式,合先敘明。

50

壹、人權相關內容的數量:三代人權相關概念分配比例與 99

〈公民與社會課綱〉相近,以第一代人權概念分配最多

為檢視人權概念內容於 108〈公民與社會課綱〉的配置方式,本研究首先統 計與人權有關的項目及條目數量。但課綱中不同條目均有對應的建議教學節數,

由於教學節數反映了該項目的內容重要性與學生對概念的學習時數,故同時統計 人權有關內容的項目數量和建議教學節數,才能較完整的理解其於課綱中的配置 多寡及比例。根據表3-4-1 之人權概念論述類目表,統整 108〈公民與社會課綱〉

項目及條目的內容,共有42 項與人權概念有關10,其與類目表的對應及課綱建議 教學節數歸納如下11

10 課綱中與人權概念相關之「延伸探究」同樣納入計算。

11 條目內容若可能包含不同類目之概念者,於各自類目統計時分別計算;節數之計算,以對應條 目平均分配為原則,計算結果四捨五入。

51

52

53

本就相當廣泛,衡諸我國憲法中與平等權、自由權等第一代人權有關之條文也占 特別基本權的多數。另一方面,臺灣自解嚴至今僅歷經四十餘年,在政治民主化 的發展上,雖已進入Samuel Huntington 所稱「民主鞏固」階段,但與許多歐美民 主國家相比,我國的民主化歷程仍相當短暫,這也顯現在臺灣目前的民主化歷程 和成果,是與第一代人權內涵有關者為主。據此,第二、三代人權有關的項目在 未來的公民與社會課綱中,還有持續探討的空間。

貳、人權相關內容的條目與實質內涵:凸顯群體身分、重視 勞動與社會安全、關注媒體與社會不平等現象

108〈公民與社會課綱〉的條目與此前公民與社會課綱的明顯差異,在於其將 各學習要點以「提問」的形式呈現,如「我國的公民權利如何發展與落實?」、「為 什麼人是權利主體,且享有平等的權利能力?」對比過去的公民與社會課綱內容 以直述的方式羅列出所欲呈現的概念和理論,108〈公民與社會課綱〉的條目呈現 形式,並非要給予學生單向的、權威的知識傳遞,而更期待學生能夠透過教科書 的內容,持續的思考這些知識的緣由、影響、發展和可能存在的問題。這樣的條 目呈現方式,不僅給予教科書更寬廣、深入的呈現可能,也展現了 108〈公民與 社會課綱〉期望兼重知識學習與思辨探究的目標。

綜觀108〈公民與社會課綱〉與人權概念有關的條目,可發現其具以下特色:

一、標誌出不同群體,以及因群體位置和處境所衍生的不平等現象,

較接近多元文化主義重視不同群體及成員處境的教育目標

多元文化主義為一以群體為基礎的政治哲學,其關注國家、社會中不同群體 的資源分配樣態,以及形塑此分配背後的權力運作;亦重視不同群體於社會互動 中的肯認情形。自多元文化主義的角度而言,公民教育實可培養學生認識、尊重 不同文化,乃至重視不同文化間平等政策之實現。然而,前述尊重、平等目標的

54

實現,須以群體成員受到肯認為前提(陳素秋,2011)。社會中的每個人皆會受其 所屬群體文化的影響,而這些影響皆是個人追求自我實現過程中的重要因素。自 我實現既屬人權之一環,那麼個人所屬群體能否受到肯認,以及群體所面對的社 會處境能否被看見、理解,便與自我實現此一人權是否得以落實息息相關。

在108〈公民與社會課綱〉有關「公平正義」和「多元文化」等其他項目中,

常見其以不同種族、族群、移民、性別、階級、區域、信仰、性傾向或身心障礙 等群體為該概念與知識點的探討主體。與此相較,99〈公民與社會課綱〉在相近 主題的內容和說明中,僅以少數族群或弱勢群體等廣泛的統稱進行指稱,甚至並 未在該主題中觸及不同群體所可能產生的差異或影響。以下分別就 108〈公民與 社會課綱〉和99〈公民與社會課綱〉中有關群體身分論述形式差異進行討論。

108〈公民與社會課綱〉之「多元身分」、「群體權利與公平正義」、「社會規範」

和「媒體近用與媒體再現」等主題的說明欄位,列舉了「種族、族群、區域、文 化、性別、性傾向或身心障礙」等數種群體,作為相關主題的探究對象,例如:

思考不同群體的身分認同建構、處境與國家政策的關聯(公 Ac-Ⅴ-3)、探討群體 的不利處境與實施積極平權措施的理由(公 Da-Ⅴ-2)、分析社會規範對特定群體 成員追求自我發展時所可能造成的阻礙(公 Bc-Ⅴ-2)、理解媒體近用和媒體再現 過程對特定群體所可能產生的不平等(公Cb-Ⅴ-2)等。若進一步比較 108〈公民 與社會課綱〉與99〈公民與社會課綱〉的相關內容和說明文字,不僅可發現 108

〈公民與社會課綱〉標示出種族、族群、性別、性傾向或身心障礙等群體身分,

在「群體權利與公平正義」主題中,更較99〈公民與社會課綱〉的內容更進一步 的探討社會不同群體對公平正義存在不同觀點的原因。在此主題中,99〈公民與 社會課綱〉期望引導學生理解積極性差別待遇的意義,但對採取積極性差別待遇 的理由,僅以「保障弱勢」回應。而 108〈公民與社會課綱〉則帶領學生思考產 生「弱勢」的形成,可能是基於不同群體與社會中所處位置和資源分配的結果。

其次,在「社會規範」主題中,108〈公民與社會課綱〉探討了社會規範對不同群

55

體成員追求自我實現的過程中所可能產生的影響,此內容在99〈公民與社會課綱〉

並未論及。而在「媒體近用與媒體再現」及「科技發展」兩個主題中,僅108〈公 民與社會課綱〉期望引導學生思考媒體近用、媒體再現和科技發展對不同群體可 能造成的不平等現象,99〈公民與社會課綱〉亦無相關討論。

由上述比較可以發現,108〈公民與社會課綱〉期望凸顯不同群體的身分和其 所處的社會位置,並關注不同的身分及社會處境對不同群體產生何種影響,特別 是因此可能造成的不平等現象。這樣的課綱設計,較99〈公民與社會課綱〉相關 內容更加接近多元文化主義中,理解不同群體的資源分配與社會處境,進而肯認 自身所屬群體及他人群體的公民教育目標。

二、凸顯原住民族的身分和權利

108〈公民與社會課綱〉中,許多與人權有關的項目皆特別突出了原住民族此 一群體,如在探討「公民身分」時,討論原住民族相關法規對原住民族的意義:

「【延伸探究】為什麼我國憲法、原住民族基本法賦予原住民族具有民族的地位 和自治的權利?對於原住民族的公民身分有什麼意義?」介紹「權力、權利與責 任」時,討論原住民族的權利能力:「公Ab-Ⅴ-2 為什麼部落、原住民各民族、原 住民族都有權利能力?」闡述「政府的組成」時,討論原住民族的自治:「【延伸 探究】我國原住民族追求自治的訴求有哪些?與目前的地方自治有哪些基本差異?

為什麼?」討論民主社會如何解決公平正義問題時,也在說明中引導「可從原住 民族土地正義、環境正義、性別平權等面向探究。」如此在不同主題對於原住民 族群體身分和權利的強調,是99〈公民與社會課綱〉並未出現的。從數量而言,

108〈公民與社會課綱〉有關原住民族群體的標誌雖難謂大量增加,但自課綱中的 配置,可看出編製者期望師生重視、探討原住民族身分、政治權利與社會處境的 企圖。

社會是由各種不同群體所組成,與人權有關的議題、乃至各種差異、不平等

56

現象的產生,往往是許多群體彼此互動的結果;即便同樣面臨不利處境,但不同 群體所面臨的不利處境可能不同,而同時屬於多個群體的個人可能在不同不利處 境的交織影響下,處於更加弱勢的社會位置。然而,99〈公民與社會課綱〉對於 群體的類別區分,僅見有「少數族群」或「弱勢團體」等概括性的標註。此種簡 略的群體類型劃分方式,將使不平等與人權有關的議題對應過於片面單一,亦無 法協助學生更細緻的看見不同群體所遭遇的不同處境。

綜合上述,與 99〈公民與社會課綱〉相較,108〈公民與社會課綱〉中進一 步標誌出更多群體與原住民族的群體身分,並期望探討不同群體所面臨的社會處 境。這樣的內容配置,應有助於學生認識和理解自身、同學與社會其他成員所屬 群體與個人間的關聯,進一步肯認自己與他人所屬的群體,並思考不同群體面臨 的社會處境對群體成員所可能產生的有利及不利影響,對促進學生自我實現和重 視他人之自我實現等人權內涵的實現,應具有正向作用。

三、將勞動參與和權益及社會安全列為必修課程,重視勞工地位、政 府職責與制度設計的思考

(一)勞動權益項目

勞工人權作為階級相關議題的一環,於99〈公民與社會課綱〉中便已出現(陳

勞工人權作為階級相關議題的一環,於99〈公民與社會課綱〉中便已出現(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