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2

此案的關注。然而,在當時的直播畫面中,許多欲乘車的乘客對著那些年逾古稀 的臥軌工人大喊:「你們抗議就抗議,為什麼不讓我回家?」、「警察把他們趕走 啦!」、「火車直接把他們輾過去啦!」研究者當時看著新聞畫面,無法抑制內心 的憤怒和疑問:這些怒罵著的乘客有意識到自己說了什麼嗎?關廠工人們之所以 採取這麼激烈的抗議手段,是因為他們過去已經幾乎窮盡各種請願和訴求方法,

卻均未獲得政府的正視與民眾的關注。試問這些乘客在工人們臥軌之前,是否曾 關注過他們?乘客們是否想過,到底是什麼樣的原因,讓這群七、八十歲的長者 無法賦閒在家安享天年,卻要以臥軌的方式以命相搏?這些乘客被臥軌而耽誤的 是數個小時,但他們可有想過,這些工人們被工廠和政府耽誤的,是數十年的人 生?孰先孰後、孰輕孰重,難道無法判斷嗎?這些乘客是否思考過,導致他們行 程延誤的根本原因,在於政府而非眼前的工人們?為何這些乘客對他人的遭遇和 處境,缺乏同情乃至同理?上述疑問,持續在研究者心中低迴縈繞。

2014 年的太陽花學運,是促使研究者決定重回校園,走上教師之路的重要因 素之一,亦是首次遭遇人權議題及概念與自身生命經驗相關的事件。2014 年 3 月 18 號以後,研究者前去青島東路一、兩次,除了靜坐,也繞過中山南路、忠孝東 路、林森南路等立法院周邊,聆聽散坐各處、不同小群體討論、演說的內容。那 段時間,研究者的社群網站上幾乎全都是有關的動態,而與許多朋友相比,研究 者應該是整個運動中相對邊緣的參與者。3 月 24 號凌晨,民眾占領行政院而後遭 警方清場的事件,研究者是當天早上才得知。看著Facebook 不斷更新的動態和新 聞上的畫面,自身的情緒越來越緊繃。直到下午,研究者聽到筆記型電腦的歌曲 輪播至歌手林宥嘉的〈傻子〉:「我不需要 也不重要 做一個傻子多麼好」終於無 法承受累積到頂點的情緒,在房間裡痛哭失聲。

事後回想,當時痛哭的原因主要有三:

首先,由歌詞所帶出的聯想,讓研究者再次確認自己真實的性格特質:如果 自己是一個對公共議題毫不關心、對他人經歷的苦難毫不在意、對國家機器對於

3

每一個人可能存在的規訓與壓迫毫不知情,單純只顧及自身的生活是否安適妥當 的人,也許自己的一生,可以過得輕鬆許多。但在那一天,研究者明確的認識到,

自己終究不是那樣的人,無法對這些事情視而不見、充耳不聞。既是如此,自己 就必須乘載著掛心這些事情,而在心中所加諸的重量。

其次,在研究者的學習階段中,認識了如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美麗島事 件、乃至其後的農運、工運等等。或許是因為接觸的相對有限,所以在2014 年的 3 月 24 號以前,自己一直認為:「國家政府以軍警力量和武器直接面對該國人民」

這般現象,在這塊土地上,二、三十年前便已經結束而不復存在了。然而,3 月 24 號凌晨所發生的事情,如同數記重拳,狠狠的打斷我的肋骨,直抵內心。它血 淋淋的告訴我,過去二十幾年來我所抱持的認知和信念,都是虛構的假象和幻想。

關於國家機器作為唯一合法的暴力壟斷者,如何以最寫實、直接的方式壓迫、宰 制人民,過了二、三十年後,依然如此。

那一個晚上,研究者身邊有許多人同時身處現場:研究者的學弟就在媒體退 出後的行政院裡、研究者的學長被警察拖出人群、就讀醫學系的同學在現場來回 奔走、協助傷患、就讀法律系的同學穿著法袍,到現場擔任義務律師。而下令清 場的,是曾經在系上擔任教授的行政院長。太陽花學運對於這個社會所產生的影 響還需要更長時間的觀察和研究,但對研究者而言,當時發生的事情,代表著自 身生命歷程中的一次重大斷裂。自身對於這個社會的許多認知,在一夕之間碎裂 瓦解,而必須在往後的歲月中重新建構。

再者,在「324 事件」發生後,研究者一直有一種感覺:關於這個社會的某 些責任,已經無可逃避的落在自己這一代人的肩上了。此種感覺的來由難以名狀,

但當時的情緒中,有一部分即是因為面對這樣突如其來的責任,自己尚未準備好、

也不知應如何扛起。不僅在面對國家機器時,個人顯得無助與徬徨;在面對這個 社會的未來應走向何方時,亦是如此。

在關廠工人案、太陽花運動進行的過程中,研究者可以覺察自身面對國家政

4

5

解上多無疑問,但在情意層面的認同卻常較為缺乏。換言之,學生能夠在知識層 面理解相關概念,但往往將其視為某種「價值正確」的學習內容,亦即「這個是 正確的、重要的,然後呢?」這樣的現象也讓研究者在備課時不斷思考:如果教 科書的內容與教師的教學,僅止於相關知識概念的傳遞,卻缺乏引領學生對於這 些強調情意層面的概念和價值「同理」、「共感」,進而願意信服並採取行動,則這 些價值便難以實踐,公民與社會此一科目的重要目標亦無法達成。

研究者撰寫論文的同時,亦是各級學校、教師、學生及家長首次面對、實作 108 新課綱的時刻,也是香港人民為追求公正司法審判以及真普選而面對國家暴 力的時刻。海的那一端,有一群人正在以生命向世界昭示人權的脆弱與重要性。

因此,研究者希望檢視新課綱下,人權概念於教科書中的呈現情形,一方面思考 相關內容的編纂,是否能夠引導學生對於人權概念進行思辨、探究,從而對人權 價值產生信服乃至採取行動,另一方面也期望藉此研究觀照自身生命經驗中,對 於「不平」與「他人苦難」不捨的心。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