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根據研究結果,本節分別針對未來課綱修訂、教科書出版商提出課綱編制與 教科書編纂內容方面的建議。同時,也以自身研究過程當中遭遇的問題,提供未 來相關主題研究者建議,作為後續研究的參考。

壹、對未來課綱修訂的建議

如前所述,108〈公民與社會課綱〉中,與第一代人權有關的項目數量及建議 教學節數占比最高,此現象與基本權涵蓋之內涵多寡及臺灣民主化歷程有關。但 隨著勞動權益、社會安全制度、集體權利及永續發展觀念日益受到重視,社會對 於相關公共議題的關注和討論會持續增加,未來的學生也更需要面對相關議題對 自身與群體的影響。因此,未來的公民與社會課綱中,第二、三代人權有關的項 目,尚有持續新增、探討的空間。

其次,108〈公民與社會課綱〉雖有關注媒體與科技發展不平等的現象,但在 公共參與和科技發展相關內容和說明中,並未論述政府面對上述不平等現象,所 應扮演的角色與實際作為,以及相關作為是否可能侵害言論自由或導致新的不平 等出現之討論。在媒體與科技高速發展的當代,國家應該如何權衡公權力介入媒 體與科技發展的過程,以保障人民的媒體與科技近用平等,卻不至侵害言論自由,

不僅是國家應審慎思考的問題,也是個人應監督國家的面向。此議題既與自由權 和平等權相關,未來課綱在公共參與和科技發展主題的討論時,建議增加國家介 入產生之影響的討論,使該主題觸及的面向更加廣泛。

貳、對教科書出版商的建議

目前各版本教科書對於原住民族身分、集體權利和社會處境的闡述皆有相當 的篇幅,但相較之下,新移民身分、權利與社會處境的議題,卻較少於教科書中

123

呈現。新移民身分和權利固然並非 108〈公民與社會課綱〉所具體制訂的內容,

但在日益增加的新移民加入臺灣社會共同生活的現況下,新移民的社會處境、政 治、社會與文化權利等相關議題,實有必要於教科書中進行更多的討論。因此,

若往後課綱修訂增加了新移民身分和權利的相關條目,教科書編寫即可相應加入 上述議題內容;若課綱並未將此主題納入修訂範疇,出版商或可考慮於相關課次 之課後問題增加新移民身分和權利的討論,讓學生增加此一主題的理解和思考機 會。

此外,目前教科書中雖有強調國家保障人權的責任,但卻缺乏對國家侵害人 權事件的敘述。欠缺對人權侵害結果的認識,學生也較難以體會人權內涵與人權 價值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因此,若教科書中能加入如原住民族如何遭到優勢群體 壓迫、邊緣化的歷史事例,或是司法冤錯案的實例說明,將更能協助學生覺察國 家權力對人權造成的傷害,體認人權的意義和重要性。

再者,自引導學生探究學習的角度而言,教科書中與人權概念相關的提問中,

提供兩難或衝突情境以及與同儕溝通、分享意見與規劃行動的提問仍相當缺乏。

建議未來教科書編纂時,增加上述類型的提問,給予學生更多澄清、挑戰自己價 值觀和信念的練習,以及與他人交流彼此觀點,嘗試規劃人權行動方案的機會。

參、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本研究是針對教科書中與人權概念相關的內容進行文本分析,以探討教科書 內容與探究學習目標的呼應情形,並未觸及教科書內容於教學現場的實際運作。

同樣的教材內容,可能會因為教師教學方式的設計、學生特質與班級氛圍的不同,

而使學生在人權概念的學習、人權價值的體認和人權行動的規劃上產生差異。因 此,建議後續研究可採取行動研究的方式,進入課堂觀察人權相關概念內容的運 作情形,分析學生在教師使用的教學方式下,於人權概念的知識層面、人權價值

124

的情意層面以及人權行動的技能層面之學習狀況,藉此提供人權教育落實於教學 現場的發現與建議。

此外,因本研究進行的時間點為108 課綱施行的第一年,在教科書審定通過、

出版社印刷送出等期程影響下,僅能取得第一、二冊之教科書作為研究文本。經 過一學年的教學後,出版社將會蒐集各校行政單位與教師的意見和回饋,作為第 一、二冊修訂,以及後續冊次編纂的參考。因此,修訂後的教科書在人權概念相 關內容的呈現上,有哪些不同?其呈現方式,是否更能呼應 108〈公民與社會課 綱〉有關探究學習的目標?而後續冊次中人權概念相關內容的呈現,與探究學習 目標的呼應情形又是如何?此為後續研究可持續探討之主題。

125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一)專書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8)。公民與社會第一冊(五版)。台北市:三民。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9)。公民與社會第一冊(初版)。台北市:三民。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20)。公民與社會第二冊(初版)。台北市:三民。

王文科、王智弘(2011)。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公民與社會第一冊(五版)。台南市:南一。

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19)。公民與社會第一冊(初版)。台南市:南一。

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20)。公民與社會第二冊(初版)。台南市:南一。

國立編譯館(1999)。公民與道德第一冊(正式本初版)。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許育典(2019)。憲法。台北市:元照。

黃藿(2005)。師資培育機構開設人權教育的規劃與挑戰。載於楊洲松(主編),

人權教育與師資培育(35-59 頁)。台北:五南出版社。

蔡清田(2012)。從課程學理論教科書的未來發展趨勢。載於國家教育研究院(主 編),開卷有益:教科書回顧與前瞻(553-582 頁)。台北:高等教育。

鄧毓浩(2012)。百年來我國國(初)中公民教科書發展。載於國家教育研究院(主 編),開卷有益:教科書回顧與前瞻(319-364 頁)。台北:高等教育。

龍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公民與社會第一冊(六版)。新北市:龍騰。

龍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9a)。公民與社會第一冊(初版)。新北市:龍騰。

龍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9b)。公民與社會第二冊(初版)。新北市:龍騰。

(二)期刊

王俊斌(2007)。個體自由、群體權利與全球公民─論人權理念的發展與教育實 踐。師大學報:教育類,52(1),25-44。

126

王雅玄(2005)。社會領域教科書的批判論述分析:方法論的重建。教育研究集刊,

51(2),67-97。

王興中(2012)。書寫台灣人權運動史:普世人權的本土歷程。台灣人權學刊,1

(3),205-219。

朱美珍、陳淑娟、黃欣柔(2016)。跨越政治戒嚴的洪流─解嚴前後國中公民與道 德教科書之課程演變。市北教育學刊,53,57-86。

吳宗立(2001)。九年一貫課程人權教育的內涵與教學。台灣教育雙月刊,611,

46-53。

李仰桓(2018)。評論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綱中的人權教育。台灣人權學刊,4

(3),43-63。

辛幸珍(2010)。以問題導向學習(PBL)整合跨領域學習於通識「生命與倫理」

課程之教學成效。通識教育學刊,6,89-107。

周珮儀(2003)。教科書的意識型態批判途徑。教育研究,106,132-142。

周珮儀(2005)。我國教科書研究的分析:1979-2004。課程與教學,8(4),91-116。

周珮儀、鄭明長(2008)。教科書研究方法論之探究。課程與教學,11(1),193-222。

林佳範(2002)。論人權理念與教改理念的一致性─從法治教育的言教與身教說 起。公民訓育學報,11,53-66。

林佳範(2009a)。心動才會行動 從 24 個問答淺論人權教育的教學融入(一)。司 法改革雜誌,74,69-73。

林佳範(2009b)。心動才會行動 從 24 個問答淺論人權教育的教學融入(二)。司 法改革雜誌,75,69-75。

邱廷榮、于富雲(2016)。國小人權教育之網頁教材發展與實施歷程之行動研究。

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113,1-20。

127

洪如玉、鄭惠觀(2012)。國際人權教材之比較分析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

8(2),1-30。

洪振方(2003)。探究式教學的歷史回顧與創造性探究模式之初探。高雄師大學 報,15,641-662。

張憲庭(2006)。中小學推動人權教育的問題與策略。學校行政,46,172-182。

許育典(2005)。人權法治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3(3),29-58。

陳海泓(2012)。K-W-L、協作學習和引導探究結合數位教材對大學生學業成就的 影響。區域與社會發展研究,3,29-55。

陳素秋(2011)。九年一貫社會領域新課程綱要內蘊之公民教育典範探討。公民訓 育學報,21,109-131。

陳慧蓉(2015)。掌握知識的致勝關鍵─以探究學習培養思辨能力。國民教育,55

(1),53-60。

傅木龍(2001)。啟航與前瞻─人權教育之契機與發展。學生輔導雙月刊,73,6-19。

彭永貞、胡君儒、莊德仁、李慧珠(1995)。台灣、香港、大陸三地國中歷史教科 書明史內容之比較。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29,34-64。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

8,5-42。

游重義(1992)。台灣、香港、大陸三地國中歷史教科書之比較─以「晚清的變局,

中華民國的建立」時期為例。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3(2),121-134。

湯梅英(2001)。人權教育的課程與教學:一個重要卻受忽視的新興議題。課程與 教學,4(4),1-19。

湯梅英(2016)。人權教育在臺灣民主化歷程的發展與省思。市北教育學刊,55,

1-22。

128

黃明輝(2017)。漸進式探究實驗以提升問題解決能力。大學教學實務與研究學 刊,1(2),69-93。

黃默(2002)。台灣人權教育的倡導、現況與展望。國家政策季刊,1(2),69-84。

詹茜如(1992)。現行國民中學中國上古史教材之探討─台港大陸教科書之比較研 究。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3(2),104-120。

劉恆妏(2013)。人權教育議題融入學習領域教學的理念與困境。公民訓育學報,

22,23-37。

劉盈君(2014)。護理科學文本如何型塑護理專業中的性別隔離。人文社會與醫療 學刊,1,57-75。

鄭世仁(1992)。揭開教科書的面紗。國立教育資料館通訊,18,1-7。

蕭揚基(2003)。從公民人格養成論述法政課程情意教學的意義與實踐。公民訓育 學報,14,101-123。

薛靜瑩、周美婷、張婷婷(2017)。臺中女中系統思考課程設計與實施。中等教育,

68(4),54-74。

謝金枝(2016)。教科書研究的整合取徑─混合方法研究。課程與教學,19(3),

謝金枝(2016)。教科書研究的整合取徑─混合方法研究。課程與教學,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