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四節 研究工具

壹、教科書分析工具建置

王文科與王智弘(2011)指出,界定分析類目和分析單位是內容分析法的重 要步驟。其中,類目是進行分析的基本單位,分析單位是內容分析的最小檢視單 位。基於本研究之研究問題,研究者所欲分析之主題有二:其一為哪些人權有關 內涵被選入公民與社會教科書中,其二為選入之人權概念,是否以引領學生進行 探究、思辨的方式呈現。為進行研究主題分析,本研究分別針對「人權內涵」與

「探究學習」兩面向建置分析工具,茲分述如下:

(一)人權內涵分析類目

本研究關於人權內涵所採用之分析類目,為參考法國學者 Karel Vasak 所提 出之三代人權觀點以及我國憲法基本權相關論述所建立的類目標準。由於人權關 乎人性尊嚴價值與自我實現,若遭受他人乃至國家的侵犯,將對個人造成極大的 傷害,故人權項目是以基本權的形式列入憲法中,藉由憲法的最高性來避免人權 遭到侵犯,並進一步賦予國家採取行動維護人民之人權和福祉。觀察我國憲法的 編排,基本權的相關規定均列於國家組織規定之前,此舉不僅呈現基本權的重要 性,亦顯示基本權是憲法的目的,國家組織是實現基本權的方式和途徑。換言之,

在人民的基本權獲得保障後,憲政國家才有可能實現(許育典,2019)。據此,結 合人權項目與憲法、大法官相關解釋等內涵作為分析教科書內容的依據,不僅可 充實類目表的內容,亦能在進行教科書分析時,更加貼近我國的法律脈絡。茲將 類目整理如下:

46

47

根據此類目表,可將教科書中所論及之人權相關內容,依其所屬的內涵和項 目進行歸類,作為後續統計和分析的依據。

(二)探究學習分析標準

關於人權相關概念是否以引領學生分析、探究的方式呈現於教科書內容中,

本研究參考美國國家社會科委員會提出之C3 架構所發展的「探究弧」,作為分析 的標準。茲臚列如下:

3-4-2 人權概念論述對應探究學習分析表

面向 內涵

問題導向 發展問題,規劃、引導探究

知識概念 使用學科概念與工具

評估與佐證 評估資料和訊息,使用證據

歸納與行動 與他人分享、交流結論,在知情的前提下採取行動 資料來源:參考

Inquiry-Based Practice in Social Studies Education: Understanding the Inquiry Design Mode (p.23), by S.G. Grant, Kathy Swan, & John Lee, 2017, New

York, NY: Routledge and C3 Teachers. 研究者自行整理。

研究者以此分析標準,評估教科書中之人權概念論述能夠引起學生反應的態 樣,藉此了解其與108〈公民與社會課綱〉有關探究學習之原則呼應情形。

一般而言,分析單位為主題、文字符號、句子、段落、項目等(王文科、王 智弘,2011),而進行教科書研究時,其分析單位則為章、節、單元、課、段、句、

字等(歐用生,1991)。本研究以前述各冊教科書中之文句為分析單位,同時,檢 視範圍除課文本身外,作為概念補充和思考練習的圖片、照片文字、小百科、新 聞時事議題、課後閱讀、隨堂練習與評量等,亦包含於分析範疇中。

48

貳、研究的信效度檢核

無論是量化的內容分析法與質性的文本分析法,均涉及研究者自身對研究素 材的判斷,其結果亦影響了研究的信效度。因此,除了研究者自身對研究主題的 理解與相關經驗外,還需要透過第三方的討論、檢證,方能提升研究的信效度。

如研究動機所提及,研究者自求學過程即關注居住正義、勞動權益、程序正義等 人權相關的公共議題。就讀研究所期間,修習了「倫理議題與思辨研究」、「道德 教育研究」、「多元文化教育研究」、「專業倫理學研究」、「性別與教育研究」等與 人權議題相關的課程,增加、訓練自身對人權概念和議題的知識與敏銳度。此外,

研究者亦於課餘時間參與「臺灣冤獄平反協會」、「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二二 八國家紀念館」、「景美人權園區」、「監所關注小組」和「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

等組織所舉辦的各項活動、講座、工作坊與研究計畫,藉由聆聽冤錯案受害者和 研究人員的分享、人權相關影片的賞析及討論、乃至實際參訪監所等過程,拓展 自身對冤錯案、過往國家對人權侵害事件和受刑人人權等議題的理解與觀察。上 述課內與課外的訓練和經驗,均讓研究者培養了探討本研究主題的基礎。

儘管如此,由於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可能因理論使用、自身觀點、盲點的影 響,對文本內容的歸納、分析和詮釋產生偏差,故研究者於研究進行期間,定期 與指導教授討論,藉以調整與修正研究方法的使用及分析、解釋結果。此外,因 研究內容包含人權相關提問的統計與分析,研究者委請兩位目前任教於臺北市高 中的公民科教師共同協助檢證工作。兩位老師的碩士論文主題皆與人權議題相關,

且本年度均使用 108〈公民與社會課綱〉編制下的教科書進行教學,具備新課綱 的教學經驗。研究過程中,研究者分別自不同版本、冊次的教科書內抽取課次,

提出研究者認定之人權相關提問和分析,與兩位教師進行討論和檢證,並根據討 論結果調整認定標準及分析依據,使其更趨於一致與合理,藉此提升研究的信效 度。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