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科書研究之人權教育內涵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教科書研究之人權教育內涵

本研究探討人權相關概念和項目於公民科教科書中如何進行論述,故應對教 科書研究的範疇、方法進行了解。其次,相較於其他科目將人權有關概念作為議 題融入課程中,公民科是將人權概念於教科書中進行具體論述。因此,在探討人 權概念於現行公民科教科書中如何論述前,亦須先行理解過往公民科教科書相關 內容的論述方式。

本節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說明教科書研究之意義和範疇,第二部分檢視公 民科教科書中人權概念論述的轉變情形。

壹、教科書研究之內涵

儘管目前的教學現場已有許多的教學輔助素材,但教科書不僅是教師最常使 用的素材,也是學生和教師用以進行實際教學運作的主要教學媒介(蔡清田,2012;

劉恆妏,2013)。質言之,教科書是教師教學的主要內容和學生學習的要素,亦是 教師、學生和家長間的重要媒介(鄧毓浩,2012)。因此,探討教科書編纂的方式 和內容,是了解相關課程實踐於教學現場的重要途徑。

周珮儀(2005)指出,良好的教科書研究,有助於產出內容和品質較佳的教 科書,亦能在統整既有研究的基礎上,提供未來研究的方向,並作為教科書相關 政策、編纂、使用等層面的參考。據此,該研究統整了我國自1979 年至 2004 年 間的教科書相關實徵研究,依其研究標的與對象的不同,大致區分為以下四大類:

一、教科書發展研究:此研究領域又可分為「政策與制度」、「評選與規準」和「編 寫」三個主要的研究面向。

(一)政策與制度研究:此面向的研究主要討論教科書開放前後所衍生的問 題探討,如開放前所呈現的單一觀點、開放後市場機制對教科書品質 的衝擊、相關法規的配套適用問題等。

22

(二)評選與規準研究:此面向的研究主要包括教科書的評鑑機制與標準、

教科書審查過程、教科書選用的影響因素等。

(三)編寫研究:此面向的研究包含影響教科書編寫的人物和因素為何、編 寫的原則、內容安排與遭遇的問題等。

二、教科書內容研究:此研究領域又可分為「意識型態分析」與「學科概念分析」

兩種主要研究面向。

(一)意識型態分析:根據其研究探討的主題,可再細分為「政治分析」、「性 別分析」、「族群分析」三個子研究面向。

1.政治分析:此研究主題集中於教科書中政治社會化與政治意識型態 的編寫樣態、兩岸在教科書中所呈現的政治社會化與政治意識型態 差異、日本統治時期及國民政府來臺後,教科書反映的不同政治論 述等。

2.性別分析:此研究主題集中於探討教科書中男女出現比例、職業區 分和刻板印象、教師於學生性別認知中扮演的角色等。

3.族群分析:此研究的主題皆關注原住民於教材內容中的篇幅比例以 及對既有偏見和刻板印象的修正等。

(二)學科概念分析:根據其研究科目,可細分為「語文類科」、「自然科學 類科」、「社會類科」、「數學類科」、「其他類科」等五個子研究類別。

1.語文類科:此研究主題集中於修辭、字彙的使用、不同課程主題的 分布和比例等。

2.自然科學類科:1994 至 1995 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 曾針對高職各類科的教科書之技術科學內容進行一系列研究,包括 家事、商業、醫事護理、農業、工業、藝術等類科(周珮儀,2005:

98)。除技術科學外,此領域的研究主題尚有電腦和能源教育。中小 學自然科學類科的研究,則以STS(Science-Technology-Society)為

23

常見的研究主題和研究工具,近年亦增加了探討中國自然科學類科 教科書的研究。

3.社會類科:國小社會類科教科書的研究焦點,主要在不同版本內容 之間的差異和特色。國中階段的歷史科教科書研究於九○年代著重 於分析臺灣、香港、中國三地的教科書史觀差異,如針對上古史(詹 茜如,1992)、明史(彭永貞、胡君儒、莊德仁、李慧珠,1995)、

晚清至中華民國建立時期(游重義,1992)等教科書內容的比較研 究;臺灣史研究則於近年逐漸增加。公民科教科書的概念分析則有 針對民主、法律、經濟等領域進行概念分析的研究,並比較近年教 科書內容編纂的方式,對啟發學生思考、判斷能力的影響等。

4.數學類科:此類別之研究主題較為分散,有探討數學能力與數學素 養於不同學習階段的差異、教材配置的樣態、概念用詞的精確性等。

5.其他類科:此研究類別有針對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的「生活課程」

內容進行研究者,但音樂、美術、鄉土語言科目的研究相對缺乏。

三、教科書運用研究:此面向的研究主要在於分析教科書的使用情形、教師的教 學策略以及學生的學習成效,其中多在比較新舊版本教科書的使用所帶來的 影響。

四、教科書研究方法:根據研究主題的類型,不同研究分別會選用不同的研究方 法─教科書編輯與發展研究多採用內容分析法和問卷調查法,教科書選用情 形與影響因素、滿意度等研究,常採用問卷調查,教科書評選標準研究常採 用「德懷術」法,透過諮詢專家學者的意見,建構一套可客觀檢驗的評鑑標 準。而教科書運用的研究則以問卷調查為主要研究方法,觀察和訪談為輔。

檢視前述研究後,文中對教科書研究提出以下三點建議:第一,建立教科書 研究機構,以期制度化、系統化的進行教科書研究。第二,為鼓勵教科書研究質 與量的提升以及推廣和應用,應建立教科書研究的評鑑與獎勵機制。第三,提升

24

個別教科書研究方法的精緻度,並採納其他研究領域的研究工具、方法,增加教 科書研究的完整性。

周珮儀(2005)的研究,為理解我國近年來的教科書研究的概況和類型,提 供了可觀的統計資料與廣博的觀察面向。但其研究距今已經過十多年,有關教科 書研究的數量和類型必然較當時為多,且文中提及之教科書研究機構,已於2011 年成為國家教育研究院(以下簡稱國教院)的組織之一,此皆為前述研究所未提 及的變化。

根據教科書研究的標的,大致可將教科書研究的範疇分為「成品」、「過程」、

「效果」三大面向(謝金枝,2016)。探討教科書「成品」的研究,主要著重於教 科書的形式、體例、內容方面外顯的知識與內隱的意識型態、教學方面對教師及 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影響。探討教科書「過程」的研究,則主要分析教科書的發 展過程,如政策、審查、評選、使用,以及參與人員(如政府人員、出版社、親 師生等)對教科書產出過程的影響。探討教科書「效果」的研究,主要關注教科 書在教學活動中所產生的正面(如傳遞知識)與負面(如強化偏見和歧視)影響。

自教科書研究方法論而言,教科書研究方法可分為量化研究途徑與質性研究 途徑,前者主要包含內容分析法、調查法和實驗法,後者則包括了俗民誌、教育 批評、結構分析、論述分析與文本分析(周珮儀、鄭明長,2008)。量化研究途徑 與質性研究途徑雖為不同研究典範,但實則兩者並非互斥而無法兼容。如同 Pingel

(2010)所言,教科書的研究方法應該視其研究主題和研究目的而定,兩種方法 都應考量使用。近年來,已有越來越多研究採用多重方法來進行教科書研究(周 珮儀,2005),而關於教科書研究方法論的研究亦逐漸增加(謝金枝,2016)。質 言之,有關教科書研究的類型、範圍和方法論研究,均在持續成長與拓展中。

25

貳、公民科教科書中人權概念相關研究

正如同人權的內涵伴隨著歷史發展而迭有不同,人權有關概念於教科書中呈 現的樣態亦會受到歷史、社會變革的影響。鄧毓浩(2012)分析公民教科書中與 人權有關的內容,指出早期的教科書教強調倫理、倫常的規範與對義務的順從,

晚近則著重於人權等個人權利概念。此處所指對權利的關注,並非忽視個人所應 負的責任義務,而是促進學生對個人應享有權利的認識,但也同時理解、尊重他 人所擁有的權利,藉此形成對社會整體的責任感。

翁國彥、許育典(2004;2005)針對 1999 年至 2003 年教科書中有關人權法 治的教材內容進行研究,認為書中內容多強調人民知法守法的重要性,卻鮮少提 及國家權力運作對人民權利所可能產生的侵害。其次,對於人權概念的撰寫,或 模糊不清、或含有個人偏見,均無法傳遞正確的人權意涵。再者,教科書多偏重 憲法基本權的條列,使對弱勢群體的保障內容相對遭受忽略,學生也容易對人權 產生「憲法有列出就有保障」的單一、片面思維,無法對學生─校方、人民─政 府/國家等具權力不平等關係而可能造成的權利侵害情形進行思考。

2000 年後期,公民教科書中不僅增加了許多新興權利的編寫,亦強調了政府 作為受到法律限制,藉此保障人民基本權利之內容(陳彥廷,2012)。儘管如此,

陳彥廷指出,教科書內容仍是呈現注重升學導向的樣態,缺乏對於人權相關概念 的深入探討。

人權作為九年一貫課綱中之重大議題,有關人權教育的概念,採用「融入式」

的教科書編寫模式。曾亭勻(2014)研究指出,人權概念呈現於教科書中的內容 以認知層面的知識為主,並集中於法律、制度、文化權、文化差異等面向,對於 國際性的人權宣言和獲取人權相關概念的管道、途徑方面,較為缺乏。此外,文 中亦發現在各版本教科書宣稱納入的人權教育議題指標中,有將近40%並未於教 科書中具體呈現議題指標所對應的相關內容。對此,該研究認為教科書之編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