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任務-科技適配模式

任務-科技適配模式(Task-Technology Fit Model)是由Goodhue and Thompson (1995)所提出,認為態度是科技使用行為的預測指標及強調科技與任務的適配程度 決定績效產出,以解釋科技與組織任務的適配程度對組織績效的影響。以使用 (Utilization)為觀點的研究,強調使用者態度和信念可以預測使用科技的行為,科 技接受模式(TAM)便是基於此觀點所提出的理論架構。科技使用有兩個研究支流,

一個是「科技使用」,另一個是「科技適配」。科技使用所關注的是個人對科技 態度與信心會影響對於科技的使用,並在使用後將產正面的績效表現;科技適配 則強調,科技本身必須提供能夠輔助完成任務之特質,協助個人完成任務後而產 生正面的績效表現。Goodhue and Thompson (1995) 提出任務科技適配模型, 該理 論結合「科技使用」觀點與「科技適配」觀點加以整合,成為科技績效鏈

(Technology-to-Performance Chain),如圖2所示。同時為了能方便進行研究與實際 驗證,進一步將較複雜且不易測量的TPC進行縮減後,成為圖3,任務科技適配模 型(Task-Technology Fit)。TPC架構上半部是適配理論,包含任務、科技、個人特性 和任務-科技適配度等四個構念,主要在說明科技工具在任務、科技、個人之間互 相適配時,對組織績效產生正向的影響(Goodhue, 1998);模式的下半部加入態度行 為理論,解釋信念、外在變數與社會規範等因素,會影響個體對於某個科技工具 使用與否的決定。本研究採取任務-科技適配模式探討員工採用即時通訊時,對組 織所分配的任務及科技特性間的適配程度。

11 任務特性

科技特性

個人特質

任務-科技適 配度

使用之前置因素

· 信念

· 態度

· 社會規範

· 習慣

使用

績效產生 回饋

回饋

圖 2 科技績效鏈(Technology-to-Performance chain)

資料來源:Goodhue, D. L., & Thompson, R. L. (1995). Task-technology Fit and Individual Performance. MIS Quarterly, 19(2), pp. 217

圖 3 任務-科技適配模式(Task-Technology Fit Model)

資料來源:Goodhue & Thompson (1995). Task-technology Fit and Individual Performance. MIS Quarterly, 19(2), pp. 220

任務特性

任務-科技適配度

科技使用 科技特性 績效表現

12

在任務-科技適配模式不只能夠用來衡量科技使用後的績效表現,也能帶來有 別於成功模型的觀點,來衡量資訊科技的成功與否。本研究採用任務-科技適配模 式來探討員工使用即時通訊進行組織交代之工作任務的適配程度,因此以下針對 任務-科技適配模式上半部構面進行簡述:

(1) 任務特性:

任務是使用科技所要完成的工作,也可以解釋成個人將輸入轉成產出的行為。

在轉換過程中,可能有很多因素會影響到使用者,而使其更依賴資訊科技;組織 內因各部門使用者工作職務或執掌不同,因而有不同的任務特性。使用者職務的 不同,因而造成任務有其不同的複雜程度;而任務複雜度將會影響資訊系統使用 的過程(McKeen, Guimaraes, and Wetherbe, 1994)。Goodhue and Thompson (1995)認 為從任務複雜度來探究任務種類過於複雜,且難以於實徵研究中的測量加以操作 化,因此將任務特性可由非例行性(Non-Routineness) 及互賴程度(Interdependence) 兩個維度加以區別即可,並且較容易於實徵研究中操作化並形成問項。

(2) 科技特性:

指的是可以幫助個人用來完成特定任務的工具及相關措施。可以分為電腦系統 (如硬體、軟體與資料)與支援使用者系統(如相關訓練)。可以幫助使用者完成他們 的任務。其中包含的不僅僅是支援任務的特定資訊科技工具,整個資訊系統體系 與部門的支援服務等也都屬於科技特性的一部分。Attaran and Attaran (2002)認為科 技面其主要的特性具有溝通(同步或非同步)、促進互動及協同合作的功能。

(3) 個人特性:

是指使用科技去完成任務的人。其中個人特(如受過的訓練或電腦自我效能)會 影響他其操作科技的難易度;由於使用者的特性不同,會產生不同的認知,所以 也須將其考慮至模式中。

13

(4) 任務科技適配度:

科技協助個人完成自身的工作的配合程度。其重點在於系統特性能符合使用者 需求的程度,更進一步的敘述為任務特性以及科技功能與個人特質之間契合的程 度。而某一特定理想的適配組合,可以有效提升任務績效, Zigurs and Buckland (1998)提出五種群體任務與三種群體支援系統(Group Support Systems)功能之間的 適配模式,包含簡單型任務適合強調溝通的GSS、問題型任務適合強調資訊處理的 功能的GSS等五個理想適配關係。因此,當任務與科技符合此特定組合時,科技支 援任務的績效表現會較佳。

網際網路已成為企業在商業競爭的替代管道之一,也是網路使用者用以解決個 人資訊服務需求的工具。因此 D’Ambra and Rice (2001)為了使任務-科技適配衡 量題項能較符合網頁為基礎的科技,而重新制定衡量方式,依序為 : (1)訓練 (Training); (2)興趣(Interests);(3)資訊(Information );(4)購物成本 (Shopping cost);

(5)使用網頁收集資訊解決困難問題(Use Web to locate difficult to find information);

(6)娛樂( Fun and Entertainment);(7)社會影響(Social influence);(8)認證控制性 (Identity control);(9)使用控制性( Use control)。

任務科技配適度理論認為,科技只有在其功能能夠符合任務需求時,才會被使 用。工作者使用能夠協助他們完成任務的科技,才能夠提升他們的工作績效。如 果科技不能對工作有所幫助,那麼這項科技就不會被工作者使用,也不會對工作 績效有所助益。因此,有經驗的使用者會選擇對工作有幫助的工具或方法來完成 他們的任務,以獲得最大的利益。

過去TTF多在探討公司內部資訊系統之績效,因此主要在探討公司內部員工的 任務特性與資訊系統的特徵,然而最近研究中,Rachael (2005)在探討部落格科技 符合網路社群社會需求造成部落格作者的使用行為之研究中,以部落格作者的社

14

會需求(Social Needs)替代任務動機,使用「需求-科技適配模式」探討部落格的使 用行為,結果證實了部落格作者的需求與部落格之科技特徵產生適配時,會促成 部落格作者的使用行為。

林進興 (2006)以分解式計劃行為理論模式(Decomposed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DTPB)結合TTF理論為研究架構基礎,探討使用者對於自由軟體的使用 意願。針對接觸過自由軟體的使用者,包括自由軟體開發者、自由軟體需求者、

自由軟體使用者及有使用意願之潛在使用者進行調查,其結果發現TTF可用來進行 對自由軟體使用意願的評估,其配適度愈高愈能增加自由軟體的使用意願。

楊裕斌 (2006)以任務-科技配適度理論為基礎來探討資訊科技在知識管理活 動中所扮演的角色,並分析其對個人工作績效之影響。在研究中所談論到的任務 是指知識管理所要執行的工作,如知識創新、知識儲存與擷取、知識轉移、知識 應用等,而資訊科技指的是知識管理系統。針對國內幾家有建置知識管理系統之 企業進行網路問卷調查,其研究發現(1)科技特性會影響知識管理與知識管理系 統之適配度;(2)個人特性會影響知識管理與知識管理系統之適配度;(3)知 識管理與知識管理系統之適配度會影響個人工作績效。

王宗立與吳文雄 (2006)提出一個整合性的TTF架構,並以學生為對象,輔以線 上學習為應用,驗證架構中前因、學習者認知與其結果的關係。發現學習工作特 性、協同科技特性與沉浸經驗這三個前因會顯著的影響學習者認知,且協同科技 特性會正向地影響容易使用;學習者認知對容易使用與有用性有顯著的影響;容 易使用會正向的影響有用性,且容易使用與有用性會顯著的影響使用意圖。

劉美伶(2010)結合TTF、學習滿意度及學習前因的關係來探討其對學習績效的 影響。發現當學生所使用的科技能夠支援教師所指派的任務時,會出現良好的績 效表現。透過數位學習(E-learning) 平台的功能可以讓任務更順利的進行,包括:

15

數位學習課程的彈性與多樣性、教學活動中的互動程度、以及網際網路自我效能 等,皆可提升學生從事數位學習之成就感,進而促使學生願意透過數位學習的方 式自主學習。如此,亦幫助學生能更容易的完成教師指派之任務。學生透過科技 完成教師指派之任務的適配程度愈高,學習滿意度則愈高,進而學習績效亦愈好。

學生透過科技完成教師指派之任務的適配程度愈高,學習績效則愈高。

良好的即時通訊服務品質會透過使用者的增強使用而正面強化使用意圖,

Vessey and Galletta (1991)卻認為,唯有當所使用的科技能支援任務時,才會出良好 的績效表現。由於資訊科技日益發達,其所具備之功能也日益完善,因此它能夠 快速的幫助組織整合內部有用之知識資源,以達成提升組織績效之目標,因而組 織中對於資訊科技的依賴程度也有逐漸升高的趨勢。組織內部人員在資訊科技的 接受程度上,對於組織績效之提升便成為最重要的關鍵之一,而任務-科技適配 理論的出現,恰巧可以幫助研究者利用此一理論,進行組織內部任務與科技之適 配程度以及績效影響之間關係探討(楊裕斌, 2006)。任務-科技適配模式廣泛利用於 評估科技系統的成功、個人層級的績效表現以及探討資訊科技的使用情形。利用 任務-科技適配模式可以成功地檢視個人工作與使用科技之間的適配的程度,以及 使用科技後是否能帶來正面績效,也能成功評估資訊科技是否成功。綜合以上實 證研究,TTF在於Blog使用、軟體運用、知識管理系統與其績效至線上學習等廣泛 運用範圍均可充分解釋其科技與任務對其績效產出的影響。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