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科技接受模式

資訊科技發展至今,網際網路對於現今社會來說已是一項不可或缺的工具,

而由此延伸而出的即時通訊軟體對於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發展出一套新的模式。最 初由親朋好友之間的使用,直至組織的企業交流均扮演一重要角色,因此,對於 企業員工使用即時通訊軟體的意圖是一值得探討的議題。而科技接受模式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被廣泛用來解釋資訊科技之使用行為(Davis, Bagozzi, and Warshaw, 1989 ),此理論以Fishbein和Ajzen兩位學者在1975年提出的 理性行為理論(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 )為基礎,配合資訊系統的使用情境 來預測資訊科技使用者的行為,進而發展出科技接受模式。TAM試圖對組織內部 資訊科技的使用行為與接受程度提出合理的解釋及預測,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個 理論基礎,對使用者電腦接受度之決定因素提供一般性的解釋,並且能夠跨越使 用者族群的界限來解釋與預測使用者的行為。TAM主要用來探討外部變數

(External Variable) 和使用者信念(Belief)、態度(Attitude)、使用意願(Intention)之間 的相互影響關係,而「實際使用行為」主要是受到使用者「使用行為意圖」(Behavioral Intention To use)影響,且「使用行為意圖」是受到「使用態度」(Attitude Toward Using) 影響,「使用態度」會受到「知覺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和「知覺易用性」

(Perceived Ease of Use)兩信念影響,其中,模型包含了「外部變數」(External Variables)(Davis et al., 1989 )。可用來解釋對資訊科技的接受度,如圖4所示:

17 外部變數

知覺有用

知覺易用

態度 行為意圖 實際使用

圖 4 科技接受模式

資料來源: Davis, F. D., Bagozzi, R. P., & Warshaw, P. R. (1989 ). User acceptanc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 comparison of two theoretical models. Management Science,

35(8), pp. 985.

(1) 知覺有用性

Davis (1989)認為「知覺有用」是指使用者相信採用某一特定系統可以在工作 職場促進其工作效率的程度,當使用者知覺系統的有用程度越高,則採用系統的 態度及行為傾向愈正向,表達了系統使用者對工作或學習上的表現期望。例如:

當潛在使用者知覺到智慧型手機可以幫助學習,工作上可以縮短工作時間,提高 系統作業生產力或導航系統可協助行車上不致於迷路等有用程度愈高時,對該系 統會抱持越正面的態度。

(2) 知覺易用性

「知覺易用」則是指使用者對學習採用某一特定系統的容易程度的知覺(Davis, 1989)。當使用者知覺到系統愈容易學習,則採用系統的態度愈正向。例如:容易 操作、操作過程是清楚的且容易理解的且操作時是具有彈性的,使用者對於自我 表現會具有信心;而在技術使用上,若越難操作、過於複雜或是需花許多精神學 習的系統,對使用者心中將造成負擔、產生不良負面情緒、進而排斥使用。

18

(3) 使用態度

為使用者對於使用該資訊系統,有利於或不利於自己的感受(Taylor and Todd, 1995b)。當使用者知覺到系統有用性越高,則對系統所持的態度會更趨向正面 (Ajzen, 2002)。例如:當使用者感受到在使用智慧型手機的功能操作時,如能不需要 花費太多的心力學習,且使用產品亦能提高學習或工作上的效率,對該產品則會 產生正面的評價。而使用者的態度是受到知覺有用性與知覺易用性影響。

(4) 使用行為意圖

使用者有意願持續使用某特定系統的意願程度(Davis, 1989)。也就是個人在主 觀的意識之下,未來會打算採用某種科技或資訊系統的可能性。TAM 認為使用行 為意圖,同時會受個人對科技的使用態度與知覺有用性所影響。Davis也主張「知 覺易用」會正向影響「知覺有用」,且「知覺易用」及「知覺有用」會受到其他資 訊科技等「外部變數」的影響。「外部變數」包含可能影響使用者採用系統的因素,

如系統設計的特徵、訓練等。

林家立、黃春慈與曾國雄(2010) 重新建構一個整合服務功能、系統效能、顧 客溝通、社會影響、心流體驗之評估構面之擴展性科技接受模式,並探討各個構 面對於使用者的使用行為與忠誠行為之影響,藉此重新建構社群網站的服務使用 行為模式。選擇部落格、微網誌與影音分享網站等四類型多款的社交網路服務,

並藉由服務功能、系統效能、顧客溝通、社會影響與心流體驗之五個評估服務績 效指標來進行實證分析。其研究結果發現,使用者的早期經驗會影響到其對於平 台使用態度,同儕與網絡的使用與推薦行為會影響亦對其使用行為會造成影響,

再者使用者的使用經驗亦會影響使用者是否持續使用該網路服務,以及外在的社 會規範與系統的服務品質亦會影響使用者忠誠度。

19

曾瑞譙(2009) 以科技接受模式為理論基礎,探討學生「內在學習認知」對「使 用行為意圖」的影響,並發展一個整合性的「電腦輔助教學軟體效益實證權變模 式」。其研究針對一所專科學校之學生採用問卷調查。研究結果發現科技接受模 式中的「知覺有用性」、「知覺易用性」、「主觀規範」、「電腦焦慮」與「電 腦自我效能」對電腦輔助教學軟體的使用意圖有正向的影響,並進而改善學生的 學習效益。另外,比較學生使用前後之成績發現,對電腦輔助教學軟體的練習,

每週時數超過3小時以上者,與每週時數3小時以下者成效明顯的提高。

葉俊麟(2011) 為瞭解消費者對科技產品的態度與購買意願間的關係,所以本 研究使用計劃行為理論來結合科技接受模式,並進一步納入涉入程度及創新擴散 模型等變數來進行文獻探討,以建立智慧型手機的消費者行為模型。其結果發現,

消費者對於智慧型手機的感受將正向影響對智慧型手機的態度,進而影響最後的 購買意願;而對於購買智慧型手機時的態度、主觀規範與行為限制對購買意願會 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關係也就是消費者會願意花時間去搜尋智慧型手機相關資訊、

願意花時間聽門市人員介紹智慧型手機相關功能與去注意週遭智慧型手機相關資 訊的廣告。

透過TAM預測資訊科技使用的研究相當多,研究者從不同的方向及應用不同 的系統加以驗證TAM。均證實知覺易用、知覺有用、使用態度、使用意向與實際 使用之間的關係。綜合以上實證研究結果,近幾年對於TAM的研究範圍很廣泛,

從線上學習行為(邱郁文與方國定, 2005);電腦輔助教學(曾瑞譙, 2009);網路社群 使用服務(林家立 et al., 2010)等。由上述可知隨著網際網路使用環境的成熟,近幾 年之科技使用研究已偏向網路相關科技應用,結果都顯示TAM在網際網路應用上 具相當的解釋能力。綜合上述的歸納,科技接受模式對資訊科技應用的分析上皆 獲得相當程度的肯定,故本研究加入科技接受模型來探討台灣地區中小型製造業 內員工對即時通訊的採用之行為意圖。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