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休閒參與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休閒參與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休閒參與包含範圍廣泛,且功能和分類方式也不盡相同。本節對 於休閒參與之相關文獻作探討,分為:一、休閒之意涵與功能; 二、

休閒參與之定義;三、休閒參與之理論;四、休閒參與之衡量;五、

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

一、休閒之意涵與功能

(一)休閒的意涵

國內學者高俊雄(2002)認為休閒是扣除人類基本生活,如工作 及生理時間等所剩餘的時間,也被稱為自由時間。程紹同(2000)則 認為個人工作與責任義務時間外的閒暇時間內,依個人自由意願及選 擇,所從事的動態性休閒活動。休閒是個人利用自由可用之時間選擇 從事非工作性質的活動,可以達到紓解壓力、增強自我管理之能力、

培養興趣、學習技能等目的(吳明蒼、洪雪鳳、陳志明,2010)。張 耿介與陳長文(2004)指出,休閒就是單純為了享受從休閒活動或行 為中獲取的快樂。休閒具有心靈層面、自由時間、自我意願及無義務 性的特質(方彥博、袁小雄,2010)。

朱淑儀(2003)提出休閒的觀點,是從時間出發的,將休閒視為 自由時間,方便量化,是為「殘餘時間的休閒觀」,因此個人擁有的 自由時間,並不等於休閒時間,而是有了自由時間,才有可能從事休 閒活動。休閒為個體在自由時間內,自由從事活動,以獲得舒暢、愉 快、自我超越與自我實現之感受(吳忠宏、范莉雯,2003)。一個人 在自由時間裡看似悠閒,卻為無事可做而煩惱,不能稱休閒,而是要 在心智上獲得愉悅和滿足的感覺,才是休閒(楊建夫,2012)。李偉 清(2008)採取綜合的觀點來定義休閒:個體在扣除工作與其他必要 時間後的剩餘時間或是自由時間內,自由選擇參與某項活動,並從活 動的過程中體驗到樂趣與內生的滿意,而促進個人達到經驗的擴充與

自我的實現。

綜上所述,休閒是個人在除去工作及維持生命必須活動之外的自 由時間內,依個人自由意識選擇、從事能提昇自我滿足的活動,達到 自我發展、成長及自我實現,以促進身心健康的目的。

(二)休閒之功能

休閒活動的功能是多元且廣泛的,參與休閒活動不外乎是為了紓 解壓力、調劑身心、自我滿足及自我成長(顧兆台、曾于誌,2012)。

哲學家亞里斯多得曾說:「人們戰爭是為了和平,工作是為了休閒。」,

余嬪(2000)認為休閒參與有助於個體追求自我滿足與實現。Bright (2000) 提出休閒活動可為個人帶來利益,包含身心健康和情緒放鬆、

增進人際關係、適應自然和社會環境,所以休閒活動已是現代人們不 可或缺的生活要項。

西洋棋王卡爾斯藉著休閒活動,放鬆自己及擺脫壓力,曾表示:

「休閒,在我的生活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楊慧莉,2014)。休 閒可以帶給人們許多正面的效益(葉智魁,2006),包括調適壓力與 促進身心的健康(張良漢,2008)。王禎祥(2004)則認為休閒活動 具有治療心理疾病和促進文化藝術交流的功能,且了解休閒功能對於 探討休閒教育的價值,能讓我們更了解休閒能為我們做什麼。

另外,黃薇如(2006)提出:從事休閒活動對國家文化建設和經 濟發展具有貢獻性,在醫療上可以舒緩情緒困擾和提供支持性的心理 治療。張孝銘(2008)針對休閒活動的功能提出微觀 (micro) 和巨觀 (macro) 的說法:微觀功能包含個體生理、心理和人際功能,家庭成 員互動、溝通功能。巨觀功能包含社區人際關係促進、導正社會不良 風氣和犯罪預防。

休閒活動可以能增進生活的品質,更可增加自我的自信心、維持 個人的身心健康、調適平日生活中的緊張步調、發展自我能力及促進 與他人之間的人際關係(吳海助、林祐鋐,2010)。王垠(2001)依

據 Boland 的休閒活動理論認為學生多參與正當休閒活動的功能,可 幫助學生促進身心健康成長和社會效益,得到成就感、帶來快樂,提 升創造力、自我表達、自我成長和自我實現。李偉清(2009)亦指出 休閒對學生而言,其價值除了減少學生問題的發生外,還能積極的促 進其身心的成長與發展,可說休閒兼具有輔導、預防與發展的多重功 能。

由上述得知,休閒可啟發智能、激發創造力,抒解工作或學業的 壓力,不僅有益個人身心,對國家文化建設和經濟發展具有貢獻性,

且可以充實日常生活、減少犯罪行為之發生,落實社會福利、提昇文 化藝術涵養及促進人際和睦。

二、休閒參與之定義

休閒參與的定義國內外學者都各有其論述,大都強調參與者參與 活動的種類及參與活動的頻率,所參與的活動是指非工作性質,是個 體在自由時間內經自由選擇後參與的。茲將休閒參與的定義彙整如表 2-3 所示:

表 2-4

休閒參與定義彙整表

研究者 年代 休閒參與的定義

何吉郡 2004 休閒參與是一種參與活動的頻率。

李枝樺 2004 指個體在維生性、工作性、義務性、例行性活 動 之 外 的 自 由 時 間 裡 , 依 自 己 意 願 而 主 動 參 與、全心投入並樂在其中的活動。

謝清秀 2004 在自由時間下所從事的休閒頻率與項目。

(續下頁)

研究者 年代 休閒參與的定義 尹邦智 2005 休閒參與是一種選擇性的行為。

林俞廷 2008 一種選擇性的行為,為自由時間所從事之休閒 活動類型與頻率,是經由參與者的經驗,來達 到個人所感到滿足的需求。

房家儀 2008 在基本生存、工作之餘可自由支配的時間,自 由抉擇想從事的活動以達到放鬆心情、解除壓 力、豐富人生、增廣見聞與社會參與的功能。

胡明哲 2008 指參與活動的種類及參與活動的頻率而言,所 參與的活動是指非工作性質的活動,是個體在 自由時間內經自由選擇後參與的。

傅巧芸 2009 個體在自由時間裡,可以隨著自己的意志與喜 好,自由選擇參與所欲參與之休閒活動性質與 從事之頻率,藉以達成個體身心上之需求或獲 得更高層級之生活滿意。

洪升呈

辛麗華 2010 休閒參與是個體所參與之休閒活動。

蔡嘉玲 2010 指兒童參與休閒活動的頻率及類型。

陳慈敏 2010 指學生在能隨心所欲運用閒暇的時間裡,自由 自在地從事自己想做的動態或靜態的活動,並 能達到身心滿足與愉快狀態的活動。

劉美英 2012 個體為了滿足心理上與生理上的需求,而在個 體自己能充分自由支配的時間下,參與休閒活 動之頻率與類型。

(續下頁)

研究者 年代 休閒參與的定義

吳昭璇 2012 個人在閒暇的時間,依自由選擇參與休閒活動 的類型以及參與休閒活動的頻率。

陳建和 葉昇暐 李柏甫

2012 其組成:自由時間(扣除工作及生活必要的時 間之外的閒暇時間);自主性從事某些休閒活 動,包含參與過程、頻率、次數及其目的在於 心理體驗感受或滿足休閒參與者個人生理、心 理及社會的需求。

周清鶴 2012 係指在非工作狀態下的自由時間內,個體為了 滿足個人種種之需求,而自由選擇參與的休閒 活動之頻率與休閒活動之類型。

劉玟秀 2014 是指個人在一年內,依自己的喜好,實際參與 休閒活動之頻率與休 閒活動參與之類型。

柯美杏 2014 是自由的意志與時間、具吸引力的,且能獲得 愉快及滿足的休閒行為,藉此活動能與人維持 良好的人際關係與互動的技巧。

綜上所述,本研究對休閒參與的定義,為從事的休閒活動是個人 在自由的時間,依其意願及需求所參與的活動類型與頻率,且能獲得 愉快及滿足的休閒行為。

三、休閒參與之理論

休閒是人類生活所應追求的目標,在休閒參與的過程之中人類才 可以去思考、提出更好的想法、成長並追求卓越與享受生活。除了哲 學與宗教的觀點之外,基於人文社會科學所提出的理論模式與基礎,

歸納並詳述如下:

(一)Maslow 的需求層次

張春興(2009)將 Maslow 的需求層次理論以金字塔表示,增 加認知的需求及審美的需求,提升為七個層次,如圖 2-1 所示:

1.生理的需求:包括食物、水、氧氣、休息及性的需求。

2.安全的需求:基本為身體的安全需求,進而到免於危險的自由、免 於恐懼的自由等心理的安全需求。

3.社會的需求:包括歸屬感、認同感、愛與被愛等需求。

4.自尊的需求:自我的肯定和獲得他人的讚美與尊敬之需求。

5.自我實現的需求:包括認知與審美、自我滿足、表現自我成就、發 揮創造潛力的需求。

人們會先滿足低層次的需求,只有在較低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 後,較高層次的需求才會有足夠的活力驅動行為去追求。人們從事休 閒活動,大都是在生理及安全需求被滿足後,希望能追求更高層次的 滿足(顏瑞美,2012)。而知識與文化的因素,所要達到的是屬於高 級需求(認知與審美),至於能夠自我實現、增強潛能,則有賴各層 次因素的昇華與發揚(孫武彥、俞玫妏,2010)。

休閒是屬於 Maslow 需求理論的第四階層,與自尊需求有關。

根據其論點,自尊心需求包含自信心、成就感、公平、受肯定與受到 別人的尊敬。自尊心需求得到滿足會使個人有值得的感覺與產生自信 心,在此階層中為自己設立目標是必要的。

隨著人類文明的成長,人們對獎勵的解釋與需求也隨著時代在改 變,從工作獲得的成就感,已逐漸被休閒活動體驗所獲得的滿足感取 代。休閒活動體驗的滿足可降低緊張感和減少無聊感,得到壓力的紓 解;亦可使個人因達到設定目標而對生活品質感到滿意(柯美杏,

2014)。

(二)

Nash

的金字塔理論

Nash (1960) 用金字塔區分休閒活動的價值等級,以「0」為好壞、

休閒活動的分界點,位於第二至四等級的活動,都是好的休閒活動,

能夠帶給人們休閒生活的滿足感,也幫助社會變得更好。「0 以下」

是危害社會的參與,「0」是危害自身的參與,「1」為旁觀的參與,「2」

是危害社會的參與,「0」是危害自身的參與,「1」為旁觀的參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