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三節 休閒效益

一、定義

(一)休閒效益的意義

休閒效益的討論是源自在有限的資源中,為了要滿足眾多的慾望,所以在 參與休閒活動時,需要衡量休閒活動對人類的貢獻,以決定休閒的價值(Dustin

& Goodale, 1997)。休閒效益(Benefits of leisure)一詞文義廣泛,可包括生理學、

心理學、社會學、及經濟學等領域,亦有從功能、需求遊憩體驗等角度探討,

以下為不同學者見解整理:

表 2-3-1 休閒效益的定義

學者 內容定義

Ajzen (1991) 休閒效益即為休閒目標之達成,包括參與休閒能達成之 目標,以及參與者相信休閒能幫助他們達成的目標,而 且後者的重要性更甚於前者。

Wankel &

Berger(1991)

提出效益被定義為達成目標的觀點,因此評估休閒效益 最重要的是去評估休閒活動是否能夠幫助它們達成目 標,而非一種客觀的態度評估達成目標過程。

Godbey (1994) 認為參與休閒的效益可以均衡生活體驗、健全生活內 涵、提昇生命品質三個因素。

高俊雄 (1995) 表示休閒效益是指在參與休閒遊憩的過程中,可以幫助 參與個人改善身心狀態,或滿足個人需求的現象。

陳中雲 (2001) 在探討到有關「休閒效益」的構面時,所包含的範疇應 包括參與休閒遊憩活動的過程以及參與休閒遊憩活動 後,可以幫助個人改善身心狀況或滿足需求的個人主觀

感受。

林欣慧(2002) 休閒效益是指個人或團體在自由時間從事休閒行為的過 程中,對從事的活動有所體驗,並且對個人或社會產生 有益的影響。

張少熙(2003) 認為休閒功能強調活動前或活動中外在的行為效益,而 休閒效益偏重活動中或活動後內在的心靈滿足。

李詩鎮(2003) 指出韋氏大字典之休閒效益定義,包括外在及內在之價 值,前者如工作之餘所從事之活動,可以恢復精神;後 者為參與休閒活動滿足其體驗及效益。由此可以了解到 人們參與休閒活動目的之一,便在於獲得休閒效益之追 求。

蔡文慈(2006) 將休閒效益定義為個人在自由時間裡,基於個人自願、

自主意識,對於參與休閒活動過程中所產生之體驗,主 觀評估其對於身心有正向助益之個人感受。

註: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合上述學者之概念,本研究認為休閒效益為:「個人或團體在自由時間 從事休閒行為的過程中,對從事的活動有所體驗,並且對個人本身或社會環境 產生有益的影響。」

(二)休閒效益的模式

Mannel 和 Stynes (1991)將休閒效益整合為一系統模式,他們認為人們在參 與休閒時,會受到環境、活動、時間、心境等因素的刺激,而產生生理、心理、

環境、經濟、社會之影響,而這些影響經由人們的評價後,就產生了休閒效益。

本研究則定義為在空閒時間(free time)從事的活動,藉以獲得各方面功效及滿

足,並使個人獲得愉悅感及提升生活品質。

二、內涵:

「休閒效益」之意義與範圍相當廣泛,學者們亦分別由各個觀點來詮釋,

學者提出之觀點雖各有不同點,但仍有其相似之處,茲將相關文獻詳述如下:

表 2-3-2 休閒效益的內涵

學者 內容

Ajzen (1991) 休閒活動具有六大功能:

1.帶給個人快樂,可以無冒險地進行社會實驗與認知。

2.增進身體健康與增加生活的多樣貌。

3.增加個人的自由感、體驗各種生活目標。

4.發展人際關係與建立友誼。

5.娛樂與放鬆。

6.經由需求而滿足人生。

林東泰 (1994) 從社會心理學的層面,指出休閒的功能和價 值,包含了八點:

1.人們透過休閒活動的參與,接受社會化的涵育過程。

2.藉由休閒參與來拓展視野,培育休閒態度,學習休閒技能。

3.休閒參與可維持或提昇人際關係和社會互動。

4.透過休閒涵化個人個性和品德。

5.藉由休閒來改進與工作有關技能,以提昇工作效率。

6.休閒可防範反社會行為。

7 休閒可發展社區意識。

8.休閒可啟迪人生觀和社會觀。

高俊雄 (1995) 一個人參與休閒活動的過程中可以改善其身心狀態、滿足需 求的滿足。論點如下:

(一)均衡生活體驗:紓解生活壓力、豐富生活體驗、調劑 精神情緒。

(二)健全生活內涵:維持健康體適能、啟發心思智慧、增 進家庭親子關係、促進社會交友關係、關懷生活品質。

(三)提升生命品質:欣賞創造真善美、肯定自我能力、實 踐自我理想。

註:研究者自行整理

Driver(1997)、Driver 和 Bruns(1999)從休閒效益途徑(benefits approach to leisure,BAL) 的觀點從休閒效益途徑的觀點,認為休閒效益有三種形式,即 改善情境、維持情境需求以及獲得心理滿足,茲分述如下:

(一)改善目前情境:休閒經驗可為個人帶來許多效益。如身心獲得健康、

藉由體能性活動改善心肺能力、情感抒發、壓力解除、從大自然中學習認識環 境、增進人際互動、提昇休閒技能、並獲得較佳的社會適應經驗以及自我發展 等。

(二)維持情境需求:維持透過休閒改善後的情境,避免不好的情境發生。

如維持友誼、健康、穩定社群;避免不好的社會問題發生,如青少年犯罪問題 或觀光等其它事情對實質環境所造成的衝擊。

(三)獲得心理滿足:獲得一種特殊的心理滿足經驗。如美好的技能檢定、

活動結束後感覺良好或心理壓力獲得釋放等的有關經驗(Driver, 1997; Driver & Bruns, 1999)。

Bright (2000)以全方位觀點指出休閒效益的觀點有:

(一)心理學的觀點:改善自我概念、個人價值的反省、達到高峰之經驗。

(二)生物心理分析學的觀點:心臟血管的健康、疾病管理、心智和物理 的復健。

(三)社會學之觀點:社會穩定的提升、家庭團結、文化的認同。

(四)經濟學的觀點:僱用、收入、減少健保給付。

(五)環境學的觀點:環境維護或保存。

三、面向

定義休閒效益及了解休閒效益之內涵後,學者們亦分別對各面向加以分析 闡述,本研究將相關文獻詳述如下:

表 2-3-3 休閒效益的面向

學者 內容

Bammel &

Burrus-Bammel.

(1982)

最早提出休閒效益六大面向觀念的學者。他們認為個人參 與休閒活動有六項休閒效益,分別為:生理效益、社交效 益、放鬆效益、教育效益、心理效益及美學效益等六大效 益。。

Verduin &

McEwen (1984)

休閒活動參與者可以透過休閒參與的經驗中獲得不同的 體驗效益,包括:

(一)生理效益:保持定期運動或體能,可保持體適能水 準、改善體適能、減少心肺血管之疾病。

(二)心理效益:參與不同的休閒活動可得到肯定及認同 的機會及價值,也可藉由情境角色轉換獲得成就感;對於 心靈受創者也有醫療的功效。

(三)社交效益:休閒活動具有「社交潤滑劑」功效,志

同道合,能分享相同嗜好的成人藉由休閒活動參與,更容 易培養珍貴的友情、親情。

(四)放鬆效益:休閒活動使人遠離環境、解除憂慮、精 力恢復,參與耗用體力的活動,使參與者達到絕對放鬆的 目的,以保持個人身、心及精神各方面的平衡發展。

(五)教育效益:休閒提供多元的興趣領域,藉由正式或 非正式參與,滿足個人求知慾、創作慾,並提高個人知識 領域。

(六)美學效益:從休閒活動中學習美的欣賞,獲得心靈、

情感及靈性的充實及滿足, 並可確認個人價值觀念。

陳水源 (1989) 綜合多位學者的主張,將休閒遊憩對人類所產生的效益分 為社會、心理、健康、教育、宗教信仰及文化資產、經濟 與法令等六大類。

Cordes & Ibrahim (1999)

(引自張少熙,

2003)

休閒活動的參與,能夠獲得生理、情感、心理,以及社會 的效益,說明如下:

(一)生理效益:維持或提昇體適能。

(二)情感效益:增加自我滿足感、休閒態度形成及價值 觀確認。

(三)心理效益:滿足自我實現需求、舒暢心靈感受、豐 富學習領域、調劑精神、反應個人價值、領導力、創造力、

挑戰性及獨立性的體驗、親人團聚、遠離壓力、享受自然。

(四)社會效益:滿意社會的生活、促進團結和諧、發展 友誼及親情、提 高社會地位、提昇生活品質。

陳中雲 (2001) 歸納國、內外學者的觀點後分為:

(一)心理效益:包含肯定自我、獲得成就感,自我滿足、

自我實現、消除緊張、紓解壓力、愉悅心情、增添樂趣、

發洩情緒、舒暢身心、欣賞創造真善美及獲得特殊體驗等。

(二)生理效益:包含維持體能、保持健康,獲得休息、

消除疲憊、改善控制疾病、調劑精神及恢復精力等。

(三)教育效益:包含增進行為技能、拓展知識領域、刺 激心智、激發創意、激發個人潛力、培養多元興趣及促進 活動技巧。

(四)社交效益:包含增進家人感情、促進朋友情誼及拓 展社交圈等效益。

馬上鈞 (2002) 探討登山健行者休閒效益,整理出休閒效益的三個面向:

心理、生理、社交等三個效益:

(一)生理效益:包含提升心肺功能、鍛鍊體能、改善睡 眠情況等四個類別。

(二)心理效益:包含獲得成就感並肯定自己、增進自我 滿足、實踐心中理想、消除緊張、紓解壓力、使心情愉快、

增添生活樂趣、發洩情緒、舒暢身心等五個類別。

(三)社交效益:分為促進工作同儕及朋友的感情、促進 家人間的感情、拓展社交圈、結交新朋友等三個類別。

林欣慧 (2002) 認為休閒效益是一個人在從事活動的過程中,對活動有所 體驗,並且對個人或社會會產生有益的影響。她將休閒效 益歸納為三種,包括:

(一)生理效益:包含維護健康與鍛鍊機能的生理效益。

(二)心理效益:包含休閒、輕鬆、娛樂、求新的心理效

益。

(三)社交效益:包含增進人與人的關係、與環境的關係 等社交效益。

張少熙 (2003) 提出:

(一)生理效益:包含維持或增進體適能、保持身心健康、

調節身心平衡、使身心健全、獲得休息、消除疲憊、改善 或控制疾病、恢復精力。

(二)心理效益:包含避開繁雜的環境、消除緊張、紓解 壓力,愉悅心情、添增生活樂趣,發洩情緒、舒暢身心等。

(二)心理效益:包含避開繁雜的環境、消除緊張、紓解 壓力,愉悅心情、添增生活樂趣,發洩情緒、舒暢身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