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動機

新聞媒體時常會有釣客不幸落難事件的報導,而公部門也在釣客常出沒的地 點採取了一些作為,如加強安全設施(如:救生圈)、設立警告標誌、發行宣傳品、

封鎖危險地點、勸離及訂定相關法規等措施,但效果十分有限,仍無法有效防止 悲劇產生。釣客傷亡的事件,使搜救單位為了救難付出了相當高的社會成本。

根據東北角磯釣客冒險行為調查結果顯示,有55%的受訪者有冒險刺激的動 機,35.4%的受訪者認為在東北角從事磯釣會造成肢體上的傷害、以及約有14%

的受訪者喜歡挑戰具高危險性的磯釣場(王正平,2003a),由此可知,追求刺激冒 險乃部份釣客從事釣魚活動之追求目的,而刺激尋求是一種人類潛在的內在性 格,屬於與生俱來的特性,也就是心理學上常見的人格特質(trait)。對於人類冒險 特性(trait)的研究,以Zuckerman為首的研究團隊於1960年代初其提出實際度量冒 險特質的刺激尋求量表(Sensation Seeking Scale, SSS)(Zuckerman, 1964),並認為刺 激尋求特性影響著人類對冒險運動的參與行為(Zuckerman, 1983)。而日常的生活 經驗及實證研究亦顯示刺激尋求特性較強的人,較喜歡從事冒險活動,如危險駕 駛(Clement & Jonah, 1984; Zuckerman & Neeb, 1980)、吸毒抽煙酗酒(Andrucci et

al.,1989; Pedersen et al.,1989)、或冒險遊憩活動(Franques et al., 2003; Potgieter &

Bisschoff, 1990)。

劉憲錫(2008)指出釣客對於釣魚活動的投入非常積極,常聽聞某些釣客為了 釣取「目標魚」而長途跋涉,進入深山溪流或靠近危險的岸邊或搭船出海,甘冒 風吹雨打日曬,準備齊全釣具裝備,欲征服魚兒上鉤,且社會各階層、各年齡層 皆有其愛好者。可見釣魚者投入相當多的時間與努力,涉入態度非常積極。

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 ,愛好親近自然,尤其喜歡釣魚,一個禮拜差不多 有五天半在釣魚,大多數清晨,他都在海裡,如果天氣不好,就在溪裡,風雨無 阻,不管是海釣、溪釣、池釣,他還買了一艘遊艇方便出海釣魚。釣魚,看似簡 單,但要釣得好,卻不簡單。許文龍說,這是門專業學問,每天的變化很大,要 掌握天候、水流等各方面資訊,才能研判魚況。許文龍在釣魚中,領悟到一套管 理哲學,其中一個叫利潤分享,這是他受員工、客戶愛戴,也是奇美成功的原因。

許文龍認為,如果一群朋友去釣魚,如果只有他釣到,別人都沒有,整船的 氣氛就會很壞,最好的狀況,就是大家都釣到一樣多,或是大家都沒釣到。「釣 魚不是為了吃魚,而是大家有分享的樂趣。」因此,許文龍實施員工入股,讓員 工和老闆直接享受益企業的獲利,大家為了讓自己和公司賺錢,自然就會努力工 作。許文龍從釣魚活動中領悟到分享哲學及也因此創造了幸福企業。

台灣釣場各自有其地理環境特色,同一釣場中的小範圍內,不同釣點的釣 客也呈現出不同的釣魚型態,釣客們有人站得直挺挺,但有人到處移動尋找最佳 位子。然而各釣點風浪大小不同、場地濕滑程度及坡度等危險性均有所差異,但 釣客並不是一致地進駐於風浪較小、地勢平坦且乾燥的釣點,反而是平均散落於 一釣場的各處。令研究者不禁好奇:是否釣客對風險的知覺所有不同?偏好在較 危險處釣魚的釣客,是不是具有獨特的人格特質,驅使其前往?或者是什麼原 因,讓釣客們像不顧生命安全似的和風險開玩笑?再者,除了在風險中追求搏魚

的樂趣之外,在這之中是否也會有休閒效益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