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休閒運動參與動機、休閒運動阻礙及休閒運動效益之結構情形

經由整體模式分析結果發現,新竹縣公立國中生在休閒運動參與動機、阻礙 因素及休閒運動效益整體結構模式,「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負向低度影響「休閒 運動阻礙」;「休閒運動參與動機」正向高度影響「休閒運動效益」;「休閒運動阻 礙」負向低度影響「休閒運動效益」,分別具有顯著之解釋力。

一、 休閒運動參與動機、休閒運動阻礙之影響情形

經由結構方程式分析,新竹縣公立國中生在「休閒運動參與動機」會負向低 度影響「休閒運動阻礙」,表示提升「休閒運動參與動機」將會降低「休閒運動 阻礙」的感受度。本研究結果與過去研究(王振宇,2009;林子軒,2008;胡文 琪,2010;陳月琴,2009;陳高彬,2006;曾瑞怡,2005;賴溢宏,2005;洪連 進,2009;曾嘉珍,2006;許思源,2007)結果相符。而與(李昭儀,2009;張 少熙,2003)研究結果不相符。過去研究大部份顯示,「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

「休閒運動阻礙」有顯著的負相關。

學者 Iso-Ahola (1989) 指出,在休閒行為中沒一個因素比動機更能激勵行 為。原因不外是當個體之休閒參與動機高時,即使面臨休閒參與阻礙問題,也能 努力克服,達到從事休閒運動的目的,參與阻礙較不易成立。當參與者的動機很 強時,無論是出自內在的純粹想體驗運動所帶來的樂趣、刺激、成就感、勝任能 力感,或是為了感受學習、理解新知,亦或是受到外在某些社會因素的影響而去 從事休閒運動,此時即使遭遇到一些阻礙,參與者也會想辦法克服,讓阻礙因素 不會變成真正的阻礙,以滿足其更強大的動機需求;相反的,若參與者的動機很 弱時,即使是些微的障礙,也會成為無法克服的困難,而影響參與者從事休閒運 動的意願,變成無法從事休閒運動的阻礙因素。因此,當參與者的休閒運動動機 愈高時,則休閒運動阻礙程度愈低。

二、 休閒運動參與動機、休閒運動效益之影響情形

經由結構方程式分析,新竹縣公立國中生在「休閒運動參與動機」正向高度

影響「休閒運動效益」,表示「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越高則可以獲得的「休閒運 動效益」就越高。本研究結果與過去研究(吳科驊,2006;林秀英,2009;洪連 進,2009;張少熙,2003;許美玉,2009)結果相符。過去研究結果顯示「休閒 運動參與動機」與「休閒運動效益」有顯著正相關。顯示當參與者的休閒運動動 機愈高時,則休閒運動效益程度也愈高。

當參與者的動機很強時,會增加其參與之頻率,進而在休閒能力(perceived competence & control in leisure)、有能力滿足休閒的需要(Ability to meet leisure need)、有能力深度的參與休閒(Ability to depth of involvement)、能盡興參與休閒 (Ability to achieve playfulness in leisure)各項的效益指標(Witt, & Ellis, 1985),會 有愈來愈高的表現,而其健康需求、知識需求、心理需求、成就需求、追求與逃 避需求等各項需求的滿足,亦愈來愈豐沛,對於面臨情境的認知及內在心理歷程 的轉化,也愈來愈傾向參與,最終在休息(rest)、放鬆(relax)、娛樂(recreation)、

求新(renew)、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等效益(吳淑玲,1996),獲得到正增 強,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休閒運動效益因此呈現良性循環,此即本研究休閒運動 參與動機愈高,休閒運動效益愈強,有顯著正相關的結果。

三、 休閒運動阻礙、休閒運動效益之影響情形

經由結構方程式分析結果,新竹縣公立國中生在「休閒運動阻礙」會負向低 度影響「休閒運動效益」,表示「休閒運動阻礙」越高則增加的「休閒運動效益」

越低。本研究結果與(李昭儀,2009;林秀英,2009;洪連進,2009;廖國翔,

2008;趙元芝,2007)研究結果相符,與張少熙(2003)研究結果不相符。過去 研究大部份顯示,「休閒運動參與阻礙」與「休閒運動效益」有顯著的負相關。

本研究顯示當參與者的休閒運動阻礙愈高時,則休閒運動效益愈低。當個人 內在阻礙、人際間的阻礙、及結構性阻礙無法克服時,則參與頻率會下降,在次 數減少的情況下,自然對休閒運動效益的感受度隨之降低,因此,休閒運動阻礙 愈高時,則休閒運動效益感受度愈低。

四、 休閒運動參與動機、休閒運動阻礙、休閒運動效益之影響情形

由結構方程式分析發現,在新竹縣公立國中學生休閒運動參與動機、阻礙因 素與休閒運動效益整體行為模式,「休閒運動參與動機」對「休閒運動效益」有 正向高度的影響力,「休閒運動參與動機」對「休閒運動阻礙」有負向低度影響 力,「休閒運動阻礙」對「休閒運動效益」有負向低度影響力。

此研究結果與(洪連進,2009)研究結果頗為相符,與(李昭儀,2009;張 少熙,2003)研究結果不相符。洪連進(2009)在臺北市運動中心參與者休閒運 動參與動機、休閒運動阻礙及休閒運動效益之研究-以羽球、健身、舞蹈運動為 例研究結果,臺北市運動中心參與者「休閒運動參與動機」對「休閒運動效益」

有正向中等程度的影響力,「休閒運動參與動機」對「休閒運動阻礙」有正向低 度影響力,而「休閒運動阻礙」對「休閒運動效益」有負向低度影響力。

李昭儀(2009)從事桃園縣老人大學學員休閒運動動機、休閒運動阻礙與休 閒運動效益之相關研究發現,「休閒運動動機」與「休閒運動阻礙」之間有極低 度正相關,即「休閒運動動機」越高,「休閒運動阻礙」越高。「休閒運動動機」

與「休閒運動效益」之間有正相關,即「休閒運動動機」越高,感受「休閒運動 效益」越強烈。「休閒運動阻礙」與「休閒運動效益」之間有負相關,即「休閒 運動阻礙」越大,感受「休閒運動效益」越低。

張少熙(2003)對台灣地區中學教師參與休閒運動行為模式之研究結果,教 師「休閒運動動機」越強,則「休閒運動阻礙」越高,「休閒運動效益」也越高,

三者皆呈現正向影響關係。

綜上所述,本研究在「休閒運動參與動機」、「休閒運動阻礙」、「休閒運動效 益」的循環模式中,以「休閒運動參與動機」對於「休閒運動阻礙」及「休閒運 動效益」兩個變項皆具有影響力存在,同時「休閒運動阻礙」對於「休閒運動效 益」變項具有影響力存在,此循環模式與過去研究相符。至於「休閒運動參與動 機」、「休閒運動阻礙」、「休閒運動效益」三者間的影響關係可能因為研究對象的 不同,尚未有一致的定論。

第陸章 結論與建議

本章旨在根據本研究結果提出具體結論與建議。內容共分兩節,第一節結 論;第二節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