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隨著社會經濟的起飛,科技日新月異的創新與進步,使國人平均年收入提高,工作 時間縮短,閒暇時間增多,休閒活動的需求及意願也相對提高。政府自 2001 年開始實 施週休二日後,在休閒教育的加強、正當休閒活動的推展、休閒設施的興建、提供休閒 旅遊資訊、建置網際網路及語音查詢等措施皆有所提昇,使國人對休閒品質的追求提 高,讓生活變得更輕鬆、有趣,生命更有活力。在休閒中得到樂趣和滿足感,帶動了國 民對休閒生活的重視。這一切似乎說明瞭「休閒時代」已經來臨(洪志忠,2007)。

休閒活動種類繁多,其中又以休閒運動為最好的活動之一。Bloland (1987) 針對青 少年提出參與休閒運動的八大好處:一、使學生有機會體驗成就和能力;二、促進創造 力和自我表達;三、提升學生的自我成長與自我地位;四、使學生自我實現與發現個人 的人生意義;五、發展個人特質與人格;六、發展人際與社會技巧;七、達到且維持心 理、生理的健康;八、促進學業進步。雖然休閒運動對青少年的益處極多,但根據教育 部(2007)在各級學校學生運動參與情形的調查,顯示在身體活動量不足的學生平均約 有 65%,且隨著年齡增長有日益嚴重的趨勢,從國小學生的 48%身體活動量不足情形逐 漸增加,至大學更高達約 80%。兒童及青少年的身體活動量不足,不僅會產生肥胖、不 健康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可能將這個問題延續到成人期,相關研究發現兒童及青少年時 期的身體活動量與成人時期的身體活動量有顯著的相關(Dennison, Straus, Mcllits, &

Charney, 1988)。

基於上述調查及研究發現,改善身體活動量不足,在兒童及青少年求學階段是關鍵 的時期。研究者從不同的理論觀點來探討影響兒童及青少年身體活動的因素:有些探討 著重於外在情境(如環境、政策或社區營造)對身體活動量的影響,有些以關注瞭解個 體的心理因素對運動行為的影響,即是以心理學的取向探討身體活動量不足的問題。本 研究即是以這個方向來探討,首要瞭解個體的休閒運動參與動機,也就是什麼原因影響 個體選擇去或不去運動以及持續運動與否。如能瞭解兒童及青少年的休閒運動參與動

機,除了可提供有關休閒運動參與動機的研究依據外,也可讓老師、教練、家長或政府 相關人員依此來設計介入策略以提升青少年的身體活動量,進而養成規律休閒運動的習 慣。

吸引人們投入某一種休閒運動的因素很多,但是動機絕對是一個很重要的討論主題 (Goodale & Witt, 1989)。從生理的角度來看,個人若擁有良好的體能,不僅能勝任日常 工作,有餘力享受休閒娛樂的生活,又可應付突發緊急情況。因此,從事休閒運動獲得 較佳的體適能也是參與動機之一。以心理的觀點來說,學者 Mannell, 與 Kleiber (1997) 主張,自由的感受與內在動機是用來判斷休閒經驗最重要的標準。參與休閒運動所獲得 的成就感、挑戰自我、休閒娛樂、能力表現、舒解壓力、刺激獲得以及好奇等。由此得 知,心理的感受也是從事休閒運動的主要動機之一。從社會的觀點來看,學者 Wankle (1993) 提出社交動機是影響到休閒運動參與的主要因素之一,透過休閒運動的參與達到 社交的目的,透過從事休閒運動來發展人際關係也是主要動機之一。綜上所述,從事休 閒運動的動機眾多,每個人參與的動機皆有所不同,各種動機皆可驅使個體參與休閒運 動的因素。根據新竹縣教育研究發展暨網路中心(2011)提到全國各縣市國中學生體適 能表現上,新竹縣國中生之體適能成績在全台各縣市屬後段。研究者現為新竹縣國中教 師,有責任協助縣內國中學生提昇體適能水準,強化國家未來主人翁的競爭力。因此,

如何增強新竹縣國中學生休閒運動的參與動機,以增進其休閒運動參與頻率,進而提高 體適能水準、滿足心理需求、發展良好人際關係,此為本研究重要性之一。

其次,現代人雖然有充裕的休閒時間,但仍有許多阻礙參與休閒運動的因素,如年 齡、性別、興趣、課業、個性、家庭背景、同伴、場地設施、氣候以及交通等。人們對 於休閒運動的興趣和參與情形會受到許多因素影響,造成限制參與或者參與後的體驗感 受不佳,而這些影響因素皆稱為休閒運動阻礙。根據國外學者 Crawford 與 Godbey (1987) 提出的休閒阻礙三因素模式,包含了個人內在阻礙、人際間阻礙及結構性阻礙三種不同 性質的阻礙因素。Crawford, Jackson, 與 Godbye (1991) 進一步認為這三種阻礙是以階層 的方式來運作,並提出參與休閒活動發展整個過程的基本模式。此模式清楚的定義休閒 阻礙的階層,說明個人內在、人際間的與結構性的三大阻礙階層具先後階層性,是依序 碰到的,解釋了休閒阻礙的出現如何影響這些休閒者的參與行為;強調人們原本存有的 一項休閒偏好,但由於休閒阻礙因素的介入,使得此休閒偏好無法實現參與,排除休閒 阻礙的介入,則休閒偏好可以繼續進行。瞭解休閒運動阻礙因素,對於推動青少年參與 休閒運動有很大的幫助。本研究擬透過瞭解休閒運動的阻礙,降低其阻礙因素後,增加

新竹縣國中生休閒運動機會,此為本研究重要性之二。

再其次,現今國人的休閒型態仍以從事消極性活動較多,大多強調短暫性、大眾化、

低生產性的活動,如觀看電視、逛街等,這些活動無法提供參與者較深入的效益,最後 會導致這些參與者產生無聊感,所以應提倡多參與能帶來長期效益的休閒運動(Stebbins, 1980)。在過去許多研究中,學者高俊雄(1996)指出休閒運動對生理調整、心理適應及 生活品質具有積極正面的意義。持續規律的運動在生理層面上,可提高身體的適應能 力,增進及維持體能,保持健康、促進新陳代謝,預防心血管疾病,延緩老化;在心理 層面上,可提升工作表現與心智活動層次和能力,增進自信心,改善焦慮等多種好處(羅 明葵,2001)。休閒運動是達到健康、追求高品質生活及擁有幸福的必經途徑(Godbey, 1990)。但在台灣社會中,由於太過重視課業成就的結果,導致學生對自我評價多半來自 學業成就的表現,鮮少有人關注其休閒運動經驗與成就的重要性(張玉玲、余嬪,1998)。 因此,體育教師應鼓勵學生除了上體育課外,平日多利用課餘時間積極從事身體活動,

培養個人運動習慣,如此不僅可以調適課業壓力又可提高學習的效率。新竹縣民原本職 業型態多屬農業,但在科學園區進駐之後,轉向工商發展,家長對子女的課業要求日益 重視,對休閒運動及體能要求亦日益忽視,故本研究期望透過對新竹縣國中生的休閒運 動之研究,瞭解影響其運動參與的因素,藉以增進其休閒運動效益,此是本研究重要性 之三。

過去研究較多探討休閒運動參與動機、休閒運動阻礙因素、休閒運動效益,多研究 其中二個變項的相關性,較少同時研究三個變項間的相關性及影響程度。在研究對象的 選擇上多以高中生、大專生及各級學校教師為主。在研究的地域上,近年來新竹縣由農 業轉向工商業,家長重視課業表現而忽視休閒運動及體能表現,造成新竹縣國中生體適 能逐年下滑。因此,本研究以新竹縣公立國中學生為研究對象,瞭解學生在放學後或假 日閒暇時間休閒運動參與現況,以及休閒運動參與動機、參與休閒運動阻礙因素、休閒 運動效益三個變項間的相關性及影響程度,期望將研究結果,提供政府相關單位在擬定 政策上有所裨益,在新竹縣各國中實施休閒運動教育上,發展更為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