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佛塔起源、形制及其功能分析

第二節 佛塔形制演變

一、印度窣堵波形制

佛塔是窣堵波的梵文 stūpa 的轉譯,早期漢字中並沒有「塔」字,是人們根 據梵文「佛」的音韻 buddha「布達」,造出「答」字,再加上「土」字旁,來表 示墳塚,這就成為「塔」字,因此「佛塔」是從「窣堵波」所轉譯來的。83 窣堵波的建造和窣堵波信仰,起源於佛陀涅槃後,對舍利的崇拜。窣堵波是 供奉佛陀遺骨舍利的建築物,它代表的意義是佛教理想的終極境界「涅槃」。在 人們的思想當中,窣堵波是一種神聖之物,是與其他墓塚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因 為佛陀之死與一般人的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佛陀之死—涅槃,是佛教理想的 實現,人們認為只有窣堵波才能準確的表現它。84早期印度社會階級分明,只有 貴族、宗教領袖或精神導師,才建造墓塚供人紀念禮拜;但本質上,貴族和宗教 領袖或精神導師的墓塚,是有意義上的區別的。如婆羅門教認為屍體是汙穢不吉 的,其墓塚要建在遠離村落處,且在村落與墓塚之間,要堆置土堆與之區隔,所 行之禮是「左繞行」;相反的,窣堵波要建造在村子的大十字路口,人們的往來 聚集處,是被視為清淨吉祥的,所行之禮是「右繞行」。85

然而,佛塔的形制:基座、覆缽、平頭、支柱、傘蓋,是因何而來?它的起 源為何?探討佛塔形制的起源,也就是要探討窣堵波的起源。在印度,「窣堵波 信仰」與「支提信仰」、「聖樹信仰」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從它們的關係上,可 以探討出窣堵波形制的起源。

首先是「窣堵波信仰」與「支提信仰」的關係。在古印度,「支提」(caitya) 後來也被當作「窣堵波」的同義語來使用,供奉窣堵波的石窟也被稱為支提窟,

然而支提窟與窣堵波在最初或許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在佛陀尚未出生以前的古印

83 王瑩、趙龍珠,〈淺談中國古塔的發展歷史研究〉。

84 宮治昭著,李萍、張清濤譯,《涅槃和彌勒的圖像學—從印度到中亞》,頁 15-17。

85 宮治昭著,李萍、張清濤譯,《涅槃和彌勒的圖像學—從印度到中亞》,頁 17。

林許文二、陳師蘭,《圖解桑奇佛塔》,頁 48。

29

度時期,「窣堵波」與「支提」這二個詞,就已經出現,因此,「窣堵波」與「支 提」並非佛教的專門術語,是在佛教產生以後,「窣堵波信仰」隨著佛教教義變 化,成為屬於佛教自己的一種窣堵波信仰。「窣堵波」一詞,早在吠陀時代印度 最古的文獻《梨俱吠陀》中就已出現,不過語意早已不詳,也有考古學者猜測是

「柱」或「樹幹」之意;86而「支提」,它被廣泛使用,且反復出現在《摩訶婆羅 多》和《羅摩衍那》二大敘事詩中,並且有考古專家學者,據析出以下「支提」

一詞的原意。87

在宮治昭的《涅槃和彌勒圖像學》中,他據杉本卓洲綜合多位考古專家學者 的見解,通過對印度各地佛塔上面的浮雕圖案所做的研究,杉本卓洲對支提 (caitya)一詞做出六種原意的分類,即(1)聖樹、(2)祭柱、祭祀場所(3) 精靈的棲所、

神祠(4) 聖火、聖壇 (5)火葬場、墳墓(6)值得紀念的場所及建築物。從這裡,將 逐步分析出考古學者對窣堵波形制起源的考古研究。在《涅槃經》中記載,佛陀 遺體的火葬場所,被稱為摩訶陀班達那「支提」(梵. makutabandhana caitya, 巴.

makutabandhana caitya)。從這裡,可以推斷出「支提」所代表的意義是如上述(5) 火葬場和墳墓之意。在這種場合中,遺骨是被埋在樹下的,如果是一般平民,可 能只以一顆樹木或一根立柱,作為埋骨處的標誌,如果是貴族、聖者則建立窣堵 波,它標誌著如上述(6),是一種值得紀念的建築物。於是乎,火葬場也是墳墓處,

而墳墓處也是值得紀念的場所及建築物。從這裡便很容易看見,建築物「窣堵波」

與「支提」一詞的關係。88

再來要探討的是,「窣堵波信仰」與「聖樹信仰」的關係。聖樹信仰在印度 民間極為興盛,佛傳的四件大事:誕生、成道、初轉法輪、和涅槃,都發生在聖 樹之下。本生故事的文獻中,很多地方也提及到聖樹。在佛教出現以前,窣堵波 信仰是通過吸收聖樹供養的內容,而得以在印度廣為傳播的。進一步看到上述「支

86 李崇峰,《中印佛教石窟寺比較研究-以塔廟窟為中心》,頁 36。

87 宮治昭著,李萍、張清濤譯,《涅槃和彌勒的圖像學—從印度到中亞》,頁 17。

88 宮治昭著,李萍、張清濤譯,《涅槃和彌勒的圖像學—從印度到中亞》,頁 17。

30

提」的原意:(1)聖樹、(2)祭柱、祭祀場所、(3)神靈的棲所、(4)聖壇。若以「聖 樹」是支提的原意來說,聖樹是藥叉、羅剎等精靈、神靈的棲所,又人們對神靈 懷著崇信與敬畏心理,認為祂們能夠支配生命力,向他們祈願就能得到神靈施予 豐饒多產,因此常對聖樹舉行供養儀式,也就是在「聖壇」上,擺上供養品。這 種「伴隨聖壇的聖樹」,被稱為支提。89

在巴爾胡特的浮雕中,有兩例「伴隨聖壇的聖樹」。一例是六頭羚羊和兩頭 獅 子 , 伏 臥 在 聖 壇 與 聖 樹 的 周 圍 , 並 刻 有 銘 文 「 羚 羊 午 休 之 處 的 支 提 」 (migasamadakam chetaya)。另一例是兩頭大象,在有河的山邊,用象鼻捲著花束,

來供養聖壇上的芒果樹,浮雕上刻著銘文「芒果樹上的支提」(abode chatiyam)。

巴爾胡特與桑奇的窣堵波浮雕圖上,也有人們進行對窣堵波供養的場面,如巴爾 胡特的「窣堵波供養圖」。這種聖樹支提信仰,以各種不同的形式與窣堵波信仰 相融合。「窣堵波信仰」通過吸收融合「支提信仰」,而逐漸在印度社會生根,是 歷經長時間,在印度與不同的區域文化習俗,相互融合而變遷。90

最後還有所謂的「祭柱」,是指在獻祭儀式時,用於栓住獻祭的牲獸的儀禮 支柱。立柱是基於樹木的垂直性,它與聖樹信仰屬於同一種型態,與作為連接天 地之軸的信仰有關,反映了實現地上世界,與神聖的天上世界相連接的「宇宙軸」、

「宇宙樹」的觀念。91根據「桑奇佛塔」的考古研究,塔的中心是由空心木柱所 貫穿,但現在已無從得知,是原本的木柱已損毀,或當初建塔時,就是以空心柱 來作為是木柱的表徵。有學者猜測,木柱是窣堵波建造的重要組成,92它貫穿於 中心,成為塔體的中軸,被看作為是宇宙的中心,而窣堵波與宇宙軸心結合,被 作為是轉輪聖王的象徵。93「窣堵波信仰」吸收「支提信仰」在印度深根、發展、

89 宮治昭著,李萍、張清濤譯,《涅槃和彌勒的圖像學—從印度到中亞》,頁 18-19。

90 湛如,《淨法與佛塔:印度早期佛教史研究》,頁 186。

宮治昭著,李萍、張清濤譯,《涅槃和彌勒的圖像學—從印度到中亞》,頁 17-19。

91 宮治昭著,李萍、張清濤譯,《涅槃和彌勒的圖像學—從印度到中亞》,頁 21。

92 宮治昭著,李萍、張清濤譯,《涅槃和彌勒的圖像學—從印度到中亞》,頁 21-27。

93 李崇峰,《中印佛教石窟寺比較研究-以塔廟窟為中心》,頁 37。

31

流傳。佛陀涅槃後,「窣堵波」漸漸成為佛教專門術語,成為佛教徒作為紀念、

埋藏佛骨舍利的建築,而成為佛教信仰的流傳、發展與終極理想的精神象徵。

圖一 來源:筆者繪

32 王時期(321BC-184BC;阿育王在位,271 BC–235 BC),歷經巽迦王朝(184 BC–72 BC)、案達羅 王朝、貴霜王朝、笈多王朝、帕拉王朝等十四個世紀之久的建造與擴建。直至十二世紀回教統治 印度,遺跡遂被遺忘。十九世紀初,英國指揮官泰勒的部隊發現遺跡,經過英國政府數次指派指 揮官前來調查,讓遺跡受到嚴重破壞,他們以毀滅性手法讓原本還算完整的遺跡傾頹毀壞,讓原 本已傾頹的遺跡更加毀壞殆盡。直到 1912 年考古學家約翰馬歇爾(John Hubert Marshall)以專業的 方法,挖掘更多塔寺遺跡,做成紀錄重建桑奇,成立桑奇遺跡博物館。1989 年桑奇被列為世界

33

彷彿是增強了作為生命之源和豐饒多產之泉源的象徵意義。「平頭」則是象徵另 一種重要意涵,最基本的平頭形態是方形欄楯形式,在平頭的正中間立有支柱,

支柱上面有傘蓋,支柱與傘蓋的結合,在形象上就有如是一棵樹木。所以覆缽上 的平頭、支柱與傘蓋就如同是欄楯圍繞著聖樹的場面。在這樣的意義下,平頭即 是象徵著圍繞著聖樹的圍欄。關於「支柱」,它被認為是由吠陀中所說的,森林 的統治者瓦納斯佩提的宇宙樹樹幹所做成。支柱貫穿覆缽中軸,它的意義是作為 分離天地,又能連接天地的宇宙之樹。有學者認為,窣堵波起源於作為分離天地 與連接天地的宇宙之軸的「柱的信仰」。而傘蓋置於立柱上,是對聖者表達最高 尊崇的象徵,這種傘蓋的數層重疊或是基壇的重層,有強調上升性的意向。這種 上升性傾向的窣堵波建築形式,後來在西北印度和阿富汗得到發展,成為「高塔 型」窣堵波。而印度本土則是傾向將覆缽這種黃金之卵的球體,看作是窣堵波本 體。97

另外「平頭」還存在另一種意義,就是在於建築的功能及其象徵意義。有學 者指出,平頭可能是曾經裝載、安置舍利的石函。在西印度石窟寺院中的窣堵波,

常有在平頭內側鑿孔洞的現象,有人認為是用來供奉舍利的,不過對於這個部分 從來沒有報告證實過。然而根據法顯的記載,在阿富汗那竭國的醯羅城,有供奉 佛頂骨舍利的精舍。每天早晨會將佛頂骨取出,置於精舍外的高座上,由國王進 行禮拜供養。法顯還記載,在那竭國城中有佛齒塔,也是作同樣的禮拜供養方式。

在《大唐西域記》中也記述,醯羅城中有重層建築,第二層有「小窣堵波」(平頭),

放置如來頂骨、遺骨等。這種對舍利遺物的崇拜方式,是在西北印度、阿富汗的

「高塔型」窣堵波中發展較為明顯。在南印度,那迦留那昆達出土的浮雕,出現 了供奉舍利的祠堂建築。這顯示,作為供奉舍利的建築物,有窣堵波與祠堂建築 二種。在庫姆拉哈出土的奉獻板中,也看到高塔形式的祠堂佛殿,其頂部有「小 窣堵波」。這種放置舍利的祠堂建築,代表的是平頭的另一種象徵意義,就是模

「高塔型」窣堵波中發展較為明顯。在南印度,那迦留那昆達出土的浮雕,出現 了供奉舍利的祠堂建築。這顯示,作為供奉舍利的建築物,有窣堵波與祠堂建築 二種。在庫姆拉哈出土的奉獻板中,也看到高塔形式的祠堂佛殿,其頂部有「小 窣堵波」。這種放置舍利的祠堂建築,代表的是平頭的另一種象徵意義,就是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