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十一世紀新式佛塔:佛陀紀念館及其宗教、文化與教育功能的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二十一世紀新式佛塔:佛陀紀念館及其宗教、文化與教育功能的研究"

Copied!
19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南. 華. 大. 學. 宗 教 學 研 究 所 碩士論文. 二十一世紀新式佛塔:佛陀紀念館 及其宗教、文化與教育功能的研究. A Study of the Fo Guang Shan Buddha Memorial Center and Its Religious,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Functions. 研究生:王常琳 指導教授:何建興. 博士. 中華民國 一○四 年 六 月.

(2) ¥. 7\.. •. *~~~H~pff. ~J[. ±. ~. 13L ~ ~. ~+-~~~A~~:~~~~~a~. *#. .. x.1G~#. D~it~~. 1f):/1 ijEJ~0htf Jt. :-----.

(3) 謝. 誌. 感謝指導教授何建興老師的用心教導指正,也感謝武漢大學中文系教授吳 光正老師的協助指導,感謝南華大學生死系教授永有法師和玄奘大學宗教系教 授鄭維儀老師的評審與指導。感謝佛光山知屏法師和如輝法師提供寶貴的資料 與訊息,感謝眾多專家學者的著作,使有眾多寶貴的參考資料,感謝中正、南 華圖書館的書籍珍藏與電子資料庫的免費提供,使方便借閱、檢索。感謝家人 的支持以為後盾,使無後顧之憂完成學業,感謝宗教所師長、同學和系辦助理 與工讀生的扶持相助,感謝校內諸多同學和友人的互助關照,使痛苦的寫作過 程生活中帶有樂趣;感謝南華大學,擁有優美的環境,使在身心疲累之時,可 以呼吸大自然的新鮮空氣,漫步於森林之中,舒活筋骨。感謝位於南華大學內 的佛光山南華學舍,其諸多法師與長輩在生活作息和精神上給予最大的鼓勵與 支持。感謝太虛大師和星雲大師,推動佛教復興事業,建設人間佛教,播種諸 多人間因緣。尤其感謝星雲大師,使筆者自小可以在大師建設的佛教教育體系 下成長,又因大師一輩子戮力於復興佛教,建設人間佛教,使台灣成為世界佛 教興盛之地,筆者生長在佛教昌盛之地,此一大福份蒙受於大師的人間佛教建 設,這是大師在艱困的環境中,逐漸建設而成。感謝太虛大師和星雲大師帶領 佛教從衰微走向昌盛,因此論文認識二位大師的一生,是為最深感謝。最後恭 謹感謝諸佛菩薩,常伴心中,左右庇護,使安然度日。以上由衷銘記感謝。. I.

(4) 摘. 要. 佛陀紀念館是因佛牙舍利而啟建。在形制上,屬於新式佛塔制式,是一座 現代化的佛塔建築群;在功能上,它是一座塔寺合一的現代化佛塔,有著傳統 佛塔信仰的精神傳承,同時也體現了傳統寺院功能和現代寺院的多元化功能。 佛陀紀念館舉辦各種活動、交流、文藝展演與社會服務,體現了宗教教育和文 化教育的功能,成為引導人類向上、向善的淨化心靈之地。星雲的人間佛教推 展,也落實在佛陀紀念館的軟硬體建設中:新式佛塔建築群的整體空間運用, 有助於佛教教義的闡揚與文化藝術的推展,使大眾深受心靈淨化作用,體現了 宗教教育與文化教育的功能。基於在佛教教義平等理念的弘揚下,佛陀紀念館 也成為團結世界佛教與融合世界宗教的世界中心之一。總之,佛陀紀念館以現 代化風貌,延續與弘揚傳統的佛塔信仰,成為佛教朝聖地和信仰中心。. 關鍵詞:佛陀紀念館. 佛塔信仰. 人間佛教. II. 太虛. 星雲.

(5)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相關主題說明 --------------------------------------------------------------------- 4. 一、佛陀紀念館 ------------------------------------------------------------------------ 4 二、佛陀紀念館的宗教、文化與教育功能 ------------------------------------ 6 三、人間佛教 --------------------------------------------------------------------------- 7 第三節. 研究方法 ------------------------------------------------------------------------- 15. 一、文獻分析法 ---------------------------------------------------------------------- 15 二、思想史方法 ---------------------------------------------------------------------- 15 第四節. 文獻檢討 ------------------------------------------------------------------------- 17. 一、 佛塔 ------------------------------------------------------------------------------ 17 二、 人間佛教 ----------------------------------------------------------------------- 19 第五節. 章節概述 ------------------------------------------------------------------------- 22. 第二章 佛塔起源、形制及其功能分析 -------------------------------------------------- 25 第一節. 佛塔起源 ------------------------------------------------------------------------- 25. 第二節. 佛塔形制演變 ------------------------------------------------------------------- 28. 一、印度窣堵波形制 --------------------------------------------------------------- 28 二、高塔型窣堵波形制 ------------------------------------------------------------ 34 第三節. 石窟寺院的起源與功能 ------------------------------------------------------ 38. 一、寺 ----------------------------------------------------------------------------------- 38 二、石窟-------------------------------------------------------------------------------- 39 第四節. 中國塔寺的起源、演變及其功能 ----------------------------------------- 42. 一、佛塔起源 ------------------------------------------------------------------------- 42 二、寺塔的功能演變 --------------------------------------------------------------- 44 III.

(6) 第三章 中國佛教的現代化:二十世紀人間佛教-------------------------------------- 49 第一節. 近代中國佛教的積弊與新時代的挑戰 ---------------------------------- 50. 一、佛教的積弊 ---------------------------------------------------------------------- 50 二、時代的挑戰 ---------------------------------------------------------------------- 51 第二節. 楊文會的佛教復興運動 ------------------------------------------------------ 53. 第三節. 太虛的佛教革新與現代化弘傳 -------------------------------------------- 57. 一、革新理念的萌生 --------------------------------------------------------------- 57 二、全國制度性組織 --------------------------------------------------------------- 59 三、僧伽制度理念 ------------------------------------------------------------------- 61 四、現代化弘化 ---------------------------------------------------------------------- 65 五. 締造世界和平、建設人間淨土 -------------------------------------------- 68. 第四節. 星雲的佛教革新與現代化弘傳 -------------------------------------------- 74. 一、革新理念的萌生 --------------------------------------------------------------- 74 二、現代化弘法理念 --------------------------------------------------------------- 80 第五節 第四章. 星雲的現代化弘法模式 ------------------------------------------------------ 91. 佛陀紀念館的建館理念、形制及其功能分析 ----------------------------- 101. 第一節. 建館緣起 ----------------------------------------------------------------------- 101. 第二節. 建館理念 ----------------------------------------------------------------------- 105. 第三節. 佛館形制及其功能分析 ---------------------------------------------------- 114. 第五章. 佛陀紀念館的宗教、文化與教育功能分析 -------------------------------- 125. 第一節. 宗教融合 ----------------------------------------------------------------------- 128. 一、世界佛教融合 ----------------------------------------------------------------- 130 二、世界宗教和平 ----------------------------------------------------------------- 132 第二節. 現代化的文藝弘法 ---------------------------------------------------------- 142. 一、文學、藝術與音樂 ---------------------------------------------------------- 142 IV.

(7) 二、科技運用 ----------------------------------------------------------------------- 145 第三節. 社會服務與淨化人心 ------------------------------------------------------- 159. 一、社會活動 ----------------------------------------------------------------------- 160 二、教育人心 ----------------------------------------------------------------------- 163 第六章. 結論 ------------------------------------------------------------------------------------ 180. 參考書目 ------------------------------------------------------------------------------------------ 185. V.

(8)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座落在台灣高雄、啟建於 2003 年、並於 2011 年落成的佛陀紀念館,至今 開館三年,已經榮獲「國家建築金獎」 ,1並且通過國際博物館協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簡稱 ICOM)認證,成為正式會員。2此外,佛陀紀念館被 票選為高雄十大旅遊景點之首,3也創下最高觀光旅遊人數。這堪稱「勝地」的 「聖地」 ,是以何種「魅力」在開館三年多內,就於全球創下好成績?這「魅力」 之處,含有諸多因素,筆者因而藉此來作探討,從中了解佛館所體現的功能。佛 陀紀念館無論是在建築、文物保存、多元藝術展演、宗教交流及各種文化交流、 國際性論壇、公益活動與服務等等,都備受國際肯定,這種對於文化的傳達,必 具有其關鍵理念,這也是筆者欲作探討了解的。 佛陀紀念館(以下也省稱佛館),是因佛牙舍利而啟建。這種由「佛塔」到「佛 館」的建築形式,是一種在塔寺合一之後,功能運用上的突破。要了解佛館便有 必要了解塔寺的起源、演變。佛塔是供奉佛舍利的建築物,溯源於印度釋迦牟尼 佛入滅後,八國均分佛陀舍利造塔紀念。約兩百年後,孔雀王朝阿育王將所有佛 舍利重新分配,並在印度各地廣建佛塔。同時令十位長老及其王子,至世界各地 弘揚佛教、廣建佛塔,以為佛弟子思念佛陀、感念佛陀,永懷佛陀精神的象徵。 佛塔的流佈與佛教文化的流傳,從此在世界各地於焉開展。而佛塔也隨著佛教在 東漢時期進入中國,開展了在文化融合進程與發展中,佛塔制式與功能的變化。 佛教從印度流傳到中國,佛塔、寺院、石窟等這些具重要、象徵佛教的建築,. 「國家建築金獎」以往都是商業型態的獎項,參選單位都為營利事業單位,自創辦以來,2012 年已至第十三屆,主辦單位有感於社會責任及回饋社會,於是增加具有公益性、文化性的「文化 教育類」金獅獎,以獎勵具公益性質的非營利事業建築單位,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獲選為代 表「優質建案」的文化教育類金獅獎。 2 2014 年「佛陀紀念館」成為「國際博物館協會」最年輕的正式會員。 3 2014 年全球最大旅遊網站 TripAdvisor,公佈「二○一四旅行者之選大獎」與高雄十大旅遊景點 排行榜,從全球旅人票選必遊之地的票選結果中,佛光山寺排行全台第二,佛陀紀念館排行高雄 第一。 1 1.

(9) 在中國自身的建築風格特色,與不同的社會文化和生活型態背景下,發展流變。 尤其在有寺必有塔的形制下,這種塔寺合一的建築,隨著歷朝在信仰與功能上起 了變化作用,在不同時代分別創造出各具意義、與對民間社會發揮出具體影響的 功能性。不過相較於在 21 世紀全球化與現代化的時代背景下,在政治經濟穩定 的條件下,坐落於台灣高雄的新式佛塔「佛陀紀念館」,除了傳承古代塔寺的各 項功能之外,這座塔寺結合的佛塔建築群,也因應現代全球化的時代背景,創造 出深具更多面向的社會功能。 「佛陀紀念館」這座新式佛塔在其功能上的展現,是由幕後的佛光山僧團組 織來策劃推動。而策劃者如何體現佛陀紀念館的功能,關係到其宗教理念。由此 可探析出由星雲法師(以下省稱星雲)帶領的「人間佛教」面貌,是如何落實在佛 陀紀念館的軟硬體建設及各項活動之中,進而發揮其影響全球的多元化功能。與 人間佛教相關的主題有相當多探討,基於佛陀紀念館是本於「佛牙舍利」而建館, 是佛教精神的朝聖地,也是百年佛教復興運動歷程之下,在二十一世紀誕生的, 一個弘傳人間佛教的重要據點。因此,筆者欲對中國佛教復興運動,做歷史脈絡 性的探討,進而更了解在建館的背後,整個二十世紀所有高僧大德所努力推展的, 現代化、國際化、人間化的佛教復興運動目標。透過佛陀紀念館對此有進一步的 認識,這將更能透析出佛陀紀念館更實質的精神體現。 「 佛牙小,佛館建築大」 ,佛陀的圓滿精神更是無垠無涯無有邊際,可以說, 佛塔信仰所傳遞出的佛陀正覺的證悟精神,與佛陀教法的人間性精神,在透過這 座二十一世紀新式佛塔「佛陀紀念館」的人間化的功能體現當中,來完整呈現給 世人。也可以說,「佛陀紀念館」作為全球佛教的其中一個中心點,以有形來呈 現佛陀證悟的圓滿無形,以此精神作為人生嚮導,引領世人認識人生與宇宙真理, 達到一個人生圓滿與世界和平的目標。. 歸結以上論述,綜合出以下問題意識: 2.

(10) 一、佛陀紀念館與印度、中國的佛塔,在信仰、形制及功能上,有何演變及異同 處? 二、星雲一生以建設人間佛教為己任,而在策劃佛陀紀念館時,其建館設計理念, 與其人間佛教思想有何淵源? 三、佛陀紀念館除了傳承歷代傳統塔寺的功能外,在現代化及全球化的社會背景 下,還具備或創新哪些功能?它體現出那些宗教文化教育功能?. 本文的研究目的如下述: 一、探討佛教塔寺起源印度、東傳中國,再到台灣;在這二千五百年的流傳演變 中,佛陀紀念館在信仰、形制與功能上,與過去的異同。 二、探究百年中國佛教復興運動,從中了解星雲的佛教復興理念,來顯示星雲推 動的人間佛教及其佛教現代化,與佛陀紀念館的文化弘揚理念有何淵源與關 係。. 3.

(11) 第二節 相關主題說明 筆者欲對本論文的主題「佛陀紀念館」做解釋。以及欲對「佛陀紀念館的宗 教、文化、教育功能」做進一步解釋,由於宗教、文化、教育,這三個語詞非常 廣義,因此,筆者希望將它的意涵與佛館做直接的相關性連結,扣緊與本論文相 關的思想。再者,筆者將對人間佛教一詞作說明,由於佛館的現代化、多元化功 能,是在二十世紀人間佛教的推動下所體現的,因此有必要在人間佛教一詞,做 相關說明,以此較容易了解佛館在二十一世紀的現代化背景下,其建館理念與功 能的體現。. 一、佛陀紀念館 佛陀紀念館位於台灣高雄,啟建於 2003 年,並於 2011 年落成。佛陀紀念館 是因佛牙舍利而啟建。此佛牙舍利,原本供奉在西藏薩迦遮塘楚秋的曩極拉齋寺, 文化大革命期間,拉齋寺遭毀,佛牙舍利被貢噶多傑仁波切拾獲,並帶至印度, 由貢噶多傑仁波切密藏於身三十年。仁波切肯定星雲一直致力於世界佛教的交流 與促進宗派的融合,相信星雲有足夠能力護持佛牙舍利,於是將密藏三十年的佛 陀真身舍利贈與星雲,誠懇希望星雲建塔供奉。4 1998 年 4 月 8 日台灣佛教界及各界人士組成「佛牙舍利恭迎團」 ,至泰國迎 請佛牙舍利回台供奉。經過五年的覓地,以及五年之中,有各方設計師共一百多 張的佛塔設計圖樣創作,最後以星雲的一主塔、八副塔的創想,成為初步的佛塔 制式。2003 年,舉行土地安基典禮,經過九年規劃、三年建設,佛陀紀念館於 2011 年底落成啟用。佛牙舍利於 2011 年 12 月 26 日,在一場「千僧萬眾恭迎佛 牙舍利」的儀式之下,永久安奉在佛陀紀念館本館的玉佛殿。5 這座因佛牙舍利而啟建的佛陀紀念館,其精神意義在於佛陀的正覺精神。因. 4 5. 參見星雲,《百年佛緣 9》 ,頁 117、118。 參見星雲,《百年佛緣 9》 ,頁 120、130。 4.

(12) 此建館理念者星雲,希望舉世大眾能藉由禮拜佛牙舍利,人人「心中有佛」,提 升道德人格,由人心的淨化,帶來社會的祥和與世界的和平。6星雲也希望人們瞻 仰佛牙舍利後,會生起歡喜心、恭敬心、道德心,且希望大家藉由禮拜佛牙舍利, 學習佛陀的慈悲、智慧。7星雲指出,佛陀倡導和平、倡導慈悲,所以他希望凡看 到佛陀紀念館,就能看到、學習到佛陀的慈悲和平性格;星雲也希望佛館不是為 了個人而建造,是大眾以無我的精神,藉由在佛館這個場域,以佛陀平等精神, 為世界締造和平。8 星雲期盼全世界的人,無分男女老少、階級貧富、種族地域、宗教信仰,都 前來禮拜、瞻仰。9星雲的理念是,佛館是十方大眾的,是人人都能來親近、來此 聚會聯誼、遊藝教學。10因此佛館這個場域是提供大眾做各種文化、教育的交流。 人人來到佛館場域,便也在有形無形中受到心靈淨化。 星雲希望佛陀紀念館,以文化作為窗口,讓世界看到台灣寶島。11而佛陀紀 念館,至今開館三年多,榮獲「國家建築金獎」,又創下高雄地區最高觀光旅遊 人數。佛陀紀念館所體現的功能,在於建築、文物保存、多元藝術展演、宗教交 流及各種文化交流、國際性論壇、公益活動與服務等等。這種對於文化的傳達, 確實有如星雲所希望的:以文化作為窗口,讓世界看到台灣寶島。 佛館的文化藝術建設,是星雲畢生之願。星雲一直希望能在臺灣建立佛教文 化藝術館,妥為保存文物,同時宣揚佛教文化藝術。現在因佛牙舍利因由,星雲 建造的佛陀紀念館,是一座可以傳揚千秋萬世的佛教文化藝術館,集展覽、收藏、 教學等功能於一體。又是一座集各種有關宗教文化教育活動交流的場域,是創造. 星雲, 《百年佛緣 9》 ,頁 126。 星雲, 《百年佛緣 9》 ,頁 125。 8 參見 2011/12/25 佛陀紀念館落成典禮致詞。 9 星雲, 《百年佛緣 9》 ,頁 143。 10 星雲, 《百年佛緣 9》 ,頁 144。 11 星雲, 《百年佛緣 9》 ,頁 144。 6 7. 5.

(13) 各種淨化人心、締造世界和平的場域。12. 二、佛陀紀念館的宗教、文化與教育功能 在跨越時空隔閡的現代化地球村,宗教界人士常態性地舉辦宗教交流,針對 「宗教如何面對全球化」,或是針對「宗教與文化交流」等議題進行相關對話。 旨在進行各宗教之間,共同致力於促進國家、種族、文化的和諧,具安定人心與 促進和平的功能。如同前樞機主教單國璽神父(1923-2012)曾說過的話:「雖然相 信的教義與制度不同,但宗教關懷人類的人間精神是相通的。」然而本論文所進 行,對佛館的研究,是立基於佛教教義之下,所體現出的多方功能的探討,故在 「宗教文化教育」一詞,當扣緊佛教教義精神來進行說明。 由於星雲在 1967 年創建佛光山僧團後,訂立四大宗旨,以宗教修持、文化 弘法、教育人才、慈善福利,等四大佛教事業,逐步實踐佛教復興運動;並順應 社會潮流,帶領佛教以現代化、人間化、生活化的方式,重新走入人間,走入人 心。在 2011 年佛館落成後,又以四大宗旨之中的宗教修持、文化弘法、教育人 心,落實、體現在佛館的功能理念上。 因此,筆者對「佛陀紀念館的宗教、文化、教育功能」一詞的說明,除了是 星雲所立訂的四大宗旨當中的,宗教修持、文化弘法、教育人心的佛教弘化功能 外。筆者對主題一詞,另有一種說明解釋,即是:佛陀紀念館是透過文化弘法功 能,以達宗教教育。即:佛館建設乃是透過以文化傳遞的方式,來傳達佛教教義, 以達到教化目的。也就是說,透過文化傳遞方式,闡揚佛法義理,使人了解生命 的真諦,從煩惱中解脫,獲得心靈的平靜與法樂。而佛陀紀念館在整體文化功能 的體現,為了傳達佛法義理,乃是藉由各種形式來傳遞,如建築、各種展演、活 動、交流、公益活動與服務等等,其最終是希望達到心靈淨化作用。. 參見佛光山全球資訊網之專題集錦--佛塔之光‧千載流傳: https://www.fgs.org.tw/subject/subject_stupa_02.aspx。2015/06/15 6. 12.

(14) 關於星雲在 1967 年開山後,所訂定的四大宗旨當中,慈善福利沒有在佛館 的功能上被突顯,並非是慈善不重要。歷來佛教因為慈悲為懷精神,被侷限在慈 善救濟的框架內,然而,慈善救濟僅能夠拯救肉身生命,無法止熄內心的貪婪、 瞋恚。人們唯有透過對佛教真理的體悟,才能達到淨化心靈的結果。慈善是佛教 的一環,非佛教的全部。救濟是一時的,但透過文化的傳遞,來傳達佛教教義, 達到教化目標,這種佛教的教化,對於人們是無量、無窮、無盡的受用。這是最 根本的救濟,是救心的。而救心重於慈善救人。佛教是重視教育的宗教,佛教的 教育是完成人格的教育。透過佛教義理,世人能夠認識世間實相,圓滿生命的意 義。這種人本的生命教育是源自佛陀,自古佛教首重就是教育,佛教的教育是一 種啟發性的,自覺覺悟的教育。13 因此,筆者對於「佛陀紀念館的宗教、文化、教育功能」一詞,所作的相關 說明,除了是以文化來傳達佛教教義,達到佛教教育的目的;也是以宗教修持、 文化弘法、教育人心,作為佛陀紀念館在整體功能體現上的主題解釋。. 三、人間佛教 筆者將佛館看成是,二十世紀佛教復興運動歷程下,在二十一世紀所盛開的 一朵結實的花朵。因此,筆者欲對二十世紀的佛教復興歷程進行溯源,回頭看看 這整世紀的佛教復興運動中,多位高僧大德是以甚麼樣的建設性大原則、大方向, 來帶領整個佛教走向現代化與國際化。因為這些高僧大德的建設性旗幟,其原則 與方向是整個百年佛教復興運動的脈絡,它們將牽繫著當時未來佛教的發展。太 虛法師(以下省稱太虛)是引領二十世紀佛教復興不遺餘力的高僧,終其一生耗盡 心力在建設人間佛教、化人間為淨土。1946 年太虛圓寂,然其眾多弟子仍續帶著 人間佛教旗幟,進行佛教復興的進程,在星馬、台灣、香港皆受到人間佛教深廣 的影響。尤為台灣,1949 年國民政府來台,整個佛教復興運動從中國轉移到台. 13. 參見星雲, 《普門學報 11》 , 〈佛教興學的往事與未來〉 ,頁 215。星雲, 《往事百語 6》 ,頁 113。 7.

(15) 灣,印順、星雲、聖嚴、證嚴的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受到世人認同。14在整個 二十世紀,領著太虛「建設人間佛教」旗幟的高僧大德眾多,他們都奮力在為復 興佛教、為世界人類的向上而耗盡精神力氣。限於主題,本研究僅將整個佛教復 興歷程的溯源,側重在太虛與星雲。從此脈絡去釐清,建設人間佛教與創建人間 淨土的大原則大方向。從此析探出佛館在功能體現上,與佛教復興運動彼此之間 所牽繫的關係。 太虛的四大弟子之一法舫,曾在文章中說:二十世紀的佛教是人間佛教;星 雲也曾對佛教做了「二十世紀以後是人間佛教時期」的歷史分期。15二十世紀初, 在步入現代化社會的轉型下,太虛以建設人間佛教為己責,16帶領佛教重返人間、 步入現代化社會。太虛說:人間佛教是因世人的需要而建立,以領導世間的人類 改善向上進步。17太虛說,二十世紀的現代化社會,是一個西方科技文明思潮進 入中國後的社會,佛法真理也需以契適時代機宜為原則,依據佛陀教法,以大乘 佛法為中心,重新詮釋,使之適應當代社會思想文化,並以求人類發達為中心, 形成對國家民族、世界人類有作用的佛教。18 太虛要建立的,是一個人間淨土,是由個個發菩提心的人間菩薩,受五戒十 善戒、發四弘誓願、行六度四攝,以奉獻犧牲的精神服務人間,將這人間轉化成 一塊淨土。19太虛說:真實菩薩道上的行者要宣揚人間佛教, 「人間佛教並非教人 離開人類去作神作鬼,或皆出家到寺院山林裡去作和尚的佛教,人間佛教乃是以 佛教的道理,來改良社會,使人類進步,把世界改善。」20. 白德滿著,鄭清榮譯,《太虛人生佛教的追尋與實現》,頁 271。 關於二十世紀及其未來是人間佛教時期,這樣的語意原自太虛。 16 太虛一生以建設人間佛教為己職,關於「人生佛教」一詞是太虛在民初時,為扭轉明清重死、 重經懺以及迷信的佛教,又加上當時許多學者都在寫文章論戰「人生」,因此太虛也寫了「注重 人生」的人生佛教篇章。現今研究人間佛教的學者,多視太虛的人生佛教與人間佛教為同一意義, 所以筆者在本論文,沒有在這二詞上多做分別解釋,而是認同此二詞是同義的。 17 太虛,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62‧佛教與人生》 ,〈怎樣來建設人間佛教〉,頁 143。 18 《太虛全書‧新與融貫》1 編,頁 450。 19 《太虛全書‧菩薩學處》9 編,頁 294-328。 20 《太虛全書‧怎樣來建設人間佛教》14 編,頁 431。 8 14 15.

(16) 太虛一直到圓寂前,在動亂的大時代中,還未能看見中國的佛教徹底改革, 並完全進入到全球化、現代化的新興社會。直到 1949 年國民政府來台,星雲帶 著建設人間佛教的重責一同渡海來台,在艱辛的環境下,星雲實踐、貫徹人間佛 教的精神與理念。在這幾十年的過程中,建設人間佛教的良好契機,是在台灣經 濟起飛與解嚴的來臨,人間佛教逐漸得到真正的發展與落實。 佛教是「人間」之教,在人間創造淨土,是二十世紀佛教復興運動的終極目 的。古德高僧們也是秉承如來遺教,二千五百多年來,如實擔當起弘法教化的責 任。1946 年星雲在太虛主持的中國佛教會會務人員講習會中,深受太虛所說的 「我們要建立人間佛教性格」一詞所影響;一生並以實踐「人間佛教」為職志, 將理想帶到台灣,讓人間佛教在台灣開花結果,完成二十世紀佛教的復興運動, 帶領人間佛教進入二十一世紀的「成熟期」。星雲秉持大乘教義,隨著時代腳步 與時俱進,將佛法透過各種貼近人的文化傳遞方式,結合現代科技來深入人類的 生活之中,體現佛教現代化、全球化、人間化、生活化的精神。佛法落實在生活 才能顯其功用,星雲戮力推行佛化生活、生活佛化,以建設人間淨土為目標,將 佛法由寺院帶到社會、家庭、個人,讓佛法走入生活、落實人間。這種推動佛教, 使其在明清之後,重返人間、深入人間的佛教,是為人間佛教,這與佛陀紀念館 在功能體現上的最初理念是直接相關的。筆者將星雲的人間佛教理念約略分類為: 一、重視人生的佛教 星雲指出,人間佛教旨在用佛陀的開示、教化,來淨化我們的思想,作為改善我 們人生的準繩。21尤其重視道德人格的昇華,所以星雲說他長期舉辦各種教育, 是希望用佛教來淨化人心,重整道德倫理。22他說,人間佛教是佛陀專為人而說 的教法,是用來解決人生所有的問題,是人生需要的佛教。23星雲指出,人間佛 教是先度生,後度死;他指出,生者比死者更需要佛教,然而,他也表示,並不. 21 22 23. 星雲, 《人間佛教語錄》佛館人員使用教材 5,頁 7。 星雲, 《人間佛教語錄》佛館人員使用教材 5,頁 8。 星雲, 《人間佛教語錄》佛館人員使用教材 5,頁 4。星雲,《人間佛教語錄》下冊,頁 97。 9.

(17) 反對為死者誦經超度的功德佛事,24他說,人生的問題不是只有死亡的一刻才需 要佛教,一個人從出生、入學、就業、結婚生子,甚至喬遷、升官……等等,任 何時候都需要佛法的指引,因此佛教不能停留在葬儀的佛教,不能成為祭祀的佛 教,應該走入生活,落實人間。25他表示,人間佛教重視人生禮儀,人生從衣食 住行到生老病死,都必須有佛教的禮儀,舉凡慶生、成年禮、佛化婚禮、祝壽、 就職、開會……等等,26他希望透過佛教的生活禮儀,達到生活佛法化,佛法生 活化的目標。27 二、走入生活、社會、人間的佛教 星雲指出,佛教在過去重在出世及隱居山林,所以與社會大眾有距離,然而要如 何將佛教統一、團結,回歸予大眾,是他一直努力的目標。28他說,人間佛教是 重視生活的佛教,不管做任何事,都應該合乎佛陀的教化。29他說透過人間佛教 的弘揚,把佛法落實在人間,融入到生活裡,深植在每個人的心田中,讓人人心 中有佛。30因此,他指出,佛教要落實人間,必須走向城市、深入社會、關懷群 眾、超越國界、弘化全球。31 對於生活佛法化,星雲指出,人間佛教包含「生活層面」和「精神層面」, 也包括「入世思想」和「出世思想」,更兼具「現代特色」與「傳統特色」。32星 雲指出,人間佛教的生活觀,主張除了金錢、愛情以外,在生活裡還要增加一些 慈悲、結緣、惜福、感恩的觀念,甚至於明理、忍辱的佛法,他說,生活裡有了 佛法,比擁有金錢、愛情更為充實。33又說,人間佛教的思想包含生命學、生死.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星雲, 《人間佛教語錄》下冊,頁 97。 星雲, 《人間佛教語錄》佛館人員使用教材 5,頁 40。 星雲, 《人間佛教語錄》佛館人員使用教材 5,頁 41。 星雲, 《人間佛教語錄》佛館人員使用教材 5,頁 36。 星雲, 《人間佛教語錄》佛館人員使用教材 5,頁 40。 星雲, 《人間佛教語錄》佛館人員使用教材 5,頁 7。 星雲, 《人間佛教語錄》佛館人員使用教材 5,頁 43。 星雲, 《人間佛教語錄》佛館人員使用教材 5,頁 36。 星雲, 《人間佛教語錄》佛館人員使用教材 5,頁 31。 星雲, 《人間佛教語錄》佛館人員使用教材 5,頁 28。 10.

(18) 學、生活學、未來學,以及倫理觀、道德觀、愛情觀、信仰觀、財富觀、醫療觀、 政治觀、社會觀、國際觀等等。34星雲指出人間佛教肯定世人的生活離不開金錢、 愛情、名位、權力、物質等等,因此不能一概否定,要世人發出離心,放棄人間, 而是應該適當的引導大眾的正思,來過合理的經濟生活、正義的政治生活、服務 的社會生活、慈悲的道德生活、尊重的倫理生活、淨化的感情生活。35 三、示教利喜的佛教 星雲指出,歡喜是佛教真理的本質。36人間佛教旨在創造家庭的幸福,創造社會 的平等,創造內心的淨土,所以人間佛教要散播歡喜的種子,要散發慈悲的芬芳, 要有樂觀喜悅的語言,要有尊重包容的心胸。37又說,人間佛教主要的目標是希 望淨化人間醜惡的一面,達到究竟善美的境界,是用佛法來美化人間,把佛陀對 人間的開示、教化,落實在生活裡,透過對佛法的理解與實踐,增加對人間的幸 福、快樂、美滿。38所以星雲指出,人間佛教重視佛化家庭。他指出,所謂要真、 要善、要美,如此佛教才能深入家庭、社會、人心,才能與生活結合在一起,成 為人生需要的佛教。39他說人間佛教希望建設人間淨土,讓每個人都能現證法喜 安樂,在現世就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40 四、多元化活動的佛教 為了將佛法落實生活,星雲指出,他所提倡的人間佛教,是多元和多功能的弘化, 他說,信徒對佛法有不同的需求,各有不同的入道因緣,因此活動內容要多元化, 依大家的根基需要,實踐佛陀的觀機逗教,這就是人間佛教。41他說,過去佛教 只重視念佛、拜佛,然而,佛教是要普渡眾生的,普渡眾生就是要示教利喜;不.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星雲, 《人間佛教語錄》佛館人員使用教材 5,頁 33。 星雲, 《人間佛教語錄》佛館人員使用教材 5,頁 28。 星雲, 《人間佛教語錄》佛館人員使用教材 5,頁 19。 星雲, 《人間佛教語錄》佛館人員使用教材 5,頁 7。 星雲, 《人間佛教語錄》佛館人員使用教材 5,頁 8。 星雲, 《人間佛教語錄》佛館人員使用教材 5,頁 34。 星雲, 《人間佛教語錄》佛館人員使用教材 5,頁 40。 星雲, 《人間佛教語錄》佛館人員使用教材 5,頁 37。 11.

(19) 念佛,可以禪坐;不信佛,可以行佛,替佛教動員大眾一起來做善事;乃至不喜 歡拜佛,也可以到寺院道場來吃素菜、談話聯誼,或是唱梵唄、聽音樂。42星雲 說,人間佛教要能走出去,要能弘揚、推動,才能落實在人間生活裡。因此,他 說,舉凡著書立說、講經說法、設辦學校、興建道場、教育文化、施診醫療、養 老育幼、共修傳戒、佛學講座、短期出家、朝山活動、掃街環保、念佛共修、佛 學會考、梵唄演唱、素齋談禪、軍中弘法、鄉村佈教等,都是人間佛教的弘化之 道。43星雲表示,他無時不想著,如何不違傳統佛教的根本教義,而運用現代化 的弘法方式,做為傳教的方便。他說,例如組織佛教歌詠隊、灌製佛曲唱片、利 用幻燈片作為弘法工具、開辦兒童星期學校、設立學生會與弘法隊、製作佛教廣 播節目和電視節目、舉辦空前未有的佛誕節花車遊行等,乃至以偈語教唱、說唱 弘法、梵唄音樂會、人間音緣等多樣化的方式弘法,來接引不同層面的信眾學佛。 44. 又等待時機因緣成熟,辦大學、辦報紙、設電視台、廣播節目。45在空間的建設. 上,星雲指出,寺院建築不僅有大殿,禪堂,更有大會堂、會議室、教室,提供 上課、宣講。46各種活動,諸如法座會、座談會,就是以法聚會;他指出,其內 容是具知識性、學習性、生活性、動態性、利益性的多元化活動,宛如上學校一 樣,在實質或精神上都能有所得。47因此,星雲指出,人間佛教重在生活的實踐, 人間佛教的弘傳,必須走出去,除了義理的宣講外,還要有眾多的活動、事業, 讓大眾都有機會及管道參與,佛教才能深入社會民間,真正落實在人間的生活裡, 發揮教化之功;他指出,如此才是名副其實的人間佛教。48 五、生活藝文化的佛教 星雲指出,他一生很用心推行人間佛教,讓人間佛教成為「現代」 、 「文明」 、 「進. 42 43 44 45 46 47 48. 星雲, 《人間佛教語錄》佛館人員使用教材 5,頁 36。 星雲, 《人間佛教語錄》佛館人員使用教材 5,頁 37。 星雲, 《人間佛教語錄》下冊,頁 67。 星雲, 《人間佛教語錄》下冊,頁 93。 星雲, 《人間佛教語錄》佛館人員使用教材 5,頁 40、41。 星雲, 《人間佛教語錄》下冊,頁 70。 星雲, 《人間佛教語錄》下冊,頁 92。 12.

(20) 步」 、 「實用」的代名詞,他隨時隨地顧及大眾的需要,因為實用的佛教,才是人 們所需要的佛教。49星雲指出,長久以來,他一再想把艱深佛法大眾化、通俗化、 文藝化,讓每一個人在生活中皆擁有佛法。50他說,佛教有很好的資源,如文學、 藝術、音樂,都可以成為度種的因緣;51他一直孜孜矻矻將佛法藝文化,將佛教、 藝術、音樂、文學等融和成一爐,52他說,幽微高深的佛法透過藝文的傳媒,可 以收到三根普被、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人所熟知的「維摩經變文」及「八相成 道圖」等,都是佛法藝文化的呈現,因此,人間佛教應將教理與藝文結合,才能 使弘法多元化。53他說,宗教的弘傳,應該與藝術、文化、民間的生活結合在一 起。54又說他所提倡的人間佛教,是要能將生活中的和平、慈悲、道德等精神發 揚出來,而透過藝術家的筆,將真善美及慈悲祥和表達出來,就是菩薩精神的表 現。55 上述五項人間佛教的推動,也都體現在佛館的建築群與多元活動上,整座佛 館園區是一座宗教教育與文化教育的佛法教化場域,星雲指出,人間佛教不純然 只做慈善事業,而要全面解決人生的問題,所以以文教弘化為主。56星雲指出, 佛法最主要的是解決宇宙人生的問題,因此,人間佛教積極從四聖諦延伸而展開 四弘誓願、六度行門,就是提供了人生解脫的方便,讓生命進入更上一層樓的境 界。57他說在他六十多年的弘法雲水生活中,無不以人間佛教為弘揚的主題,因 為五乘共法是人間佛教,五戒十善是人間佛教,四無量心是人間佛教,四攝六度、 四弘誓願、八正聖道、四聖諦、三十七道品……等等大小乘教理,都是人間佛教,.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星雲, 《人間佛教語錄》下冊,頁 68。 星雲, 《人間佛教語錄》佛館人員使用教材 5,頁 40。 星雲, 《人間佛教語錄》佛館人員使用教材 5,頁 37。 星雲, 《人間佛教語錄》下冊,頁 74。 星雲, 《人間佛教語錄》下冊,頁 94。 星雲, 《人間佛教語錄》下冊,頁 95。 星雲, 《人間佛教語錄》下冊,頁 99。 星雲, 《人間佛教語錄》佛館人員使用教材 5,頁 8。 星雲, 《人間佛教語錄》佛館人員使用教材 5,頁 9、10。 13.

(21) 人間佛教即是佛教的全部。58 另有一教:人間佛教是僧眾及信眾共有的佛教,是社會大眾共尊的佛教。59 二眾:二眾弘法的菩薩道是人間佛教主要致力弘揚的法門。60還有三好運動,身 做好事、口說好話、心存好念,三業的淨化。61以及秉持著佛陀的本懷來化導社 會,給眾生信心,歡喜,希望,方便的四給修持。62星雲指出,人間佛教就是修 行「給」的法門,人間歡喜和諧都是靠「給」 。63還有五和:人間佛教認為妻子兒 女、親戚眷屬,只要彼此尊重、互敬、互諒,都可以成為道友法侶,建設和樂的 佛化家庭。64星雲指出,所謂人間佛教,所有的教理都是人間佛教,舉凡實踐以 後能夠給人利益,能夠讓人歡喜、受用的佛法,就是人間佛教。65 整座佛館的硬體和軟體建設,就是體現人間佛教的佛法教育。佛館體現的人 間佛教教理還有平等觀,星雲指出,當初佛陀也是提倡四姓平等,打破階級制度, 才能達到真正的平等,他說平等是當今世界共識共尊的核心價值,現在國際之間, 許多國家對於政治、宗教、種族,都在倡導和平,他指出,因為有了平等,才能 達到真正的和平,人間佛教就是以此為目標。66.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星雲, 《人間佛教語錄》佛館人員使用教材 5,頁 10、11。 星雲, 《人間佛教語錄》佛館人員使用教材 5,頁 7。 星雲, 《人間佛教語錄》佛館人員使用教材 5,頁 9。 星雲, 《人間佛教語錄》佛館人員使用教材 5,頁 16。 星雲, 《人間佛教語錄》下冊,頁 91。 星雲, 《人間佛教語錄》佛館人員使用教材 5,頁 18。 星雲, 《人間佛教語錄》佛館人員使用教材 5,頁 30。 星雲, 《人間佛教語錄》佛館人員使用教材 5,頁 10。 星雲, 《人間佛教語錄》佛館人員使用教材 5,頁 12。 14.

(22) 第三節 研究方法 一、 文獻分析法 文獻學是文獻資料研究之事,舉凡字義、文法、歷史、思想、文學等無不可 包括在內。歷史考據亦以文獻學為基礎,文獻學方法是一種客觀精神的表現,透 過文獻學的方法自然增進資料和知識,涉及歷史以致思想的理論的問題。文獻學 是思想活動的中的第一步,第一步通過了便可進行涉及思想內容的第二步。文獻 學的方法必須依據經典,它提供原典的第一線研究基本條件。67文獻分析法適用 於專門性、歷史性、系統性及比較性的主題,它是採取系統而客觀的界定、分析 的方法,以確定過去事件,在文本的選擇上盡可能以一手資料為主,並輔以二手 資料,所採取的步驟為:確定問題與擬定假設、蒐集文獻資料、分析資料、解釋 與歸納資料。68本論文對於第二章佛教塔寺的研究,與第三章百年來的佛教復興 運動,皆以蒐集一手或二手文獻資料、加以鑒別、整理,並通過對文獻的研究, 進行系統性分析、歸納。. 二、 思想史方法 思想史的研究,範圍相當廣泛,幾乎可以無所不包,它是思想與歷史的結合, 與考據和哲學都有關係。倘若把重點放在歷史方面,則成考據;倘若重於哲學概 念,則成哲學史,甚或哲學的研究;倘若順著歷史發展的脈絡,而描述其思想流 變,則成思想史。思想史的研究,其實難有方法可言,大抵文獻、考據和哲學各 方面都要懂得一些,但合起來卻常常沒有固定的型態。69根據本論文第三章部分, 涉及星雲的佛教現代化與人間化理念,它影響的是佛陀紀念館在功能上的體現, 因此,筆者對星雲的現代化理念以文獻探討的方式,從他幼小到中年這段期間, 所發生的與佛教復興及佛教現代化有關的思想,通以歷史性發展的脈絡,分類歸 67 68 69. 吳汝鈞,《佛學研究方法論上冊》,頁 103-113。 葉立誠、葉至誠編, 《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 ,頁 138-156。 吳汝鈞,《佛學研究方法論上冊》,頁 121-122。 15.

(23) 納出,可以說是使用了文獻分析法與思想史方法。. 16.

(24) 第四節 文獻檢討 由於近來尚無與「佛陀紀念館」直接相關的研究,故本研究將以與佛館相關 的塔寺、人間佛教等主題,或中國佛教復興運動中,相關的歷史、人物,還有佛 陀紀念館的現代相關書籍以及一手資料,來做文獻探討。. 一、佛塔 對於古代佛塔的文獻,大陸學者著作甚多,且擁有第一手考古資料。台灣對 於佛塔研究的資料多屬二手資料,也多偏向美術專論,需要從佛教藝術類或歷史 類的著作中去攫取。綜合大陸專書、期刊、論文等有關歷代以來佛塔的研究篇章, 則略將之分類為信仰類、建築藝術類以及功能等三類,本研究擬攫取信仰與功能 等類,屬性較相近的相關篇章,從中整理出古代傳統佛塔的功能性。故在文獻蒐 集部份,採取概括性或全面性的佛塔資料蒐集,將佛塔建築研究、信仰研究、佛 塔與社會文化背景之關係研究等,做綜合性整理、攫取。. (一)、印度佛塔 1 湛如,《淨法與佛塔:印度早期佛教史研究》,下篇—印度早期佛塔信仰研究。 本書探討佛塔信仰的起源,從窣堵波形成與支提信仰的探索,到佛陀涅槃的佛塔 信仰起源。本書也多以經典作為根據,簡易讀者可直接追溯原典中的佛塔相關信 息。 2 宮治昭著,李萍、張清濤譯, 《涅槃和彌勒的圖像學》 。本書是作者參考十三位 外國學者,對印度窣堵波的圖像學進行的考古研究,而作的一本與涅槃和彌勒圖 像相關的書籍。在第一章的部分,是關於印度窣堵波信仰的研究,作者參考杉本 卓州對窣堵波起源的考古資料,加以陳述推斷,推論佛塔信仰起源過程,故所依 據的都是外國學者的一手考古資料。加上以宏觀角度,將佛塔起源與印度古代本 土文化,做歷史脈絡的相互聯繫來做推演。同時也舉證相當多其他考證,作者沒 17.

(25) 有對佛塔起源下定論,但是以種種考古佐證去做推斷的佛塔信仰起源過程,不失 可信度。 3 李崇峰, 《中印佛教石窟比較研究—以塔廟窟為中心》 。本書是作者的一手考古 資料,前段是印度石窟的考古,後半段是中國石窟的考古。作者將窣堵波、佛塔、 支提窟、石窟、精舍與寺之間的關係與起源,以第一手考古資料做呈現。在後段 的中國石窟的考古上,以中國石窟的雄偉與龐大,僅能做局部的研究,但對於石 窟從印度傳到中國的時間與演變,提供了重要信息。 4 林許文二,陳師蘭, 《圖解桑奇佛塔》 , 《印度聖境旅人書》 。這二本書雖與學術 論不上關係,但是是作者親自在印度十二大聖地,去做詳細的考古,作者做足各 方知識的功課,經常也引經據典和引用外國學者的一手考古資料,詳細介紹十二 大聖地與桑奇佛塔,筆者以為不失考古研究精神。. (二)、中國佛塔 1 張馭寰, 《中國佛塔史》 。大陸佛塔考古專家張馭寰,走遍全中國佛塔,深入研 究,都是第一手珍貴的考古研究材料。雖然多為佛塔制式建材等考古資料,對於 本論文在佛塔功能的研究上,有較少的助益。但是在作者的專書群中,仍可獲得 珍貴的歷朝佛塔的發展演變信息。作者在前言中談及,中國歷來研究塔、或者是 佛塔歷史的專書極少,而這部分也正是本研究所需要的題材。但是作者仍基於專 書極少的情況下,做了《中國佛塔史》一書,助益建築界與佛教界。書中作者將 自己多年來,在各地考察的佛塔資料,做統合整理,以歷朝歷代作為分類。雖以 佛塔的制式建築資料居多,但從中也可獲得一些與本研究相關的佛塔歷史信息。 2 柏明,張天杰,田旭東, 《法門寺與佛教文化》 。本書是考古專家們對法門寺進 行挖掘後,所合著的一本第一手考古資料書籍,書中有對佛塔和舍利的探討。本. 18.

(26) 書著重在,因法門寺佛指舍利的發掘,而起的地宮風潮。70法門寺的考古專書很 多,僅以一書為敘。 3 新革, 《佛塔考古寶藏》 。本書雖然是在介紹地宮出土文物,在前言的地方,作 者將歷朝的舍利與佛塔的演變,做了主題式介紹。尤其提供了天宮與地宮出現的 年代以及原因等資料,還有在不同朝代的地宮中出現的供養物,讓現代人窺見當 時人民的生活習慣與型態。. 二、人間佛教 人間佛教在台灣或大陸的著作篇章數量極多,港中台三地都定期舉辦有關人 間佛教的研討會。尤以台灣可以說是研究人間佛教最具成果的地方。在台灣的法 鼓、弘誓、佛光山等,所舉辦的人間佛教學術會議,與出版的人間佛教叢書、專 書皆成果卓著,這些都是作為深入了解人間佛教的必要讀物。另外與本論文相關 的重要文獻是,關於中國佛教復興運動的歷史文獻,以及太虛、星雲的一、二手 文獻。. 1 學愚, 《人間佛教的社會和政治參與—太虛和星雲如是說如是行》 。學愚是香港 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委員,對於星雲與太虛的人間佛教研究甚深。學愚在 本書著作中說了這一段話:「太虛與星雲他們的偉大成就,在於他們在各自的時 代,作出了自己獨有的貢獻,這種貢獻是難以、也用不著以大小高低來比較。他 們之間雖有人間佛教思想的啟迪和傳承,但是這些是他們對佛法的共識、契合和 印證。」學愚以一種不受時空限制、深具佛法的概念,來進行對太虛與星雲的人 間佛教作研究,很不同於其他的篇章著作。 2 洪金蓮, 《太虛大師佛教現代化之研究》 。作者將太虛全書讀過後,綜合整理出. 佛陀紀念館的地宮啟建,在歷史文化上特具意義,關於法門寺的考古資料,對於在佛館地宮 的研究探討上,都是特別重要的。 19 70.

(27) 太虛一生的事件資料。能熟讀過太虛全書後而成的資料非常難見。作者也將全書 中,關於太虛對教育與人間佛教所作的篇章,從全書中獨立拉出作整合,且將太 虛一生所作的現代化佛教革新事業,與時間作出縱橫方式的呈現,使讀者非常容 易抓緊太虛一生的重要事件。 3 白德滿, 《太虛—人生佛教的追尋與實現》 。作者接觸了當時與太虛接觸過的西 方人士和傳教士;或是採用了西方學者的著作中,與太虛直接相關的一手資料, 是本書的珍貴處。此書採用的一手西方資料,可從西方人士的觀點,看見西方人 對太虛的認識,這能彌補與太虛相關的眾多港中台材料中,所呈現的不同的觀點。 4 星雲,《百年佛緣 16 冊》、《合掌人生 4 冊》、《往事百語 6 冊》。這三套書籍是 星雲以主題分類方式,自述一生中發生的歷史事件,從中可以透析出星雲的性格、 思想。猶如星雲所說「讀懂一個人」。對於要讀懂一個人,這樣的一手資料,對 本研究的第三章而言,是相當可貴的材料。 5、星雲,《無聲息的歌唱》、《覺世論叢》。這二本星雲的早期著作,是星雲初來 台灣,將佛教革新理念、現代化弘法理念,一篇一篇投稿於雜誌,最後集結而成。 從當時的理念中,已可以看見星雲建設人間佛教的方法與目標。 6、星雲,《貧僧有話要說》。這是星雲以年近九十之齡口述出版的一本著作。當 中結集了四十篇不同主題的陳述。有自小至今,星雲的學習過程、寫作因緣、弘 法過程、復興佛教過程、人生觀、以及與佛館相關的活動理念陳述等等。 7、張華,〈太虛大師和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與中國佛教的現代化〉《普門學報第 四期》。作者對於太虛和星雲所建設的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進行其思想上與精 神上的分析。本質上,作者將太虛與星雲所建設人間佛教的思想與精神,視為同 一理路;即是,二位宗教家皆以佛教肯定現實人間,將佛教從出世帶以入世,並 主張以超越精神和服務精神,對社會做出貢獻,影響社會的發展,以建設人間淨 土為理想世界。 8、陳兵, 〈正法重輝的曙光──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 《普門學報第一期》 。 20.

(28) 作者分別闡述太虛與星雲的人間佛教理論和實踐。作者認為星雲與太虛在建設人 間佛教的思想、願力和性格上都是相近與一脈相承的。不同的是,作者認為,由 於時地因緣和個人性格才幹的差別,星雲適應時代而有諸多發展與創意,更加現 代化、生活化,並飽含感情。同時,作者提出,從太虛、印順到星雲,及趙樸初, 他們一致標明人間佛教並非創新,是為適應時機而有新的闡述方式,是佛陀的本 懷、佛陀教法的原旨,是歷代祖師所共遵共奉。 9、潘煊,《人間佛國》。這是第一本完整介紹佛陀紀念館的建築特徵的書,除了 敘述佛館各殿堂與建築的特色、功能及其意義,也記述大眾對佛館的集體創作、 設計和建造過程中的溫馨生活記事。 10、蔡日新, 《中國佛教復興之父—楊仁山居士評傳》 。這是作者盡可能蒐集與楊 仁山有關的資料,在作者閱讀與重新梳理後,所作的書籍,是一本作者用心蒐集、 考證後而產出的著作。所謂考證指的是,作者從眾多資料與書籍中,去對照楊仁 山的孫女楊步偉,所整理敘述有關自己的外公的人生事件,從中比較、對照,提 出相異處,並再次提供正確的訊息。 11、賴永海主編, 《中國佛教通史》 ,本著作共十五冊,對整個佛教發展史的資料 俱全,如明清時期佛教的衰敗、中國佛教復興運動等,是一套實用的鉅冊書籍。. 21.

(29) 第五節 章節概述 第一章之第一節,概述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說明佛陀紀念館的宗教、 文化、教育功能的語意與意義,以及說明在中國佛教復興運動之下所展開的人間 佛教,這二者與佛館的建館理念彼此之間的相關性。第三節,說明本研究的研究 方法,有二:文獻分析法與思想研究法,運用於第二章與第三章。第四節是文獻 檢討,提出佛塔、太虛與星雲的佛教復興相關書目。第五節章節概述,陳述各章 之重要性與關聯性等內容。 第二章,談論從印度到佛教東傳的佛塔信仰、起源,以及形制和功能的發展 演變。由於佛館是因佛牙舍利而建塔,又因塔而建館,所以認識佛館就要認識館 內的佛牙舍利塔,這是最初建館因由。佛塔是緬懷佛陀的精神象徵,是放置佛舍 利的建築物。佛塔信仰是佛教二千多年來的主要精神所在,佛教徒因禮拜佛塔、 繞塔來與佛接心。佛教的延續是因為佛塔信仰,所以,為什麼有佛塔?何時出現 佛塔?佛塔的作用、影響與演變?都是本章要探索的。在印度出現的石窟寺院, 是塔寺合一的原型搬上了石洞上,由於佛陀紀念館是塔寺合一、功能強大的建築 群,所以塔寺合一的起源、演變也會在這章談及。又因佛陀紀念館即將建造三百 個修行石窟,本章也將佛陀時代或當代的石窟功能與演變做了陳述。本論文第二 章對於佛塔進行溯源式探討研究,是筆者期望在看見佛陀紀念館的輝煌下,更要 看見輝煌背後,佛陀舍利塔的歷史淵源,那是真正佛教精神傳承不滅的因素。 第三章,最主要是溯源百年中國佛教復興歷程。這是為了要追溯人間佛教的 建設。佛館的特性是人間性、現代化與國際化,佛館的弘法理念是人間佛教。因 此要理解人間佛教的建設性方向,必要對百年中國佛教復興運動進行溯源,因為 那領著人間佛教旗幟而無畏向前進的高僧大德,他們為佛為教的精神,都在這百 年裡頭領略,有他們才有今日昌盛的佛教,才有佛陀紀念館的雄偉。佛陀本懷本 是示教利喜、拔苦與樂,但是清末時期佛教卻是呈現衰敗模樣,這是因為明清佛 教已跟佛陀本懷背道而馳,入世的與人間的變成出世的、山林的,人生的變成鬼 22.

(30) 的、死的、經懺的。為了將嚴重扭曲變形的佛教,調整回歸到具佛陀本懷的樣貌 的佛教,71從清末到民國,從中國到台灣,整整一個世紀的時間,眾多高僧大德 終其一生都為了佛教的復興而奮鬥。本章節的研究側重在太虛與星雲的人間佛教 的建設。將佛館的人間佛教建設理念,溯源回星雲與太虛的「建設人間佛教」歷 程與理念,這是不可分割、一脈相承的佛教復興精神。看見佛館就不能不看見整 個二十世紀的人間佛教。佛館的弘法理念與這百年來的佛教復興是一體二面的。 有一點重要的是,這一章提出了星雲的文藝弘法理念淵源,這是為了要提證出星 雲在佛陀紀念館特別重視以文化弘法的理念,筆者將這一個疑問,從星雲的著作 當中,尋找出其人生經歷,從中提出論證。 第四章,探討星雲的佛館建設理念,與他的佛教現代化理念、文化弘法理念 之間關係。由此與第三章第四、五節,星雲的現代化弘法以及文化弘法的理念淵 源相結合。也就是說,對比第三章第四、五節,從星雲的一生經歷中,了解他復 興佛教的現代化弘法理念的萌生,和他以文藝弘法理念的淵源,以及他在宜蘭付 諸現代化和文藝弘法理念實踐的過程。再以此復興佛教的現代化和文化弘法理念 對比到他建設佛館的理念。佛館的建設是在佛教復興歷程之下,誕生於二十一世 紀,星雲建設佛館的理念,與他在二十世紀下半葉對復興佛教的現代化和文藝弘 法理念,是一脈相承的理念,是一體的關係。本章也探討佛陀紀念館的建館緣起, 以及探討佛館的建築結構與格局,依據佛館的建築形制,從中建構出佛館的功能 體現。這些功能的體現,呈顯的是星雲以復興佛教的四大事業之中,佛館以宗教 修持、文化弘法、教育人心等三大宗旨,72為主要弘法的建設依據。本章探討的. 太虛說過:佛教需要耶化。為什麼太虛會說佛教需要耶化?不是因為佛教教義出了問題,而是 佛教的真正精神已在明清以來被完整地扭曲變形,佛教不再是具有佛陀本懷的真正精神意義,為 了要矯正佛教歸回佛陀本懷,太虛提出佛教需要耶化的這個概念。清末時期正當佛教衰微有如要 面臨滅亡之際,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教是節節進展,基督教建設醫院做慈善、建設學校做教育做文 化,深入社會,以社會所需而契入人心。太虛提出佛教需要耶化是指佛教要學習耶教濟世利人的 宗教奉獻精神,以及為教向教的團結精神。這是佛教呈現一盤散沙的當時所缺乏。 72 三大宗旨為:宗教修持、文化弘法、教育人才。在二十世紀佛教復興事業當中,以教育培養人 才視為第一。但在社會的更迭下,二十一世紀以人心的教育重要於人才的教育,因此筆者在佛館 23 71.

(31) 是屬靜態面的,有關佛館建築形制的功能。 第五章,探討的是屬於動態面的,佛館的活動所體現的功能。筆者從佛館的 所有活動中,去試圖探討佛館的宗教、文化與教育功能的體現。其中佛館館訊記 載每月活動訊息,這所有活動是研究佛館功能的重要材料其一。本研究將以 2011 年 8 月尚未開幕之前,至 2014 年底的這三年五個月的期限之間的活動作為分析 依據。並以每年固定舉行的活動作為主要依據,透過分析佛館歷來活動資料,從 中試圖了解佛館如何發揮與體現,宗教、文化與教育的功能。尤其在第三章中探 討到的佛教復興的建設,當中有與佛館是直接相關的。比如:佛教的全國制度性 組織所呈顯的,佛教成一盤散沙的問題。又如:太虛的菩薩學處,星雲在其一生 實踐菩薩學處二眾弘法不遺餘力,佛館的建設同樣體現了這樣的大乘佛教精神。 以及世界宗教融合的問題,使佛教的平等理念走入世界,締造世界和平。 第六章,結論。論析佛教塔寺起源印度、流傳中國再到台灣,這二千五百年 在信仰、形制與功能的流傳演變中,佛館與過去塔寺的異同。論析星雲推動的人 間佛教與佛教現代化理念,是如何從百年中國佛教復興運動中誕出,而這又與佛 館的宗教文化教育功能、星雲以文化弘揚佛法的理念體現,彼此間有何淵源關係。. 的教育理念中,以教育人心理念一詞替代教育人才。佛館是誕生於二十一世紀,又星雲所說佛館 的建設是人心的建設,故筆者以佛館是一種宗教教育與文化教育的培養,來反映人心建設的理念。 24.

(32) 第二章 佛塔起源、形制及其功能分析 第一節 佛塔起源 釋迦牟尼佛入滅後,才有「佛塔」的產生。依據經典,佛陀在世的時候,就 已有三種塔的出現,分別是佛陀真身髮爪塔、僧塔與過去七佛塔。關於髮爪塔的 記載,在《摩訶僧祇律》卷二十九、《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卷三與《十 誦律》當中,均有以佛陀髮爪建塔供養的記載。73另外還有所謂僧塔,是佛陀十 大弟子,舍利弗與目犍連的舍利塔。《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十八記 載,舍利弗不忍見佛陀與目犍連先行入涅槃,故自先入證圓寂。為舍利弗立塔者, 除了優婆塞外,給孤獨長者也為舍利弗,在顯敞處建塔供養,此為僧塔的初始。 關於「過去七佛」佛塔,經中有說道,這是當時閻浮提地上,最初的起塔。在這 三處經典,大眾部《摩訶僧祇律》卷三十三、《五分律》卷二十六與《四分律》 卷五十二,同樣記載著佛陀示現過去迦葉佛塔,並禮拜佛塔的事例。佛陀以泥起 塔,每當過去佛塔示現建成,佛陀便親自禮敬。這是佛陀要藉由「過去佛」的因 緣,示現弟子,說明佛塔存在的重要意義。意表過去佛雖已入滅,其精神恆久不 滅。說明佛弟子要建造、禮拜佛塔,以佛塔作為佛教信仰的核心,猶如「見塔即 見佛」,日日禮拜佛塔,以佛的正覺為生命的目標,時刻提醒成佛大道的方向目 標。 在南傳律藏中還有毗婆尸佛塔、迦孫陀佛塔、拘留孫佛塔等「過去佛」的佛 塔啟建記載。又根據現存考古遺跡,從阿育王小石柱的碑文,及巴爾胡特(Bharhut) 的浮雕中,也能尋找到,當時就有禮拜、供養「過去七佛」佛塔的資料。現存一. 《摩訶僧祇律》卷二十九記載世尊正覺後不久,二商人為求聽法持糗蜜供養世尊,世尊受缽之 後為二商人廣說咒願,二人聽法歡喜遂請求世尊賜髮爪歸還建塔。與之類似的髮爪塔還出現在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卷三,一日世尊端身正念跏趺而坐,莊嚴身相威光晃耀放大光明, 當時有五百位優婆塞,看見世尊那般清淨莊嚴,心受感染而生喜悅地前來拜謁世尊,世尊知道優 婆塞的證果時間已成熟,便為他們講說四聖諦法,優婆塞聽聞四聖諦法後,即生起智慧之心,當 下破煩惱之流,證得初果。他們頂禮世尊雙足,請示世尊應修何業而為供養,世尊予以髮爪,便 立塔供養。 《十誦律》中說: 「起髮塔者,給孤獨居士白佛言,世尊遊諸國土時,我不見世尊,故 甚渴仰,願賜一物,我當供養,佛予髮爪,居士即時白佛,願世尊聽我起髮塔、爪塔」 。 25 73.

(33) 則阿育王碑文的文獻資料中記載,阿育王擴建据那含牟尼 (Konakamana)佛塔, 且阿育王本人親自赴塔禮拜,並建立石柱。而巴爾胡特佛塔的浮雕中,也呈現對 過去六佛的信仰。74從這些資料說明,佛陀在世時,佛塔信仰就已開展,佛陀所 傳達的建造、禮敬佛塔的重要性,一直堅固的存在。佛塔伴隨著佛教生命的延伸, 而持續發展,在無形中顯示佛塔信仰對於佛教在當時社會中的流傳宣揚是種助緣, 亦或是說佛塔是佛教的信仰中心,是佛教能持續發展的因素。 佛陀涅槃後,真正始有在娑婆世界「佛塔」的出現。據《長部經》二,第五 與第六誦品,記載佛陀入滅前後的景況。阿難請示佛陀,如何處理佛陀荼毘後的 遺骨舍利,佛陀表明如同處理轉輪聖王遺骨,75於火葬後在大十字路口、交通要 道建造佛塔。至於造塔地點,佛陀囑咐,有四處可啟建佛塔,供大眾禮拜瞻仰, 即佛陀出生、成道、轉法輪、與涅槃處。南傳《大般涅槃經》記載,在佛陀入滅 前,曾囑咐弟子,當為如來、辟支佛、聲聞弟子、轉輪聖王,在商貿交通要道上 建造聖塔。 《長阿含‧遊行經》中也記載著: 「於四衢道起立塔廟,表剎懸繒,使 諸行人皆見佛塔,思慕如來法王道化。」佛陀入滅前,囑咐弟子要在特定地點, 為四種人造塔,來供大眾瞻仰禮拜。這是顯示出,佛塔作為一種精神象徵的意義, 透由啟建與禮拜佛塔,將佛陀的「證悟」精神作為人生目的。 西元 1898 年,法國考古學家佩普(W.C.Peppe),在古迦毗羅衛城(Kapilavastu) 遺址中的一座崩毀的磚造舍利塔「塔畢波羅瓦佛塔」中,挖出五個裝有遺骨的舍 利容器。76其中一個滑石製的舍利壺,上面以古老的波羅米文字刻著:77「這是釋. 湛如, 《淨法與佛塔:印度早期佛教史研究》,頁 200、201。 轉輪聖王是王中之王,是守持正法以正義、真理定天下的自在如法君主,行十善並去人民十 惡,以教化匡正政治的不良,據《增一阿含‧細禁品》中記載,佛陀列舉八條君主應有的德行, 根據《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 ,君子應如父母的愛子,愛護人民給予幸福,去其苦惱以慈養國, 明察人民苦樂、謀求繁榮,明白收穫的善惡人民的喜憂,使其生活得到安定。參見龍慧,《現代 佛教學術叢刊 61‧佛教與政治》 ,〈原始佛教的政治思想〉,頁 32。 76 迦毗羅衛 Kapilavastu 是釋迦族(Sakya)的首都。它是隸屬憍薩羅國的一個共和制部族。 77 波羅米文字是印度最古老的文字體系,它的形成可以追溯到西元前七、八世紀,西元前三世紀 孔雀王朝阿育王所建立的石柱,上有波羅米文字的敕文或石刻碑文,是目前發現距今年代最久遠 的波羅米文字。 26 74 75.

(34) 迦族佛陀世尊的舍利容器,乃是有名的釋迦族兄弟與其姊妹、其妻子等共同奉祠 之處。」78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三十九記載,佛陀荼毘後,八國為 了爭奪遺骨舍利,幾乎大動干戈,經過協調後,八國平分舍利,並於各國城中建 造佛塔、廣興供養。此八舍利塔,以及一瓶塔一炭塔,這十塔便是最早藏納有佛 陀遺骨舍利的「佛塔」由來。79這是佛入滅後,佛弟子為了感念與思念佛陀,因 而建造佛塔,以永懷佛陀精神。世尊在世及涅槃前,就已示現了建造、禮拜瞻仰 佛塔的重要性。佛塔如此廣遍十方,塔內安放佛陀遺骨舍利,見塔就猶如親見佛 陀,禮敬朝拜佛塔之信仰,由此更加生根。 佛入滅後,八國均分佛陀舍利所建造的佛塔,約在兩百年後,孔雀王朝阿育 王將之收集,重新分布於各地廣建佛塔。80佛教在阿育王的支持與推動之下,擴 展成為國際性的宗教。81阿育王廣建佛塔,是對正法的崇敬與弘揚,當然也是對 帝國的統一,起了相當程度的重要作用。82. 林許文二、陳師蘭, 《印度聖境旅人書》,頁 39。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三十九記載,佛陀荼毘後,八國為了爭奪遺骨舍利幾乎大動 干戈,大家各有理由取得唯一舍利,理由或為與佛陀同是剎地利種性、或為同是釋迦族人、或為 佛陀於本地涅槃應於此地起塔供養…等等,當時有一婆羅門出面調停,表示為了爭奪舍利而互相 戰伐,恐會損傷危害佛教,他聽聞佛陀悲憫一切有情、無數劫來精勤修忍辱而成正覺、心性平等 猶若虛空、於諸有情普皆濟度,若在佛陀涅槃後七日就出現紛爭戰伐,這是與佛陀教誨背道而馳, 若八國歡喜平分舍利各將供養饒益群生。經過協調後八國平分舍利,於各國城中建造佛塔、廣興 供養,而佛陀舍利已分無所遺,此一出面調停的婆羅門分得藏納過舍利的瓶子,於聚落中建造瓶 塔、廣興供養,另有摩納婆名畢缽羅對大眾說世尊恩情廣大,願分得餘炭灰燼以此炭塔廣興供養。 此八舍利塔、一瓶塔一炭塔,這十塔是最早有藏納佛陀遺骨舍利的佛塔由來。 80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三十九所記:「時波離邑無憂王(阿育王)便開七塔,取其舍 利,於贍部洲廣興靈塔八萬四千,周遍供養,由塔威德,莊嚴世間。」 81 經英人考古探究阿育王刻石,證明所派遣之宣教師數達二百五十六人,遍及前三世紀之希臘 諸領地。北抵雪山尼泊爾,東漸緬甸馬來半島,南渡海入錫蘭,西北出阿富汗至中亞細亞,極西 踰波斯散布地中海東岸,且延及非洲之埃及。參見何啟民,《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5‧漢魏兩晉南 北朝篇》 ,〈佛教入華初期傳布地理考〉 ,頁 86。 82 湛如,《淨法與佛塔:印度早期佛教史研究》 ,頁 197。 27 78 79.

(35) 第二節 佛塔形制演變 一、印度窣堵波形制 佛塔是窣堵波的梵文 stūpa 的轉譯,早期漢字中並沒有「塔」字,是人們根 據梵文「佛」的音韻 buddha「布達」,造出「答」字,再加上「土」字旁,來表 示墳塚,這就成為「塔」字,因此「佛塔」是從「窣堵波」所轉譯來的。83 窣堵波的建造和窣堵波信仰,起源於佛陀涅槃後,對舍利的崇拜。窣堵波是 供奉佛陀遺骨舍利的建築物,它代表的意義是佛教理想的終極境界「涅槃」。在 人們的思想當中,窣堵波是一種神聖之物,是與其他墓塚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因 為佛陀之死與一般人的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佛陀之死—涅槃,是佛教理想的 實現,人們認為只有窣堵波才能準確的表現它。84早期印度社會階級分明,只有 貴族、宗教領袖或精神導師,才建造墓塚供人紀念禮拜;但本質上,貴族和宗教 領袖或精神導師的墓塚,是有意義上的區別的。如婆羅門教認為屍體是汙穢不吉 的,其墓塚要建在遠離村落處,且在村落與墓塚之間,要堆置土堆與之區隔,所 行之禮是「左繞行」;相反的,窣堵波要建造在村子的大十字路口,人們的往來 聚集處,是被視為清淨吉祥的,所行之禮是「右繞行」。85 然而,佛塔的形制:基座、覆缽、平頭、支柱、傘蓋,是因何而來?它的起 源為何?探討佛塔形制的起源,也就是要探討窣堵波的起源。在印度,「窣堵波 信仰」與「支提信仰」 、 「聖樹信仰」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從它們的關係上,可 以探討出窣堵波形制的起源。 首先是「窣堵波信仰」與「支提信仰」的關係。在古印度,「支提」(caitya) 後來也被當作「窣堵波」的同義語來使用,供奉窣堵波的石窟也被稱為支提窟, 然而支提窟與窣堵波在最初或許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在佛陀尚未出生以前的古印. 83 84 85. 王瑩、趙龍珠,〈淺談中國古塔的發展歷史研究〉 。 宮治昭著,李萍、張清濤譯,《涅槃和彌勒的圖像學—從印度到中亞》 ,頁 15-17。 宮治昭著,李萍、張清濤譯,《涅槃和彌勒的圖像學—從印度到中亞》 ,頁 17。 林許文二、陳師蘭,《圖解桑奇佛塔》,頁 48。 28.

(36) 度時期, 「窣堵波」與「支提」這二個詞,就已經出現,因此, 「窣堵波」與「支 提」並非佛教的專門術語,是在佛教產生以後,「窣堵波信仰」隨著佛教教義變 化,成為屬於佛教自己的一種窣堵波信仰。「窣堵波」一詞,早在吠陀時代印度 最古的文獻《梨俱吠陀》中就已出現,不過語意早已不詳,也有考古學者猜測是 「柱」或「樹幹」之意;86而「支提」 ,它被廣泛使用,且反復出現在《摩訶婆羅 多》和《羅摩衍那》二大敘事詩中,並且有考古專家學者,據析出以下「支提」 一詞的原意。87 在宮治昭的《涅槃和彌勒圖像學》中,他據杉本卓洲綜合多位考古專家學者 的見解,通過對印度各地佛塔上面的浮雕圖案所做的研究,杉本卓洲對支提 (caitya)一詞做出六種原意的分類,即(1)聖樹、(2)祭柱、祭祀場所(3) 精靈的棲所、 神祠(4) 聖火、聖壇 (5)火葬場、墳墓(6)值得紀念的場所及建築物。從這裡,將 逐步分析出考古學者對窣堵波形制起源的考古研究。在《涅槃經》中記載,佛陀 遺體的火葬場所,被稱為摩訶陀班達那「支提」(梵. makutabandhana caitya, 巴. makutabandhana caitya)。從這裡,可以推斷出「支提」所代表的意義是如上述(5) 火葬場和墳墓之意。在這種場合中,遺骨是被埋在樹下的,如果是一般平民,可 能只以一顆樹木或一根立柱,作為埋骨處的標誌,如果是貴族、聖者則建立窣堵 波,它標誌著如上述(6),是一種值得紀念的建築物。於是乎,火葬場也是墳墓處, 而墳墓處也是值得紀念的場所及建築物。從這裡便很容易看見,建築物「窣堵波」 與「支提」一詞的關係。88 再來要探討的是,「窣堵波信仰」與「聖樹信仰」的關係。聖樹信仰在印度 民間極為興盛,佛傳的四件大事:誕生、成道、初轉法輪、和涅槃,都發生在聖 樹之下。本生故事的文獻中,很多地方也提及到聖樹。在佛教出現以前,窣堵波 信仰是通過吸收聖樹供養的內容,而得以在印度廣為傳播的。進一步看到上述「支. 86 87 88. 李崇峰,《中印佛教石窟寺比較研究-以塔廟窟為中心》,頁 36。 宮治昭著,李萍、張清濤譯,《涅槃和彌勒的圖像學—從印度到中亞》 ,頁 17。 宮治昭著,李萍、張清濤譯,《涅槃和彌勒的圖像學—從印度到中亞》 ,頁 17。 2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為此,我體會大師這本書,人間佛教佛陀本懷,即是要從本懷

可是,接下來的世紀,卻盡顯這份樂觀心態 的短視。老實說,只要看得深遠一點,便可以見

28   穆罕默德·瓦利烏拉·汗著,陸水林譯《犍陀羅——來自巴基斯坦的佛教 文明》,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9 年,第 78-81

1982 年法師受聘晉山佛教會館。聞皈依居士慨 歎:「雖皈依佛門磣神佛不分」。省視當代佛

有種種性,種種國土人出家,用不正音壞佛經義,願世尊聽我用 闡提之論,正佛經義。佛言:我法中不貴浮華之言語,雖質朴不 失其義,令人受解為要。 14 (《大正藏》第

有關歐拉的紀念郵票,最早在 1957 年,瑞士(圖一)及前蘇聯(圖二)為了紀念歐 拉二百五十週年誕辰而發行。圖三由前東德(DDR)於 1983

何東中學 馬錦明慈善基金馬陳端喜紀念中學. 佛教何南金中學

“…are no longer walled gardens with ‘keep out’ signs, but open and exciting hubs offering us an intellectually charged socket into which we can all plug when in need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