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相關主題說明

第二節 相關主題說明

筆者欲對本論文的主題「佛陀紀念館」做解釋。以及欲對「佛陀紀念館的宗 教、文化、教育功能」做進一步解釋,由於宗教、文化、教育,這三個語詞非常 廣義,因此,筆者希望將它的意涵與佛館做直接的相關性連結,扣緊與本論文相 關的思想。再者,筆者將對人間佛教一詞作說明,由於佛館的現代化、多元化功 能,是在二十世紀人間佛教的推動下所體現的,因此有必要在人間佛教一詞,做 相關說明,以此較容易了解佛館在二十一世紀的現代化背景下,其建館理念與功 能的體現。

一、佛陀紀念館

佛陀紀念館位於台灣高雄,啟建於 2003 年,並於 2011 年落成。佛陀紀念館 是因佛牙舍利而啟建。此佛牙舍利,原本供奉在西藏薩迦遮塘楚秋的曩極拉齋寺,

文化大革命期間,拉齋寺遭毀,佛牙舍利被貢噶多傑仁波切拾獲,並帶至印度,

由貢噶多傑仁波切密藏於身三十年。仁波切肯定星雲一直致力於世界佛教的交流 與促進宗派的融合,相信星雲有足夠能力護持佛牙舍利,於是將密藏三十年的佛 陀真身舍利贈與星雲,誠懇希望星雲建塔供奉。4

1998 年 4 月 8 日台灣佛教界及各界人士組成「佛牙舍利恭迎團」,至泰國迎 請佛牙舍利回台供奉。經過五年的覓地,以及五年之中,有各方設計師共一百多 張的佛塔設計圖樣創作,最後以星雲的一主塔、八副塔的創想,成為初步的佛塔 制式。2003 年,舉行土地安基典禮,經過九年規劃、三年建設,佛陀紀念館於 2011 年底落成啟用。佛牙舍利於 2011 年 12 月 26 日,在一場「千僧萬眾恭迎佛 牙舍利」的儀式之下,永久安奉在佛陀紀念館本館的玉佛殿。5

這座因佛牙舍利而啟建的佛陀紀念館,其精神意義在於佛陀的正覺精神。因

4 參見星雲,《百年佛緣 9》,頁 117、118。

5 參見星雲,《百年佛緣 9》,頁 120、130。

5

此建館理念者星雲,希望舉世大眾能藉由禮拜佛牙舍利,人人「心中有佛」,提 升道德人格,由人心的淨化,帶來社會的祥和與世界的和平。6星雲也希望人們瞻 仰佛牙舍利後,會生起歡喜心、恭敬心、道德心,且希望大家藉由禮拜佛牙舍利,

學習佛陀的慈悲、智慧。7星雲指出,佛陀倡導和平、倡導慈悲,所以他希望凡看 到佛陀紀念館,就能看到、學習到佛陀的慈悲和平性格;星雲也希望佛館不是為 了個人而建造,是大眾以無我的精神,藉由在佛館這個場域,以佛陀平等精神,

為世界締造和平。8

星雲期盼全世界的人,無分男女老少、階級貧富、種族地域、宗教信仰,都 前來禮拜、瞻仰。9星雲的理念是,佛館是十方大眾的,是人人都能來親近、來此 聚會聯誼、遊藝教學。10因此佛館這個場域是提供大眾做各種文化、教育的交流。

人人來到佛館場域,便也在有形無形中受到心靈淨化。

星雲希望佛陀紀念館,以文化作為窗口,讓世界看到台灣寶島。11而佛陀紀 念館,至今開館三年多,榮獲「國家建築金獎」,又創下高雄地區最高觀光旅遊 人數。佛陀紀念館所體現的功能,在於建築、文物保存、多元藝術展演、宗教交 流及各種文化交流、國際性論壇、公益活動與服務等等。這種對於文化的傳達,

確實有如星雲所希望的:以文化作為窗口,讓世界看到台灣寶島。

佛館的文化藝術建設,是星雲畢生之願。星雲一直希望能在臺灣建立佛教文 化藝術館,妥為保存文物,同時宣揚佛教文化藝術。現在因佛牙舍利因由,星雲 建造的佛陀紀念館,是一座可以傳揚千秋萬世的佛教文化藝術館,集展覽、收藏、

教學等功能於一體。又是一座集各種有關宗教文化教育活動交流的場域,是創造

6 星雲,《百年佛緣 9》,頁 126。

7 星雲,《百年佛緣 9》,頁 125。

8 參見 2011/12/25 佛陀紀念館落成典禮致詞。

9 星雲,《百年佛緣 9》,頁 143。

10 星雲,《百年佛緣 9》,頁 144。

11 星雲,《百年佛緣 9》,頁 144。

6

各種淨化人心、締造世界和平的場域。12

二、佛陀紀念館的宗教、文化與教育功能

在跨越時空隔閡的現代化地球村,宗教界人士常態性地舉辦宗教交流,針對

「宗教如何面對全球化」,或是針對「宗教與文化交流」等議題進行相關對話。

旨在進行各宗教之間,共同致力於促進國家、種族、文化的和諧,具安定人心與 促進和平的功能。如同前樞機主教單國璽神父(1923-2012)曾說過的話:「雖然相 信的教義與制度不同,但宗教關懷人類的人間精神是相通的。」然而本論文所進 行,對佛館的研究,是立基於佛教教義之下,所體現出的多方功能的探討,故在

「宗教文化教育」一詞,當扣緊佛教教義精神來進行說明。

由於星雲在 1967 年創建佛光山僧團後,訂立四大宗旨,以宗教修持、文化 弘法、教育人才、慈善福利,等四大佛教事業,逐步實踐佛教復興運動;並順應 社會潮流,帶領佛教以現代化、人間化、生活化的方式,重新走入人間,走入人 心。在 2011 年佛館落成後,又以四大宗旨之中的宗教修持、文化弘法、教育人 心,落實、體現在佛館的功能理念上。

因此,筆者對「佛陀紀念館的宗教、文化、教育功能」一詞的說明,除了是 星雲所立訂的四大宗旨當中的,宗教修持、文化弘法、教育人心的佛教弘化功能 外。筆者對主題一詞,另有一種說明解釋,即是:佛陀紀念館是透過文化弘法功 能,以達宗教教育。即:佛館建設乃是透過以文化傳遞的方式,來傳達佛教教義,

以達到教化目的。也就是說,透過文化傳遞方式,闡揚佛法義理,使人了解生命 的真諦,從煩惱中解脫,獲得心靈的平靜與法樂。而佛陀紀念館在整體文化功能 的體現,為了傳達佛法義理,乃是藉由各種形式來傳遞,如建築、各種展演、活 動、交流、公益活動與服務等等,其最終是希望達到心靈淨化作用。

12 參見佛光山全球資訊網之專題集錦--佛塔之光‧千載流傳:

https://www.fgs.org.tw/subject/subject_stupa_02.aspx。2015/06/15

7

關於星雲在 1967 年開山後,所訂定的四大宗旨當中,慈善福利沒有在佛館 的功能上被突顯,並非是慈善不重要。歷來佛教因為慈悲為懷精神,被侷限在慈 善救濟的框架內,然而,慈善救濟僅能夠拯救肉身生命,無法止熄內心的貪婪、

瞋恚。人們唯有透過對佛教真理的體悟,才能達到淨化心靈的結果。慈善是佛教 的一環,非佛教的全部。救濟是一時的,但透過文化的傳遞,來傳達佛教教義,

達到教化目標,這種佛教的教化,對於人們是無量、無窮、無盡的受用。這是最 根本的救濟,是救心的。而救心重於慈善救人。佛教是重視教育的宗教,佛教的 教育是完成人格的教育。透過佛教義理,世人能夠認識世間實相,圓滿生命的意 義。這種人本的生命教育是源自佛陀,自古佛教首重就是教育,佛教的教育是一 種啟發性的,自覺覺悟的教育。13

因此,筆者對於「佛陀紀念館的宗教、文化、教育功能」一詞,所作的相關 說明,除了是以文化來傳達佛教教義,達到佛教教育的目的;也是以宗教修持、

文化弘法、教育人心,作為佛陀紀念館在整體功能體現上的主題解釋。

三、人間佛教

筆者將佛館看成是,二十世紀佛教復興運動歷程下,在二十一世紀所盛開的 一朵結實的花朵。因此,筆者欲對二十世紀的佛教復興歷程進行溯源,回頭看看 這整世紀的佛教復興運動中,多位高僧大德是以甚麼樣的建設性大原則、大方向,

來帶領整個佛教走向現代化與國際化。因為這些高僧大德的建設性旗幟,其原則 與方向是整個百年佛教復興運動的脈絡,它們將牽繫著當時未來佛教的發展。太 虛法師(以下省稱太虛)是引領二十世紀佛教復興不遺餘力的高僧,終其一生耗盡 心力在建設人間佛教、化人間為淨土。1946 年太虛圓寂,然其眾多弟子仍續帶著 人間佛教旗幟,進行佛教復興的進程,在星馬、台灣、香港皆受到人間佛教深廣 的影響。尤為台灣,1949 年國民政府來台,整個佛教復興運動從中國轉移到台

13 參見星雲,《普門學報 11》,〈佛教興學的往事與未來〉,頁 215。星雲,《往事百語 6》,頁 113。

8

灣,印順、星雲、聖嚴、證嚴的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受到世人認同。14在整個 二十世紀,領著太虛「建設人間佛教」旗幟的高僧大德眾多,他們都奮力在為復 興佛教、為世界人類的向上而耗盡精神力氣。限於主題,本研究僅將整個佛教復 興歷程的溯源,側重在太虛與星雲。從此脈絡去釐清,建設人間佛教與創建人間 淨土的大原則大方向。從此析探出佛館在功能體現上,與佛教復興運動彼此之間 所牽繫的關係。

太虛的四大弟子之一法舫,曾在文章中說:二十世紀的佛教是人間佛教;星 雲也曾對佛教做了「二十世紀以後是人間佛教時期」的歷史分期。15二十世紀初,

在步入現代化社會的轉型下,太虛以建設人間佛教為己責,16帶領佛教重返人間、

步入現代化社會。太虛說:人間佛教是因世人的需要而建立,以領導世間的人類 改善向上進步。17太虛說,二十世紀的現代化社會,是一個西方科技文明思潮進 入中國後的社會,佛法真理也需以契適時代機宜為原則,依據佛陀教法,以大乘 佛法為中心,重新詮釋,使之適應當代社會思想文化,並以求人類發達為中心,

形成對國家民族、世界人類有作用的佛教。18

太虛要建立的,是一個人間淨土,是由個個發菩提心的人間菩薩,受五戒十 善戒、發四弘誓願、行六度四攝,以奉獻犧牲的精神服務人間,將這人間轉化成 一塊淨土。19太虛說:真實菩薩道上的行者要宣揚人間佛教,「人間佛教並非教人

太虛要建立的,是一個人間淨土,是由個個發菩提心的人間菩薩,受五戒十 善戒、發四弘誓願、行六度四攝,以奉獻犧牲的精神服務人間,將這人間轉化成 一塊淨土。19太虛說:真實菩薩道上的行者要宣揚人間佛教,「人間佛教並非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