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定義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

有做佛事的精神;五、從傳統喪葬習俗改變而來的佛教喪儀,亦即從印度佛教到 中國佛教,並無所謂的佛教喪儀,而是從俗中依教法斟酌增刪些許環節。

關於法鼓山助念團的研究,有釋自悾〈法鼓山助念團與喪葬禮儀改革運動〉

及鄭文烈《法鼓山助念團大事關懷研究》。〈法鼓山助念團與喪葬禮儀改革運動〉

以助念團工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所見、聞喪葬禮俗的反思為論述對象對象,採取了

「口述歷史」的訪談法,亦即從錄音的訪談中收集口傳記憶與擁有歷史意義的個 人觀點進行研究。為了能夠以文章提出認同與改革獲得較為理想的回應,文章以 自然保育、保衛自身空間、反文化的深度生態學、拯救地球、綠色政治等五種環 境保護議題來討論禮儀改革運動。《法鼓山助念團大事關懷研究》則說明了傳統 的中國佛教發展多偏向於「超度亡者」與「超度鬼為主」,在太虛大師提倡「人 生佛教」,而後印順法師也提倡「人間佛教」,希望能將神化的佛教現象,回歸 到現實人間的佛法本義。這種理念成為現今台灣佛教界主流,台灣幾個佛教團體 如法鼓山、慈濟、佛光山等,皆以此為弘法的基礎,法鼓山也由此延伸出「提昇 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要做到此理念的做法,即以「心靈環保」為核心,

因應時代的需求,融合了原始佛教、大乘佛教與現代化來做弘法。

依筆者目前回顧之期刊論文,介紹的是佛教觀點來論生死,人在遇到生死關 頭之時該如何抉擇,對於生者與亡者來說才是最好。碩士論文《死亡與宗教生活:

以佛教臨終助念為例》是以宗教社會學的角度來探討臨終助念與死亡之間的關 係,並逐一介紹了助念的歷史、理論、實踐方式等。《法鼓山助念團大事關懷研 究》是以作為一位法鼓山信仰者及理念的實踐者探討助念團如何運作並落實於台 灣社會中,在當中介紹了法鼓山助念團的創立歷史、服務項目。鄭文烈以大方向 介紹了法鼓山助念團,筆者雖也探討此一團體,不過因筆者親身參與台北市文山 區助念組的助念與關懷活動,遂將焦點放於文山區助念組的運作。

第四節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定義

要了解助念,首先要先了解到:

(一)佛教並不只是專門「度亡」的死人宗教,更重要的是還有積極教化活人的 宗教。

(二)佛教強調生死乃是「空性」,是很自然的現象。

(三)助念不只是幫助亡者順利往生,也能撫慰生者的心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四)佛教的喪葬儀式宜簡單隆重而又不失莊嚴。

(五)佛教並不是一味地迷信,而是具有正知、正見的信仰。

若要了解佛法,釋聖嚴所著的《正信的佛教》及《學佛群疑》做了詳盡的解 說。《正信的佛教》乃法鼓山聖嚴法師早期的著作,釐清了初學佛者,對世俗間 佛教的迷惑。法師以大眾皆可理解的語言,淺顯易懂的方式,介紹佛教的基本概 念。聖嚴法師解釋「正信」應具備的三個條件:第一為永久性,第二為普遍性,

第三是必然性,經不起考驗的信仰,就是迷信。而依據佛陀慈悲、智慧教法所建 立的教團型態,稱之為「佛教」。《學佛群疑》這本書從體裁、目的及對象來說,

乃《正信的佛教》之第二冊。撰寫此書的因緣即自一九七六年後,《正信的佛教》

受到海內外讀者的普遍歡迎。許多讀過此書的人,不斷向聖嚴法師建議再寫一本 類似而探討更深層面的書。關於佛教的死亡觀,這兩本書也說明了佛教認為天堂 與地獄的存在與否,乃是業力所變現的。佛教認為有它的存在性,但不認為人死 後,必須下地獄接受閻王審判的說法。佛教認為既然有地獄之苦,這時就必須仰 賴生者的善業為亡者超渡,而並非是依靠出家人的誦經。而在現今的佛教喪葬儀 式中,出家人誦經,卻不是整場儀式的主體。正確的佛教喪禮應以出家人為亡者 誦經為主體,與會大眾應手持佛經跟著一起念誦,接著法師再介紹亡者的生平與 學佛、利人利己的功德,並且對亡者開示應放下對世間的執著,一心念佛,跟隨 阿彌陀佛至西方極樂世界修行。此外,釋慧律所著《臨終被覽》,從度亡、喪葬 殯殮、僧伽善後,悉無不備,此書分別講述了死亡、靈魂是否存在、中陰身、正 確臨終處理、助唸、斷氣後處理原則、如何利益亡者、設置靈堂、殮殯儀式、葬 禮、僧伽臨終及善後、往生實例等章節,對於生死觀與喪葬禮儀不清楚的佛教徒 而言,在急需時可供參考。

關於助念的形成,最早與曇鸞法師主張仗他力往生有關。曇鸞法師認為能夠 以信佛因緣,乘佛願力,往生極樂淨土,此稱之為「易行道」。且認為凡是能夠 往生極樂淨土的眾生,皆是緣於彌陀本願力故。助念的實踐,在民國初年印光法 師確認了助念的理論與實踐方法,並加以推廣,而後隨著中國大陸的佛教大德來 台,助念也逐漸進入台灣佛教徒的生活中。由於早期助念與死亡的禁忌有相違 背,因此只有在少數佛教徒實踐助念,直到1980 年代助念的風氣逐漸興盛。

佛教臨終關懷也用於安寧病房,「臨終」乃一個生命從生到死,從有形到無 形的過程與階段。隨著生命的徵象逐漸消逝,臨終者在過去所適用的生存法則已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儀的改革運動可以帶來更好的居住環境。

法鼓山自成立助念團以來,不斷地成長,每個階段中,無不扣緊著法鼓山「心 靈環保」、「人間淨土」的理念。佛教認為死亡乃人生中的大事,而這件事卻也讓 世人受不了、痛苦,透過對於佛法的撫慰,能夠讓生者釋放哀痛,也能夠讓亡者 安心。民眾對於死亡的認知,依然存在著不吉利的心態。佛教認為生命無常,此 乃正常的現象,助念團以佛法的帶動,希望轉變民眾能重新認識生死,即死亡不 是喜事,也不是喪事,而是場莊嚴的佛事。

以上文獻均提及人在即將死亡之時身心會有極大的痛苦,需要有人在旁邊叮 嚀亡者一心念佛求往生,而在病人往生時,家屬也需要在旁邊為其助念。在〈法 鼓山助念團與喪葬禮儀改革運動〉中提及,台灣傳統喪葬禮俗沿襲儒家思想,但 也摻雜了許多不合時宜的成分在裡頭且破壞環境,對社會造成不良影響,法鼓山 的助念團秉持著環保的理念,朝著保護環境生態及人人皆可動手自己做的禮儀,

重新提出新的作法,期望為社會帶來淨化與永續發展的空間。〈『臨終八小時』

是否為往生淨土的關鍵時段?〉中探討淨土法門認為不可在往生八小時內移動大 體,所以器官捐贈也要避免,而這個觀點卻與聖嚴法師相反,聖嚴法師認為器官 捐贈者是為大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