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使命式學習實施之問題發現與檢討

第四章 研究歷程發展與發現檢討

第三節 使命式學習實施之問題發現與檢討

本節根據使命式學習融入綜合活動領域課程的實施歷程上,從文獻上之探討 分析-「使命式學習之應然」,以及研究者在教學現場所獲得的相關資料-「使命 式學習之實然」,研究者將兩者相互對照呼應,來敘述本使命式學習研究實施之問 題發現,並進一步針對使命式學習之實施研究,進行檢討與討論,以尋求可能解 決之方法,茲就以下說明之:

壹、使命式學習之問題發現檢討

一、學生對知識概念架構之形成,不易立即做出知識的聯結,無法 確切地落實在生活中:

使命式學習活動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讓學生能將課程中所習得的知識,與日 常生活經驗相聯結,而綜合活動課程也特別強調實踐的重要性,但是,研究者除 了在課堂上進行教學觀察外,研究者也常會在課餘時間,或下課時間觀察學生的 行為,是不是有認真遵守在課堂上的承諾,例如:不要亂丟垃圾、垃圾要回收,

但總會在下課之後發現:

學生在進行使命式學習融入綜合活動領域的課程中會有下課 時間,下課了,學生很高興的跑出去玩,我走進學生的座位旁,總 是會發現學生遺留下來的垃圾,沒有學生會去撿它,然後丟進垃圾 桶,於是,我請 S04 幫忙丟垃圾,他卻邊做邊推說,垃圾不是他丟 的,最後,心不甘情不願的撿起垃圾丟掉。〈教學觀察記錄 971012〉

S03 在吃完早餐後,未將垃圾做分類,他把全部的垃圾,都丟 進垃圾桶裡,可以回收的紙盒,並沒有丟進可回收的桶子。〈教學觀 察記錄 971012〉

S05 今天有做垃圾分類丟的動作,但卻是將垃圾丟錯位置,可 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垃圾交換位置丟,不清楚什麼垃圾可以回收,什 麼垃圾不能回收。〈教學觀察記錄 971012〉

另外,學生在學習單上寫著:不要亂丟垃圾,但是,學生在實際的生活表現上,

並沒有照著如同學習單上寫的內容去實踐:

因此,想要讓學生從習得的知識中,很快速的進行知識的建構與聯結,且內 化吸收形成生活中的一部份,這種立竿見影的效果並不容易達成,尤其是針對低 年級的學生而言,學生們在課程活動中表現的很認真,也並不是表示,他也會在 日常生活中表現的出色,或完全達成學習活動的總目標,就像 S04 一樣,上課時 總是非常踴躍的發言,也常會說明自己的意見,但是,要他幫忙撿垃圾時,他的 心理卻是很不情願,所以,在現階段的班級教學情境中,想要提高學生的學習效 果,唯一的方式,就是要老師不斷地在學生身邊耳提面命,並且,不斷地提醒學 生並立即指導,這樣才能讓學生時時都會注意和反省。

二、使命式學習活動之學習效果,不易發現學生之內在成效:

在使命式學習活動的過程中,研究者想要瞭解的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

體驗了什麼?會做什麼樣的省思?學生又自我建構了什麼觀念?其實,活動課程 的教學過程裡,不容易從學生的學習效果中,看出其對整個課程活動的體會行 為,再加上體驗省思之過程、建構內化之意義,本來就不易做觀察的,因為,這 些歷程經驗是屬於學生內隱及較為抽象的一個過程;另一方面,也由於是對低年 級的教學活動,低年級的學生對於表達內心真正的看法和意見時,不見得會表示 的很清楚明白,透過學生自行習寫的學習單之內容,往往很難發現可以容易辨識 出學生的學習成效,若從以下的學習單,也很難發覺學生是否產生了內化經驗的 結果和歷程。(見下張學習單之內容)

因此,在活動中除了以學習單為輔助教材之外,還需要研究者加以細心之觀 察記錄,以及多與學生晤談、討論、反省,總而言之,讓低年級的學生,能夠以 口語表達方式呈現學習效果是較容易的,且也較易達成學習之目標。

三、學生對主題概念之戶外學習教育模式興趣高

李崑山(1996)認為戶外教育就是戶外教學,是一種始終融入教育意義及結 合、統整各科之學習活動,其真義為:「戶外教學是指學童在老師或家長協助引 領下,步出教室、踏出校門,在校園、社區、社會、田野、大自然裡,進行有目 標性、規劃性、系統性、程序性之學習活動。」

在本次所設計的使命式學習研究活動課程中,有一項活動內容是與低年級的 綜合活動課程相結合,來進行戶外的調查學習活動,讓原本的綜合活動課程活潑 了許多,且活動的設計領域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融合,學生們都對此次的學習感 到很有興趣,尤其是進行活動二:環境調查員時,所從事的戶外教育研究活動,

能夠走出教室到戶外進行活動學習、探討、發現,對低年級的學生而言,是非常 適合的一項學習模式,如學生所談論的:

S06:出去外面學習調查的事情,很有趣又好玩,希望天天上 學都能像這樣,不要一直坐在教室裡。(晤談記錄 980108)

S03:和同學一起走路去調查,可以學到不一樣的學習方式,

又可以去社區看一看,感覺很不錯。(晤談記錄 980109)

S10:去社區一邊撿垃圾,一邊做調查學習活動,我真得很喜 歡,可以幫助社區環境變乾淨也很好。(晤談記錄 980112)

S07:一直坐在教室我會坐不住,能夠不用待在教室真的很不 錯。(晤談記錄 980113)

總而言之,利用校外的自然與社會資源以從事使命式教學活動,使學生由真 實生活的直接體驗中,協助其瞭解學科(綜合活動領域)、環境(課程設計)與 人文(使命式學習)之間的相互關係,並促進其認知、情意、技能的發展,是一 項別具意義的教學之旅。

四、學生對分組合作學習情境之教學模式的認知較不足

及思考創作的習慣,進而認識自我與反省修正,所以,分組合作教學模式是一種 察記錄971224)

S02:我不要跟男生在一起,我要和S06同一組,因為我們 都是女生,大家在一起比較好玩。(教學觀察記錄 971224)

S04:我要跟S05在一起同一組,因為,我們是好朋友,好 971224)

S01:今天真開心!可以出來玩耶!(教學觀察記錄980107)

另外,有些學生也會認為同組的人很多,其他的同學做就可以了,自己不做

學生們在教室裡會知道是學習的場所,而較容易控制自己 的學習態度,但是,到了戶外調查時,一開始會一整組一起走 路討論,慢慢的就會分散開來只顧著自己走,也因為是低年級 的學生,玩心和好奇心都比較重,只要能引起他們注意的任何 一個小細節或地方,他們就會各自前往察看,似乎忘了要和同 組員在一起了。(教學觀察記錄980107)

也有無心在學習觀察上的情況發生:

S03的體型過胖,他走路走不動了,一直跟老師和同學說:他 想回學校,一路上懶洋洋的,沒有很專心在做調查活動。(教 學觀察記錄980107)

S10在調查活動剛開始的時候,很認真的觀察和調查,但是,

經過一段時間後,也許對調查工作失去了興趣,後半段的 調查時間裡,一路上好像都專注在別的事物上,像是看到 植物就去摸一下;看到動物就去逗一下,需要同組的人提 醒,他才會注意。(教學觀察記錄980107)

S07原本對學習就不太感興趣,換個學習情境學習,看起來雖 然很開心,但是卻無心在觀察上,學習單上的內容記錄的 很少。(教學觀察記錄980107)

因此,在使命式學習分組活動進行之中,要不斷的提醒學生,我們是在進行 學習活動,而非戶外遊戲學習活動,而且,學習這件事要靠自己努力完成,雖然 有同組的學生一起調查學習,自己也要為其他組員貢獻心力才對,且也要提醒學 生,實施分組合作學習要注意團隊合作的精神,任意脫隊或離開其他的組員都是 不被允許的。

所以,為了要讓學生對分組合作學習的認知,能更加的清楚和瞭解,研究者藉由 設計了一項關於合作學習的學習單,來改變學生對合作學習的看法(見附錄

八或下張學習單之內容):

另外,從學生在學習單上的回答中可以得知,學生已對合作學習有了更深的 認知了:

S01、S04 認為在讀書的時候,需要與別人合作學習。

(學習單 980107)

S05、 S09 、S07、 S02 認為在做整潔工作的時候,需要與別人 合作學習。(學習單 980107)

S03、 S06、 S10 認為運動比賽的時候,需要與別人合作學習。

(學習單 980107)

S08 認為完遊戲的時候,需要與別人合作學習。(學習單 980107)

總之,由此可知,當低年級的學生,對某項學習認知產生誤解或疑慮時,教 師一定要立即運用方法,立即給予學生正確的觀念,讓學生接受正確的學習觀,

而不至於產生學習上的偏差行為及觀念。

五、學生對於複雜問題之解決不易獨立完成

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常常是複雜而非單一面向所能解決的,透 過此種使命式學習活動,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對複雜問題解決之能力。因此,為了 讓學生能激起學習的意志心,本使命式學習活動的設計,比一般的正常課程的難 度更提高了一些,但是,低年級的學生在遇到一些困難或複雜問題沒有辦法解決 時,他們通常會表現出不耐煩及退縮的情形,尤其是學生們在進行活動三:高手 DIY 時,表現得更明顯:

S03:老師,好難割喔!這要怎樣做?好難喔!

S02:我會割到手,我不想做了,我要帶回家請媽媽幫我做。

(順勢要將瓶子收進抽屜)

S05:我弄壞了,老師,再給我一個空瓶子,我怎麼都做不 好呢?

且 S07 一直看著瓶子,遲遲沒有動作,手裡拿著瓶子 甩呀甩的,一副漫不經心的樣子。(教學觀察記錄 980225)

低年級的學生遇到這些需要多步驟學習,以及複雜問題學習時,通常需要老

學習的目標和方向。

六、家長對使命式學習課程之認同度高

實施使命式課程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要讓學生能將在課業上所習得的知識內 容生活化,並且充份靈活運用知識概念於日常生活中,此外,學生除了能在學校 展現自己習得的知識外,還能將它們帶回家中影響家人的觀念,讓家長也能瞭解 學生在學校學了些什麼?因此,本次的研究課程中,所設計的家長回饋單(見附

實施使命式課程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要讓學生能將在課業上所習得的知識內 容生活化,並且充份靈活運用知識概念於日常生活中,此外,學生除了能在學校 展現自己習得的知識外,還能將它們帶回家中影響家人的觀念,讓家長也能瞭解 學生在學校學了些什麼?因此,本次的研究課程中,所設計的家長回饋單(見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