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歷程發展與發現檢討

第二節 建議

本研究嘗試從使命式學習融入綜合活動領域的角度做深入的探討,在研究的 期間讓我深刻體會到,能給學生安排一個適當的學習環境、適當的引導方式,確 實能讓學生的學習產生變化與成長,並能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因應二十 一世紀多變及多元的未來生活環境。

在研究的過程中,研究者獲得一些心得感想,期望能供未來欲實施使命式學 習研究者的建議,以及做為欲運用使命式學習進行教育改革者的借鏡及參考。

壹、實施使命式學習於教學中,宜再加深加廣。

本研究是以教學行動研究的方案,探討低年級學生在綜合活動領域課程中實 施使命式學習的可行性與因應策略,未來的研究建議,亦可針對不同階段的學生 如:中、高年級的學生進行施教學習探討,或是將使命式學習的策略運用於不同 領域科目內,亦或設計更有難度的課程內容,讓使命式的學習能夠加深其學習的 內涵,並能加廣其學習的範圍,以期將使命式的學習能真正落實於教學中,讓學 生能多發現一些學習的樂趣。

貳、鼓勵重視「教師即行動研究者」之推行,讓教師的專業 得以成長。

面對新時代的變遷,教育工作的地位與角色,正面臨著許多方面的質疑與考 驗,身為教育第一現場之人員,應思考如何在這一片喧嘩的浪聲中脫困而出,真 正展現教師之專業與威權,唯有不斷地自我精進、改變教學模式或創造出適合學 生的教學方法,才能引領學生正確的學習。

為了要引導學生學習,教師和學生需要一起教學相長,而教師從事教學行動 研究將可以獲得改善,因為,教師是最瞭解教學情境的人,教師經由行動與研究 結合的過程中,會不斷的省思、修正與再思考,在教學中無形地提昇了自我專業 的教學能力,研究者在本研究過程中,常會發現教學上出現的問題,透過反省、

修正、解決問題,不但讓我在教學上更順利,且展現得更有自信,學生們對學習 這件事,也愈來愈有興趣,最後自己也會發現,原來教學工作是這麼迷人,研究 者和學生一起學習、一起成長,這也是從事行動研究工作,所意想不到的最大收 穫。

其實,教師每天都在面臨問題,解決學生之困難,只是教師通常會被自己忽略是 位行動研究者,每天站在教室的舞台上,唱演著不受學生歡迎的舞臺戲而無自覺,

試想而之,這是多麼令人覺得可惜的一件事,能夠演出精彩的戲碼,卻沒有好好 把握,即使再亮麗的舞臺,也顯現不出美麗的光彩。

如果,每位教師都能重視自己是位教學行動研究者,都能夠熟悉行動研究的 方法和步驟,且能抱著不斷自我反省的精神,那麼,每位教師都將是一位很好的 行動研究者,這不但可以增加自我的教學技巧,在教學專業的表現上,也能得到 亮眼的成績。

總而言之,教學是一種不斷累積與發展的過程,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與技巧,

是需要靠老師不斷的思索與學習才能發現的,沒有一個人天生就註定是一位好老 師,所以,老師也必需經過培養與自我精進才能有所得。

現今的社會架構,對於老師這一個角色看法和觀念,都有相當程度的期許要 求和定義,唯有具有行動研究教學能力,和不斷自我挑戰精進成長的老師,才能 正確引領學生的學習,也才能在教育的工作崗位上屹立不搖。

參、提供學生實際行動之生活經驗,從生活中落實學習的本 質及歷程。

從學生學習使命式的課程中發現,學生的運思流暢性與生活經驗習習相關,

學生的認知知識若能與熟悉之生活經驗相結合,學生對於學習的反應較好也不容 易遺忘,也可讓學生習得面對真實問題的應變能力,而不至於只讓學習淪為紙上 遊戲而已,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對於日後在新知識之獲取上,奠定更好、更有 效率的學習基礎,讓學生的學習像日常生活一樣簡單,總之,能提供學生真切的 生活經驗之學習行動,是較符合教學目標與本質的。

參 考 文 獻

一、中文部份

王金國(2001)。成功學習之關鍵~自我調整學習。課程與教學,5(1),145~164。

石岳峻(2006)。小組參與使命式學習活動其學習策略、企業家精神與活動表現之 關係研究。高雄餐旅學報,8,139-154。

石岳峻、沈瑞棋(2006)。通識課程中「逆境教育」之活動設計。高餐通識教育學 刊,3,27~48。

江文慈(2006)。把學習的主體找回來。師友,468,65-70。

李同立(2001)。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在國小主題教學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 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李旻俐、陳年興(1999)。如何運用網際網路工具於彈性教學中。 台灣網際網路 研討會論文集,5,1-10。

李坤崇(2001)。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材教法。台北:心理。

李崑山(1996)。國民小學戶外教學理論與實務初探。環境教育季刊,29,62-69。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吳美枝、何禮恩譯(2004)。行動研究-生活實踐家的研究錦囊。嘉義:濤石文化。

周水珍(2004)。國小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實施困境與改進策略之研究。花蓮師 院學報,19,61-84。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運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 編),質的研究方法(239-263 頁)。高雄市:麗文。

林清山、程炳林(1995)。國中生自我調整學習因素與學習表現之關係暨自我調 整的閱讀理解教學策略效果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8,15-58。

邱翠珊(2004)。故事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生語文能力的影響。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洪久賢(2001)。綜合活動統整課程與教學策略。載於歐用生、莊梅枝(主編),

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研討會論文集(7-15 頁)。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 展學會。

洪福源(2000)。自我調節學習在教學上的應用。國教輔導,39(6),49-53。

姜文閔(1992)。經驗與教育。台北:五南

夏林清(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遠流。

陳年興、石岳峻(2002)。網路學習對教育改革之影響及未來發展。資訊與教育,

92,32-42。

陳年興、洪雪芬(2003)。 K12 數位學校的理念與做法。建構與教學,1,3-7。

陳信昭、林芝因、陳碧玲(2000)。兒童心理創傷之諮商與心理治療。諮商與輔導,

169,7-15。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院。

陳德懷、黃亮華 (2003)。 邁向數位學習社會。台北:遠流出版。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張玲霞(2007)。培養獨立的小孩。台北:新手父母。

張素花(2004)。國民小學一年級綜合活動課程實施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 院課程與教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莊益瑞、陳德懷(2001)。新世紀學習模式-主動社會學習。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期 刊,1,1-17。

黃明信、徐新逸(2001)。國小實施網路專題式學習之成效與發展。 研習資訊,18(6),

29-44。

黃炳煌(1999)。談統整課程-以九年一貫社會科課程為例。載於中華民國教材 研究發展學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邁向課程新紀元(15-40 頁)。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黃譯瑩(1999):從課程統整的意義與模式探究九年一貫新課程的結構。載於中華 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邁向課程新紀元

(258-274 頁)。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黃譯瑩(2001)。見「綜合活動」、又是「綜合活動」:從研究召集人的體驗、省思 與實踐談綜合活動的存在意義、目的與內涵。教育研究月刊,92,90-95。

翟天山、杜時忠(1998)。逆境教育問題初探。路鋼(主持人),德育教育。廿一 世紀學校德育發展路向教育研討會,華中師範大學。

廖祐宏、石岳峻、陳年興(2002)。使命式學習模式核心價值與小組成敗歸因之相 關性研究,資訊管理研究暨實物研討,8,157-164。

廖祐宏(2002)。探討使命式學習活動中影響學生失敗反應的相關因素研究。

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劉佩雲( 2000)。自我調整學習模式之驗證。教育與心理研究, 23,173-206。

歐用生(1999)。落實學校本位的課程發展。國民教育,39(4),2-7。

歐用生(2001),從「課程統整」的概念評析九年一貫課程。教育研究資訊,7(1),

22-32。

歐用生(2002):建立二十一世紀的新學校-校本課程發展的理念與實踐。載於歐 用生、莊梅枝(主編),反省與前瞻-課程改革向前走(6-26 頁)。台北:中 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蔡清田 (2003)。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簡茂發(2001)。九年一貫課程與基本學力測驗。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主編),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研討會論文集(9-16 頁)。台北:中華民國 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薛梨真(2000)。國小教師統整課程實施成效之評估。課程與教學季刊,3(1),

39-58。

謝智謀(2003)

另類學習方式──體驗學習。教師天地,127,6-13。

魏麗敏(1996)。後設認知學習理論與策略。學生輔導,38,66-75。

饒見維(1999)。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師專業發展之配套實施策略。載於中華民國教 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邁向課程新紀元(305-323 頁)。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二、西文部份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 191-215.

Bandura, A., & Walter, R. W. (1963). Social learning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N. Y. : Holt.

Bronson, M. B. (2000). Self-regulation in early childhood : nature and nurture.

New York : Guilford Press.

Chan, T. W. (2001). Learning companion systems, social learning systems, and intelligent virtual classroom. Invited Talk, World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ducation, Washington, DC, USA. Journal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ducation, 7, 125-159.

Drucker, P. (1985).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New York:Harper and Row.

Hubler, A. W. (1998). A complex system perspective to computer-assisted learning. 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s in Education.

Kolb, D. A. (1984) .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Shih, Y. C. ,& Chen, N. S. (2002). Mission-Based Learning Model and Its Instructional

Activity Design. ICCE2002. Dec

Shih, Y. C. ,& Chen, N.S. (2003).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Mission-Based Learning

Model. ICALT2003.

Zimmerman, B. J. (1986). Becoming a self-regulated learner: Which are the key subprocesses?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1, 307-313.

Zimmerman, B. J.(1998). Academic study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ersonal skill: a self-regulatory perspective.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3(2/3),73-86.

附 錄

附錄二:

附錄三:

附錄四:

附錄五:

單元內涵分析(活動三:高手 DIY)

單元活動 單元學習目標 相對應能力指標 總節數 準備事項 活動三:

高手 DIY

(一)能利用廢棄物 品,做出再生資源。

(二)能瞭解資源回 收的重要性,避免製 造垃圾,影響生活品 質。

(三)能讓環保議題 融入生活,並能隨時 隨地做環保。

2-1-4 認識並欣賞 周遭環境

4-1-3 知道環境保 護與自己的關係

6 節

(共六 週,一週 一節,每 節 40 分 鐘)

保特瓶 美工刀 貼紙 細鐵絲 快乾膠 彩色膠帶

附錄六:

附錄七: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關懷大地系列」之使命式學習活動 心得報告學習單

活動設計一:家園守護者 姓名:

活動設計一:家園守護者 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