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資料的蒐集與分析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五節 資料的蒐集與分析

壹、資料的蒐集

基於質性研究的不確定性與可變性,質性研究以研究者做為研究的主要工 具,以順應研究現場的多變情境,因此,研究者在觀察或訪談的過程中,必須具 備相當的敏感度,廣泛運用自己的經驗、智慧、認知、情感、想像,來發現資料 所呈現的經驗,然而,面對龐雜的資料,分類編碼成了分析和詮釋資料的重要工 作(林佩璇,2000)。教育行動研究的研究報告,是個交錯的事件述說,包括教 師觀察、學生行為反應、教師反省行為(吳明隆,2001)。本研究為達到資料來源 的多元性,並能對一特定情境的資料有多方面的觀點,以達到三角檢核法的目的,

進行以下幾種資料的蒐集方式和來源,以下就資料的處理與分析說明如下:

一、教學觀察記錄與田野札記

:在整個教學活動中,為了確實瞭解觀察時的 情境,於教學活動期間,即時使用錄音筆,同時將活動現況、現場氣氛、互 動情形、交談方式、表情動作等紀錄於田野札記中。每次觀察後的紀錄均詳 細清楚,以免因稍後記憶模糊而延誤重點,並且將觀察記錄,依照日期及類 別,依序整理在田野札記中,觀察結果並與蒐集的相關資料、訪談做比對,

以提昇本研究資料的可信度。

二、晤談

:利用課堂或下課閒聊時間,隨機和學生討論並蒐集學生的看法,若有 需要並進行多次的個人及小群體的訪談,必要時進行錄音,再轉譯成文字敘 述。

三、攝影

:將教學互動的情形拍成相片,可作為輔助說明或省思回顧之用。

四、學習單:

配合各項活動單元的需要,設計學習單供學生習寫,一方面可以 瞭解學生學習的概況,另一方面可作為教師改進教學,以及調整教學內容的 依據。

五、心得報告

:學生參與整個活動之後,將自己心中的感受,用文字敘述於報 告中,以作為增進學生學習的參考。

六、綜合討論:

在教學活動進行中,學生可以依各單元的內容,做適當的討論,

會以錄音的方式做記錄。

七、其他書面資料:

蒐集既有的資料如:學生的書寫作業、教師的文字資料、

教學省思課程設計的構想歷程記錄,以及其他非書面資料,將這些資料以編 碼整理之,每項資料都標上日期與編碼,以顯示出這些資料在方案進行中的

重要性。

貳、資料的分析

本研究將每一個學習活動所產生的文件,如觀察記錄、晤談、學習單、心得 報告、綜合討論資料,將這些文件資料匯集整理之後,再依序將資料編碼,呈現 於「觀察描述與記錄」、「結果分析與啟示」等部份,為提高本研究的信效度,避 免研究者在研究歷程中的偏見或盲點,本研究使用資料的三角校正法進行分析,

亦即針對同一個事件使用一個以上的來源資料,並透過不同資料、方法與人員,

進行交叉檢核(蔡清田,2003)。

研究者在本研究中,以不同的資料編碼代號,來表示資料的出處來源,資料 呈現的方式,以表 3-1 說明各資料編碼所代表的意義:

表 3-1 資料編碼代號及其意義

資料編碼代號 代表的意義 T 指研究者

S01 指座號 1 號的學生 Ss 指全班的學生

教學觀察紀錄 971012 指 97 年 10 月 12 日研究者的教學記錄 晤談記錄 971012 指 97 年 10 月 12 日的晤談記錄

學習單 971012 指 97 年 10 月 12 日學生的學習單 心得報告 971012 指 97 年 10 月 12 日學生的心得報告 綜合討論 971012 指 97 年 10 月 12 日的綜合討論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第六節 研究步驟與過程

壹、研究計畫流程

教育行動研究有三項特徵:教師即研究者、深入探究教育專業實踐、及符合 專業實踐者的目的(陳惠邦,1998)。研究者從事行動研究時,依據夏林清(1997)

建議參考的步驟為:

一、找出起始點(發現研究問題)

行動研究典型的起始點是一些失調的經驗,以及對這些失調經驗的反思,或 者是想嘗試新方法以增強個人的力量或改善現實的情境。

二、釐清情境

(一)澄清研究的起點

第一印象是行動研究的最佳起點,然而,強調檢測第一印象品質的重要性,

以便能為後續的發展建立良好之基礎。藉由下列問題的回答,將可以有助於研究 起點的澄清:

1.「第一印象」是否忽略了任何既有的訊息?以避免因選擇性的使用資料,而忽視 了和我們的情境觀點衝突或偏離的訊息。

2.「第一印象」有沒有包含了任何模糊、曖昧的概念?

3.「第一印象」是否只處理到情況的表面症狀?為了能完全抓住問題,深層解 釋是必要的。

4. 有沒有在尚未以其他相對可能的解釋來檢驗之前,就已接受了「第一印象」?

(二)收集資料

教育行動研究並不限定使用特定的研究方法或技術,研究者可以依據研究問 題,採用適當的資料蒐集方法,如問卷調查、訪談法與觀察法(觀察筆記、錄音、

錄影),或是分析既有資料,如教師之教學計畫、學生之書寫作業、學習紀錄與評 量成績,以及其他相關文件與資料,如校規、通告、家長來函等。但是,教學反 省札記與教師研究日誌的普遍使用,則是它不同於一般研究之處。雖然,教育行 動研究並不限於量化或質化方法的使用,但許多現有之研究仍以質性研究為主,

而且,大部分研究都結合了多種不同的資料蒐集方法。

(三)分析資料

資料蒐集完成後,需透過分析使資料意義化,而在分析的過程中,非常注重 自我反省與批判思考的精神。

三、發展行動策略並付諸實踐

「行動研究」是由實務工作者所做的研究,對一個實務工作者而言,光是發 展出一個理論架構是不夠的,他們希望改變教學情境,以改進他們的教學與學生 的學習。透過對教學情境的分析所獲得的新理解、對作為一個老師的終極目標的 反省、或是與同僚的討論等,尋找出各種適用的行動策略,如一個新的課程方案、

一種新的教學方法、或是不同的班級經營策略等。這種透過研究尋找策略並付諸 實施的實踐精神,是教育行動研究與其他研究主要不同之處。

四、分析與理論類化公開知識

傳統上,老師知識是不公開的,但是,教育行動研究認為,將研究成果發表 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它所呈現的是實務工作者的實踐與反省成果,此成果包含了 有關實務改善的技術與方法、教師所理解的內隱知識、經過重建的教育信念,以 及行動研究的過程等。公開發表可讓教師的知識免於被遺忘,在寫作發表知識的 過程中,可增加教師教學反省的品質,而研究的發表可凸顯教師的專業地位。

基於上述的理念,研究者在確定問題後,則有必要進行進一步規畫詳細的教 育行動研究計畫,研究者將本研究的步驟,分為下列部分來說明:

(一)研究問題的發想

近幾年來,研究者在教學的過程中,總感覺學生無法獨立學習,且學生學習 的態度,常較處於被動的角色,所以,研究者就想幫助學生,如何能夠積極主動 學習,能從自我的學習經驗中,體會學習的樂趣,因此,才設計此一研究理念模 式。

(二)閱讀有關使命式學習模式的相關文獻內容

(三)開始擬定研究計畫

(四)初步發展並設計使命式教學活動內容

(五)進入研究場域,進行實際教學活動(第一循環行動研究開始)

(六)反省與修正

(七)評鑑與回饋

(八)確認新的問題焦點

(九)進入研究場域,進行實際教學活動(第二循環行動研究開始)

(十)反省與修正

(十一) 評鑑與回饋

(十二) 確認新的問題焦點

(十三) 進入研究場域,進行實際教學活動(第三循環行動研究開始)

(十四) 反省與修正

(十五) 評鑑與回饋

(十六) 確認新的問題焦點

(十七) 結果分析 1、蒐集資料 2、分析資料

(十八) 結論與建議

(十九) 撰寫研究報告

(二十) 提出研究報告

茲將研究計畫流程以圖 3-2 表示之。

貳、研究流程階段規畫

本研究使命式活動內容之規畫,共分成三個階段來進行,第一個階段為準備 階段:包括在教學情境中發現的問題、確認問題焦點、擬定研究主題等;第二個 階段為研究階段:包括規畫行動方案,設計教學活動、進行教學行動方案、反省 與修正、評鑑與回饋、確認新的問題焦點等;第三個階段為完成階段,包括分析 研究資料,歸納研究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撰寫研究報告、提出研究報告等。

以下就各階段規畫之情形做說明如下:

第一個階段:準備階段

本研究活動開始之前,應先在教學環境中發現一些問題,確認這些教學問題的 主軸方向,針對這些在教學環境中所發現的問題,規畫研究之內容及主題,在此 階段也會進行初步的文獻蒐集與探討,以利下一階段研究的進行。

圖 3-2 研究計畫流程圖

第二個階段:研究階段

這個階段主要是研究活動內容的實際進行,因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的方式進 行,所以,研究者需在整個教學歷程中不斷的反省與修正,若發現教學研究出現 問題時,應於予改善或改進,之後,再確認新的問題焦點,進行教學研究,總之,

本研究階段是一個不斷循環的教學研究歷程,同時,在此階段也要持續不斷地蒐 集文獻資料,以做為輔助研究之參考。

第三個階段:完成階段

將第二階段研究過程中所留下的資料內容,能有系統的整理、分析與統整出 學習歷程內容,之後再撰寫本研究報告。

參、研究教學時程規畫

本研究在使命式學習融入綜合活動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中,採取的是一種連 續循環、週而復始的教學研究過程,且在不斷的反省批判與回饋修正中進行研究,

本研究分為二個循環教學行動研究,在每一個循環教學行動研究中,大致上可以 分為規劃行動方案、設計或修正教學活動、進行教學行動方案、反省與修正、評 鑑與回饋、確認新的問題焦點、再實施下一個循環教學行動研究等步驟,但因為

本研究分為二個循環教學行動研究,在每一個循環教學行動研究中,大致上可以 分為規劃行動方案、設計或修正教學活動、進行教學行動方案、反省與修正、評 鑑與回饋、確認新的問題焦點、再實施下一個循環教學行動研究等步驟,但因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