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使用圖畫書設計教學的教學策略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二節 使用圖畫書設計教學的教學策略

人的成長學習中, 幼教學習是第一次的接觸與啟發, 為人師者不可不慎, 善 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其 聲;引領孩子們有興趣的進入教學的主題,讓他們發自內心想要提出問題,然後 再好好引導至老師想傳道的方向,這是教學準備中至關重要的。如今圖畫書運用 情形已經相當普遍,使用圖畫書教學,不但能引起幼兒學習的動機,更能讓課程 進行良好的延伸(郭俐伶,2001)。

每一位老師都有使用圖畫書設計教學的策略,本章節就針對這五位教師的訪 談內容,分析出她們使用圖畫書進行教學的策略,其教學策略分述如下:

1) 講故事、玩遊戲、孩子說故事、看電影、看兒童劇;2)參觀(書展、書店、

印刷廠、科工館、圖書館;3)戲劇扮演、製作小書(如食品書、早餐清單)、美

勞創作;4)提點互文關係,讓孩子預測故事內容,,引導孩子的提問;5)依照孩子 的興趣定出主題的圖畫書;6)搜尋相關的圖書,設想預測的問題或提問的方式,

為延伸做前置;7)主題情境的布置;8)大家一起來講故事;9)玩默契遊戲,引導 小朋友的思考與專注力;10)使用主題有關的事物引起動機;11)封面的發現,延 伸圖畫書的內容;12)讓小朋友對故事發揮思考與想像;13)讓孩子們預測故事,

與策動他們的驚喜;14)封底的討論與發現,讓孩子了解一本書的完整性;15)故 事結束後,孩子的討論與分享,讓他們喜歡、認識、瞭解繪本;16)讓老師成為 圖畫書的愛好者與欣賞者,孩子才會跟你一起喜愛圖畫書;17)從一個動機談起,

再加入他們的舊經驗,從舊經驗引發他們的興趣;18)圖畫書引領,引起孩子們 的興趣,再帶領到他們的舊經驗。

以上是訪談的五位幼兒園教師使用圖畫書教學的策略,研究者歸納出以下幾 點共通點來做為研究探討:一、進行相關的延伸活動;二、進行與主題相關活動 的參訪;三、情境佈置

一、進行相關的延伸活動

相關的延伸活動包括;(一)說故事及討論、分享故事,(二)戲劇扮演,(三)

美勞創作。

(一)說故事及討論、分享故事

幼兒喜歡聽故事,家長或是老師在說故事的時候,立刻就會吸引孩子的目 光,專注的聆聽。透過大人朗讀的聲調、表情、肢體動作,將故事的內容及包含 的情感詮釋、傳遞給孩子。透過說完故事後與孩子的討論,有助於增強幼兒的思 考能力、提升幼兒的閱讀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幼兒分享故事,有助於其 口語能力的發展。以下是教師的訪談內容:

我手裡拿著圖畫書在講故事時,孩子就會邊聽聲音,邊看圖畫,這時聽覺和視覺 雙重的刺激,刺激孩子思考,那麼經驗和思想也開始發生。聽完故事後,我會讓

孩子自由地說出對故事的感覺、表達出故事的內容或是讓他們把內容畫出來,給

孩子機會去分享(20130710 訪 KA)。

有些有優美的詞句的繪本應該照本宣科的讀出來讓孩子感受,這個時候很適合放

輕音樂來襯底,在孩子的心情最平靜的時候,可以欣賞優美的詞句。有的繪本需

要搭配戲劇的演出較為有趣;有些是配合主題就會用「本土語言」來呈現。那有

的時候是用故事娃娃來說故事(20130725 訪 KB)。

我會先研究繪本中孩子可能有興趣的點與我希望他們能引發思考的點,在分享繪

本時適時的討論。但是我認為在故事結束後和孩子的討論與分享是最重要的部

份。此時孩子們也會從討論之中延伸到主題與發想(20130822 訪 KB)。

我在講故事的時候,拿著書本翻書以前會告訴孩子們看到老師要翻書了就要講

『叮咚、叮咚叮咚』這是對語障生的構音矯正做練習,也是在訓練孩子的專注

力…… (20130818 訪 KC)。

孩子們看完故事書可以來找老師討論書中的內容或分享,或者是用準備好的廢紙

把你今天想要畫的內容畫出來,在團討的時間做分享,分享今天看的故事內容或

是故事彩繪,這是剛開始用圖畫書進行主題教學前的準備,就是讓孩子先接觸主

題相關書籍,這也是教學策略之一……(20130912 訪 KC)。

我發現那幾週孩子特別喜歡去翻巴貝柯爾的書,所以接著我開始做巴貝柯爾那一

系列的介紹,那一個禮拜我一天介紹一本巴貝柯爾的書,提供一系列的像頑皮公

主不出嫁、我的媽媽真麻煩,書有很多,我做成 PPT 讓小朋友們去看,看完之後

孩子們會去討論巴貝柯爾的書有什麼好玩的地方(20130910 訪 KD)?

看完之後孩子們會去討論巴貝柯爾的書有什麼好玩的地方?有小朋友說:裡面畫的

人很好笑,因為她畫的公主和其他的公主畫得不一樣;然後有小朋友提到:巴貝柯

爾公主系列的公主都很勇敢、都很厲害,王子都很醜、很遜;然後孩子們提到了也

是我們要呈獻給孩子知道的比較跳脫刻板印象的某一些故事書的角色(20130930

訪 KD)。

講「菲菲生氣了」,那就讓孩子預測菲菲為什麼會生氣?把答案告訴我,再從封面看

了之後你們的答案是什麼?菲菲為什麼會生氣?然後我把答案寫下來,到了中途了

「他們兩個搶來搶去搶來搶去,然後菲菲跑出去了」這時後暫停,再問他們覺得菲

菲為什麼會生氣(20130825 訪 KE )?

以上教師的訪談內容,教師 KA 的策略是老師在說故事時,手裡拿著圖畫 書,幼兒一邊聽聲音、一邊看圖畫,這是讓幼兒在視覺和聽覺上的雙重刺激,同 時刺激幼兒的思考,則經驗和思考也會開始發生。聽完故事,再讓幼兒自由的發 表故事內容或感想,或是把內容畫出來,讓幼兒有機會去分享。

文獻中 Dickinson&Smith(1994)研究發現鼓勵孩子專注於討論故事,並給 予孩子思考、分享、回想的機會和時間,是最有效的討論方式,對孩子語言的發 展、思考與理解能力也有很大的幫助。研究結果與其論點相符合。

從教師 KA 的教學影片中看到老師說完故事(我絕對絕對不吃番茄)後,讓 幼兒分享圖畫書裡最喜歡的地方是什麼?有沒有和自己生活經驗相似之處?也 和幼兒討論自己不敢吃的蔬菜(B—1 KA 文件),教學影片內容與訪談內容相符。

教師 KB 的策略是圖畫書中的優美句子應該朗讀出來讓幼兒們感受,同時播 放輕音樂來襯托,讓幼兒在心情平靜的時後來欣賞優美的詞句。有時候圖畫書的 內容要以戲劇的方式來搭配或是配合主題用本土語言來表達,也會使用故事娃娃 說故事。讓圖畫書的內容以較多元且有趣的方式來呈現。

從教師 KB 的教學影片中看到老師用老婆婆手偶來述說「怕浪費的奶奶」;

配合主題活動--「我們的在地繪本 2 河東耆老篇可愛的阿公阿嬤」用本土語言穿 插在說故事的內容(B—2 KB 文件),影片內容與訪談內容相符合。另外,KB

教師會事先研究圖畫書中可能會讓幼兒有興趣的部分或是老師希望幼兒能引發 思考的部分,在分享圖畫書的同時提出和幼兒做討論,而 KB 教師認為最重要的 是故事結束後和幼兒的討論,此時幼兒會經由討論延伸到主題與發想。

文獻中林敏宜(2000)提出說故事教學應注意的要點,其中安排一個適當溫 馨的環境、運用孩子的疑問引發思考與討論、妥善運用道具說故事等論點相符 合。KB 教師的論點與文獻中 Dickinson&Smith(1994)研究發現鼓勵孩子專注 於討論故事,並給予孩子思考、分享、回想的機會和時間,是最有效的討論方式,

對孩子語言的發展、思考與理解能力也有很大的幫助。本研究結果其論點相符合。

教師 KC 的策略是老師在說故事之前會先告知幼兒,看到老師要翻書了,就 要講『叮咚、叮咚叮咚』,這是做構音矯正的練習,也是在訓練幼兒的專注力。

教師 KC 在使用圖畫書進行主題教學之前,會讓幼兒先在語文區接觸相關的書 籍,看完書,幼兒可以找老師討論或分享書中的內容,或是用畫圖的方式呈現,

在團討的時候做分享。

研究者認為,因為教師 KC 是學前特教老師,且班上有語障生,所以會在說 故事的時候以上述方式進行構音矯正的練習,也因此能加強幼兒的專注力。另 外,教師 KC 讓幼生自行在語文區閱讀主題相關的書籍,之後再和老師做分享或 討論,也可以用畫圖的方式表現,在團討的時候分享。

研究者認為,幼兒在閱讀完書籍後和老師討論,藉此能夠表達自己的想法,

有助於增強幼兒的思考能力及閱讀能力。文獻中,鄺李慧儀(2000)研究發現,

學前兒童閱讀能力的發展,會透過孩子朗讀圖畫書,助於閱讀概念的形成。

教師 KD 的策略是,她發現幼兒特別喜歡去翻巴貝柯爾的書,於是提供一系 列巴貝柯爾的圖畫書並做介紹,之後幼兒會討論其有趣之處。而幼兒們提出的看 法是對書中的角色較為跳脫刻板印象的觀念。

研究者認為這是屬於讀者反映理論,文獻中,關於讀者反應理論的探討,徐 玉玲(2008)提出讀者與文本之間是雙向建構、互相闡釋,就算是相同的文本,

遇到不同的讀者,就會對內容產生不同的意義與看法。讀者本身以自己過去的經

歷和感受,深深的影響閱讀文學作品的反應,然而孩子也有自己的見解與想法,

因此在閱讀文學作品時,也會因為不同的看法而有不同的詮釋。

陳秀萍(2006)提出,性別刻板印象和不當之性別角色規範容易透過繪本的 薰染下,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是影響幼兒性別角色的認知與行為的關鍵要點一

陳秀萍(2006)提出,性別刻板印象和不當之性別角色規範容易透過繪本的 薰染下,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是影響幼兒性別角色的認知與行為的關鍵要點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