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依因緣法為核心的業力論述

第三章 《雜阿含經》所呈現的佛教業報思想

第一節 依因緣法為核心的業力論述

因緣法與業說的關係,可從兩方面來說明:一、以因緣法來解釋生死流轉與還 滅的形式,其範圍不只是業報輪迴的三界世間之流轉緣起,更是以達到脫離生死輪 迴,脫離因果業報的支配。二、說明十二因緣與業的關係,業乃是依惑而起,無明 與貪愛乃是至惡趣業的根源,更是造成苦的原因。本節的重點在於從因緣法來看業 力的形成及其可轉的特性,在緣起說與業說的關係,透過一探討呈現出《雜阿含經》

中的業力所具的緣起性。

一、以因緣法來解釋生死輪迴與還滅的形式

緣起法就是佛陀所發現宇宙人生現象的法則,一切現象是由種種的緣集合在一 起而形成,它也是佛教的基礎,與其他宗教有所不同。緣起說的主要意義,是說:

一切的存在,都是從因緣而起的,那因緣也還是從因緣而生的。所以每一存在的事 物,從過去看都是從因緣而有的2。緣起就是集苦相生豎的說明:「云何緣起法法說?

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是名緣起法法說」3

1 佐佐木現順著,周柔含譯:《業的思想》,臺北:東大出版,2003 年,頁 33。

2 印順:《成佛之道》,臺北:正聞出版社,2005 年,頁 165。

3 《雜阿含經》卷 12,《大藏經》冊 2,頁 85,上 13-16。

44

意者宇宙間一切事物,都沒有絕對存在,都是相對的依存關係。苦與集是互相鉤引,

互相纏縛,也就是展轉為因果4。《雜阿含經》中云:

緣無明行者,云何為行?行有三種—身行、口行、意行。緣行識者,云何為識?

謂六識身—眼識身、耳識身、鼻識身、舌識身、身識身、意識身。緣識名色者,

云何名?謂四無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云何色?謂四大、四大所造 色,是名為色。此色及前所說名,是為名色。緣名色六入處者,云何為六入處?

謂六內入處—眼入處、耳入處、鼻入處、舌入處、身入處、意入處。緣六入處 觸者,云何為觸?謂六觸身—眼觸身、耳觸身、鼻觸身、舌觸身、身觸身、意 觸身。緣觸受者,云何為受?謂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緣受愛者,

彼云何為愛?謂三愛—欲愛、色愛、無色愛。緣愛取者,云何為取?四取—欲 取、見取、戒取、我取。緣取有者,云何為有?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

緣有生者,云何為生?若彼彼眾生,彼彼身種類一生,超越和合出生,得陰、

得界、得入處、得命根,是名為生。緣生老死者,云何為老?若髮白露頂,皮 緩根熟,支弱背僂,垂頭呻吟,短氣前輸,柱杖而行,身體黧黑,四體班駮,

闇鈍垂熟,造行艱難羸劣,是名為老。云何為死?彼彼眾生,彼彼種類沒、遷 移、身壞、壽盡、火離、命滅,捨陰時到,是名為死。此死及前說老,是名老 死。是名緣起義說5

十二因緣,就是十二分,即: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 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在眾生生死延 續的過程中,觀察前後相生的因果系列,而分為十二,古人稱此為「分位緣起」6。 佛陀依因緣說法,從無明緣行至生緣老病死等十二支,根據個別相應的修行方式來 教化眾生,因為因緣法門極爲甚深,故以種種善巧方便來説明、開示。佛說生死無

4 印順:《成佛之道》,頁 165。

5 參見《雜阿含經》卷 12,《大藏經》冊 2,頁 85,上 25-中 19。

6 印順:《成佛之道》,頁 166。

45

46

彼生」認知到生命的輪迴流轉及因果循序的關係;從逆觀「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 滅」認知到生命的寂滅及其因果循環的關係。則一切現象之成立,皆爲相對的互存 關係,無一可謂為絕對存在。

云何作此形?誰為其作者?此形何處起?形去至何所?此形不自造,亦非他所 作,因緣會而生,緣散即磨滅。如世諸種子,因大地而生,因地水火風,陰界 入亦然。因緣和合生,緣離則磨滅13

意者所有的個體經由種種要素之間的關係而形成,並沒有個別本體獨立存在,

皆由因緣和合而生滅。《雜阿含經》因緣法的教示,不僅解釋了生命流轉的事實,

更傳達了超越生死輪迴的確定性。佛陀透過語言來開顯出生命存在的真實面貌,且 以觀察自身的生命之具體現象來理解其内涵與境界14

在《雜阿含經》中,佛陀透過與弟子在不同的層次對話,引導弟子認清生命相 續的根本淵源。從十二緣起的無明來解答造成煩惱痛苦與障礙根源,如《雜阿含經.

一〇二七經》中説到:「無明纏故,慧不清淨」15。佛陀宣説十二因緣的目的,主要 是在教導衆生如實了知造成生死苦惱的緣由,了解整個生死流轉與還滅的形成16,此 後「離無明故慧解脫」17一旦無明已斷除,則後面的十一支也跟著斷滅,繼而得智慧 走上解脫之道。在眾生生死延續的過程中,觀察前後相生的因果系列,而分為十二。

古人稱此為「分位緣起」,是很有道理,也能唯有如此觀察才能充分明了生死延續 的過程18

13 參見《雜阿含經》卷 45,《大藏經》冊 2,頁 327,下 1-10。

14 莊麗絹:《業力的形成及其轉化:以《阿含經》緣起說為探討中心》,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

2008 年,頁 31。

15 參見《雜阿含經》卷 37,《大藏經》冊 2,頁 268,中 19-20。

16 莊麗絹:《業力的形成及其轉化:以《阿含經》緣起說為探討中心》,頁 32。

17 參見《雜阿含經》卷 37,《大藏經》冊 2,頁 268,中 21。

18 印順:《成佛之道》,頁 166。

47

48

――取),不久,它會變成新生存的起因(生),從此出現苦惱的人生(老死)。

因為那種起源於無明的業世界很苦惱,業不是靠他自在天或諸神所創造的東西,而 是自己創造的,也要自己負責,屬於自業自得26

二、十二因緣與業的關係

在一般的十二支緣起中,第二支是行,行是業的別名。行業,不是別的, 只是 與愛相應的,思心所所發動的行為27。佛教的業說,即「業因果報說」的內容,是「善 因樂果,惡因苦果」。業是為善為惡的行為(表業),又從善惡行為而引起的潛力

(無表業),因業力的積集苦果就從業力而集起了28。拿人來說,一個生命的存在從 何而來?這是從前生的業種所引發的,當前一生最後死亡時,雖然身心崩潰了,但 過去所造的業能並未消失,等到因緣和合,就隨著業力善惡的不同,而得或苦或樂 的果報體,成為一個新的個體,新的生命29。世尊對於這樣的業力有十種分類,就是 十業涵蓋在身、口、意之中。在《雜阿含經》中有以下說法:

云何不善法如實知?不善身業、口業、意業,是名不善法,如是不善法如實知。

云何不善根如實知?三不善根—貪不善根、恚不善根、癡不善根—是名不善根,

如是不善根如實知。云何善法如實知?善身業、口業、意業,是名善法,如是 善法如實知。云何善根如實知?謂三善根—無貪、無恚、無癡—是名三善根,

如是善根如實知30

這說明,身、口、意做的十種業分成「善業」與「不善業」,其即:身有三業,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有四業,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意有三 業,不貪欲、不瞋恚、不愚癡,名為「善業」;若違背以上所說的善業,名為「不

26 劉欣如:《業的思想》,頁 55-56。

27 印順:《成佛之道》,頁 168。

28 印順:《成佛之道》,頁 154。

29 印順:《成佛之道》,頁 168-169。

30 參見《雜阿含經》卷 14,《大藏經》冊 2,頁 94,中 14-21。

49

50

念、樂、信、重,言:『我大師知其所知,見其所見,呵責殺生,讚歎不殺,

乃至呵責妄語,讚歎不妄語,我從昔來,以愚癡無慧,有心殺生,我緣是故,

今自悔責。』雖不能令彼業不為,且因此悔責故,於未來世,得離殺生,乃至 得離盜、婬、妄語,亦得滿足正意解脫,滿足慧解脫,意解脫、慧解脫滿足已,

得不謗賢聖,正見成就;正見因緣故,得生善趣天上。如是,聚落主!有因、

有緣眾生業煩惱清淨38

佛教的業說中的因果業報是以「十二因緣」和「五蘊」為基礎而成立的,這是 佛教提出的第一步的教說。如果是真正的真理,應該能將我們認識的整個世界都解 釋清楚,要不然不可能成立真理。那麼業說的道理是否能解釋世界所有的人與事呢?

從緣起法的流轉來說,由無明緣行以至生緣老死,在時間上,因果雖然有前後,但 並非直線的前後,而是螺旋的前後。從無明到老死的十二緣起支各依此緣性而生,

看似有直線的時間先後分別,但緣起法是成螺旋前進,此種螺旋的前進法則是惑、

業、苦三者的循環,且無始無終法則,沒有一個純粹的因,亦沒有一個純粹的果39。 經中云:

云何有因、有緣、有縛法經?謂眼有因、有緣、有縛。何等為眼因、眼緣、眼 縛?謂眼業因、業緣、業縛,業有因、有緣、有縛。何等為業因、業緣、業縛?

謂業愛因、愛緣、愛縛,愛有因、有緣、有縛。何等為愛因、愛緣、愛縛?謂 愛無明因、無明緣、無明縛,無明有因、有緣、有縛。何等無明因、無明緣、

無明縛?謂無明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緣、不正思惟縛,不正思惟有因、有緣、

有縛。何等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緣、不正思惟縛,謂緣眼、色,生不正思惟,

生於癡。

38 參見《雜阿含經》卷 32,《大藏經》冊 2,頁 232,上 5-19。

39 印順:《佛法概論》,臺北:正聞出版社,2003 年,頁 150-151。

51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