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依諸行而輪迴的業力作用

第三章 《雜阿含經》所呈現的佛教業報思想

第二節 依諸行而輪迴的業力作用

世間一切現象與萬物經常轉變不息,表示由因緣和合而造作者,依存因緣形成 之有為法(諸行)並非永久不變,而為時常變化流動者(即無常),故此,佛陀用 因緣生滅的說法來闡明業與輪迴的關係。在本節中,本文是以「五蘊」與「空性」

的義理作為兩個論述來說明業力的應報實踐,其一、從「五蘊」來探討業力可轉變 的特性;其二、依「空性」的義理來看業報如何止息的問題。

一、從「五蘊」來探討業力可轉變的特性

「五蘊」46是五類(五聚)不同的事素,也就是我們身心的總和。這五蘊自身存 在著一切苦痛的癓結47。五蘊,即:色蘊、梵語 rūpa-skandha,為變礙義;佔有一 定空間,且會變壞者,稱之為色。而色之聚集,稱為色蘊;亦即有質礙、變礙諸法 之類聚;受蘊、梵語 vedanā-skandhāḥ,指苦、樂、捨等「受」及眼觸等所生之諸種 感 受 之 積 聚 : 亦 即 肉 體 之 感 受 與 精 神 之 知 覺 等 的 感 受 作 用 ; 想 蘊 、 梵 語 saṃjñā-skandha,人有想像事物善惡邪正,或想像眼、耳、鼻、舌、身、觸之種種「情 想」,積聚之;行蘊、梵語 saṃskāra-skandha,行,遷流、變化、造作之意,乃指 具有造作、遷流性質之諸法所類聚者;識蘊、梵語 vijñāna-skandha,指眼識等諸識 之聚集,各各了別,對境僅取總相來分別48。《雜阿含經》中云:

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 貪盡者,說心解脫。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 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如是,比丘!心解脫

46 《雜阿含經》卷 2:「諸比丘:「有五受陰——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我於此五受陰,五 種如實知——色如實知,色集、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如是受、想、行、識如實知,識集、

識味、識患、識離如實知」。(《大藏經》冊 2,頁 9,中 8-12)

47 印順:《成佛之道》,頁 147。

48 根據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1.0,佛光山宗務委員會發行,2014 年。

53

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如觀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49

透過觀察五蘊時,已建立正見生起遠離之心,則斷盡貪愛之心而的心解脫。基 本上,在面對業報這問題時,《雜阿含經》所呈現的業報不單是意思的現象,更重 要的是在於心的作用,所謂:「煩惱於心,能羸智慧」50是指由心的作用而產生不現 實的真相,乃是造成智慧被遮障之事。眾生因無明而被困在五蘊之中,由此產生貪 愛、執著,故被業報所追索、繫縛。如經中云:

愚癡無聞凡夫於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不如實知故,於色愛喜、讚歎、

取著,於色是我、我所而取;取已,彼色若變、若異,心隨變異;心隨變異故,

則攝受心住,攝受心住故,則生恐怖、障礙、顧念,以生繫著故。受、想、行、

識亦復如是。是名生繫著51

眾生的五蘊,因為是從過去的取煩惱而招感來,從取煩惱而生,由於取煩惱的 妄想執著,所以又苦加上苦52。生死因由貪愛需求而造成了種種不同的業報,因此,

在生命相續之中要如何斷除,如何不被所謂的煩惱束縛而的解脫?佛陀運用種種方 便來引導,如經中云:

多聞聖弟子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如實知故,不愛喜、讚歎、

取著,不繫我、我所而取;以不取故,彼色若變、若異,心不隨變異;心不隨 變異故,心不繫著攝受心住;不攝受心住故,心不恐怖、障礙、顧念,以不生 不著故。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名不生不繫著53

世尊因令眾生從五蘊的覺察看清世間的真相,發覺到無論在任何時間、空間、

任何形態中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個體存在。從此,認出一切都是由因緣和合與業力

49 參見《雜阿含經》卷 1,《大藏經》冊 2,頁 1,上 7-15。

50 參見《雜阿含經》卷 26,《大藏經》冊 2,頁 189,下 16。

51 參見《雜阿含經》卷 2,《大藏經》冊 2,頁 11,上 16-21。

52 印順:《成佛之道》,頁 150。

53 參見《雜阿含經》卷 2,《大藏經》冊 2,頁 11,上 22-28。

54

所構成,且形成了所謂的「我見、我所見」之事。眾生在無始以來被無明所蓋,愛 取束縛而生起種種的虛幻不知實相,造業受苦於生死輪迴之中。如此可見,如何脫 離生死輪迴,不被沉淪在因果業報中?《雜阿含經》經中云:

多聞聖弟子離於五受陰,正觀非我、非我所,能於五受陰我慢、我欲、我使,

未斷、未知、未離、未吐,然後於五受陰增進思惟,觀察生滅,此色、此色集、

此色滅,此受、想、行、識,此識集、此識滅。於五受陰如是觀生滅已,我慢、

我欲、我使,一切悉除,是名真實正觀54

業的形成並不是單一的個體所造,也不是一個「我」再造業,它的主宰是由五 蘊的活動。在我們五蘊身心相生相續的過程中,因為我們有執著,我執,就會造業 而實際上業形成,只不過是因緣生滅的過程。行為造作乃是有五蘊所組合的色身,

並沒有一個固定的造作者。行是世間的一切,佛法以有情為本,所以世間諸行,不 外乎情愛為中心的活動,像五蘊中的行蘊,即以思心所為主55

眾生於無始生死,無明所蓋,愛結所繫,長夜輪迴生死,不知苦際。諸比丘!

譬如狗繩繫著柱,結繫不斷故,順柱而轉,若住、若臥,不離於柱。……所以 者何?長夜心為貪欲使染,瞋恚、愚癡使染故。比丘!心惱故眾生惱,心淨故 眾生淨。比丘!我不見一色種種如斑色鳥,心復過是。所以者何?彼畜生心種 種故,色種種。……如嗟蘭那鳥種種雜色,我說彼心種種雜亦復如是。所以者 何?彼嗟蘭那鳥心種種故其色種種。是故,當善觀察思惟於心,長夜種種貪欲、

瞋恚、愚癡所染,心惱故眾生惱,心淨故眾生淨。譬如畫師、畫師弟子,善治 素地,具眾彩色,隨意圖畫種種像類。……凡愚眾生不如實知色、色集、色滅、

色味、色患、色離,於色不如實知故,樂著於色;樂著色故,復生未來諸色。

54 參見《雜阿含經》卷 5,《大藏經》冊 2,頁 30,中 27-下 4。

55 印順:《佛法概論》,頁 93。

55

如是凡愚不如實知受、想、行、識、識集、識滅、識味、識患、識離。不如實 知故,樂著於識;樂著識故,復生未來諸識56

所謂「心惱故眾生惱,心淨故眾生淨」,心如畫師所畫出世間諸因緣生滅的業 果,以及生死流轉的輪迴。若能觀察此心,不被貪慾所染,即可超越因緣生死的因 果及業報的輪迴。在《雜阿含經》中所主張的「無我」並不是我的否定,而是指身 命的組合是由五蘊所集成,是因緣的幻化的存在,眾生以此作為「我」之稱。在《雜 阿含經》中有一段佛陀與弟子對話可作為佐證:

多聞聖弟子於何所見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正觀,如實知見?比丘 白佛:「世尊為法根、法眼、法依,唯願為說!諸比丘聞已,如說奉行。佛告 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多聞聖弟子於色見非我、不異我、不相在,

是名如實正觀。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佛告諸比丘:「色為是常、為無常 耶?比丘白佛:「無常。世尊!又告比丘:「若無常者,是苦不?比丘白佛:

「是苦。世尊!「比丘!若無常、苦,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於中寧見有我、

異我、相在不?比丘白佛:「不也,世尊!「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故,

比丘!所有諸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

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皆非我、不異我、不相在,是名如實正觀。受、想、

行、識亦復如是。多聞聖弟子如是觀察,於色得解脫,於受、想、行、識得解 脫。我說彼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純大苦聚57

一切有為法的本性是空的,無常的,由此,透過觀察身心五蘊的無常、非我、

無異我。於此,師尊教導弟子以正觀來覺察五蘊的真實相問題,並從此依著正法修 習,遠離我慢、我欲、我使,不受業力與苦所束縛,而得到正真解脫。

56 參見《雜阿含經》卷 10,《大藏經》冊 2,頁 69 下 3-頁 70,上 1。

57 參見《雜阿含經》卷 3,《大藏經》冊 2,頁 21 中 15-下 3。

56

二、依「空性」的義理來看業報的問題

佛法中所講的「緣起性空」,一切法都是眾因緣在生滅,它的本性不可得,起 行本空,沒有自性,不是永恒存在。在生死流轉,因果業報的相續上有業有報,但 依流動變化的諸行所顯現出來的無有恆常性,變異性,卻是空性58。在《雜阿含經》

中有這樣的記載:

云何為第一義空經?諸比丘!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如是眼不實而 生,生已盡滅,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除俗數法。耳、鼻、

舌、身、意亦如是說,除俗數法。俗數法者,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 無明緣行,行緣識……」廣說乃至「純大苦聚集起。又復,此無故彼無,此滅 故彼滅,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如是廣說,乃至「純大苦聚滅。比 丘!是名第一義空法經59

經文中説到,諸法緣起的本體是無自性,行爲造作的存在是無常,變異的,在 世間生滅流轉的業果相續中,唯依諸法的緣起而生、緣散而滅。依緣起的「此無故 彼無,此滅故彼減」,顯示生死的寂滅—涅槃。緣起是有為,是世間,是空,所以 修空(離卻煩惱)以實現涅槃;涅槃是無為,是出世問,也是空—出世間空性60。從

「有業報而無作者」的意義來探討,無固定不變的作者,但因為我們做出來的行為 不一樣,所得到的果報便不同。

佛陀是以十二因緣的中道來決絕業報輪迴的問題,《雜阿含經》中有一段經文 作為佐證與解析,經文如下:

58 莊麗絹:《業力的形成及其轉化:以《阿含經》緣起說為探討中心》,頁 57。

59 參見《雜阿含經》卷 13,《大藏經》冊 2,頁 92,下 16-25。

60 印順:《空之探究》,臺北:正聞出版社,2014 年,頁 8 與參閱《雜阿含經》卷 47:「如來所說 修多羅甚深明照空相應隨順緣起法,彼不頓受持,不至到受。……。是故,諸比丘!當勤方便修 身、修戒、修心、修慧,於如來所說甚深明照空相要法隨順緣起,頓受、遍受。聞彼說者,歡喜 崇習,出離饒益。」(《大藏經》冊 2,頁 345,中 13-22)。

57

我當為汝等說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清淨,梵行清白,所謂大空 法經。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云何為大空法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

我當為汝等說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清淨,梵行清白,所謂大空 法經。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云何為大空法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