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雜阿含經》業的修道實踐

第二節 滅苦之道

「苦」的觀念早在古印度思想中已有存在,如耆那教特別強調人生的一切都是 苦:「生存有生存之苦,看到現世的大恐怖,生物實在苦難多」16。到了佛教之時期,

在佛陀開悟之後,佛陀以因緣法的緣起十二支來解說眾生皆苦,如經中云:「愚癡 無聞凡夫,見不如實知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不如實知故,樂色、歎色、

著色、住色;樂色、歎色、著色、住色故,愛樂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

病、死、憂、悲、苦、惱。如是純大苦聚生」17。眾生在生死輪迴中從苦生苦,苦個 不了,這是要滅除的對象。然解除眾生的生死苦迫,佛法並不著重到外界去改善。

因為外物的改善是不能徹底解決問題的,也不從這個色身去努力,因為有生必有滅。

雖然苦報是業力所感的,但問題卻是煩惱,有了煩惱就會發業,潤生;如斷了煩惱,

就使有無量業種,也就乾枯而不再起用。所以佛肯定地指出要滅除生死大苦,應該 滅於惑──煩惱。如惑滅了,那就不再造業了,過去所有的業也就乾枯無用了。這 樣,生死苦果,就會徹底的滅除18

佛陀在覺悟之後,從祂所證悟之道理,闡述佛法基本教法就是「四聖諦」:苦、

集、滅、道,而苦是其中一個重點,也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感受、發現到的。

故什麼是苦?苦從何來?什麼是苦滅?這幾個問題也是本研究在此節中作為分析之 意提。

一、何為是苦?

佛陀是從人生中認出世間到處都有苦惱,因此出家修道,佛陀在覺悟之後就以

「永離一切苦,演說一切苦、苦習、苦寂滅」19來作為佛陀說法的開頭。根據緣起法 與四聖諦的内容,苦因由業而生起,人生這一生的苦,源自於過去種的因,集合善

16 Kim Young Oon 著,無意譯:〈印度宗教之探索—第二篇耆那教〉,頁 20。

17 參見《雜阿含經》卷 3,《大藏經》冊 2,頁 18,上 28-中 4。

18 印順:《成佛之道》,頁 173。

19 參見《雜阿含經》卷 44,《大藏經》冊 2,頁 317,下 23-25。

69

惡的業因而形成,因緣法就是苦與集相生,彼此互相鈎引,如《雜阿含經》中云:

「諸陰因緣合,假名為眾生。其生則苦生,住亦即苦住,無餘法生苦」20。佛的出世 法門,是以苦,集,滅,道──四者,正確的開示了人生世間的特性(苦);世間 苦惱迫切的原因(集);說明超越世間,消除一切苦迫的境地(滅);以及達到滅 除苦惱的方法(道)。佛法主要是以四聖諦來說明人生的生死輪迴,我們必須認清 人生的苦迫性,苦痛的原因,這才能從消除苦痛的原因中,體驗真理而得到解脫,

不再受無限生死的苦迫21。眾生因為有煩惱,才會造業,造了業,才會感受苦果。

佛陀曾說了種種苦的分類,這種苦從何而來的,必定有原因,必定有造成這種 苦的原因。苦在佛教中解釋很多,有三苦、四苦、八苦等等不同的說法,歸納起來22。 根據《雜阿含經》從人類的立場來說,最切要的是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

死苦、恩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所求不得苦、五受陰苦等八種糾纏人生23乃是眾生輪 迴六道所受之八種苦果,為四諦中苦諦之主要內容24

(1)生苦,有五種,即:受胎,謂識託母胎之時,在母腹中窄隘不淨;種子,

謂識託父母遺體,其識種子隨母氣息出入,不得自在;增長,謂在母腹中,

經十月日,內熱煎煮,身形漸成,住在生臟之下,熟臟之上,間夾如獄;

出胎,謂初生下,有冷風、熱風吹身及衣服等物觸體,肌膚柔嫩,如被物 刺;種類,謂人品有富貴貧賤,相貌有殘缺妍醜等。

(2)老苦,有二種,即:增長,謂從少至壯,從壯至衰,氣力羸少,動止不寧;

滅壞,謂盛去衰來,精神耗減,其命日促,漸至朽壞。

20 參見《雜阿含經》卷 45,《大藏經》冊 2,頁 327,中 10-12。

21 印順:《成佛之道》,頁 144。

22 根據佛教在不同經典中,如:《長阿含經》卷 8:「復有三法,謂三苦:行苦、苦苦、變易苦」;

《四分律疏》卷 7:「生老病死等四苦就時彰名」。

23 參閱《雜阿含經》卷 18:「苦者,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恩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所求不 得苦。略說五受陰苦,是名為苦」,《大藏經》冊 2,頁 126,下 27-29。

24 參閱《中阿含經》卷 7,〈舍梨子相應品分別聖諦經第十一〉,《大藏經》冊 1,頁 467,上 28-29。

70

(3)病苦,有二種,即:身病,謂四大不調,疾病交攻。如地大不調,舉身沉 重;風大不調,舉身倔強;水大不調,舉身胖腫;火大不調,舉身蒸熱;

心病,謂心懷苦惱,憂切悲哀。

(4)死苦,有二種,即:病死,謂因疾病壽盡而死;外緣,謂或遇惡緣或遭水 火等難而死。

(5)愛別離苦,謂常所親愛之人,乖違離散不得共處。

(6)怨憎會苦,謂常所怨仇憎惡之人,本求遠離,而反集聚。

(7)求不得苦,謂世間一切事物,心所愛樂者,求之而不能得。

(8)五陰盛苦,五陰,即色受想行識。陰,蓋覆之義,謂能蓋覆真性,不令顯 發。盛,熾盛、容受等義,謂前生老病死等眾苦聚集25

從我們對外物,對社會,對身心的關係中,分別為七種苦。如推究起來,這些 苦,總是由於五蘊聚而有。五蘊,是五類(五聚)不同的事素,也就是我們身心的 總和。這五蘊自身,存在著一切苦痛的癥結;在對外物,對社會,對身心,就不能 免於上說的七苦。我們所以有一切問題,一切苦惱,並不是別的,只是因為有了這 個五蘊──身心自體。五(取)蘊是苦惱的總體,與前各別的七苦,合稱為八苦26。 如此可見,苦是人的身心有存在煩惱,逼切身心而致困惱不安的,這些煩惱是從過 去的取而招感來的,從取煩惱而生的,本質上已免不了苦痛。

二、苦集

印順在《成佛之道》一書中曾説:人都是厭苦求樂的,都是不願墜落惡趣而願 上生人天的。但這不會因我們 的虛願而成功,要從止惡行善的行業中得來。如三途 的苦,人間的苦,欲天也有憂苦,這諸苦都是由往昔的惡業而來。樂報與苦報,決

25 根據根據佛光大辭典增訂版 1.0,佛光山宗務委員會發行,2014 年與印順:《成佛之道》,頁 147。

26 印順:《成佛之道》,頁 147-148。

71

33 參閲四念處 catvari smrty-upasthanani,又作四念住。所謂的「念」是將心專注在所緣上,清楚地 覺察所發生於身心的事,不忘也不讓它消失。四念處是佛法中以專注與覺察作為修學法門,特別 集中在身、受、心、法等四個地方。

72

內外法觀念住,精勤方便,正念正知,調伏世間憂悲,是名比丘修四念處」34。此種 修學方法是以身心緣起的過程來覺察,時時保持正念,內外觀住,守護六根,使不 善法不進入,從而斷除身心起發的貪念其後續引發的不善業。從此,「於四念處多 修習,當得四果,四種福利」35。能夠精進而不捨地修習四念處,就可以漸漸消除煩 惱,而由於不再有這些煩惱,我們就可以不會造成苦果,從中脫身而出,成為一個 自在而覺醒的人。

淨化眾生無明惑、有漏業,解脫一切有漏的苦惱,唯有一門、一道──四念處 法門。由粗顯外露的「修身」、「覺受」,次第觸及細密內隱的「修心」為基礎,

了解身心的活動及其結果,了知染、淨生活的因、果;纔能「如法」動用「七覺支」

對治「五蓋」乃至一切惑障、業障、異熟障,修成「五分法身」36。如經中云:「有 一乘道,淨眾生,離憂、悲、惱、苦,得真如法,所謂四念處。何等為四?身身觀 念處,受、心、法法觀念處」37。佛陀開示,眾生對於身、受、心、法四境,生起種 種的望見,認為此身體是清淨、感受是快樂、心態是永恆,萬物是不變的,由此產 生了貪念無明。四念處是善法,能調伏、對治一切煩惱,可增長智慧,《雜阿含經》

第六〇八經中,佛陀告訴弟子:

若比丘離四念處者,則離如實聖法;離如實聖法者,則離聖道;離聖道者,則 離甘露法;離甘露法者,不得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我說彼於 苦不得解脫。若比丘不離四念處者,得不離聖如實法;不離聖如實者,則不離 聖道;不離聖道者,則不離甘露法;不離甘露法者,得脫生、老、病、死、憂、

悲、惱、苦,我說彼人解脫眾苦38

佛陀提出了這四個念處的修行方法,因為人生種種痛苦與煩惱的原因,來自我 們的身與心。因此,佛陀以這四個念處為修行的觀察對象,從身、心的觀察來體會

34 參見《雜阿含經》卷 24,《大藏經》冊 2,頁 171,中 16-21。

35 參見《雜阿含經》卷 24,《大藏經》冊 2,頁 173,中 1-2。

36 楊郁文:《三十七菩提分法及其次第開展與整體運用》,臺北:正聞出版社,2000 年。

37 參見《雜阿含經》卷 19,《大藏經》冊 2,頁 139,上 20-21。

38 參見《雜阿含經》卷 24,《大藏經》冊 2,頁 171,上 16-24。

73

身體、心念在剎那的變化等等,若能夠培養正念,就能明了身、心的一切苦痛根源 所在。可以說,一切諸法在四念處法門都是隨因緣生滅的,人生死是由業惑而起,

乃是由於心的動念而起,而身是心所依靠則產生一切煩惱的根源。故以四念處的觀 察次序,首先觀身,再次觀受、心、法等來培養正念。如此可見,要如何精進的修 學四念處而得到清淨?如經中云:

我於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成此大德大力。何等為四?內身身觀念處繫心住,精 勤方便,正念正知,除世間貪憂。如是外身、內外身,內受、外受、內外受,

內心、外心、內外心,內法、外法、內外法觀念處繫心住,精勤方便,除世間 貪憂。……以淨天眼過天、人眼,見諸眾生,死時、生時,好色、惡色,上色、

下色,善趣、惡趣,隨業受生,皆如實見。此諸眾生身惡行,口、意惡行,誹 謗賢聖,邪見因緣,身壞命終,生地獄中。如是眾生,身善行,口,意善行,

不謗賢聖,正見成就,以是因緣,身壞命終,得生天上。……於四念處修習多 修習,成此大德大力神通,見諸眾生,死時、生時,善趣、惡趣。如是眾生身 惡行,口、意惡行,誹謗賢聖,邪見因緣,生地獄中。如是眾生身善行,口、

意善行,不謗賢聖,正見因緣,身壞命終,得生天上。如是,尊者阿難!我於 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成此大德大力神通39

四念處的觀修次第,先從觀身再依次觀受、心、法,透過身、心的觀照來培養 正念,並且看清了身、口、意三業的任何活動,進一步了解一切萬法都是苦、空、

四念處的觀修次第,先從觀身再依次觀受、心、法,透過身、心的觀照來培養 正念,並且看清了身、口、意三業的任何活動,進一步了解一切萬法都是苦、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