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俄羅斯為樞紐的羅曼蒂克型三角(1993 年~2001 年)

第三章 後冷戰時期俄中印關係發展

第二節 俄羅斯為樞紐的羅曼蒂克型三角(1993 年~2001 年)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6 

第二節 俄羅斯為樞紐的羅曼蒂克型三角(1993 年~2001 年)

一、中印關係:鷹派的反撲

冷戰結束後,中國外交部和新創建的外貿與經濟合作部尤其獲得影響力,在 日益複雜國際環境中,他們成為對外專業知識的主要來源。另一個趨勢是權力下 放,允許各省和主要城市拓展國外業務,促進自身的經濟利益。專業化和權力下 放成為中國外交政策的主要特點決策。同時,北京在1996 年頒布其外交安全政 策「新安全概念」(New Security Concept),強調通過協商、協調與合作(consultation,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n)以求共同安全的必要性。維護主權依然是底線,但要 保持經濟安全的重要性已超過軍事實力。 29

而印度,其實早在1980 年代末,拉吉夫‧甘地首先對外交展開改變,將印 度從不結盟和與莫斯科近乎無效的雙重困境中解放。301991 年經濟危機的衝擊與 蘇聯解體增加了朝向實用主義的需要與國際操作空間,加強了這個國家開放的傾 向。經濟利益已獲得重視,轉為政府的首要利益所在。 在 1997 年,總理古傑拉 爾(Inder Kumar Gujral)強調:「我們的國家正在進行一場經濟政策革命,藉由融入 世界經濟以增長國內經濟活力。」31

在此時期,商業利益開始主宰直接的雙邊關係。中國的崛起和印度的友善姿 態讓外國企業家對兩國市場開始有興趣。 1990 年至 1999 年,雙邊貿易額增加了 十倍。這樣子的政策取向確實也為印度賴來了實際上的利益,1992 年至 1996 年 印度實現經濟年均增長6.2%。1997 年至 2002 年的「九五計劃」期間經濟年均增 長5.5%。321992 年,兩國重新設立在孟買和上海的雙方領事館。1993 年 6 月,

雙方同意開啟一個額外的邊界貿易點。在拉奧政府時期,雙方簽署有關避免雙重        

29Jonathan Holslag, China and India: Prospect for Peace, op.cit., p.48.

30Ibid, p.47.

31Ibid, p.47.

32「印度國家概況」,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印度共和國大使館,

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in.china-embassy.org/chn/gyyd/ydgk/,檢視日期:2012 年 2 月 4 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7 

課稅、銀行關係,以及煤礦業的諒解備忘錄。 1995 年,中國和印度之間的貿易 首次突破1 億美元。高級政治也持續往來, 1993 年,拉奧出訪北京。兩國政府 簽署了一項邊境裁軍以維護和平安寧以及建立信心機制的協議。331996 年中國國 家主席江澤民訪印,雙方共同確立了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建立面向21 世 紀的建設性合作夥伴關係的目標,簽訂了《關於在中印邊境實際控制線地區軍事 領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協定》等一系列文件。34

但是在印度,選舉因素使主要政黨在更加碎裂,人民黨和國大黨為脫穎而 出,雙方皆贊同需要進一步的經濟改革和開放。同樣的他們需要與較小的政黨作 出重大讓步,以形成一個聯合政府。1996 年印度人民黨的競選宣言中,強調一 個強大和繁榮的印度。為贏得大選,其口號明確突顯了「強大」部分,並強調說,

印度為了要成為一個真正的的世界強國,應該擁有核武器。35

而 核 試 這 個 想 法 在 中 國 和 美 國 聯 手 批 准 全 面 禁 止 核 試 驗 條 約

(Comprehensive Test Ban Treaty, CTBT)後,在印度更加被重視。瓦傑帕伊(Atal Bihari Vajpayee)譴責此為「核種族隔離」。據報導,在他上任總理僅 15 天,瓦傑 帕伊便下令,於 1996 年 5 月,籌備新的核爆試驗,但是由於缺乏時間,計劃停 滯不前。這個問題再次在1998 年 3 月的大選再度被提及。在人民黨其宣言中,

強調將積極反對一個核子霸權制度。36

人民黨成功地形成了新內閣後,人民黨下屬媒體,集中火力於核政策,特別 是攻擊中國和美國。爭論中美分別支持巴基斯坦和以色列發展核武,但卻同時禁 止印度發展。在4 月之後,巴基斯坦試射了一枚中程彈道導彈,據稱由中國協助。 5 月11 日和 13 日,在 Pokhran 幾個核裝置被引爆,而這次爆炸直接威脅到中印雙 邊關係。 5 月 18 日,國防部長費爾南德斯(George Fernandes)稱其北方鄰居為「頭 號潛在威脅」,並聲稱「來自中國的潛在威脅大於來自巴基斯坦」。5 月 29 日,

       

33Jonathan Holslag, China and India: Prospect for Peace, op.cit., p.48.

34吳兆禮,「印度的現狀與發展趨勢」,中國南亞網,

http://sasnet.cn/zuixincg/showcontent.asp?id=327,檢視日期:2012 年 1 月 10 日。

35Jonathan Holslag, China and India: Prospect for Peace, op.cit., p.50.

36Ibid., p.5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8 

印度總理瓦傑帕伊也延續此調性:「有一個威脅,是來自中國的主要安全挑戰……

即使到了今天我們處於一個與中國相對友好的關係,但在同一時間,除非我們能 夠證明我們的能力與強大,否則不可能擁有和平。」37

1990 年代後半發生的摩擦加劇,經濟主導建設和建立於軍事實力消極的民 族主義開始拉鋸。在中國,這些緊張情勢使其決定在台灣海峽的兩波導彈測試。

1995 年 5 月北京曾試圖重振非正式交流和軟化其對台北的立場,但李登輝總統 訪問美國卻又促使新的危機。在「官方性質」上,中國將這次訪問認為公然挑釁。

江澤民必須證明他的領導,以抗對其攻擊的媒體宣傳,和好戰派的建議。他下令 一系列軍事演習和對台灣海岸的短程彈道導彈試射,雖然這樣的行為是外交部所 反對的。38

而在印度,五座核子裝置的測試也煽動性十足,1998 年 5 月 11 日至 13 日,

臺海兩岸危機只能間接地激起印度公眾輿論,印度政客直接挑釁中國,公開指明 其為印度主要威脅。印度對中國的躁動開始在1997 年又死灰復燃。國會議員對 中國是否履行先前商定的建立信任措施表示懷疑。反對黨發言人馬爾霍特拉 (Vijay Kumar Malhotra)聲稱,全副武裝的中國軍隊越過邊境在那進行攝影。外長 古傑拉爾則反應,中國入侵印度的邊境是一個「嚴重的問題」。39

印度1998 年大選後,中印關係開始因印度的核試驗的衝擊變質。事實上自 從1974 年測試失敗,政治家們想玩「核試牌」的想法,要麼受到財政拮据的阻 礙,亦或他們不想面對外交後果。那為什麼總理瓦傑帕伊卻肯放行?事實上,在 印度與巴基斯坦起爭端後,發展核武已成為人民黨安全政策的關鍵議題。這象徵 著印度的國力和自豪感,抗拒被其他強國在核能方面歧視。從 20 世紀 90 年代 中期,這方面的意見得到了加強。40

中國的台灣危機與印度的核試事件顯示一些共通之處。首先,江澤民和瓦傑        

37Ibid., p.51.

38Ibid., p.49.

39Ibid., p.49.

40Ibid., p.5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9 

帕伊受到強大的內部壓力。為加強他們的政治立場,瓦傑帕伊尋求團結選民,積 累更多籌碼以談判形成一個新的聯合政府。江澤民則是中國第一個非軍系出身領 導人,需要獲得與軍方的信任,特別是在他宣布計劃推行另一輪的部隊裁減之 後。第二,兩國領導人面臨了一條不歸路。由於先前的政策和言論,征服台灣與 成為核子大國地位成了穩固統治的必要條件。第三,他們都感受到來自外部行為 者的壓力:印度面臨中國與美國支持CTBT,而中國面臨美國挺台灣。最後,中 印兩國領導人決策都面臨重大分歧,雙方都面臨來自於軍方的懷疑,為求軍方以 及政府內強硬派的支持,即使了解此時期穩定中印雙邊關係才有助於國力發展,

但為穩其地位,僅能被動對鷹派作出回應。41

此一時期印度領導者古傑拉爾為印度對外戰略制定者,他是第一個20 世紀 70 年代以來印度外長公開放送呼籲國家關注中國的核活動,以及中國與巴基斯 坦的聯繫。在江澤民訪印時,他宣布「印度建議與中國進行全面的安全對話,而 不是只討論發展合作」,並言,「印度再也不能忽視的他的鄰居全力發展核能。」

古傑拉爾在1997 年成為總理後,他的姿勢變得更加模糊。一方面,他語調變得 溫和。在他的外交清單中,他認為兩個最大的亞洲發展中國家應尋求互利合作:

「我致力於與中國經濟合作,尋求顯著的經濟擴張和多樣化。……通過加強經濟 聯繫,在相互的發展和繁榮,我們需要開創利益。我們確信和平與穩定是可以確 保的。」42然而,與此同時,他透露美國代表考克斯(Robert Cox),他懷疑中國正 在對印度進行夾擊。他具體指出中國核導彈部署在西藏,據稱潛艇在印度洋,緬 甸已成為中國軍隊的據點,以及中國對巴基斯坦的軍事援助等。此為所謂的古傑 拉爾主義,(Gujral Doctrine),玩兩面手法(acquired a Janus-faced aspect)。這一政 策優先考慮在印度的直接外圍,不僅是深化印度經濟一體化的嘗試,但也作為抵 擋中國在該地區影響力的戰略,43因此中印關係變得彼此更加不信任。這樣的情 況要等到從 2000 年 5 月印度總統納拉亞南(Kocheril Raman Narayanan)訪中開        

41Ibid., pp.51-52.

42Ibid., p.50.

43Ibid., p.5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0 

始,雙方才恢復正常的往來。

二、中俄關係:由建設性夥伴轉為戰略夥伴

俄羅斯的「一面倒」向西方的對外政策不久即嘗到苦果:經濟上所採行的「震 盪療法」失敗,所希望得到的西方援助並未如同預期到位,美俄的戰略利益矛盾 加劇,國民生活水準一落千丈,俄羅斯的國際聲望也跟著越形下降。於是「大西 洋主義」的外交政策受到嚴厲抨擊,俄羅斯開始檢討此項政策,主流外交思想轉 移至反對追隨歐美的「現代斯拉夫主義」與以地緣政治為基礎的「新歐亞主義」。

44其中,「新歐亞主義」的抬頭,讓俄羅斯不再以西方的部屬或夥伴自居,而以 其地跨歐亞大陸的優勢,建立其與西方的平等關係的同時,也重視與東方國家發 展友好合作關係。

在1992 年年底,俄羅斯總統葉爾欽前往中國進行訪問,此行為其首次訪問 中國,雙方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相互關係基礎的聯合聲明》,以 之為界定雙邊關係基本架構,中俄彼此「互視為友好國家關係」,將發展善鄰、

友好與互惠合作的新關係。在這次的聲明當中,中俄兩國確定了彼此之間的關 係,藉由此聲明,降低兩國之間在蘇聯解體後的不確定性。在條約中:「互相尊 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等原則及其

友好與互惠合作的新關係。在這次的聲明當中,中俄兩國確定了彼此之間的關 係,藉由此聲明,降低兩國之間在蘇聯解體後的不確定性。在條約中:「互相尊 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等原則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