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朝向三邊家族型三角(2001 年~2011 年)

第三章 後冷戰時期俄中印關係發展

第三節 朝向三邊家族型三角(2001 年~2011 年)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9 

第三節 朝向三邊家族型三角(2001 年~2011 年)

進入21世紀後,國際情勢又有新的轉變,2001年1月20日,美國總統小布希 (George W. Bush)上任,一改前任總統柯林頓「新干涉主義」的對外政策方針,

其共和黨並對柯林頓的多邊主義不滿,認為實行多邊主義的結果會損害美國國家 利益。69在實際行為上,小布希拒絕京都議定書、也否定限制生化武器公約修正 案、聲言不惜撕毀維持戰略穩定的美、蘇「ABM反飛彈條約」、反對聯合國輕武 器銷售限制協定、拒絕批准「全面核子禁試條約」、拒絕接受地雷公約、反對設 立國際刑事法庭、反對OECD國家通過的洗錢防制協定,以及拒付聯合國會費70等 事件,再再顯示出其對外政策所秉持的「單邊主義」。也在以巴問題、北韓問題、

以及北愛爾蘭問題顯示出其「非干涉主義」。

此時,美國感到中國所帶來的威脅更甚以往,2001 年4月1 日的「中美軍機 擦撞事件」美國軍機EP-3E與中國大陸軍機撞擊以及飛行員遭拘禁,為新政府就 任後的第一個國際衝突,雖然小布希並未提高衝突的程度。但在4 月底,小布希 打破美國慣例宣布出售8艘柴油潛艦給台灣。除了宣布對台軍售,小布希在接受 美國廣播公司(American Broadcasting Company)的「早安,美國」電視專訪時,

當記者問到美國是否有義務保護台灣?小布希總統表示美國「將竭盡全力協防台 灣自保(Whatever it took to help Taiwan defend itself. )。」71此話一出造成相當大的 震撼,一反過往不論是民主黨或是共和黨的總統都會以「戰略性模糊」來避免衝 突升高。在911事件發生後,更加加深了美國的單邊主義,甚而更進一步昇華成 為「進攻型現實主義」。

       

69張立平,「後冷戰時期美國的保守主義思潮」,出於任曉、沈丁立主編,保守主義理念與美國 的外交政策 (上海:上海三聯書局,2003 年),頁153-154。

70徐瑾,「美國柔性國力的威脅」,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NS/090/NS-C-090-177.htm,檢視日期 2012 年 2 月 2 日。

71Michael D. Swaine, “Trouble in Taiwan,” Foreign Affair,

http://www.foreignaffairs.com/articles/59708/michael-d-swaine/trouble-in-taiwan, accessed 2012.2.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0 

俄羅斯方面,1999年年底,俄美兩國在反導條約、軍控、建立國際新秩序、

地區熱點及雙邊關係等議題上,矛盾日益加深,摩擦碰撞不斷。1999年3月,以 美國為首的北約對於科索沃問題,繞開了聯合國安理會發動對南斯拉夫的戰爭,

悍然展開對南斯拉夫的空襲,更使兩國關係降至冷戰以來的最低點。此時北約的 東部邊界將延伸到俄羅斯的家門口,對俄羅斯的國家安全構成了直接而迫切的威 脅。同年4月25日,北約在華盛頓舉行首腦會議,慶祝成立50周年,並通過了新 的「北約聯盟戰略概念」。「北約聯盟戰略概念」的提出有兩個重大的意義:北 約所關切的安全範圍不限北約成員國的領域;北約的行動不受聯合國約束。使得 俄羅斯對美國出現疑懼。

而印度,冷戰時期,由於印度一直奉行追隨蘇聯的對外政策,而美國將巴基 斯坦作為前哨國家來對抗蘇聯,再加上美印兩國的政治形態和文化差異,使得冷 戰期間的美印關係難以突破,呈現一種邊緣狀態,處於接近與疏遠的敏感變化。

冷戰後,美國為填補蘇聯解體後南亞地區形成的政治真空,竭力同南亞地區進行 政治合作,實行軍事滲透和民主擴展戰略。同時,出於反恐需要,美國一直在拉 攏巴基斯坦、印度等南亞國家進行軍事合作。作為南亞地區最有影響的大國,印 度也欲借助美國勢力擴大自身的國際影響力,實現「入常」目標,努力成為世界 體系中新的一極。為達到雙方相近的地緣戰略目標和國家利益,美印在冷戰後進 行了戰略調整,實現了歷史性的關係轉向。72

一、中印關係:改善與深化合作

在快進入21 世紀時,中印關係出現了轉機。1999 年 6 月,印度外長賈斯旺 特‧辛格(Jaswant Singh)訪中,一改國防部長費爾南德斯(George Fernandes)的威 脅論調,聲明印度政府不認為中國對其構成威脅,發展與中國的睦鄰友好關係是

       

72「冷戰後美印關係轉向分析」,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

http://www.idcpc.org.cn/globalview/sjzh/1010.htm,檢視日期 2012 年 2 月 10 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1 

印度政府的基本政策。73在2000 年時兩國藉著中印建交 50 周年,互致賀電並強 調「睦鄰友好是兩國關係的主流」。

在二十世紀的最後幾年中,經濟成長已成了刺激中印兩國和解的關鍵。中央 政府更是精心培育互惠互利的想法。在新世紀之初,這種動力成為自我維持其他 積極推動國家和非國家行為體的關係。鑑於主要經濟合作已經由政治精英推動,

進入新一世紀後,兩國關係現在已經開始分支到其他級別。大公司在20 世紀 80 年代和90 年代被保護的經濟環境已日趨成熟,尤其是旨在擴大他們的商業活動 超越了邊境的限制。在十多年前建立的中印論壇現已更加開放與具有整合性。另 一個驅動力來自地方當局,特別是在邊境省份,人民希望解放遠程經濟,甚至連 當地軍隊也開始從事修補雙邊關係。安全問題和邊界問題重要性下降,雙邊關係 焦點轉移到公共和外交領域。在雙方的官方對話與有影響力的公司,邊界與各項 障礙反而成為深化雙方互動的空間。冷戰結束後十多年來的合作鋪平了雙方發展 的道路,深化兩國合作的想法。1999 年的選舉後,加強了人民黨的領導地位,

印度政府發起了一場魅力攻勢,以修改其90 年代末的進攻態勢。進入 20 世紀後,

2000 年至 2005 年期間,雙方高層互訪遽升。新的人民黨政府上台僅四個月後,

商業和工業部長馬藍(Murasoli Maran)前往中國學習中國的經濟特區(Special Economic Zone, SEZ)。他自己提到對此行大開眼界:「研究這些特殊經濟區的成 功後,我已決定在我國建立類似的經濟特區。經濟特區在印度是一個新的想法,

我決定仿照中國。」74

瓦傑帕伊領導的人民黨主政時,在實施大國戰略的過程中,把躋身擁核強權 作為邁向世界大國的重要條件,視中國為印度的競爭對手與追趕對象,對中國具 有較強的戒備心理與防範意識。但實施此種對外政策使印度在外交上陷入孤立,

2001 年所發生的的 911 事件,美國在地緣上須要巴基斯坦的合作,南亞政策向 巴傾斜,失去美國後援,迫使瓦傑帕伊必須採更為現實的外交政策,尋求改善與        

73衛靈,冷戰後中印關係研究,前引書,頁101。

74Jonathan Holslag, China and India: Prospect for Peace, op.cit., p.55.

各國關係,加強與鄰國合作。752000 年五月,印度總統納拉亞南(Kocheril Raman Narayanan)訪中就未來兩國關係發展提出增加人員往來、擴大經貿合作、加強國 際事務協調與配合、求同存異等四點意見。76 2002 年 1 月中國總理朱鎔基訪印,

簽署了在旅遊、和平利用外太空、水利、人才交流、科技和植物檢疫合作等6 個 方面的協議。77

2003年瓦傑帕伊訪中,此為1993年拉奧訪中之後,10年來印度總理訪中之首 舉。此行兩國簽署了《中印關係原則和全面合作宣言》,以及科技、海洋、司法、

文化等領域的11個文件。78在這次訪問期間簽署的《聯合聲明》表示認為,中國 沒有對印度構成威脅。為了已持續了二十五年的邊境談判,這兩個國家任命特別 代表,加上總理首席秘書,成為印度政治級別的談判者,取代了聯合工作小組 (Joint Working Group, JWG)。中印已經召開了幾輪在特別代表級別的邊界爭端會 談。印度也承認中國對西藏的主權,並承諾不容許在印度的「反中國」政治活動。

另一方面,中國以邊界同意打開一個貿易點的方式,承認印度1975年所併入的錫 金(Sikkim)。79雖然瓦傑帕伊在2004年選舉中敗北,但中印關係正常化的大門已 開,上任的莫曼漢‧辛格(Manmohan Singh)保持了前任全方位外交政策的延續 性,未因政黨輪替而產生根本性變化,而且在對華關係的力度上明顯加大。80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2/new/feb/10/today-int5.htm,檢視日期 2011 年 12 月 1 日。

77楊文武,「中印合作發展新論」,南亞研究,第1 期 (2006 年),頁 53。

78衛靈,冷戰後中印關係研究,前引書,頁103。

79Harsh V. Pant, “The Russia-China-India Strategic Triangle, ” in Contemporary Debate in Indian Foreign and Security Policy: India Negotiates Its Right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New York:

Palgrave McMillian, 2008 ), p.49.

80衛靈,冷戰後中印關係研究,前引書,頁105。

81鄧紅英,「中印建立信任措施的回顧與反思」,南亞研究季刊,前引文,頁1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3 

Mukherjee)訪中期間,兩國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印度共和國防務領域加強 交流與合作的諒解備忘錄》,中印軍隊在訓練、演習方面的接觸開始制度化,印 度還罕見地購買中國30架L15 教練機。82 2005 年12 月「中印友誼- 2005」聯合 演習,是中國海軍第二次與印度海軍舉行非傳統安全領域演習。83在往後中印雙 方關係更不只侷限於政經領域,更擴展至社會文化等更廣的層面,2006年和2007 年分別推出中印友好年和中印旅遊友好年。中印雙方也在多邊合作機制中的接 觸、交流與合作越來越多。近年來,在WTO 和《曼谷協定》的框架下,以及在 中印緬孟等區域經濟合作組織中,中印雙方相互接觸、交流的機會增多,從而在 很大程度上推動了雙邊合作,促進了雙邊經貿關係的發展。84

印度工商界對中國的熱情日益劇增。中國經濟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開始讓 越來越多的印度工商業家對中國刮目相看,到中國投資和工作的印度人越來越 多。印度最大的工業聯合商會「印度工業聯合會」經過多年醞釀,把東亞辦事處 位址選定在上海,統管和促進聯合會對中國、日本、韓國的貿易。許多印度軟體 公司相繼進入中國,設立分支機搆。印度排名前四位的軟體生產商和出口商,在 上海設立了辦事處和研發中心。印度 IT 公司和一些教育培訓機構,在中國開設 培訓機構,與中國的一些大學進行合作,培訓中國的 IT 專業人員。隨著來華投 資和工作的印度人的急劇增加,印度餐館和食品也紛紛進入中國。中印兩國的商

印度工商界對中國的熱情日益劇增。中國經濟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開始讓 越來越多的印度工商業家對中國刮目相看,到中國投資和工作的印度人越來越 多。印度最大的工業聯合商會「印度工業聯合會」經過多年醞釀,把東亞辦事處 位址選定在上海,統管和促進聯合會對中國、日本、韓國的貿易。許多印度軟體 公司相繼進入中國,設立分支機搆。印度排名前四位的軟體生產商和出口商,在 上海設立了辦事處和研發中心。印度 IT 公司和一些教育培訓機構,在中國開設 培訓機構,與中國的一些大學進行合作,培訓中國的 IT 專業人員。隨著來華投 資和工作的印度人的急劇增加,印度餐館和食品也紛紛進入中國。中印兩國的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