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2 

第五章 結論

本論文研究目的在於藉由戰略三角理論為途徑,探討俄中印三國關係的發 展。為凸顯冷戰前後兩時期,三國關係迥然不同的發展取向,論文中以 1991 年 蘇聯解體、東西方陣營冷戰結束為界,分成兩個章節探討三國關係的歷史演變過 程,以戰略三角理論的角度,剖析三方在各時期於理論上的角色定位,進而觀察 這層角色關係,如何影響三國對外政策的制定。最後觀察三國之間的互動,對國 際情勢、美國戰略以及戰略三角理論的影響。

經過史實文獻的整理、加之與戰略三角理論對比最後分析,本論文的研究得 到四個具體的結論:

一、冷戰時期,蘇中印三國的互動模式,確實符合傳統戰略三角理論之假設。三 國皆清楚地認知到三邊關係是彼此互相影響的,以追求國家利益最大化的行 為者,在三方賽局中競爭。在兩兩雙邊安全、經濟、意識形態上相互造成的

「內在因素」產生的關係之下,與第三者合縱連橫產生「沿伸因素」,在三 角關係中取得於己最有利的地位。三角關係中,內在因素與延伸因素共同作 用,決定彼此之敵對與友好。在可能的情況下,互動規則皆以爭取己方角色 地位之提升為務。三國冷戰時之互動,形成四個時期的戰略三角特色。冷戰 結束前夕,在蘇聯戈巴契夫上台後,「新思維」政策的推行下,走向三邊家 族型的三角關係。

二、由於蘇聯的瓦解,後冷戰時期國際體系從兩極體系走向美國獨霸的情形。

此時的三國關係發展,依三國互動型態產生三個不同特色的時期。俄中印三 國的互動模式,於此之後漸能拋開兩極體系對抗所形成的枷鎖,從過去蘇印 對抗美中巴聯盟的情勢走出。在美國獨霸的國際體系,尤其九一一事件後,

其對外政策取向「單邊主義」日益明顯;俄中印三國除了短期中印兩國國內 鷹派崛起導致的齟齬之外,三國已體會到和平發展、共存共榮的重要性。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3 

國以和平競爭取代正面衝突。在不發展成為軍事聯盟的前提下,找到政治上 追求「國家主權至上」與以「多邊主義協商」的國際政治形式為目標,形成 共同合作的利基。在戰略三角理論來看,三國的確如包宗和所言,所追求之 國家利益,已從個體論觀察的各自角色地位的提升,轉為總體論之追求體系 之穩定,所帶來的更大利益。在兩兩雙方之間與三方甚至多方的互動與實踐 下,走向和平競爭與合作的道路。

三、三國在後冷戰和平競爭的模式,在亞洲區域,尤其是中亞,造成巨大的影響,

形塑目前中亞的發展動力與區域特色。而三國國力崛起、與加強三方彼此關 係的態勢,更是造成目前國際體系單一霸權的美國,欲維持其超強地位之目 的下,所不可忽視的一股勢力。進而使美國產生「戰略東移」,並拉攏過去 冷戰時強烈親蘇的印度,以此做為增強其亞洲戰略影響力的手段之一。因此 也使過去受蘇印聯盟所遮蔽的美印關係浮上檯面,美中印或美俄印三角成為 在未來研究此區國際關係不可忽視的面向。

四、俄中印三國的經驗實證,驗證了傳統戰略三角理論有其解釋力。但在各國與 區域的差異性下,戰略三角理論也必須因應時間的轉變與地域的不同而有所 調整。俄中印三角雖與美中台三角皆在後冷戰時期,走向「三邊家族型」三 角,但本質卻有所不同。美中台三角在後冷戰時期,脫離大戰略三角的制約,

走向「區域政治化」,兩岸關係在三角關係中,扮演著更為重要的面向;而 反觀俄中印三角,卻是更加走向「國際政治化」,三國之對外戰略受美國單 一霸權的國際體系影響更深,也在此找到三方的共識、合作的基礎。

傳統戰略三角理論以現實主義為典範,以「他者之失為我方之得」之思維脈 絡演繹為三方賽局的理論架構。在無政府狀態的國際體系中,成為分析三國的經 典模型。俄中印三國的互動實證中,除了 1950 年代末期時,中國因其內在因素 的限制,無法致力於角色地位的提升;以及後冷戰初期,俄羅斯受「大西洋主義」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4 

思維的影響,並未追求三角關係中的利益之外,三方行為者確實依循著理論假 設,追求各自角色地位的提升。從 1949 年因蘇中聯盟與中印第三世界夥伴合作 關係,所形成的以中國為樞紐的「羅曼蒂克型三角」,在中國與蘇印雙反後,蘇 印便漸走向合作,甚至形成聯盟以提升各自戰略地位,形成了中國為孤雛的「婚 姻型三角」。進入 1970 年代中期,兩極體系逐漸走向鬆散,降低了三國之間的對 抗氣氛,提供走向合作的環境。中印以此為契機,致力於修補雙方關係,以提升 角色地位;此時蘇聯亦欲與中為善,無奈雙邊關係中「三大障礙」仍無解,造成 雙方關係提升的絆腳石,但也因此使印度成為三方關係的樞紐,使 1970 年代中 期~1980 年代中期將近十年間,成為「羅曼蒂克型」三角關係。至 1985 年,蘇 聯戈巴契夫上台,推行「新思維政策」,並逐漸對「三大障礙」讓步,讓三國關 係有機會走向短暫的「三邊家族型三角」。

1991 年,蘇聯解體導致長達半世紀的冷戰結束,蘇聯繼承者俄羅斯短暫因

「一面倒」向歐美之對外政策而放棄其亞洲戰略,使三國之間無法形成理論之延 伸關係。但在俄羅斯一頭熱投入歐美懷抱的同時,卻未得到相應的回饋,使其重 拾亞洲戰略,致力於修補對中與對印之關係,加之此時中印國內鷹派崛起,兩國 關係發生衝突,讓俄羅斯站上三邊關係中的樞紐地位,於此時期形成「羅曼蒂克 型」三角關係。在進入 21 世紀後,因美國九一一事件所引發的反恐戰爭,甚至 是小布希政府於各國際場合所展現出的單邊主義行為,讓皆主張國際秩序多邊化 的俄中印三國,找到合作的利基,使三國互動至今持續朝向「三邊家族型」三角 邁進。

檢視冷戰與後冷戰時期的俄中印三邊關係,受到國際大環境,亦即「美中俄 大三角」影響深遠。除了 1991~1993 這段期間之外,俄羅斯一直與美國保持著敵 對或者至少是競爭的態勢,此為俄羅斯國際大戰略中的基調;以此國家利益,在 俄中印小三角中,在雙邊互動的結果下,尋求聯盟與合作的對象。

中國在冷戰前期,亦為其建國之始,追求政權之穩定為首要任務,因國共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5 

戰而與美國衝突,進而形成與蘇聯以相同意識形態結合的聯盟。邊界議題在中國 建國之初時顯得十分重要,為此與印度發生衝突,甚至螺旋上升為戰爭。進入 1970 年代,中美關係走入正常化,中國亦取代蔣介石政府進入聯合國,不再以 鞏固政權為首要目標,也不再以輸出革命為手段,經濟、民生等重要性與日俱增。

加上美蘇低盪,使蘇印聯盟強度漸減,進而提供中國與印度關係步入正常化的環 境,彼此逐漸加強建立信心措施,進而推廣至各領域的合作。

身為國力最弱一方的印度,依循著本身戰略利益的需求,則在三國中扮演著 較為「中立」的一個利益追求者的角色。尼赫魯時期,即宣布印度「不結盟主義」

之傾向。雖然身為資本主義陣營,但歐美所願意提供的利益不符自身需求,加上 基於地緣上的考量,選擇站在蘇聯這一方。在與中關係破裂以及接下來的中蘇衝 突,依「敵人的敵人是朋友」之戰略三角延伸因素,蘇印雙方更是進入實質的聯 盟關係。在進入後冷戰時期,少了美中親善的外在因素,雖然俄印合作強度略亞 於過往,但印度卻也因此更能走出自己外交上多方發展的道路:持續與俄合作、

與中增強發展、與美國之關係也持加強,甚至與東南亞國協也有經貿等各方面的 合作。在國力蒸蒸日上的今日,印度於亞洲區域所發展出來的影響力不可小覷。

綜觀俄中印三國六十餘年來的發展,恰好也體現了冷戰與後冷戰時期各國國 際關係的發展傾向。國力強弱並不保證能夠在三角關係中優勢地位的競奪,產生 決定性的因素;許多時候依然取決於國家本身是否受限於大至意識形態、聯盟關 係等因素,小至某項國家特定利益或領導人自身利益的追求的制約,這也是為何 戰略三角理論的假設設計以「內在因素」與「延伸因素」同時作用在三角關係中。

合縱連橫的平衡手段利用得宜,加上國際環境的配合,也能如印度曾以國力最小 之姿,得到三角關係中樞紐的地位。

目前俄羅斯、中國、印度三國的在軍事、經濟等領域的國力與日俱增,使得 三國亟欲提升其國際地位的企圖日愈明顯,追求在國際場合上更大的話語權,是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6 

三國共同的目標,因此在未來三國必定持續對國際政治造成更深遠的影響。本論 文研究至此,但俄中印三國關係的發展仍是動態的「進行式」,在未來依然持續 互動、持續對各區域與各領域做出影響,後續發展仍值得關注。

因本文研究設計之限制,未能深入探討目前已欣欣向榮發展的美印關係此一 面向。未來對俄羅斯、中國、印度或亞洲區域各國之戰略關係或戰略三角理論之 延伸研究,可朝美俄印或美中印三角嘗試。甚至與印度為鄰之巴基斯坦、東南亞 國協或與俄中印三國交壤之中亞區域各國,事實上在戰略上亦有其緊密性,皆為

因本文研究設計之限制,未能深入探討目前已欣欣向榮發展的美印關係此一 面向。未來對俄羅斯、中國、印度或亞洲區域各國之戰略關係或戰略三角理論之 延伸研究,可朝美俄印或美中印三角嘗試。甚至與印度為鄰之巴基斯坦、東南亞 國協或與俄中印三國交壤之中亞區域各國,事實上在戰略上亦有其緊密性,皆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