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以戰略三角理論檢視俄羅斯、中國、印度三邊關係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以戰略三角理論檢視俄羅斯、中國、印度三邊關係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6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 立 政 治 大 學 俄 羅 斯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指導教授:林永芳 博士.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以戰略三角理論檢視俄羅斯、. ‧. 中國、印度三邊關係. sit. y. Nat. n. er. io. Russia-China-India Trilateral Relationship: A Strategic Triangle Approach a v. i l C n hengchi U. 研究生:洪于勝 撰 中華民國 101 年 2 月    .

(2) 摘要   近年來,俄羅斯、中國、印度三國經濟發展迅速,國力蒸蒸日上。俄中印三 國因地緣因素,自冷戰時期彼此之對外戰略便相互影響。到了後冷戰時期,國際 體系轉變成由美國所引領之「一超多強」體系,三國更找到共同合作的利基,促 成三國之間的合作。在冷戰與後冷戰兩段時期,三國關係的發展,呈現不同的風 貌。  從國際關係現實主義來看,國家作為理性的行為者,追求國家相對利益為決. 治 政 大 明在冷戰時期發展成的戰略三角理論,成為探討三國關係之經典。台灣學者包宗 立 定國家行為的基本因素,而此行為為一場零和賽局。以此為脈絡,美國學者羅德. 和更觀察到,後冷戰時期的國家,因國際體系的改變,戰略三角理論由傳統的「個. ‧ 國. 學. 體論」走向「總體論」的取向。本文試圖以戰略三角理論為途徑,探討冷戰與後. ‧. 冷戰兩段時期,俄中印三國關係之演變。 . y. Nat. 首先,本文探討從二戰結束、冷戰開始以來,俄中印三國在兩極體系下的互. er. io. sit. 動模式;其次探討後冷戰時期的關係演變。再整理出後冷戰三國關係的發展,對 國際情勢、美國對外戰略的影響。最後由三國之間互動的實例,對戰略三角理論. n. al. 作出反饋。   . Ch. engchi.           關鍵字:俄羅斯、中國、印度、戰略三角 . I   . i n U. v.

(3)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economic growth in Russia, China and India soars rapidly and their national strength does, too. Due to the geopolitical factors, these three nations affected each other in strategies during the cold war. After the cold war,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changed into a US-lead “uni-multi-polar system.” Russia, China and India found the common niche which promoted their cooperation. In the two periods of cold war and post-cold war,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se three countries. 政 治 大 From the point of view 立in realism, the nations as rational actors pursue relative. displayed great differences.. ‧ 國. 學. national interests as their goals which turn into a zero-sum game. Lowell Dittmer developed this idea into the “Strategic Triangle Theory” to discuss trilateral. ‧. relationship among nations in cold war. Tzong-Ho Bau argued that the nations in. sit. y. Nat. post-cold war pursue common national interests as a methodological holism which is. n. al. er. io. different from the methodological individualism in the cold war. Through strategic. i n U. v. triangle approach, this thesis trie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Russia, China and India.. Ch. engchi. First, the thesis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Russia, China and India during the cold war and then the period after the cold war. Second, the thesis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which Russia, China and India make on international circumstances and US strategies. Finally, by a review from Russia-China-India trilateral relationship, the thesis gives a feedback to the strategic triangle theory.. Keywords: Russia, China, India, Strategic Triangle II   .

(4)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研究途徑與方法...........................................6 研究範圍與限制..........................................13 文獻述評................................................15 章節安排................................................22. 第二章 冷戰時期俄中印關係演變............................23 中國為樞紐的羅曼蒂克型三角(1949 年~1958 年)...........24 中國為孤雛的婚姻型三角(1958 年~1976 年)...............31 印度為樞紐的羅曼蒂克型三角(1976 年~1985 年)...........49 朝向三邊家族型三角(1985 年~1991 年)...................57 小結....................................................64.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三邊關係低潮期(1991 年~1993 年)......................69 俄羅斯為樞紐的羅曼蒂克型三角(1993 年~2001 年)........76 朝向三邊家族型三角(2001 年~2011 年)..................89 小結..................................................108. n. al. er. io. sit. y. Nat.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 第三章 後冷戰時期俄中印關係發展.........................67. Ch. hi. en. i n U. v. c g.............................110 第四章 俄中印三邊關係的影響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對國際情勢的影響......................................110 對美國戰略的影響......................................123 對戰略三角理論的影響..................................134 小結..................................................140. 第五章 結論..................................................142  . 參考文獻......................................................147   III   .

(5) 圖目錄 圖 1-1 圖 1-2 圖 2-1 圖 2-2 圖 2-3 圖 2-4 圖 3-1 圖 3-2. Lowell Dittmer 戰略三角模型..................................8 戰略三角角色與類型變化通則..................................10 1949 年~1958 年美中蘇大戰略三角與蘇印中小戰略三角示意圖......30 1958 年~1976 年美中蘇大戰略三角與蘇印中小戰略三角示意圖......48 1976 年~1985 年美中蘇大戰略三角與蘇印中小戰略三角示意圖......56 1985 年~1991 年美中蘇大戰略三角與蘇印中小戰略三角示意圖......63 1993 年~2001 年美中俄大戰略三角與俄中印小戰略三角示意圖......88 2001 年~2011 年美中俄大戰略三角與俄中印小戰略三角示意圖.....107. 學. 表目錄. ‧ 國. 立. 政 治 大. n. al. er. io. sit. y. Nat.      . ‧. 表 1-1 各類型戰略三角角色之偏好順序與效益得分......................10 表 1-2 各類型戰略三角穩定度順位....................................11. Ch. engchi. IV   . i n U. v.

(6)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1991 年蘇聯解體導致冷戰結束後,國際體系轉瞬由美蘇兩強爭霸,轉變成 由美國獨領風騷,杭亭頓(Samuel P. Huntington)所言之「單極為主的多元體系」 (uni-multi-polar system)。國際秩序不論經濟或政治領域,幾乎由美國以及其歐洲 夥伴所把持,舉凡波灣戰爭、伊拉克戰爭等,無不以貫徹美國利益為前提,世界. 政 治 大. 局勢如同以美國為中心,繞著美國公轉的太陽系一般。. 立. 直到二十年後的今天,世界秩序已產生了很大的轉變。2003 年,美國高盛. ‧ 國. 學. 公司(The Goldman Sachs Group, Inc.)首席經濟師歐尼爾(Jim O'Neil)在題為《與金 磚四國一起夢想》(Dreaming with BRICs: The Path to 2050)這份研究報告中預測,. ‧. 到 2050 年世界經濟格局將重新洗牌,「金磚四國」─ 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 y. Nat. sit. 國將超越包括英國、法國、義大利、德國在內的西方已開發國家,與美國、日本. n. al. er. io. 一起躋身全球新的六大經濟體。高盛提出這份報告後,俄羅斯、中國、印度和巴. i n U. v. 西作為新興市場國家的火車頭,受到了全球各地廣泛關注。1上述這四個國家中,. Ch. engchi. 俄羅斯、中國與印度三國因同處於歐亞大陸,不論就地緣上或歷史上來看,對彼 此相互影響更為深遠,而隨著經濟的起飛,此三國亦逐漸不滿於現狀的國際地 位,紛紛藉由各種方式提升本國的戰略地位,以增進本國利益。 自從冷戰結束以來,俄羅斯繼承了原蘇聯所有的國際義務與權利。由泱泱大 國轉變為一個必須面對社會主義陣營崩潰瓦解、國內經濟百業蕭條、問題叢生的 國家,必須面對國內政治、經濟、甚至連帶著外交政策的轉型。其對外政策經歷 了一面倒親西方之政策、雙頭鷹政策、以及近期的務實政策等。普丁(Vladimir.                                                         1. Jim O'Neil, “Dreaming with BRICs: The Path to 2050,” http://www2.goldmansachs.com/ceoconfidential/CEO-2003-12.pdf, accessed 2011.7.30. 1 .

(7) Putin) 2000 年上任後,在其領導下社會、經濟經歷了一連串的改革,到目前為止 俄羅斯可謂已從谷底爬升,與中國和印度同為不可小覷的區域強權。 而中國作為五個擁有否決權的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之一,一直以來在世界舞台 上扮演著重要角色。萬隆會議之後,中國在第三世界便處於無可取代的領導位 置。為展現其大國之姿,更於2008年主辦北京的奧運以及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 近年來,號稱「世界工廠」的中國在全球政治、經濟、軍事及科技各方面勢力增 長已是全球有目共睹,成為國際事務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而中共主導成立「上 海合作組織」、積極參與「六方會談」等舉動,可見其亟欲提升國際地位的企圖,. 治 政 大 身為金磚四國之一的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體制國家。以其人口之眾、多 立. 一時之間中國威脅論在全球甚囂塵上。. 樣的資源與豐富的高科技人才,綜合國力急速上升可見一般。印度爭取於聯合國. ‧ 國. 學. 「入常」之舉更充分展現其於國際舞台嶄露頭角的企圖。冷戰時期,印度曾通過. ‧. 一項外交政策,不與任何大國集團結盟,卻與蘇聯發展密切關係,並得到廣泛的. y. Nat. 軍事支持。這個情況卻因蘇聯解體而出現了明顯的改變。而印度從 1991 年拉奧. 是印度的世界觀戰略的一個轉移,值得觀注。. al. er. io. sit. (Pamulaparthi Venkata Narasimha Rao)內閣時期開始的東望政策(Look East policy). n. v i n 綜觀俄中印三國,戮力發展經濟,綜合國力也跟著水漲船高,未來政經潛力 Ch engchi U. 不容忽視。而歷史上,這三國一直以來彼此之間互相影響,互動頻繁。俄中兩國. 擁有綿長的國境交界,民國初年便有國共之間的合作,又曾為共產主義的兄弟盟 邦,雖然兩國關係在 1960 年代一度趨於惡化而中止,但近年來兩國穩健的發展 使其關係更發緊密。俄印兩國雖無接壤,但在冷戰時期即為傳統盟邦,冷戰結束 後,兩國關係雖因俄羅斯所奉行的「一面倒」親歐美政策,一度趨於冷淡,但隨 著俄羅斯前述政策失敗,轉向重視東方的「雙頭鷹」政策,印度在俄羅斯外交政 策中已重拾過往地位,這點可從近年來俄對印軍售絡繹不絕見出端倪。而自 2003 年來多次舉行的俄印軍演,也顯現出兩國戰略上的合作。相對而言,中印雙方是 這三角關係中最有爭議的一邊,雖然近年來雙方不斷做出破冰之舉,但冷戰時期 2 .

(8) 兩國曾為邊界問題而大動干戈的陰霾從未消散。中、印未來關係是否真如檯面上 所展現走向親善,耐人尋味。現下核武、邊界、西藏以及對巴基斯坦關係等問題 尚未全面解決,更使得此雙邊關係顯現出多面性與複雜性。 觀諸歷史,崛起中的強國對國際體系中權力的分配勢必產生重大影響。19 世紀的普魯士崛起,就打破了當時國際權力結構;而同一世紀末,明治維新後的 日本,也讓東亞區域秩序大洗牌,新興勢力崛起過程中所引發的效應值得借鏡。 俄、中、印三國經濟實力上的崛起已是有目共睹,彼此的戰略密切性強,三角關 係的其中兩方一舉一動,表面上不受影響的第三方,也受著某種程度的衝擊,此. 政 治 大. 點從屢次俄印聯合軍演,部分戰略專家指其有意針對中國,可見三方關係有其敏 2. 感度,相互牽連。. 立. 而提到三國之間的互動,美國學者羅德明(Lowell Dittmer)所歸納出的「戰略. ‧ 國. 學. 三角理論」一直以來為探討三國戰略關係的學者們奉為圭臬。俄羅斯、中國、印. ‧. 度三國因地緣、歷史等因素,戰略上的緊密關係不言可喻,以此理論探討三國互. y. Nat. 動自然也有其適用性。但戰略三角理論原本是探討冷戰時期的三邊關係,到了後. er. io. sit. 冷戰時期,國際體系改變,原本適用於美蘇兩極體系的理論,在全球化的時代與 一超多強的國際體系下,是否適用啟人疑竇。台灣學者初國華、張昌吉就提出國. al. n. v i n 家權力不對等影響連結強度或互動方式、後冷戰時期敵友難辨、權力大小對互動 Ch engchi U 帶來不等值效益、雙方友善與敵對態度不一致等問題質疑後冷戰時期,戰略三角. 模型的適用性。3國內學者包宗和針對後冷戰時期美中台的互動,對原本的戰略 三角模型提出了修正,認為冷戰時期因其兩極體系而使體系內的行為者,為追求 其最大利益而在三邊關係內尋求最佳位置,但卻造成體系的不確定性,此為戰略 三角的個體論觀點;而在後冷戰時期,進入全球化時代的今天,國際體系中的成 員互賴程度更深,因此使得三角模型中成員願意考慮對自己而言並非利益最大的                                                         2. 柳玉鵬、魏雲峰,「俄印在中印邊境敏感區演習,俄否認針對中國」 ,人民網, http://military.people.com.cn/BIG5/42969/58518/12987026.html,檢視日期:2011 年 7 月 19 日。 3 初國華、張昌吉, 「戰略三角理論與台灣的三角政治」 ,問題與研究,第 49 卷第 1 期 (2008 年), 頁 92-94。 3 .

(9) 朋友角色,但卻維持住整體穩定度最高的三邊家庭模型,如此更加符合國家利益 的延續性與持久性,形成後冷戰時期觀察三國戰略互動的總體論觀點。4 在冷戰時期,俄中印三國的互動因其內在因素、各方依所追求的國家相對利 益,決定相互與另兩方之友善與敵對關係,甚至結盟與否。而這兩兩關係,並不 只單純因彼此相互之利益所決定,舉凡如從 1960 年代末期珍寶島事件之後,俄 中關係陷入惡化,中印關係也因邊界問題而大動干戈,在「敵人的敵人是我的朋 友」戰略三角理論原則下,俄羅斯便加強與印度關係發展之力道。顯示出雙方關 係一定程度上,受到第三方的影響。. 治 政 大 俄羅斯總理的普里馬可夫(Yevgeny M. Primakov)訪印,並提出俄中印三國就地緣 立 俄、中、印三國在後冷戰時期卻逐漸走向合作的道路。1998 年 12 月,時任. 戰略上的利益組成同盟的構想。他公開表示「全世界有許多問題取決於印度、中. ‧ 國. 學. 國和俄羅斯的態度。」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所長季塔年科(Mikhail L.. ‧. Titarenko)也曾多次提到,三國若單獨和美國打交道是得不到平等待遇的,如果. y. Nat. 聯合起來就能形成堅強陣營,引起美國重視。5有哪些因素讓俄羅斯促進三方合. er. io. sit. 作、放棄三角關係中樞紐角色的地位?進入後冷戰時期國際關係中相對利益與絕 對利益,是否真如包宗和所言,難以分清甚至相互交融?俄羅斯、印度、中國自. al. n. v i n 2002 年開始並持續至今的聯合外長會晤,是否在外交、安全或其他領域等議題 Ch engchi U 上達成何種共識?是否能走向戰略三角理論三邊家庭結構?俄羅斯、中國、印度 各自國力崛起之際,在磋商合作同時,如何避免歷史遺緒所產生的爭端?. 俄中印三國就人口與資源而言,不僅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大國,目前也是經 濟發展最快的國家。三者之間任何形式的關係發展必然引起全球注目。本文試圖 探討俄中印三國在冷戰時期與冷戰結束後至今,三國關係發展模式的不同。尤其 於外交戰略領域,尋找合作上的導因為何?又有何制約因素?再以 Dittmer 所提 出的戰略三角理論檢視這三國角色的轉變。俄中印三國於各時期戰略關係上各方                                                         4. 包宗和, 「戰略三角個體論檢視與總體論建構及其對現實主義的衝擊」 ,收於包宗和、吳玉山編, 重新檢視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 (台北:五南出版社,2009 年),頁 335-354。 5 左鳳榮,重振俄羅斯─普京的對外戰略與外交政策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年),頁 391。 4 .

(10) 所處的角色為何?又會對各自的外交政策有什麼影響?而其三邊關係的演變對 國際情勢、美國戰略與戰略三角理論產生怎樣的影響?以上為引發筆者撰寫本文 之動機所在。. 二、研究目的 本文研究主題為俄羅斯、中國、印度三邊關係,主要探討冷戰期間與冷戰結 束後至今兩段時期,三國的外交戰略關係之演變。 俄、中、印三國歷史上基於地緣考量,任何兩國之間關係的改變,勢必影響. 政 治 大 其解釋力。而目前學術領域雖不乏探討俄中、中印、印俄等雙邊關係的研究,但 立. 第三國的戰略利益。準此,分析此三國之間的關係,Dittmer 的戰略三角理論有. ‧ 國. 學. 研究此三國交互關係之文卻相對較少。且就筆者所知,尚未有從該理論來解釋、 分析俄中印三邊互動之專著。故筆者希望藉由本文的研究達到以下幾項目的:. ‧. 1. 探討冷戰時期與冷戰結束以來兩段時期國際體系的特徵,而在國際體系. sit. y. Nat. 產生結構性的轉變,對三國產生什麼樣的影響。他們又如何調整其對外. al. er. io. 政策,以維護其國家利益。. v. n. 2. 藉由整理三方關係之相關史實,如媒體報導、領導者言論發表、法令公. Ch. engchi. i n U. 約條文、多方會談公報等,並交互比對,以探求三國外交施政之全貌。 並得知對其外交戰略的影響因素。 3. 從戰略三角探討,結合歷史分析俄中印三方,各自扮演的角色與三者之間 的戰略關係。而處於這層三角關係如何對政策制訂產生影響。以此三角關 係檢視理論對於後冷戰時期國家的適用性,以及最後了解三國關係發展進 程與對周遭國際情勢、目前身為單極強權的美國戰略與戰略三角理論所造 成的影響。. 5 .

(11) 第二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一、研究途徑 為了解俄羅斯、中國、印度三國關係發展,本文擬以 Lowell Dittmer 的「戰 略三角模型」作為分析架構。Dittmer 將賽局概念引入戰略三角,主張透過戰略 三角模型的分析,可以幫助我們將三個國家互動事實作系統探討,一則瞭解三個 國家之間互動關係,再則深入各國之國際運作情況。 Dittmer 以「賽局」(game)的概念建構戰略三角理論,並以此分析美、中、 蘇三角的互動關係。在冷戰期間,基於美國、中國與蘇聯之間的互動,經過一連. 政 治 大. 串的歸納,建構一套三角關係模型。這一套模型是建立在理性行為者的假設基礎. 立. 之上所建構。然而隨著冷戰的結束,三角關係模型的運用不斷被擴大,可是最基. ‧ 國. 學. 本的組成元素,並沒有因為時代之變遷而有所改變。基於此,本文嘗試運用三角 關係模型來分析俄羅斯、中國、印度冷戰期間與從 1991 年以來至今兩段時期的. ‧. 彼此關係,同時彙整三國關係變化,進而觀察這三者之間的互動。. y. Nat. sit. Dittmer 將戰略三角賽局的規則(rules of the game)分為兩個部分,一是進入賽. n. al. er. io. 局的規則(rules of entry),二是競賽的規則(rules of play)。他認為一個行為者要成. i n U. v. 為三角賽局中的一員,必須同時符合客觀與主觀兩種標準,而三個行為者能構成 戰略三角的必要條件為:. Ch. engchi. 一、 任一行為者在處理與第二個行為者的關係時,會計算到與第三個行為 者之間的關係 (即戰略上有相當的密切性)。 二、 一個行為者具備足夠的政治、軍事實力,使其在轉換結盟對象的同時 能改變原有三角的戰略平衡 (或者說承受的住這樣的改變)。 三、 行為者間無固定不變的結盟關係。每個行為者首要的目標為極大化與 其他行為者的正向關係,以及極小化與其他行為者的負向關係。6.                                                         6. Lowell Dittmer, “The Strategic Triangle: A Critical Review,” in The Strategic Triangle: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oviet Union (New York: Paragon House Publishers, 1987), pp.30-31. 6 .

(12) 俄羅斯、中國、印度三國各自作為主權國家,在聯合國中擁有席位,並且無 疑地國際體系中屬於理性的行為者,具備足夠的能力,承受在追求國家利益時所 做的改變。如此已形成三者在進入這個三角賽局的客觀要件。而觀諸歷史,若無 中國對蘇印兩國的雙反,勢必不會造就 1970 年代蘇印同盟的形成;蘇聯從冷戰 前期以意識形態決定與中國為同盟,轉變為後來堅定的蘇印同盟,可見其戰略取 向影響因素必定不離與中印兩國的關係關係發展脈絡;而印度更是利用冷戰中後 期時,中蘇關係的齟齬,從蘇聯那得到支持與巨大的利益。可看出從主觀方面而 論,三方皆體認到彼此戰略關係的緊密性。三國的確具有作為進入 Dittmer 戰略. 政 治 大. 三角賽局行為者的條件,因此筆者認為戰略三角理論不失為探討三國關係演變的 理想途徑。. 立. 就競賽的規則(rules of play)而言,Dittmer 將此賽局依照三個行為者相互間. ‧ 國. 學. 的親善(amity)或敵對(enmity)關係,區分出不同類型的戰略三角及行為者角色。. ‧. 各行為者為了其利益,將盡全力維持與其他兩者之親善關係;並極力避免與其他. er. io. sit. y. Nat. 兩者之敵對關係。而這三角互動關係可被分為四個模型分別為:. 一. 三邊家族型(ménage à trois):由三個彼此均為正向關係的行為者組成,. n. al. Ch. 彼此角色均為朋友(friend);. engchi. i n U. v. 二. 羅曼蒂克型(romantic):由一個與其他雙方正向關係的樞紐(pivot)與兩個 與相互關係為負向的側翼(wing)所組成; 三. 婚姻型(marriage):由一對相互關係為正向的夥伴(partner)以及與其他雙 方關係皆為負向的孤雛(pariah)所組成; 四. 單位否決型(uni-veto):由三方關係皆為負向的敵人(foe)所組成。(見圖 1-1). 7 .

(13)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圖 1-1 Lowell Dittmer 戰略三角模型. y. Nat. er. io. sit. 資料來源:Lowell Dittmer, “The Strategic Triangle: A Critical Review,” in The Strategic Triangle: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oviet Union (New York: Paragon House Publishers, 1987), p.34.. al. n. v i n Dittmer 首度為戰略三角賦予理論內涵,並指出了四種不同的戰略三角類型 Ch engchi U. 與六種戰略三角理論的角色,但這些類型呈現較為靜態的分析,對於各類型之間 是否會有轉換的分析較無著墨,直到國內學者吳玉山提出了戰略三角中的賽局者 「提昇角色」的觀念後,戰略三角理論步向動態的分析。. 吳玉山提出戰略三角賽局者具有「提昇角色」的能力與意圖。他認為戰略三 角中賽局者的角色地位是處於動態的,由於在戰略三角之中,己方均利於與他方 合作,而不利於與他方對抗,依據此一行為準則,理性的行為者必定會朝此一方 向努力,因此「樞紐」角色成為最佳的角色,也是各個理性賽局者追求的目標, 必會努力提升本身在賽局中的角色。吳玉山繼承了Dittmer對「戰略三角理論」 8 .

(14) 的分析概念及理論假設,並將其運用在兩岸關係的研究領域而構成了美中台戰略 三角關係。7. 羅致政則運用社會心理學中的「結構平衡理論」(Structural Balance Theory) 從宏觀與動態的角度探討三國關係。在結構平衡理論的基本命題中,在一個由三 組雙邊關係所組成的最基本三邊關係中,任何一組雙邊關係的變化,對於整個三 角關係的互動,均會造成一定的影響。而在操作層面上形成下述關係:「朋友的 朋友是我的朋友,朋友的敵人是我的敵人,敵人的朋友是我的敵人,敵人的敵人. 治 政 大 係結構能促使一組原本敵對的關係轉為友好:第一種是由敵對的雙方企圖與一共 立 是我的朋友。」由上述邏輯來看,如果結構平衡的動力確實存在,則只有二種關. 同的第三者建立友好關係;第二種則是由衝突的雙方面臨共同的敵人。換句話. ‧ 國. 學. 說,想要與敵人尋求和解,可以透過與敵人的朋友為善,或與敵人的敵人為惡來. ‧. 促成。而聯盟產生的約束力與控制力,則源於順從平衡的利益,與抗拒平衡的代. y. Nat. 價。8羅致政教授文章分析建構出Dittmer戰略三角中,三邊家族三角關係中各角. er. io. sit. 色為求取結構平衡的邏輯。9. al. n. v i n 包宗和延續吳玉山對於戰略三角理論「角色提昇」的想法,提出了「量化定 Ch engchi U. 位分析法」,藉由量化指標界定出戰略三角六種角色(樞紐、朋友、夥伴、側翼、 敵人、孤雛)的自我效益得失值,分別給予前述角色「效益得分」 ,以數學關係來 表達角色順序。任一賽局者與其他賽局者關係維持友好都是有利的,反之,與其 他賽局者關係交惡,對任一賽局者而言都不利;而另外兩賽局者間的友好關係, 對任一賽局者皆有潛在威脅。因此,戰略三角中兩賽局者關係若是友好,則計為 正一分(+1) ;若是敵對,則記為負一分(-1) 。一個賽局者效益得分的計算方                                                         7. 吳玉山, 「從台北─華盛頓─北京的戰略三角關係看台海危機」 ,收於許慶復主編,地球村中的台 灣 (台北:正中,1996 年),頁 417-418。 8 羅致政, 「台灣安全多邊化戰略」 ,問題與研究,第 35 卷第 9 期 (1996 年),頁 37-54。 9 包宗和, 「戰略三角角色轉變與類型變化分析─以美國和台海兩岸三角互動為例」 ,收於包宗和、 吳玉山等編,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 (台北:五南出版社,2006 年),頁 341。 9 .

(15) 式是,他與其他兩個賽局者的關係分數相加,再減去其它兩賽局者間的關係分數 所得到的值。例如, 「樞紐」與其它兩行為者間存在友好關係,而另兩行為者間 又存在著敵對關係,其效益得分的計算方式如下:樞紐得分=1+1-(-1)=3。 以此進行角色效益優劣順序排列(見表 1-1)並導出戰略三角角色與類型變化通則 (見圖 1-2)。10 並以此分析美國與台海兩岸三角互動,以作為理論的實證檢驗。. 表 1-1 各類型戰略三角角色之偏好順序與效益得分. 羅曼蒂克型. 樞紐. 三邊家族型. 朋友. 政1 治 大 3 1. 夥伴. 2. 1. 側翼. 3. -1. 敵人. 3. -1. 孤雛. 4. -3. ‧ 國. 2. n. al. er. io. 婚姻型. Nat. 單位否決型. ‧. 羅曼蒂克型. 角色效益得分. 學. 婚姻型. 立. 角色偏好順序. y. 角色地位. sit. 三角類型. Ch. i n U. v. 資料來源:筆者包宗和,「戰略三角角色轉變與類型變化分析─以美國和台海兩岸三角互動為 例」 ,收於包宗和、吳玉山等編,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 (台北:五南出版社,2006 年),頁 344。. engchi. 圖 1-2 戰略三角角色與類型變化通則 資料來源:包宗和, 「戰略三角角色轉變與類型變化分析─以美國和台海兩岸三角互動為例」 ,收 於包宗和、吳玉山等編,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 (台北:五南出版社,2006 年),頁 346。.                                                         10. 同前註,頁 346。 10 .

(16) 但如同上述研究動機中所提及,原本戰略三角理論模型適用於冷戰時期的 美、中、蘇三邊關係,在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全球化下的今天,各國關係的互 動模式已有顯著改變,原本由源自現實主義的理論,在現今的國家互動實證中, 遭受了衝擊。國與國三角關係的互動中,已不再同冷戰時的論述,為追求「相對 利得」而以爭取關係中的最佳地位(樞紐)為目標,此理論架構是否依然適用於國 家之間的互動已引發質疑。對此包宗和引用 Glenn H. Snyder 觀點,認為新現實 主義所強調的相對收益只適用於兩極體系,因為置於兩極體系下的利益競爭者, 處於一種零和的狀態,一方之得就是另一方之失,合作自然很難達成,競爭者只. 治 政 大 造成結構的不穩定。但處於多元體系中,他方之得不必然是己方之失,甚至是一 立. 好不斷追求三角關係中的最佳位置,此為戰略三角理論的個體論,但此模型容易. 種助力,合作也就成為可能,以此脈絡建構戰略三角的總體論。經由三方利益量. ‧ 國. 學. 化的計算,引導出戰略三角模型中,各種模型的整體穩定度 (見表 1-2)。11. ‧ y. al. n. 穩定度總順位. io. 穩定指標. 三邊家族型 羅曼蒂克型 婚姻型. sit. 三角類型. 1. 單位否決型. er. Nat. 表 1-2 各類型戰略三角穩定度順位. Ch. 2. engchi. i n 3 U. v. 4. 資料來源:包宗和, 「戰略三角個體論檢視與總體論建構及其對現實主義的衝擊」 ,收於包宗和、 吳玉山編,重新檢視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 (台北:五南出版社,2009 年),頁 344。. 筆者觀察俄羅斯、中國、印度三國家關係演變,後冷戰時期因大環境少了當 初冷戰的意識形態對立與圍堵政策,在追求國家利益的前提下,所發展出的互動 邏輯確實迥異於冷戰時期二元結構體系下的互動模式,欲藉戰略三角理論之模型 探討此三國關係的變化,統整冷戰前後之差異之導因,以檢驗理論於時空變遷下                                                         11. 包宗和, 「戰略三角個體論檢視與總體論建構及其對現實主義的衝擊」 ,收於包宗和、吳玉山編, 重新檢視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 (台北:五南出版社,2009 年),頁 335-354。 11 .

(17) 之適用性。並考慮有別於歐美的區域政治文化特性,使理論能與時俱進。. 二、研究方法 本論文為「質化研究」 ,研究對象為「俄、中、印三邊關係」 。研究方法使用 「文獻分析法」,以文獻回顧的方法探討以冷戰時期為始迄今,俄中印三方關係 發展。藉由與本文相關之學術期刊、論文、專書與報導及網路文獻等予以歸納與 整理,除了對各家學者所提出的理論做對比分析,並參照此三國所發表的官方文 件、雙邊或多邊條約等加以研判,同時輔以國家領導人與外交部門的發言與演. 政 治 大 並以「歷史研究法」將歷史發展經驗與本文所將運用的理論進行結合。探討 立. 說,得到三國外交政策的走向。. ‧ 國. 學. 在不同時期,三國的立場、目的、企圖,經由史實資料整理歸納、研究分析及客 觀的評鑑,交織勾畫出三國之間關係的變化。並提出準確之描述與解釋,進而有. ‧. 助於解釋現況,以及預測未來發展。.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2 . i n U. v.

(18)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俄中印三國從有歷史以來就一直有交流,甚有研究指出曾統治印度的雅利安 人(Aryan),採用印歐語系的語言,為原居於俄羅斯烏拉爾山脈的古代部落之一 支,於西元前即遷徙至印度。但交流大多僅止於兩國之間,鮮少有與第三國相關 之互動。而本文之關係時間範圍為二次大戰結束之後的冷戰時期與 1991 年蘇聯 解體後至今這兩段時期。冷戰時期各國關係受美蘇兩強對峙的影響,大多數國家 被迫必須「選邊站」 ,即使倡導不結盟運動的印度,在冷戰期間事實上也一度與. 政 治 大. 蘇聯結成同盟。而冷戰結束後的國際關係由於蘇聯解體,已不能再用傳統兩極體. 立. 系非黑即白、非東即西的架構來理解。各國能有較大的自由,能就其國家利益來. ‧ 國. 學. 選擇其外交政策。不再單純以意識形態或屬於哪個陣營決定其外交方針,但各國 同時也失去了過往國際之間互動的準則,必須重新摸索、定位。筆者欲了解全世. ‧. 界的國際結構重組,變動的國際結構如何促使俄、中、印三角關係的改變。. y. Nat. n. al. 二、研究限制. Ch. engchi. er. io. 外交安全政策的國家,但不作為本文之研究主體。. sit. 研究主體則是俄羅斯、中國與印度,文中必然牽涉其他影響三者戰略方針與. i n U. v. (一) 資料取得的限制 本論文資料的取得多來自中文與英文文獻,由於筆者對於俄文資料閱讀能力 有限,俄國之相關研究僅能以其中英譯本取得。再者,各國對外政策部分涉及機 密,甚至本文研究主體如中國,因其集權政治體制,相關官方資料透明度極低。 尤其本文所牽涉的年代較為晚近,許多政策面的訊息僅能從更新較快的文章如各 類媒體與新聞報導取得。或許多政策雖已制定,但短期之間難以奏效以致無法蓋 棺論定。且由於時間以及財力有限,筆者無法以深度訪談方式,對相關學者與官 員進行座談,是故資料引用以相關中英文書籍、報導、期刊為主。為避免本文觀 13 .

(19) 點產生偏頗,筆者當竭力蒐集相關資料,並特別留意俄印兩國學者之英語研究文 獻,以求研究正確完整。. (二)尺度判定的限制 在戰略三角理論雙邊關係的判定尺度的衡量上難以做到客觀,尤其現代國際 關係的多面向性,政治與經貿等各領域議題不同,關係走向也不盡一致。在本文 中,筆者當竭盡全力多方蒐集各派學者意見,以防論點偏頗。.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4 . i n U. v.

(20) 第四節 文獻述評 目前針對俄、中、印三國關係探討的研究原就不多,在時間範圍上,更只針 對冷戰結束後的發展,以下就所蒐集到的中外學者對此三國的研究,作一闡述與 評析。 英 國 學 者 Harsh V. Pant 在 「 俄 中 印 戰 略 三 角 注 定 失 敗 ? 」 (The Russia-China-India “Strategic Triangle” Primed for failure?) 一文中提及美國在目 前的國際體系享受極大的優勢,後冷戰的俄羅斯菁英,欲回復曾有的國際霸權地 位,在與中印之間的關係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作為中印兩國雙邊關係的中心. 政 治 大 其邁向強國之路的障礙。印度雖還未能稱為全球強權,但其作為第三世界的發言 立. (hub),以反制美國在此區的影響力。而中國作為崛起中的強國,也將美國視為. ‧ 國. 學. 者,勇於反對美國的單極主義,使這三國有了基本的戰略合作基礎。Pant 回顧冷 戰後俄中、中印、印俄三國雙邊關係,將這段期間俄中印三國在經濟、軍事、政. ‧. 治領域的交流做了總體的描述,並分析其三邊合作障礙,最大的困難點仍來自於. sit. y. Nat. 中印關係。舉凡如中國資助巴基斯坦各種軍事科技,以平衡印度在此區域的權力. al. er. io. 提升,以及中國協助緬甸在孟加拉灣和安達曼海二島嶼建立基地,皆威脅到印度. v. n. 的安全。而印、美、日、澳之「民主四國」(democratic quad)聯盟的概念與聯合. Ch. engchi. i n U. 軍演,也為中國所強烈反對。而此三國與美國割不斷的連結也阻礙三國朝向戰略 結盟的發展。 Pant 從權力平衡的角度觀察,認為中國、印度、俄羅斯無法克服彼此之間的 不信任,當其中一方變強大,另兩者將會設法以平衡之。甚至有可能與美國合作。 就目前全球體系而言,要與美國對抗,不只政經代價太過高昂,對此三國而言也 過於不切實際。而與美國合作防止其他兩方成為全球強權是划得來的。因此使美 國成為全球政經秩序中心,而這個由美國所掌控的國際體系是即使如同俄、中、 印這樣重要的三個國家在一起也無法造成足以影響的差異。12                                                         12. Harsh V. Pant, Contemporary Debates in Indian Foreign and Security Policy: India Negotiates its Rise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8), pp. 51-72. 15 .

(21) Pant 此文分分析了冷戰結束後,俄中印三國一步一步朝向合作達成的結果, 也分析了三國之間關係發展的結構性障礙。其所分析的議題與影響因素皆可做為 筆者分析俄中印關係演變至今之脈絡,以其當年分析因素檢視目前三國關係,更 能夠了解三國各階段發展之不同。. 美國學者 Julie M. Rahm 則指出,俄羅斯因其無法抵擋北約的東擴與北約在 科 索 沃 的 單 邊 軍 事 行 為 , 使 其 東 向 尋 求 中 國 與 印 度 的 策 略 諒 解 (strategic understanding)。雖然 Primakov 的提議無法實現,但這三國確實有某種共同的動. 治 政 大 方的的這層關係最少加強了彼此的雙邊合作,最多則能限制美國的影響力。這潛 立. 力。三者各方都同時與其他二者建立聯合關係,但也拓展其與美國的關係。而三. 在的夥伴關係會是下一場冷戰的藍圖,並探討三國形成戰略夥伴的誘因。Rahm. ‧ 國. 學. 舉出諸如抵抗美國於中亞與高加索的涉足、三國彼此軍事技術的合作與軍售、經. ‧. 濟與貿易合作。中俄兩國甚至在 2000 年中共國防部長遲浩田訪俄期間討論發展. y. Nat. 共同飛彈防禦系統。在人權議題上,俄中也相互扶持。三國作為多民族國家,印. er. io. sit. 中是俄羅斯認為心態一致的夥伴。俄國希望利用與印度的合作,來平衡中亞的伊 斯蘭勢力;印度也希望藉由俄羅斯來平衡其對手巴基斯坦。Rahm 也指出俄中印. al. n. v i n 三邊關係中所克服的障礙。並指出三國對美國未來造成的戰略威脅,最後提供美 Ch engchi U 國防止下一次冷戰的政策建議。13. 印度學者 Amresh Chandra 則指出,俄中印三國是個內在限制的三角關係, 各種不同狀況存在不同的限制。這個戰略三角存在的限制越多,這個三角關係與 裡面樞紐角色所能發揮的影響力就越有限,反之亦然。他認為戰略三角亦有區域 性的面向,兩強敵對使其需要在區域層面尋求影響力。而區域性強國也需要全球 性強權支持以維持其在區域層級的安全與權力。Chandra 分析了三國關係中,各                                                         13. Julie M. Rahm, “Russia, China, India, A New Strategic Triangle for a New Cold War,” Parameters (2001), pp.87-97. 16 .

(22) 國因強弱有別而形成的四種互動模式。並指出在俄中印三國,印度屬於相對弱 勢,在三角關係中也相對不穩定。印度要在這三角中自我保護,必須取得樞紐的 位置。Chandra 一一細述了中俄、俄印、中印三國從冷戰至今的關係互動,並統 整出四樣合作的要素:一、三國共同對世界多極化的要求;二、三國需要互相合 作以發展彼此互補性的經濟;三、俄羅斯在拉近三國關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四、 三國已致力於合作,即使至今關係發展尚未成熟,至少得到了朝向正確方向發展 的動力。Chandra 此文為少數包含冷戰時期到後冷戰探討俄中印三國關係的研 究,其提供相當完整的歷史脈絡供後續研究者做更深入探討。14. 治 政 同 樣 是 印 度 的 學 者 Kanti Bajpai 在 其 文 「大 俄中印之間的信心建立」 立. (Confidence building between India, China, and Russia)中談到,在未來的亞洲大陸. ‧ 國. 學. 以及國際安全將更大的部分依賴於印度、中國、俄羅斯這三國以及其之間的關. ‧. 係。其文針對三國的信心建立機制,其一一闡述俄中、俄印、印中之間雙邊建制. y. Nat. 與三邊的建制,並得出結論三國之間需要飛彈防禦以及其他領域的對話。而這些. er. io. sit. 無法結盟成反美之聯盟。這意味著這三者必須保持住清楚的界限,且必須避免誤 會。即使三國能在軍事及地緣方面有所作為,但結成聯盟這件事是毫無前景可. al. n. v i n 言。但其所作為並非毫無用途,三國所簽訂的議定書與協議能夠加強彼此之間的 Ch engchi U 安全以及亞洲的安全。三國之間最有野心之舉莫過於形成亞洲安全架構,但作者. 強調,這個架構中包含著美國的角色。長期來看,這三個強權的信心建立機制不 只使他們能夠在國際政治更加嶄露頭角,也使世界秩序更加平衡。15 Bajpai 所闡 述之中印俄之間的建制與對話平台以及所對話的議題,並提供其對三國走向的應 然觀點。此研究提供了筆者研究三方走向合作的研究框架與觀察準則,藉由三國 間信心建立過程,可知三國關係演變在各時期所需面對與解決的議題。                                                         14. Amresh Chandra, “Strategic Triangle among Russia, China, and India: Challenges and Prospects,” Journal of Peace Studies, Vol.17 (2010), pp.40-60. 15 Kanti Bajpai, “Confidence building between India, China, and Russia,” in India, China, Russia: Intricacies of an Asian Triangle (New Delhi: India Research Press, 2004), pp.161-172. 17 .

(23) 俄國學者 Alexandr Yakovlev 的文章「俄羅斯、中國、印度三角關係需要更 遠大的發展戰略」中強調為何俄中印三國必須要合作的原因。在 2001 年 911 事 件發生後後美國為主的西方集團極力強調恐怖主義是對國際政治形勢演變的主 要因素。但 Yakovlev 認為並非如此,而是其他的威脅如國際社會的基本矛盾以 及與其相關的大多數國家切身利益。並舉出許多例子佐證所謂華盛頓觀點及其行 為間的矛盾。而所謂的經濟全球化也只是西方根據自身利益所掌握的進程。他觀 察出的國際矛盾有三:原材料問題、人口問題以及世界秩序。這此些問題中,西. 治 政 大 止西方擴張的集團,在經濟合作上更有其可能性,中國的廉價勞動力、俄羅斯的 立 方世界為了自身利益甚而毀棄國際法原則。由於俄中印三國之聯合是唯一能夠防. 軍事工業與印度先進的電子領域若能成功結合,在亞洲可形成一具有全球意義的. ‧ 國. 學. 經濟綜合體。16Yakovlev 此文雖然在三邊交往互動過程未加以著墨,但點出目前. ‧. 以西方準則進行的國際體系互動的矛盾,做為俄中印三國推向合作的動能,並以. y. Nat. 其對三國的觀察,對其合作發展領域做一建議。俄中印三國的經濟發展依存度的. er. io. sit. 進展,的確值得進一步加以觀察,而是否有可能如國際關係理論中的功能主義所 言,以經濟整合帶動政治領域的整合,也是筆者觀察此三國發展的一重要視角。. n. al. Ch. engchi. i n U. v. 法國學者 Frédéric Grare 的「印度、中國、俄羅斯與尋求全球霸權:戰略夥 伴與戰略競爭」(India, China, Russia and the Quest for Global Power Status: Strategic Partnership or Strategic Competition) 一文簡述了俄、中、印三國目前的 各國發展狀況與處境,並分別探討中俄、中印、印俄三國關係發展。並探討其逐 漸會合的利益、美國因素如何影響此三國關係以及九一一事件對三國在亞洲地緣 策略的衝擊。 Grare 認為,俄中關係仍有障礙,對大多數中國人而言,俄羅斯依然是個威                                                         16. A.G. Yakovlev 著,孟秀云等譯,俄羅斯、中國與世界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年), 頁 359-377。 18 .

(24) 脅,原因卻並不是因為領土爭議,而是俄羅斯的未來仍充滿許多不定性。而且中 國也注意到,俄羅斯自從 1990 年代起便逐漸將歐洲駐軍移至東方,無視於 1997 年中、俄與中亞地區國家所簽訂的裁減軍隊協定。而中國的經濟崛起對印度也造 成威脅。而美國因素在這三角關係中也扮演決定性的角色。17. 日本北海道大學斯拉夫研究中心岩下明裕(Iwashita Akihiro)在其文章「普里 馬科夫再起?俄羅斯在亞洲的戰略三角」(Primakov Redux? Russia and the Strategic Triangles in Asia)中提出,俄羅斯崛起使其欲在全球各區尋找最大利益,. 治 政 大 策有其雙元性,首先俄羅斯依賴中國與印度形成戰略性三邊關係,以抗衡美國於 立 為這麼做,俄羅斯必須使用「平衡」的外交政策。在亞洲的脈絡下,上述平衡政. 此區的影響力,二來俄羅斯不願中國專美於前,屈居中國副手,於是在遠東地區. ‧ 國. 學. 加強與印度的傳統夥伴關係,但事實上這兩個層面同時運作有其困難。俄國前外. ‧. 長 Primakov 在前任外長科季列夫 Andrei Kozyrev 的太平洋政策失敗後,即推行. y. Nat. 其「歐亞取向」的平衡政策。但在初期,由於阿穆爾與烏蘇里河的疆界議題與中. er. io. sit. 國移民問題等所煽動的反中情緒,幾乎使得俄中和緩無解。而 Primakov 於 1998 訪印度德里時所提的「俄中印戰略三角」作為對美的反平衡也馬上為中印所拒。. al. n. v i n 但現今情勢已有很大的改變。2005 C h 年夏天俄中聯合的軍演便顯現出兩國欲共同 engchi U. 對抗強權的企圖。文中細述俄中、俄印在冷戰後的各方發展,並分析緊鄰三國之 日本與巴基斯坦對其戰略合作的影響。 岩下認為邊界政治為在歐亞創造新秩序主要的推動力,其所使用的模型中, 兩國之間是否有相鄰的邊界為重要變數,沒有相鄰邊界的兩國較能自由追求利 益,但三角關係中相鄰兩國有引力(gravity),使得整體三角關係的改善取決於此 兩國的關係發展。俄羅斯在此三角關係中就顯得無足輕重。18                                                         17. Boquérat, Gilles & Grare, Frédéric, India, China, Russia: Intricacies of an Asian Triangle (New Delhi: India Research Press, 2004), pp.43-87. 18 Iwashita Akihiro, “Primakov Redux? Russia and the Strategic Triangles in Asia”, Acta Slavica Iaponica, No.16 (2007), pp.165-194. 19 .

(25) 只有當美國在東亞的影響力下降,俄、中、印此合作關係才能夠持續發展。 此外俄印關係是這個三角關係中之間重要的管道。而這個三角的未來發展決定於 中國是否與印度改善關係(特別是邊界議題)。而部分也要歸因於印度的利益不受 美國的平衡策略控制。 岩下的這篇研究提供了俄中印三邊關係研究的一項重要視角,也就是「邊界 政治」於此三邊關係的影響力。但隨著俄中、中印逐漸解決的界線爭議,此項重 要性已不如往昔。其文章的提供中、俄、印甚至鄰國巴基斯坦於冷戰後的平衡思 維仍然值得參考。. 治 政 大 中國學者藍建學則中俄印的戰略合作區分成了三個階段:首先,三組雙邊關 立. 係相繼確立政府間關係,簽訂政府間文件;第二,互動模式從學者間的對話發展. ‧ 國. 學. 到官方層級;最後,達成共識後實現有效的合作。藍建學簡述了三方戰略合作的. ‧. 簡史,並提出不利於合作的因素包含中俄互信、印度所開之條件、三組關係不平. y. Nat. 衡以及美、日、巴等外部因素。文中分析三國對於合作所持之立場,並對合作可. er. io. sit. 行性也提出見解。認為三國關係發展有其動態性,隨形勢變化而有調整。合作內 容既有功能取向,也包含戰略層面。目前三方對話平台包含聯合國、世貿組織、. al. n. v i n 三國外長會晤與上海合作組織,依然尚有其他待挖掘的空間。雖然其觀點偏從中 Ch engchi U 國政府角度出發,但其所拋出的議題,仍值得細細觀察後續發展。19. 中國學者陳小萍的文章則對三邊走向合作持悲觀看法。文章分析三國走向戰 略合作的侷限性。其認為俄前總理 Primokov 的三邊戰略合作構想有其時空背 景,現今的國際情勢與當時已有很大的不同。而現實層面許多條件對三國的戰略 合作是極為不利的。如這個戰略構想與中國新安全觀的「不結盟、不對抗、不針 對第三國」的基本原則相違背。此外,在三邊關係中內部結構並不均衡。俄印關                                                         19. 張蘊嶺、藍建學,面向未來的中俄印合作 (北京:世界知識,2007 年),頁 137-149。 20 .

(26) 係遠大於俄中關係,從軍火貿易中即可見分明。而中國與印度的傳統問題如西藏 與巴基斯坦也亟待解決。而從石油運輸管線上的多次破局也看得出俄羅斯對中國 有所提防。20文章最後提供四點作為中國在此三國關係中的政策建議:一、加強 溝通互信;二、加強利益淡化分歧;三、以三邊帶動雙邊發展;四、上海合作組 織作為協調平台。陳小萍此文提供了三國合作的另一觀點,可避免評估三國發展 過於樂觀,但其文對三國關係僅強調其政府層級的敵對面向,在現今全球化的世 界,國際交流千絲萬縷,對於分析三國關係明顯有其不足。.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 20. 陳小萍, 「印度對俄外交中的中國因素」 ,南亞研究季刊,第 131 期 (2007 年),頁 23-28。 21 .

(27) 第五節 章節安排 本文試圖透過戰略三角研究途徑,觀察冷戰與後冷戰兩段時期,俄羅斯、中 國、印度三邊關係的演變,進而歸納出三國互動對國際關係所造成的影響。本文 認為,隨著冷戰的結束與上述三國的崛起,三國關係的互動,對國際關係必然造 成一定的影響。而一國之對外政策與戰略,為此國追求國家利益,進行對外活動 所遵循的基本原則和行動方針,冷戰與後冷戰因時空的不同與國際體系的轉變, 這兩段時期各國對國家利益的界定,必然有所不同,這也勢必影響其對外政策與 戰略取向。藉由戰略三角理論模型,檢視俄中印三國的發展歷史,透過動態性的. 政 治 大. 的描述,勾畫、解釋三國關係的變化,進而預測未來。本文共分為五章,各章如. 立. 次:. ‧ 國. 學. 第一章為緒論,包含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途徑與方法、研究範圍與限制、 文獻述評及章節安排。. ‧. 第二章為中印俄三國冷戰時期的互動,以 Dittmer 理論之四種模型,觀察俄. sit. y. Nat. 中印三邊關係發展,透過一手資料與相關歷史研究,賦予各時期三邊關係的角. al. er. io. 色,並觀察理論角色與其對外戰略的關聯性。. v. n. 第三章為中印俄三國後冷戰時期的互動,同樣以 Dittmer 戰略三角理論,觀. Ch. engchi. i n U. 察其關係發展,本章著重於觀察俄中印三邊關係發展與冷戰時期邏輯相異之處。 第四章從前兩章動態性的描述,整理出三國互動對國際情勢、美國戰略與戰 略三角理論的影響。 第五章為結論,將各章節論點整理歸納,對照研究目的以彰顯本文研究貢 獻,並對後續研究提出建議。. 22 .

(28) 第二章 冷戰時期俄中印關係演變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標誌著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關係體系進入了蘇美競 爭與對抗的兩極體制。戰爭及其結果加速了各國國內政治和國際政治力量的對比 變化,改變了全球的權力分配。戰前的歐洲協調體系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美 國以世界最強國進入戰後時代,蘇聯作為戰勝國也成為了政治經濟、軍事大國。 歐洲各帝國的衰敗同時也意味著,殖民主義勢力的衰落和殖民帝國的瓦解。此為 美蘇提供了競爭與爭奪地緣政治的真空。1. 政 治 大 最後的勝利,擺脫自清廷道光時期以來所遭受的不平等待遇。在 1942 年即與美、 立 中國在二戰時期蔣介石政府作為同盟國的一方,經過八年的抗戰,終究贏得. ‧ 國. 學. 英、蘇、加、澳等 26 國在華盛頓舉行會議,共同簽署《聯合國宣言》 。更在 1945 年 4 月 25 日的聯合國制憲會議中,通過《聯合國憲章》 ,成為聯合國創始會員國. ‧. 與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五強之一,躋身強國之林不言可喻。. sit. y. Nat. 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印度的資產階級得到了巨大的發展,民族獨立的意. al. er. io. 識和要求增強。1942 年 2 月爆發的水兵起義和隨後的工人大罷工震撼了英國殖. v. n. 民當局。其後英國政府被迫退出印度,承認它的獨立。但英國為了維持其影響力,. Ch. engchi. i n U. 推行「分而治之」的政策。1947 年 7 月,英國拋出了「蒙巴頓方案」(Mountbatten Plan),把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2造成日後中印關係之間十分重要的影響因 素之一。而此時的美國對「印巴分治」方案表示贊同,引來印度不悅,導致美印 之間關係轉淡。3 印度於 1947 年脫離英國獨立,蘇聯與其在 1947 年 4 月 13 日建交。當時中 國的執政黨國民黨政府也在 1948 年與其建立外交關係,1949 年 10 月 1 日中華.                                                         1. 張敏秋,中印關係研究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年),頁 243。. 2. 同前註,頁 244。 「冷戰後美印關係轉向分析」,中共中央對外事務部, http://www.idcpc.org.cn/globalview/sjzh/1010.htm,檢視日期:2011 年 11 月 11 日。 23 . 3.  .

(29) 人民共和國成立,國民黨政府敗走台灣,印度馬上延伸其外交承認,與中共建交, 成為第一個非共產國家與其建交者。4蘇聯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於 1949 年正式建 立邦交。 在此一章節中將探討戰略三角關係的模式,分析順序先各個由內部因素決定 的雙邊關係,再觀察外部因素和延伸關係,以決定三角結構與各個行為者的角 色,再察看處於不利地位的行為者,是否有提升角色的行為;5或處於樞紐地位 的行為者,如何保持其角色。冷戰時期因國際體系為美蘇兩強爭霸之格局,美國 為此時期蘇中印三方關係發展之重要因素之一,故以美中蘇之「大三角」做為本. 治 政 大 間上本文擬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起始,探討俄中印三邊關係的演變,在此之 立 節各期之背景因素,以利分析本文目的之蘇中印「小三角」之三方關係發展。時. 前的冷戰時期蔣介石政府對蘇印之關係,不在本文探討範圍之內。. ‧ 國. 學 ‧. 第一節 中國為樞紐的羅曼蒂克型三角 (1949 年~1958 年). Nat. sit. y. 一、中印關係:第三世界的反帝國主義夥伴. n. al. er. io. 此一時期為冷戰的初期,蘇聯由史達林(Joseph Stalin)所掌權,中印兩國甫建. i n U. v. 政獨立,印度首任總理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的外交方針為相對獨立的「不結. Ch. engchi. 盟」外交政策,主張與美蘇等軍事集團的成員國保持等距離,試圖在美蘇兩大陣 營之外走出第三條路。尼赫魯稱「大國政治集團的相互對立,過去導致了兩次世 界大戰,並且還會再次導致規模更大的災難。為此,我們打算盡可能地躲開大國 政治集團」。61947 年 12 月 4 日,尼赫魯在印度國會討論外交政策時提出獨立和 不結盟。印度並與埃及、南斯拉夫共同發起不結盟運動。1955 年,印度在萬隆 會議上倡導與冷戰保持距離的「不結盟」運動,由此成為世界不結盟運動的主要                                                         4. Keshav Mishla, Rapprochement Across the Himalayas: Emerging India-China Relations (India: Kalpaz Publications, 2004), p.11. 5 吳玉山,「從臺北─華盛頓─北京的戰略三角關係看台海危機」,收於許復慶編,地球村中的臺 灣 (台北:正中書局,1996 年),頁 421。 6 張敏秋,中印關係研究,前引書,頁 245。 24   .

(30) 發言人。7 中國於此時領袖毛澤東也正執行擴大國際反美統一戰線,爭取與新興的民族 主義國家,特別是從殖民地、半殖民地獨立的鄰國,友好和睦相處。以分化和孤 立美國,印度正是此一條件之首選。中印兩國政府代表,在 1953 年 12 月 31 日 正式進行會談,共同揭示「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干涉、互不侵犯、平等互惠、 和平共處」的五項原則。更於經過四個月的談判後,於 1954 年簽訂《中印兩國 關於印度和中國西藏地方的通商和交通協定》 ,並於協定內載明上述和平共處五 原則。8更於 1955 年的萬隆會議上共同揭示從尊重領土主權至反帝反殖等「萬隆. 治 政 大 1950 年代中俄兩國的對外政策可說是奮鬥與適應的綜合。 「共同」奮鬥的概 立. 精神」。. 念主導著雙邊關係。雖然原則上尼赫魯是個反共產主義者,但他認清印度需要中. ‧ 國. 學. 共。根據其評估,中共的成功是民族主義的勝利以及亞洲興起的解放運動,而非. ‧. 共產主義的勝利。9此一時期,中印兩國對外政治符合毛澤東與尼赫魯個人影響. y. Nat. 與地位的塑造,這兩個領導人將對外事務視為其內部合法性的來源。相對於國內. er. io. sit. 政治會被許多不同的反對勢力與利益團體干涉,對外關係這塊則很容易獨佔。 反觀國際因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積極支持蔣介石政府並且竭力阻. al. n. v i n 止中國向蘇聯靠近。從 1950 年韓戰爆發,美國政府派遣第七艦隊協防台灣,以 Ch engchi U 防中共攻台,1953 年,艾森豪(Dwight David Eisenhower)總統甚至聲明,第七艦. 隊並不阻擋中華民國國軍反攻中國大陸;1958 年中共砲轟金門時,美國表明將 協防金馬,必要時不惜一戰,10中美交惡,可見一番。在此時美國對中共政權採 取不承認、敵視、孤立包圍和制裁的政策。尼赫魯則否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是對印度安全的威脅,果斷地率先與中共建立外交關係,推行對中友好政策。1949                                                         7 8 9. 吳瑕,俄羅斯與印度─影響世界政局的大國關係,前引書,頁 90。 楊公素、張植榮,當代中國外交理論與實踐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年),頁 119-120。 Jonathan Holslag, China and India: Prospect for Peac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0.  . 2010 ), p.36. 包宗和,「戰略三角角色轉變與類型變化分析─以美國和台海兩岸三角互動為例」,收於包宗 和、吳玉山主編,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 (台北:五南出版社,2009 年),頁 347-348。 25 .

(31) 年 12 月,尼赫魯公開批評美國對新中國的政策,主張台灣屬於中國,反對在亞 洲建立反華集團。11 印度對中的友善表現於支持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地位。1950 年 9 月 19 日,印度代表在第五屆聯大提出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來代表中國出席大 會,並建議聯合國其他機構採取類似行動,恢復中共在該組織的一切活動。印度 的提案指出:「中國人民政府是能夠控制中國並能盡中國責任與義務的唯一政 府,只要這一擁有 4.75 億人民的國家仍然在這個世界組織之外,就不能認為它 是一個具有充分代表性的組織。」尼赫魯在國大黨提案委員會會議上強調中華人. 治 政 大 中國在聯合國「應當有適合的代表」。尼赫魯認為把台灣作為中國在聯合國的代 立 民共和國代表參加聯合國的工作「是聯合國前途所繫、生命攸關的問題」,主張. 表是「錯誤的」 , 「沒有顧到目前中國的真實情況」 , 「是閉起眼睛不看事實」 。12然. ‧ 國. 學. 而主權、意識形態、與權力是 1950 年代中印對外政策的主要動力,經濟面向是. ‧. 幾乎可以忽略的。這段時間除了自然資源以外,兩國沒其他物品可供貿易。13. sit. y. Nat. io. al. er. 二、中蘇關係:意識型態的結合 ─共產主義的盟主與隨從. n. 總體來說在 1950 年代,中共對蘇聯採取一面倒的外交政策。141950 年 2 月. Ch. engchi. i n U. v. 14 日中蘇所簽的《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The USSR-PRC Treaty of Friendship, Alliance, and Mutual Assistance ),此約正常化了中蘇政治、軍事共同對抗美國的 同盟關係。特別需要注意到,蘇中與中蘇關係相當大程度受到領導人個人因素與 利益的影響。這點不只在史達林期間如此,在其後之時期亦然。15所以雖然中蘇 兩國實際利益上已有分岐,但意識型態的相近性使兩國執政黨忘卻了彼此之間地.                                                         11 12. 張敏秋,中印關係研究,前引書,頁 250。 同前註,頁 251。. 13. Jonathan Holslag, China and India: Prospect for Peace, op. cit., p.35.. 14. 吳玉山,抗衡或扈從:兩岸關係新詮 (台北:正中書局,1997 年),頁 185。. 15. Alexei D. Voskressenski, Russia and China: A Theory of Inter-State Relations (London: Curzon, 2003), p.162. 26 .  .

(32) 緣政治的複雜,偽裝國家利益相同。中蘇關係的正常化始於 1949 年末,史達林 與毛澤東在莫斯科的會晤。 1950 年 1 月 21 日,周恩來抵達莫斯科參加毛、史的談判。同年 2 月 14 日 《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正式簽署,史達林,毛澤東等中蘇領導人出席了簽字 儀式。由周恩來和蘇聯外長維辛斯基(Andrey Vyshinsky)分別代表兩國政府簽字。 16. 雖然根據中共前外交部副部長吳學謙表示,史達林對中國是既冷酷又猜忌的。. 毛澤東一開始沒打算派周恩來為代表,由於他不相信史達林會簽此合約。17 此新條約仍以 1945 年蘇聯與國民黨政府所簽的中蘇同盟友好條約為基礎,. 治 政 大 示兩國關係更拉近了一步,因 1945 年條約並未有「互助」二字。1945 年條約的 立. 但有若干重要的修正。毛、史簽署的條約名稱是《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表. 目標是兩國合作對抗日本,直到日本無條件投降為止。1950 年條約的目標則為. ‧ 國. 學. 防止「日本的再侵略與破壞和平或其同盟的共同侵略行動」。這種詞句的含義,. ‧. 與蘇聯和東歐各國所締結的條約相同,顯然是對著美國。18隨後,中蘇還簽署了. io. y. sit. 國的協定」。以及祕密的「補充協定」。19. er. Nat. 「關於中國長春鐵路、旅順口及大連港的協定」 、 「關於蘇聯貸款給中華人民共和. 在 1950 年簽約之後,蘇聯提供中共直接的援助,1950 年中共收到蘇聯 3 億. al. n. v i n 美元的貸款,此筆貸款年利率為 C h1%。中國計畫將這些貸款用於購買重建設備, engchi U 直至 1963 年,這筆款項與利息中國以原物料、茶葉、現金與美金等支付。此點 對中國而言是非常大的利益。20 甚至到了 1958 年,中國政府對金門與馬祖採取軍事行動,蘇聯當時就曾公. 開支持中國。赫魯雪夫(Nikita Sergeyevich Khrushchev)向美國艾森豪總統警告: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我們國家的朋友、同盟者和鄰居,侵略中國就是對俄國的侵.                                                         16. 明驥,蘇聯外交史 (台北:黎明文化,2003 年 9 月),頁 384。 Alexei D. Voskressenski, Russia and China: A Theory of Inter-State Relations, op.cit., p.162. 18 明驥,蘇聯外交史,前引書,頁 384。 19 同前註,頁 385。 20 Alexei D. Voskressenski, Russia and China: A Theory of Inter-State Relations, op.cit., p.162. 27    17.

(33) 略。21 相對於中國能從蘇聯手中得到龐大的實質利益,對蘇聯而言,基於與美國抗 衡與地緣政治上的需要,維持中國此一盟友之重要性也不言可喻。雖從上文觀 之,此一時期中俄兩國於多個領域合作,但其實際利益已有分歧。舉凡如 1950 年 10 月,毛澤東決定派遣人民志願軍支援朝鮮所發起的韓戰,毛要求史達林提 供空中保護,當中國準備就緒後,史達林卻猶豫了。史認為蘇聯不該直接介入任 何戰爭,如此容易引起與美國的衝突。但中國共黨政治局依舊依據中國本身的國 際利益出兵韓國,由此事件可看出,中蘇的利益已不再相同。22. 政 治 大 三、蘇印關係:共產與資本主義的對立 立. ‧ 國. 學. 蘇聯與印度於印度完全獨立前夕,1947 年 4 月 13 日正式建交。由於種種原 因,以史達林為首的蘇聯領導集團對尼赫魯領導的印度新政府在國內實行多黨會. ‧. 議民主制,對外保留在英聯邦之內的做法表示不滿,認為印度走資本主義道路,. sit. y. Nat. 奉行不結盟政策,其實是英國帝國主義的附庸,因而一度對印度進行過攻擊性宣. al. er. io. 傳,支持印共反對國大黨政府活動,兩國關係比較冷淡。23. v. n. 隨著東西冷戰的加劇,蘇聯又認定:印度資產階級成為了反動的、站在帝國. Ch. engchi. i n U. 主義陣營一邊的力量;印度在政治上並未贏得真正的獨立;印度和巴基斯坦沒有 採取獨立行動的能力;尼赫魯和國大黨是資產階級的代表。印度的不結盟也被蘇 聯視為掩蓋其與美、英帝國主義勾結的幌子。總之,在蘇聯看來,印度在東西方 對抗爭鬥中不會有多大的外交作用,甚至是「帝國主義的走狗」。24 1950 年 2 月 7 日,尼赫魯稱印度與美國和英國在政治及經濟上的關係遠比 其他國家的關係密切。而認為蘇聯是擴張主義國家,遵循「民族主義和擴張主義 的政策」 。他說: 「我們今天面對一個龐大而強有力的蘇聯集團,而且他們有共同                                                         21 22. 吳瑕,俄羅斯與印度─影響世界政局的大國關係,前引書,頁 341。. Alexei D. Voskressenski, Russia and China: A Theory of Inter-State Relations, op.cit., p168. 吳瑕,俄羅斯與印度─影響世界政局的大國關係,前引書,頁 90。 24 J.A. Naik, Soviet Policy toward India: from Stalin to Breznev (Dehli: Vikas, 1970), p.190. 28    23.

(34) 的外交政策。這種政治是一種擴張主義政策,鼓勵其他國家內部的動亂。」美國 駐印度大使在給國務卿艾奇遜(Dean Gooderham Acheson)的電報中稱,他在與尼 赫魯 1951 年 11 月 6 日的談話中判斷,這位印度領導人肯定蘇聯是一個侵略者, 把老沙皇的帝國主義與蘇聯控制的世界共產主義結合起來。25 雖然蘇聯與印度關係相對不友善,但蘇聯還是注意到了印度在第三世界國家 中的地位。1953 年 12 月,蘇聯與印度簽署了一個貿易協定。這一年,尼赫魯的 女兒英迪拉‧甘地(Indira Gandhi,以下簡稱甘地夫人)非正式訪問蘇聯。1955 年 2 月 2 日,蘇聯與印度簽署了第一個經濟和技術合作協定,開始向印度提供經濟 援助。26.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四、戰略三角評析. 此一時期為二戰剛結束、冷戰初期,中國的國共內戰甫結束,極需要國際的. ‧. 支持,在冷戰兩極體系之下,美蘇兩大強權中,即使與蘇聯的國家利益並不盡相. sit. y. Nat. 同,在與美國的敵對關係之下,也只能選擇意識形態相同的蘇聯作為同一陣營。. al. er. io. 蘇聯在與美國的爭霸中,在地緣上,必然不願東亞區域淪為美國勢力,尤其美國. v. n. 此時極力支持已播遷至台的國民黨政府與中對抗,故即使與中共的交往需要大筆. Ch. engchi. i n U. 花費,也必須扶持這個同屬共產陣營、又有地緣戰略利益的小老弟。印度與中國 同樣剛獨立,尼赫魯的「不結盟政策」使印度在美蘇兩強之間都不討好,僅能勉 強以同屬第三世界的陣營,與中國保持友好關係。 此一時期蘇中印「小戰略三角」受美中蘇「大戰略三角」這項背景因素的影 響,在大戰略三角中,美國與中蘇雙方保持著緊繃的敵對關係,中蘇兩國面臨著 共同的外患,在「敵人的敵人是朋友」的邏輯下,中蘇在意識形態上同為共產主 義的一方,促成中蘇聯盟抗美的友好關係。反觀此時期小戰略三角延伸關係強度 並不大,中國在小三角中的樞紐地位,來自於蘇印雙方的敵對。中國一方面接受                                                         25 26. 張敏秋,中印關係研究,前引書,頁 253。 同上註,頁 254。 29 .  .

(35) 來自蘇聯的援助以穩國力,另一方面,與印度有著友好的關係,在第三世界陣營 保持著國際合作。中國這樣的樞紐地位一直持續到 1958 年的與印蘇雙反,才陷 入不利的地位。. 立. ‧ 國. 學. 圖 2-1. 政 治 大. 1949 年~1958 年 美中蘇大戰略三角與蘇印中小戰略三角示意圖. ‧. 資料來源:作者自繪.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30   . i n U. v.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We obtain several corollaries regarding the computational power needed by the row player to guarantee a good expected payoff against randomized circuits (acting as the column player)

了⼀一個方案,用以尋找滿足 Calabi 方程的空 間,這些空間現在通稱為 Calabi-Yau 空間。.

It has been well-known that, if △ABC is a plane triangle, then there exists a unique point P (known as the Fermat point of the triangle △ABC) in the same plane such that it

To stimulate creativity, smart learning, critical thinking and logical reasoning in students, drama and arts play a pivotal role in the..

Robinson Crusoe is an Englishman from the 1) t_______ of York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e youngest son of a merchant of German origin. This trip is financially successful,

fostering independent application of reading strategies Strategy 7: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track, reflect on, and share their learning progress (destination). •

Strategy 3: Offer descriptive feedback dur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enabling strategy). Where the

O.K., let’s study chiral phase transition. Qu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