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看法
第五節 俞琰剛來柔來說
俞琰之生平,《宋史》、《元史》皆無載,《四庫全書總目》言其:「字玉吾,吳 縣人,生宋寶祐初。」62《中華易學大辭典》則言:「俞氏之生卒為(1258-1314),
字玉吾,字號全陽子、林屋山人、石澗道人,吳郡人。」63《周易辭典》則言:「(約 1253-約 1314),元吳郡人,字玉吾,自號林屋山人。」64綜上所言,俞琰生平應為
(1253?-1314?)。其著作依《中華易學大辭典》所言有:《周易集說》、《讀易舉要》、
《易古占法》、《易外別傳》、《易圖纂要》、《席上腐談》等65
高懷民《兩漢易學史》言:「俞琰的圖名為〈先天六十四卦直圖〉,採用虞翻 卦變理則與魏伯陽六十四卦排列方式而成。」66可見高氏認為此〈先天六十四卦直 圖〉(圖26)是合於虞翻卦變理論的,然而細觀〈先天六十四卦直圖〉之內容,實 未合於虞翻之理論,如:圖中〈鼎〉卦置於靠近〈遯〉卦之側,理應由〈遯〉卦 生來,但虞翻則言:「〈大壯〉(䷡)上之初。」;〈大過〉卦置於靠近〈遯〉卦之側,
而虞翻則言:「〈大壯〉(䷡)五之初。」由此,〈先天六十四卦直圖〉是否真如高氏 所言合於虞翻理論,或仍有討論之空間,而觀察俞琰對此圖的敘述,其言:
其餘六十卦(指乾、坤、坎、離以外),自坤中一陽生而至五陽,則升之極 矣,遂為六陽之純乾;自乾中一陰之生,而至五陰,則降之極矣,遂為六 陰之純坤。67
可以看出〈先天六十四卦直圖〉乃在於以圖畫方式闡述陰陽消長的變化,而可以 由其圖左右兩端的起始卦:〈坤〉、〈復〉、〈臨〉、〈泰〉、〈大壯〉、〈夬〉、〈乾〉、〈姤〉、
〈遯〉、〈否〉、〈觀〉、〈剝〉看出此其實就是十二辟卦,然而俞琰在後文又言:
一升一降,上下往來,蓋循環而無窮也,天地如此,人身亦如此,子時氣 到尾閭……戌亥則又歸於腹中,此一日之升降然也,一息亦然也。68
本),冊16,卷 1,頁 405。
61 宋.俞琰撰:《讀易舉要》,收於《中國古代易學叢書》,冊 16,卷 1,頁 405。
62 清.永瑢撰:《四庫全書總目》,卷 3,頁 20。
63 中華易學大辭典編輯委員會:《中華易學大辭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頁769。
64 張善文:《周易辭典》(上海市:古籍出版社,1992 年),頁 584。
65 中華易學大辭典編輯委員會:《中華易學大辭典》,頁 769。
66 高懷民:《兩漢易學史》,頁 204。
67 題古吳石澗道人俞琰述,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輯:《易外別傳》,收於《正統道藏》(臺北:新 文豐出版公司,1977 年)冊 34,頁 541。
68 題古吳石澗道人俞琰述,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輯:《易外別傳》,收於《正統道藏》冊 34,頁 541。
次的呼吸都有
討胡渭以何理由將俞氏之圖認作卦變圖。
胡渭言:
李氏(之才)〈六十四卦相生圖〉,於丹道絶無交涉,安在其為先天邪?竊 疑穆修受學於希夷,唯有〈反對圖〉,而〈相生(圖)〉則李氏以意為之,
頗緣飾以儒者之義理,故其圖彷彿虞仲翔,多與〈彖傳〉相合。唯石澗〈直 圖〉,上〈乾〉下〈坤〉,而〈坎〉〈離〉居中,正得〈乾〉〈坤〉為鼎器,〈坎〉
〈離〉為藥物之意。又據邵子天根月窟之說,自〈坤〉中一陽生,而升至 五陽,遂為六陽之純〈乾〉;自〈乾〉中一陰生,而降至五陰,遂為六陰之 純〈坤〉。一升一降、上下往來,與(魏)伯陽之義吻合,且諸卦皆生於〈乾〉
〈坤〉,無〈姤〉〈復〉小父母之疵,而四陰二陽與〈坎〉並列;四陽二陰 與〈離〉並列,亦皆井然有條理,無重出之病,勝李氏二圖遠甚。然石澗 未嘗自名為卦變也,第因邵子有〈横圖〉、〈圓圖〉、〈方圖〉,而更作〈先天 直圖〉,以申其意。72
可以看出胡渭認為李之才〈六十四卦相生圖〉因為出於己意,所以附會儒理,因 此與虞翻卦變理論相合,而俞琰〈先天六十四卦直圖〉則與魏伯陽之說吻合,且 並未出現以姤復為小父母之說以及重出的問題,且此圖之排列亦有一定之規律,
因此將〈先天六十四卦直圖〉目之為〈卦變圖〉,然而這樣的的觀點仍然有其問題,
概因俞琰本人並未將〈先天六十四卦直圖〉作為討論卦變之用,其作此圖主要為 表現一日裡,人身之中氣的流動轉變。
綜上討論,清儒胡渭開始,將俞琰〈先天六十四卦直圖〉目為討論卦變理論 之圖式,今人高懷民亦持類似看法,然而這樣的觀點應是有問題的,因:俞氏並 未將此做為討論卦變之用、此圖並未完全合乎虞翻卦變有關之注文,且虞翻卦變 之注文,其變例者眾多,若將變例之卦一併考慮,則將發現俞氏此圖與虞翻卦變 之注文不合者不少,也因此,高懷民認為:「俞氏此圖,乃合魏伯陽易與虞翻易而 成。」73是否合於魏伯陽易,本研究不作評論,然不可說合於虞翻易則可。
依前文所述,可看出俞琰對卦變理論有反對之態度,而俞氏反駁前人卦變之 說法,主要呈現於《讀易舉要》一書中,其名之為〈剛來柔來上下圖〉(圖 27 至 圖30)
72 清.胡渭著,嚴一萍選輯:《易圖明辨》,卷 9,頁 19。
73 高懷民:《兩漢易學史》,頁 259。
8:宋.俞琰:〈剛來 易
柔來上下圖 學叢書》,
圖〉,宋.俞 冊16,卷
俞琰:《讀易 16,頁 408
易舉要》,收 8。
收於《中國國古代
0:宋.俞琰:〈剛來 易
柔來上下圖 學叢書》,
圖〉,宋.俞 冊16,卷
俞琰:《讀易 16,頁 409
易舉要》,收 9。
收於《中國國古代
由(圖27)至(圖 30)可以略窺俞琰剛來柔來說的梗概:
(一)倚〈彖傳〉立說 此可由(圖27)中俞琰言:
〈剝〉(䷖)倒轉為〈復〉(䷗),〈復.彖傳〉云:「剛反。」蓋自〈剝〉之 上九反而為〈復〉之初九,反與返同,自外而内謂之反。74
可知俞氏之理論乃依彖傳而來,俞氏與後世屈萬里同樣觀察到卦與卦之間成兩兩 相反排列的規律,屈萬里言:「〈彖傳〉皆以反對為例……之外曰往,反內曰來。
一倒轉而往來之義見。」75由此一理解,在兩兩相反的規律中,確實可推導出外來 的卦爻是由成對的另一卦而來。
而在(圖30),俞氏言:
〈泰.彖辭〉云:「小往大來。」謂隂往居外陽來居内;〈否.彖辭〉云:「大 往小來。」謂陽往居外隂來居内。〈彖傳〉於〈泰〉云:「天地交。」於〈否〉
云:「天地不交。」蓋對取兩卦相反之義。76
可知俞氏將〈彖傳〉之上、下、往、來等文字,皆視為卦爻的移動,而其移動之 動力,則是由卦與卦之間兩兩相反而來。
(二)有特例之卦
觀察俞氏之理論,其實類同於前文提及李之才之〈變卦反對圖〉之說法,也因此 其理論亦將出現如(圖4)中無法以反對解釋之卦,如(圖 29)中,〈中孚〉(䷼)、
〈小過〉(䷽)兩卦,俞氏言:「〈中孚〉、〈小過〉,此二卦不可倒轉者也,其剛柔相 對,其義亦相反。」77可看出此二卦無法由反對而互相生化,然而由於此兩卦卦畫 之特殊性,仍可以看出兩卦的陰陽爻排列上是相反的,也因此俞氏認為兩者「剛 柔相對,其義亦相反。」
(三)囿於〈彖傳〉之文
如前文所述,俞琰將〈彖傳〉中上、下、往、來等,皆視為卦爻的移動,並且傳 文中也有不少符合其說法之卦,但仍有少部分不符合其說之卦,如:〈屯.彖傳〉:
「屯,剛柔始交而難生,動乎險中,大亨貞。雷雨之動滿盈,天造草昧,宜建侯 而不寧。」78、〈蒙.彖傳〉:「蒙,山下有險,險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時中也。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應也。初噬告,以剛中也。再三瀆,瀆則不告,瀆蒙 也。蒙以養正,聖功也。」79兩卦之〈彖傳〉皆未提及上下往來等文字,便難以使 用俞琰之理論解釋。
74 宋.俞琰撰:《讀易舉要》,收於《中國古代易學叢書》,冊 16,卷 16,頁 407。
75 屈萬里:《先秦漢魏易例述評》,頁 2。
76 宋.俞琰撰:《讀易舉要》,收於《中國古代易學叢書》,冊 16,卷 16,頁 409。
77 宋.俞琰撰:《讀易舉要》,收於《中國古代易學叢書》,冊 16,卷 16,頁 408-409。
78 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清.阮元校勘:《周易正義》,卷 1,頁 21。
79 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清.阮元校勘:《周易正義》,卷 1,頁 23。
(四)難以解釋由何導致反對
觀察俞琰之理論,其並未解釋是由何原因,使兩卦可以互相反對?如前文所述虞 翻一脈之卦變理論,其生卦之過程為:〈乾〉〈坤〉→十辟卦→其餘五十二卦,〈乾〉
〈坤〉至十辟卦之動力為一年之中陰陽二氣的消息,然而李之才、俞琰之說法則 未解釋〈乾〉〈坤〉兩卦以及特例以外之卦,是由何原因使其能夠兩兩相對,後世 屈萬里雖亦未解釋原因,但其僅將〈彖傳〉中反對之例作為解釋傳文的原則之一,
並未試圖以反對之例詮釋整個〈彖傳〉,其言:「經文固有反對之義,然以之說全 經,則泥矣。」80因此,俞琰之理論雖在一定程度上有解釋傳文之能力,然而並未 能更為全面的解釋。
(五)並未推衍至全經
由(圖27)至(圖 30)可以看出俞衍並未將其理論推衍至全經六十四卦,也就是 其理論與蘇軾相同,僅在部分之卦有效力,此可能是因前述中提及其理論中有所 特例以及難以解釋之處所造成。
由上述之討論可略為看出俞琰之理論確實有其一定的效力,且其理論亦試圖 徹底的依循〈彖傳〉之文而立說,雖然如此依循傳文是有問題的,但不得不說俞 氏確實開創出一種新的看法,如其所言:
愚謂漢上(指朱震)但見古注解〈彖傳〉,程(頤)《傳》解爻辭,皆就一 卦之中往來上下,殊不知〈彖傳〉蓋兼論兩卦反對之剛柔,爻辭則論本卦 兩爻相應之剛柔,各有所取也。81
引文可看出俞琰認為朱震之說乃依卦與卦之間的升降而言,程頤之《伊川易傳》
則是以卦內的爻討論彖傳中升降之義,而朱程二人雖就〈彖傳〉中之上下往來等 文字立說,但並未觸及〈彖傳〉中反對之義,因此,俞琰之理論對反對之易例的 重視是可以見到的,但其理論並未提及兩卦之間究竟因何緣故而能反對之問題。
考察俞氏《讀易舉要.卦變》之內文,其僅提及:「伏羲畫卦蓋如此,知伏羲 畫卦之原如此,則不泥於卦之先後也。」82也就是兩卦之間的反對以及排列,乃因 聖人而來,而較為特殊者,乃為其認為兩個反對卦之間,其順序是可以不相同的,
如:〈隨〉(䷐)與〈蠱〉(䷑)兩卦,以今傳之卦序而言為〈隨〉在〈蠱〉前,但 依俞琰之說法,其實可以〈蠱〉在〈隨〉前,因兩者互為來源,故可以如此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