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李之才、朱震卦變理論

第四章 北宋卦變理論

第一節 李之才、朱震卦變理論

一、李之才卦變理論

李之才字挺之,《宋史》載其為青社人,天聖八年(1030)同進士出身。1慶曆 五年(1045)暴卒於懷州官舍。其易學之淵源可考至陳摶(872-989),而後又授《易》

於邵雍2,《宋史.藝文志》亦中無李氏易學專著紀錄,宋史李之才傳亦無錄其易學 著作,目前有關李之才易學流傳者有朱震《漢上易傳》3中所錄之〈變卦反對圖〉

(圖3 至圖 10)、〈六十四卦相生圖〉(圖 11 至圖 15)二種,後文僅就其所傳之易 圖推演其理論之梗概。

1 元.脫脫等修:《宋史》(臺北:藝文出版社,未著出版年,據清乾隆《武英殿本》影印),冊7,

卷431,頁 5250。

2 元.脫脫等修:《宋史》,冊 7,卷 431,頁 5251。

3 宋.朱震著,清.徐乾學輯,納蘭成德校訂:《漢上易傳.卦圖》,收於《彙編叢刊之一.索引 本通志堂經解》,冊1(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未著錄出版年),卷上,頁 630-636。

圖3 輯,

解》,

圖4 學輯

:宋.李之 納蘭成德校

,冊1(臺北

:宋.李之 輯,納蘭成德

之才:〈乾坤 校訂:《漢上 北:漢京文化

之才:〈乾坤 德校訂:《漢

坤二卦為易之 上易傳.卦 化事業有限 至(圖

坤相索三爻變 漢上易傳.

經解》,冊

之門萬物祖 卦圖》,收於 限公司,未著 圖10)皆用

變六卦不反 卦圖》,收 冊1,卷上

祖圖第一〉, 於《彙編叢刊

著錄出版年 此本。

反對圖第二 收於《彙編叢

,頁630。

宋.朱震著 刊之一.索 年),卷上,頁

〉,宋.朱震 叢刊之一.

著,清.徐 索引本通志

頁630。(圖

震著,清.

.索引本通 徐乾學

堂經 圖3)

徐乾 志堂

圖5 輯,

圖6 輯,

:宋.李之 納蘭成德校

:宋.李之 納蘭成德校

之才:〈乾卦 校訂:《漢上

之才:〈坤卦 校訂:《漢上

卦一陰下生反 上易傳.卦

解》,冊

卦一陽下生反 上易傳.卦

解》,冊

反對變六卦 卦圖》,收於 1,卷上,

反對變六卦 卦圖》,收於 1,卷上,

卦圖第三〉, 於《彙編叢刊

頁631。

卦圖第四〉, 於《彙編叢刊

頁631。

宋.朱震著 刊之一.索

宋.朱震著 刊之一.索

著,清.徐 索引本通志

著,清.徐 索引本通志

徐乾學 堂經

徐乾學 堂經

圖7 徐乾

圖8 徐乾

:宋.李之 乾學輯,納蘭

:宋.李之 乾學輯,納蘭

才:〈乾卦下 蘭成德校訂

才:〈坤卦下 蘭成德校訂

下生二陰各 訂:《漢上易 志堂經解》,

下生二陽各 訂:《漢上易 志堂經解》,

各六變反對變 易傳.卦圖

冊1,卷上

各六變反對變 易傳.卦圖

冊1,卷上

變十二卦圖

》,收於《彙 上,頁631

變十二卦圖

》,收於《彙 上,頁631

圖第五〉,宋 彙編叢刊之

圖第六〉,宋 彙編叢刊之

宋.朱震著,

之一.索引

宋.朱震著,

之一.索引 清.

本通

清.

本通

圖9 乾學

圖1 清.

:宋.李之 學輯,納蘭成

0:宋.李 徐乾學輯

之才:〈乾卦 成德校訂:

之才:〈坤

,納蘭成德 本通

卦三陰各六變

《漢上易傳 堂經解》,冊

卦下生三陽 德校訂:《漢 通志堂經解

變反對變十 傳.卦圖》, 冊1,卷上

陽各六變反 漢上易傳.卦

》,冊1,卷

十二卦圖第七

,收於《彙 上,頁632。

反對變十二卦 卦圖》,收於 卷上,頁63

七〉,宋.朱 編叢刊之一

卦圖第八〉, 於《彙編叢 32。

朱震著,清 一.索引本

,宋.朱震 叢刊之一.

清.徐 通志

震著,

索引

「反對」4之易例,實出於虞翻之前,然而正式用於解釋《周易》經傳,目前 可見者以虞翻較多5,高懷民認為:「宋代易圖之學興盛,許多易圖都是以反對與旁 通兩個原則下畫成。」6觀察李之才〈變卦反對圖〉,可以發現其藉由上下顛倒,表 現卦的一體兩面,不同的卦與卦之間其實是有一定的共通之處,以是,除了在〈乾 坤相索三爻變六卦不反對圖第二〉(圖4)中的六個卦以及〈乾〉〈坤〉兩卦以外,

餘下五十六個卦,都可以使用反對這個易例表示。

觀察李之才此一易圖,可以發現自〈乾卦一陰下生反對變六卦圖第三〉(圖5)

開始,〈乾〉卦初九變為初六,成〈姤〉(䷫)卦後,此陰爻逐爻上升,變為〈同人〉

(䷌)、〈履〉(䷉),同時〈姤〉、〈同人〉、〈履〉又各自反對為〈夬〉(䷪)、〈大有〉

(䷍)、〈小畜〉(䷈)三卦,可知此易圖實際上變化之原則為反對與升降,實仍是 虞翻卦變理論之脈絡,然而細究其圖,可以在(圖5 至圖 10)等圖之名稱發現,

李之才使用了類似〈乾〉〈坤〉生六子卦的方式作為各圖的來源,即各圖的第一個 卦〈姤〉(䷫)、〈復〉(䷗)、〈遯〉(䷠)、〈臨〉(䷒)、〈否〉(䷋)、〈泰〉(䷊)都是 藉由〈乾〉〈坤〉兩卦互相交索而來7,如:〈姤〉卦即是表示〈坤〉卦初六爻來與

〈乾〉卦相索。

觀察此〈變卦反對圖〉,可發現其中的升降規則,其實並非如前述所言逐爻上 升,其真實的爻位變動反而是由上往下降的,如〈坤卦下生三陽各六變反對變十 二卦圖第八〉(圖十)中,暫且先不論反對的六卦,可以排列為:〈泰〉(䷊)、〈損〉

(䷨)、〈賁〉(䷕)、〈蠱〉(䷑)、〈井〉(䷯)、〈既濟〉(䷾),可以發現此六卦中,

自〈泰〉卦開始,上方的陰爻逐漸向下下降,而同樣位於(圖九)的〈乾卦三陰 六變反對變十二卦圖第七〉中的〈否〉(䷋)、〈恆〉(䷟)、〈豐〉(䷶)、〈歸妹〉(䷵)、

〈節〉(䷻)、〈既濟〉(䷾)六個卦,其卦畫的排列也可以看出自〈否〉卦開始,上 方的陽爻亦逐漸向下下降,然李氏〈乾卦下生二陰各六變反對變十二卦圖第五〉(圖 7),可以更清楚地說明其爻位之生降規則,就其圖之排列而言,由〈遯〉(䷠)、〈訟〉

(䷅)、〈无妄〉(䷘)、〈睽〉(䷥)、〈兌〉(䷹)、〈革〉(䷰),可略知其卦畫亦是陽 爻逐漸下降,若依其規則逐一排列,可得到〈遯〉(䷠)、〈訟〉(䷅)、〈无妄〉(䷘)、

〈家人〉(䷤)(〈睽〉之反對)、〈中孚〉(䷼)(為前文中無法反對之卦)、〈睽〉(䷥)、

〈大畜〉(䷙)(〈无妄〉之反對)、〈需〉(䷄)(〈訟〉之反對)、〈大壯〉(䷡)(〈遯〉

之反對),可以發現除去無法反對之卦以及某卦反對之卦,其在圖中出現之順序,

4 如(圖 3)至(圖 10)所示,反對係指將某一卦之六爻以上下顛倒的方式呈現,如:〈泰〉卦與

〈否〉卦的六個爻即呈現上下顛倒的模式。

5 原文:「反卦者,六爻反轉也。經卦以此為序,〈彖傳〉等亦以此義為說。虞氏用以解《易》,於 經傳為有徵矣。」屈萬里:《先秦漢魏易例述評》收於《屈萬里先生全集》,冊8,卷下,頁 135。

6 高懷民:《兩漢易學史》,頁 217。

7 因李氏〈乾卦一陰下生反對變六卦圖第三〉、〈坤卦一陽下生反對變六卦圖第四〉、〈乾卦下生二陰 各六變反對變十二卦圖第五〉、〈坤卦下生二陽各六變反對變十二卦圖第六〉、〈乾卦三陰各六變 反對變十二卦圖第七〉、〈坤卦下生三陽各六變反對變十二卦圖第八〉,此六圖之名稱,實際上 表示〈坤〉卦來與〈乾〉卦交索,並視其交索幾爻而分類,反之〈乾〉卦與〈坤〉卦交索亦然,

此與〈說卦傳〉:「〈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坎〉再 索而得男,故謂之中男。〈離〉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兌〉

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之〈乾〉〈坤〉生六子卦之說法類同,然而因為李之才於此〈變 卦反對圖〉並未明說此義,但李氏於〈六十四卦相生圖〉則有明言此想法,故此〈變卦反對圖〉

應有使用此解易思想無誤。

一〉以及〈坤

圖12 校訂

圖1 校訂

2:宋.李 訂:《漢上易

3:宋.李 訂:《漢上易

之才:〈六 易傳.卦圖》

之才:〈六 易傳.卦圖》

十四卦相生

》,收於《彙 上

十四卦相生

》,收於《彙 上

生圖〉,宋.

彙編叢刊之 上,頁633

生圖〉,宋.

彙編叢刊之 上,頁634

.朱震著,

之一.索引本

.朱震著,

之一.索引本

清.徐乾學 本通志堂經

清.徐乾學 本通志堂經

學輯,納蘭 經解》,冊1

學輯,納蘭 經解》,冊1

蘭成德

,卷

蘭成德

,卷

圖14 校訂

圖1 校訂

4:宋.李 訂:《漢上易

5:宋.李 訂:《漢上易

之才:〈六 易傳.卦圖》

之才:〈六 易傳.卦圖》

十四卦相生

》,收於《彙 上

十四卦相生

》,收於《彙 上

生圖〉,宋.

彙編叢刊之 上,頁634

生圖〉,宋.

彙編叢刊之 上,頁635

.朱震著,

之一.索引本

.朱震著,

之一.索引本

清.徐乾學 本通志堂經

清.徐乾學 本通志堂經

學輯,納蘭 經解》,冊1

學輯,納蘭 經解》,冊1

蘭成德

,卷

蘭成德

,卷

觀察李之才六十四卦相生圖,可發現五點:

(一)李之才不採用虞翻卦變理論中有些卦是由〈觀〉(䷓)、〈大壯〉(䷡)生 化而成的說法。

亦即虞翻理論中,原本會使用的十個辟卦,即:〈復〉(䷗)、〈剝〉(䷖)、〈姤〉(䷫)、

〈夬〉(䷪)、〈臨〉(䷒)、觀(䷓)、〈遯〉(䷠)、〈大壯〉(䷡)、〈泰〉(䷊)、〈否〉

(䷋)11,變為只使用〈復〉、〈姤〉、〈臨〉、〈遯〉、〈泰〉、〈否〉,雖然其理論仍可 見到虞翻理論的餘緒,即各生化的卦仍使用升降來排列,但仍可觀察出在其易學 體系中,辟卦的重要性並不如虞翻,而此一改變,可視之為自虞翻以來,乃至蜀 才、侯果等人都視為圭臬的〈乾〉〈坤〉兩卦→十辟卦→餘下各卦的生卦過程,遭 到了改變,變為〈乾〉〈坤〉兩卦→〈復〉、〈姤〉、〈臨〉、〈遯〉、〈泰〉、〈否〉六卦

→餘下各卦(包含從十辟卦剔除的卦),此可以視為卦變理論的一個重大改變,並 且挑戰了過去原本的生卦來源。

(二)從四陰二陽處(圖 12)開始,李之才將十四個卦分為五個部分,每個 部分分別以〈明夷〉(䷣)、〈升〉(䷭)、〈小過〉(䷽)、〈蹇〉(䷦)、〈艮〉(䷳)

為起始。

也就是此〈六十四卦相生圖〉的生卦過程可以詳細表示為:〈乾〉〈坤〉兩卦→〈復〉

(䷗)、〈姤〉(䷫)、〈臨〉(䷒)、〈遯〉(䷠)、〈泰〉(䷊)、〈否〉(䷋)六卦→各部分 的起始卦→餘下各卦。而此圖各部分又有如:第一四變、第二復四變、第三復三 變等,觀察其圖之規律,可知所謂「復」是指各部分起始卦的卦畫回復到類似〈復〉、

〈姤〉、〈臨〉、〈遯〉、〈泰〉、〈否〉等六卦,如:〈升〉(䷭)、〈小過〉(䷽)與〈臨〉

(䷒)卦卦畫之相似處在於陽爻上下相連,由是可知其圖之各部分,乃是以卦畫排 列的排列組合而來,而「復」之概念,其實就是某個排列組合換至下一種排列組 合而需要重新定位。

(三)李氏此圖跳脫辟卦的範疇,十辟卦在其理論之地位降低。

此〈六十四卦相生圖〉之生卦過程為:〈乾〉〈坤〉兩卦→〈復〉、〈姤〉、〈臨〉、〈遯〉、

〈泰〉、〈否〉六卦,與虞翻〈乾〉〈坤〉兩卦→十辟卦的過程相比,雖然〈復〉〈姤〉

等六卦仍然屬於十辟卦之中,但〈大壯〉(䷡)、〈夬〉(䷪)、〈觀〉(䷓)、〈剝〉(䷖)

在此圖中屬於前述六卦所生之卦12,可以知道此四卦已不具有生化其他卦的能力,

而被置於與其他卦相同的地位,此處可看出李之才與虞翻的一個相異之處,即:

即便虞翻未註解某一個辟卦生化他卦,該辟卦之注文仍會註解為如:「陰消〈乾〉

也。」13、「陽決陰,息卦也。」14與註解為生化他卦之辟卦之注文相同,如:「陽 息至二。」15、「陽息〈坤〉。」16,可知十辟卦在虞翻解易體系中,不論是否使用 到,其地位皆相同重要,與此相對,李之才對於十辟卦則並不那麼重視,甚至可

11 雖然《周易集解》中,虞翻並未使用〈剝〉、〈夬〉、〈姤〉等卦,但其在這些卦之後之注文,與 其他的辟卦是相同的,因此可以知道在虞翻的易學體系中,辟卦具有頗高的地位。

11 雖然《周易集解》中,虞翻並未使用〈剝〉、〈夬〉、〈姤〉等卦,但其在這些卦之後之注文,與 其他的辟卦是相同的,因此可以知道在虞翻的易學體系中,辟卦具有頗高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