卦變理論之發端,可謂自先秦即有,如:《左傳》、《國語》、〈彖傳〉、〈繫 辭傳〉、〈說卦傳〉等經典文獻皆能看出其發端之處,然而除〈彖傳〉中有較為 接近後世討論卦變之文字,餘下皆為概念性或原則性的提及,細觀〈彖傳〉之文 字,其實並未詳細而系統性的說明卦變之方法、原則,因此僅能說其為卦變理論 之發端。若對卦變持較為寬泛之態度,則可以發現漢代如:京房八宮世應說、孟 喜卦氣說、焦延壽《焦氏易林》,乃至與荀爽差不多同時的鄭玄爻辰說,皆可視為 卦變的一種,但若在實際討論時將這些說法皆一併納入討論,則卦變理論將成為 一個過度寬泛的系統,因此說卦變理論或受上述諸說影響,但在實際討論時,不 可將之目為卦變說,且應有意識地作出分別。
卦變理論較為正式及系統化之出現,當以東漢之荀爽為起始,然而荀爽之理 論,由於存有升降說以及八宮世應兩種系統以及乾坤、六子、《易林》等較不成體 系之說法雜入,有自相矛盾之處產生,亦可由荀爽對卦的生化來源使用多系統的 解釋看出荀爽之卦變說仍處於初發展的階段,以至於多種解釋方式並行,更因荀 氏《易注》的亡佚,導致無法對荀氏《易》做出還原與更精細之判斷,為本文之 缺憾與可惜之處。
至三國時期虞翻,其以孟喜之卦氣說,輔以荀爽之升降說,為卦變理論作出 極大的貢獻,後世討論卦變理論之基本框架,多以虞氏之說法為本,如:一次移 動一個爻位、以〈乾〉〈坤〉→十辟卦→五十二卦的生卦模式等原則,然而虞氏之 卦變理論,由於受到當時以解經為原則之限制,故而有不少部分出現自違其例之 瑕疵,也因此後世解釋其說理論時出現為數不少的爭論,本文試圖將虞翻之卦變 說做一彌合,由於前人大多將虞氏違例之處,以六子卦作為彌補虞氏違例處之說 法,此作法雖有優點,但有無視虞翻家學之可能,也因此本文提出以孟喜卦氣說 中,四正卦用事之說法彌合虞翻在卦變得違例之處,此做法之結果可將虞翻之卦 變說解釋達接近全部,不能解釋者則可歸於虞翻對荀爽《易注》之繼承,亦可合 於三國志中虞翻對荀爽《易注》之評價。總之,持平而論,則虞氏卦變理論,其 瑕疵雖不小,然無法掩蓋虞氏對卦變理論發展之貢獻。
目前可考之文獻,虞翻以後而至唐代,此時期討論卦變者,多以補充、彌合 虞翻理論中之違例、矛盾處為主,理論的再創新或發揮則鮮見,如虞翻以後之蜀 才,其將虞翻之理論做了如:生卦來源規定為一個、直述卦變來源、訂定辟卦生 卦來源等等的改造,使卦變理論更加完善而清晰,並且避免了虞翻理論中自相矛 盾以及生卦來源重出的缺失,由以上貢獻,可看出蜀才對卦變理論貢獻亦頗多,
然而蜀才之後,由於王弼之義理易學的影響,討論象數易學者漸少,即便有鑽研 者,亦多為象數與義理兼容,如:南北朝之盧氏,其易學雖有討論至卦變,但仍 兼綜義理,由此觀之,此時期之易學家對卦變理論的發揮與創新是相對較少的,
而就目前留存之文獻、集佚等資料觀察,亦可得出相同的結論。唐代討論卦變理 論者亦甚少,究其原因,乃在於孔穎達所編纂之《周易正義》是以王弼系統之易 學為主,而由於《周易正義》為當時科舉之定本,因此義理易學之影響力亦達到 空前的高峰,與之相應的是象數易學的研究者更加趨少,目前所能見到唐代討論 卦變者,應為侯果,侯氏對卦變理論之創新則少,以目前可見之文獻而言,侯氏 之卦變理論似有將王弼所提出之卦主說加入之痕跡,但因目前留存有關侯氏卦變
之文獻過少,尚無法確實看出侯氏是否有所新創。
至北宋,依照流派的不同,略可分為象數易學:李之才、朱震;義理易學:
程頤、蘇軾來討論。由李之才所流傳之易圖,始出現與虞翻一系不同理論基礎之 卦變說,其中〈變卦反對圖〉之意義應在以反對之解經方法以及圖像化之方法闡 明如〈雜卦傳〉之傳文;李之才之〈六十四卦相生圖〉則在分析後可得出該圖有 繼承虞翻卦變理論之部分,然而在繼承之餘,李氏又有不同的發揮,如:跳脫辟 卦的範疇,十辟卦在其理論之地位降低,以及〈六十四卦相生圖〉之理論基礎,
應是建基於〈說卦傳〉而非孟喜之卦氣說,若持平來說,其實李之才之易圖可能 不能視同荀爽、虞翻一系之卦變說法。較李之才稍晚的朱震的《漢上易傳》中,
卻發現朱氏將李之才的理論視為完全繼承虞翻而來,因此,可在朱氏《漢上易傳》
中見及其試圖以李之才之理論解釋虞翻之說法,而此一嘗試,在分析《漢上易傳》
中提及卦變處之文字後,可發現朱震之嘗試並未竟其全功,其主要原因便是李氏 易圖並非全盤建基於荀爽、虞翻一系的理論基礎,辟卦的生化能力與地位在李氏 易圖中是降低甚至取消的,是故,以後見之明來看,朱震以李之才之易圖與易學 理念解釋虞翻之卦變說法,當然是不能成功的。
義理易學一脈,則由程頤提出一跳脫虞翻以來所主張的,以卦內爻位的升降 來生化他卦的卦變理論,即程頤所提出之〈乾〉〈坤〉→六子卦→八卦疊合為六 十四卦之說法,然而程頤在實際註解經傳時,由於其體例與虞翻一系之說法過於 相像,以至於自南宋朱熹開始,咸以討論虞翻卦變說之框架看待程頤之說法,因 此認為程頤之說法有誤或有自相矛盾之處,時至近年,日本學者花崎隆一郎於〈易 程傳卦變說札記〉一文中,始徹底將程頤之卦變說法以清楚之圖解分說明白,因 此,在解決程頤說法中關於卦外而來的陰陽爻之問題後,可以說程頤之卦變理論 以及其理論背後蘊藏之哲學思想應已全幅朗現,此或可替程頤之卦變說重新正名,
並見及後續繼續深入之可能。
在蘇軾之《蘇氏易傳》當中,可以發現蘇軾並未提出一完整的卦變理論,就 其於《蘇氏易傳》中之文字而言,可看出蘇軾與程頤類似,咸以為〈乾〉〈坤〉
→六子卦方是卦變之來源,但蘇軾並未認為此說可推及全經六十四卦,其認為卦 變僅及於僅限於三子或三女交疊的卦,也就是蘇軾所認為之卦變理論,是有侷限 性的,並非一個可以推衍至六十四卦的理論,此即程頤、蘇軾兩人卦變理論之基 本差異,也因此,蘇軾之說法雖然在其所預設的範圍內可以完整詮釋,但此一通 達,乃建立於其局部性上,而無法將之擴展至《周易》全部六十四卦。程、蘇二 人之說法,另一較為大的差異在於程頤將卦變理論加入了理學的成分,程頤試圖 將卦變理論擴充至可以概括人事的層面,關於此努力,可在討論程頤卦變說之處 見及,此處不再引述,此一將卦變理論附加思想上價值的改變,是程頤最為明顯 的改變,綜觀程頤以前諸多易學家都未在此一面向上做出較多的發揮,可說此為 程頤對卦變理論做出不可抹滅之貢獻。
至南宋朱熹之卦變說,可發現朱熹將荀爽、虞翻一系,以卦內爻位升降為主 要生卦方法之卦變理論完成至非常高的程度,朱熹之卦變理論中,無任何特例之 卦、全由十辟卦而來為其最大特點,然而朱熹之〈卦變圖〉,或由於表現循環往 復的《易》學特徵,除〈乾〉〈坤〉與十辟卦外,餘下諸卦皆有重複出現之現象,
造成無法確定各卦由何卦生成的缺失,後世學者對此皆頗有批評,有朱熹卦變理 論與其〈卦變圖〉為不可用之說法,今人王風〈論《本義》注文與卷首《卦變圖》
之相合〉一文則打破朱熹卦變理論不可使用之成見,雖然經過分析後,王風之說
法仍有割裂朱熹〈卦變圖〉之排序、三陰三陽之卦圖中,〈既濟〉、〈隨〉、〈蠱〉、
〈未濟〉四卦或有喧賓奪主之疵,但其以一全新的角度對朱熹卦變理論重新檢視 之貢獻,實不可抹滅之。
經前文分析討論,朱熹之卦變理論,其完整性非常高,且無前人有特例、變 例、自違其例之弊病,可稱為極其優秀之說法,然而因重出以及一卦有多來源之 可能,造成實際使用上有所困難,因此遭到後人批評,前文中對朱熹卦變說所做 的試詮,乃建基於王風說法而來,在王風限定生卦路徑時,本文則發現朱熹之〈卦 變圖〉中,其路徑之所以令人有限定之感,乃在於排列之整齊性而已,若以移動 的爻位作為分類原則,則朱熹〈卦變圖〉之生卦路徑可以在一爻移動之組中隨意 取用,並不需要被卦圖所侷限,且前文業以圖式證明一爻移動組之九卦可互相生 化,此九卦又可再以位爻移動生化為二爻移動組的九個卦,而二爻移動之卦間,
又可互相生化,於是朱熹〈卦變圖〉之生卦與變化可全幅朗現,前儒雖對其說多 有批評,但持平論之,朱熹之理論仍不失為以升降說討論卦變之大成。
南宋之俞琰則提出以反對為理論基礎之卦變理論,此一理論乍看之下似乎接 近李之才〈變卦反對圖〉之理論,然而俞氏與李氏易圖所表現之說法仍有一定程 度之差異,此差異最主要表現於李之才之易圖之意義上,分析李氏易圖後,可知 其主要內容在於表現、闡述〈雜卦傳〉之傳文,俞琰之理論,則主要在於闡述〈彖 傳〉之傳文內容,此與後世屈萬里對〈彖傳〉的看法較為類似,然而經前文之分
南宋之俞琰則提出以反對為理論基礎之卦變理論,此一理論乍看之下似乎接 近李之才〈變卦反對圖〉之理論,然而俞氏與李氏易圖所表現之說法仍有一定程 度之差異,此差異最主要表現於李之才之易圖之意義上,分析李氏易圖後,可知 其主要內容在於表現、闡述〈雜卦傳〉之傳文,俞琰之理論,則主要在於闡述〈彖 傳〉之傳文內容,此與後世屈萬里對〈彖傳〉的看法較為類似,然而經前文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