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節《易學啟蒙》中〈變占圖〉

朱熹於《易學啟蒙.考變占第四》中提及:

用九、用六者,變卦之凡例也,……用九,故老陽變為少陰。用六,故老 陰變為少陽。不用七、八,故少陽少陰不變。83

80 屈萬里:《先秦漢魏易例述評》,收於《屈萬里先生全集》第 8 冊,卷上,頁 3。

81 宋.俞琰撰:《讀易舉要》,收於《中國古代易學叢書》,冊 16,卷 1,頁 405。

82 宋.俞琰撰:《讀易舉要》,收於《中國古代易學叢書》,冊 16,卷 1,頁 409。

83 宋.朱熹著,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易學啟蒙.考變占第四》,收於《朱子全書》,冊

此處可知朱熹認為變卦之來源為實際占筮時所遇到的變爻,綜合《周易本義.卷 首.筮儀》之說法:

過揲三十六策(36÷4=9)為老陽,……過揲三十二策(32÷4=8)而為少陰,……

二十八策(28÷4=7)而為少陽,……過揲二十四策(24÷4=6)而為老陰。84 可以知道六、七、八、九,各自代表為老陰、少陽、少陰、老陽,而綜合前引前 引〈考變占〉之文,可知其實是在指導讀者如何分辨變爻,以及卦中遇變爻必須 陽爻變為陰爻;陰爻則變為陽爻,以此,〈考變占〉後又提及:

凡卦六爻皆不變,則占本卦彖辭……一爻變,則以本卦變爻辭占。……二 爻變,則以本卦二變爻辭占,仍以上爻為主。……三爻變,則占本卦及之 卦之彖辭,……四爻變,則以之卦二不變爻占,仍以下爻為主。……五爻 變,則以之卦不變爻占。……六爻變,則乾坤占二用,餘卦占之卦彖辭。85 此處朱熹明確論及占筮時如遇變爻時,應該如何處理,其實可看出此與前文提及 漢代《焦氏易林》中的某卦之某卦其實是一樣的,也因此,《易學啟蒙.考變占第 四》中所列之圖,其實應該稱為〈變占圖〉方是,而考察《易學啟蒙》中所附之 圖,其實有三十二圖,後文節錄〈乾〉卦之部分為(圖 31),余敦康於其文言及:

我們可以把《本義》之卦變圖與《啟蒙》之三十二圖做一番比較,雖然二 者的目的與作用不同,前者是為了解說〈彖傳〉,後者是為了查考變占。86 可以知道《易學啟蒙》中所附之圖,其實是為了解釋或推衍爻變之用,此可由朱 熹:「於是一卦可變六十四卦,而四千九十六卦在其中矣。」87

1,卷 4,頁 257。

84 宋.朱熹著:《周易本義》,頁 10。

85 宋.朱熹著,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易學啟蒙.考變占第四》,收於《朱子全書》,冊 1,卷 4,頁 258-259。

86 余敦康:〈朱熹《周易本義》卷首九圖與《易學啟蒙》解讀〉,《中國哲學史》,2001 年第四期,

頁13。

87 宋.朱熹著,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易學啟蒙.考變占第四》,收於《朱子全書》,冊 1,卷 4,頁 259。

圖31 頁259-260。

秦古籍資料 卦,漢《焦 例,……可

解釋實際占

,頁244-245

蒙》,

的變爻問題,並非如:侯雪娟《朱熹象數易學研究》89、周欣婷《朱熹《易》學研 究──尊經與崇理的交融》90所言的另一種〈卦變圖〉,周欣婷對《啟蒙》中卦圖 之解讀,亦有可再討論之處,如其文中所言:

若整體性地考察朱熹所作(易學啟蒙)〈卦變圖〉之變化規律,可發現其論 卦變的綱領,乃是每幅〈卦變圖〉的本卦均先變出五個卦作為生卦之母,

再由此五卦變出其他各卦,合而觀之,每一卦均可變出其他六十三卦91 由引文可知周文對《啟蒙》卦圖的理解,乃是〈乾〉卦先分別生為〈姤〉(䷫)、〈遯〉

(䷠)、〈否〉(䷋)、〈觀〉(䷓)、〈剝〉(䷖)等五卦,然後五卦再分別變化,此一 理解,其實有待考慮處,《啟蒙》中言:「得初卦者,自初而終,自上而下」92,就 朱熹之言,則可知《啟蒙》中之卦圖實為連續變化,並非由〈乾〉卦先一分為五,

五卦再分別變化,而實際上應將其視為一連續性之過程,然而若作此一解讀,則 周文誤認《啟蒙》卦圖中〈姤〉、〈遯〉、〈否〉、〈觀〉、〈剝〉五卦為生卦之母,其 實為〈乾〉卦生〈姤〉卦(一爻變),而〈姤〉卦之一陰爻,復次由初爻至二爻乃 至上爻,而一爻變表示完後,接著表示二爻變,再依次表示三爻、四爻乃至六爻 全變,即由〈遯〉卦而至〈大壯〉卦,而觀察〈遯〉至〈大壯〉之過程,其陰爻 皆排列有序,且一次僅推導一爻,與《周易本義》前所附之卦變圖之模式相同,

顯然經過朱熹刻意設計。

侯雪娟則認為「其(朱熹)既以《左傳》、《國語》易說作卦變,此又別立一 卦變,而此卦變既附於《周易》,彼卦變附於《左傳》、《國語》易說」93,依前文 所引,其實《啟蒙》中之卦圖應作變占圖,主要作為《左傳》、《國語》所記載之 占例所用,如:「初,畢萬筮仕於晉,遇〈屯〉(䷂)之〈比〉(䷇)。」94

考察《啟蒙》中〈變占圖〉,由〈屯〉卦反推,〈屯〉一爻變為〈比〉,比再依 次爻變為〈節〉(䷻)、〈既濟〉(䷾)、〈隨〉(䷐)、〈復〉(䷗)、〈益〉(䷩)等五卦95, 可知朱熹於易學啟蒙中所附之〈變占圖〉,實為以春秋易例為基礎,而推導出之易 圖,用以解釋左傳、國語中所載之占例。

由前文所討論,可知朱熹之〈卦變圖〉應可分為兩種,一為《本義》卷首所 附之〈卦變圖〉,另一為《啟蒙》中所附之〈變占圖〉,王風之說法雖能使〈卦變 圖〉與注文、卦歌相合,但因其說法有原圖中本來相連的卦割裂,以及為表示兩 卦交易生卦,使圖式過度混亂等瑕疵,因此本研究不完全認同王風之說法,並認 為前人對於朱熹卦變理論之批評,實有再討論之空間,蓋因前儒多認為卦變理論 一次僅能變動一爻,且該爻一次僅能變動一個爻位,若依此原則,則虞翻之卦變 理論為最符合者,然而虞氏之說有變例之卦無法安置,且細究虞氏之說,亦有重

89 侯雪娟:《朱熹象數易學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班博士論文,2012 年)。

90 周欣婷:《朱熹《易》學研究──尊經與崇理的交融》(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 文,2015 年)。

91 周欣婷:《朱熹《易》學研究──尊經與崇理的交融》,頁 140。

92 宋.朱熹著,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易學啟蒙.考變占第四》,收於《朱子全書》,冊 1,卷 4,頁 259。

93 侯雪娟:《朱熹象數易學研究》,頁 61-62。

94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春秋左傳注疏.閔公元年》,卷 11,頁 188。

95 宋.朱熹:《易學啟蒙.考變占第四》,《朱子全書》,冊 1,卷 4,頁 277。

出之卦,因此,本文認為朱熹之〈卦變圖〉,雖然重出,然各卦俱有合理之安排,

排列之方式亦有一定之邏輯,因此可稱朱熹卦變理論乃是極其縝密細緻。

俞琰之剛來柔來說,與北宋李之才之說法有相像處,然並未發展推衍至全經 六十四卦,此為其可惜之處,而其說與後世屈萬里之說相近,可說兩人都對〈彖 傳〉之文研究極深,然俞琰與屈萬里兩人之說法,仍有差異,屈氏之說仍較俞氏 更為全面與高明,但此一瑕疵並無法掩蓋俞琰跨時代的識見。

而在南宋時人之著作中,可以知道當時對卦變之看法,其實已將討論卦與卦 之間互相生化的卦變理論,與實際占筮時所遇到的變爻現象混為一談,也因此造 成了後人的混淆最後,朱熹在《啟蒙》中所附之圖,其實是為了說明以及推衍春 秋時代易例以及占筮時變爻而作,並且將《周易》之六十四卦推導至包容世間萬 物之層次,其作用與《本義》卷首之〈卦變圖〉不同,不可混淆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