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南宋卦變理論
第一節 朱熹卦變理論之特色 1
朱熹,《宋史》載其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2紹興十八年進士第,3朱 熹歷仕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4慶元六年卒,嘉定二年(1209 年)詔賜遺 表恩澤,諡曰文,尋贈中大夫,特贈寶謨閣直學士。理宗寶慶三年(1227 年),贈 太師,追封信國公,改徽國公。5著作有:《周易本義》、《易學啟蒙》、《蓍卦考誤》、
《詩集傳》、《大學中庸章句》、《四書或問》、《論語集注》、《孟子集注》、《太極圖 解》、《通書注》、《西銘解》、《楚辭集注》、《韓文考異》;所編次有:《論孟集議》,
《孟子指要》,《中庸輯略》,《孝經刊誤》,《小學書》,《通鑒綱目》,《宋名臣言行 錄》,《家禮》,《近思錄》,《河南程氏遺書》,《伊洛淵源錄》。6
朱熹之卦變理論,主要見於《周易本義》前附之〈卦變圖〉,其言曰:「〈彖傳〉
或以卦變為說,今藉此圖以明之。」7可知朱熹認為此圖為其解釋〈彖傳〉卦變理 論的方法,同時由《周易本義》中的注文可知,朱熹在其中的十九卦之中提及卦 變,即(表14):
1 依據王鉦傑:〈朱熹卦變理論重探〉,《朱子學與制度文化學術研討會暨儒商論壇會議論文》,2017 年10 月 19 日發表於江西.婺源,頁 327-347 再行刪訂修改而成。
2 元.脫脫等修:《宋史》,卷 429,頁 5215。
3 元.脫脫等修:《宋史》,卷 429,頁 5215。
4 元.脫脫等修:《宋史》,卷 429,頁 5215-5221。
5 元.脫脫等修:《宋史》,卷 429,頁 5224。
6 元.脫脫等修:《宋史》,卷 429,頁 5224。
7 宋.朱熹著:《周易本義》(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 年,據清.同治間《山東書局尚志堂本》,
參校清.康熙間內府覆刻宋.《乙丑九江吳革本》),卷前,頁22。後討論朱熹卦變之注文皆用 此版本。
表14:《周易本義》卦變整理表
卦名 注文
〈訟〉(䷅) 於卦變自〈遯〉(䷠)而來。
〈泰〉(䷊) 又自〈歸妹〉(䷵)來
〈否〉(䷋) 又自〈漸〉(䷴)卦而來。
〈隨〉(䷐) 以卦變言之,本自〈困〉(䷮)卦九來居初,又自〈噬嗑〉(䷔)
九來居五,而自〈未濟〉(䷿)來者,兼此二變。
〈蠱〉(䷑) 謂卦變自〈賁〉(䷕)來者,初上二下,自〈井〉(䷯)來者,五 上上下,自〈既濟〉(䷾)來者兼之
〈噬嗑〉(䷔) 本自〈益〉(䷩)卦。
〈賁〉(䷕) 卦自〈損〉(䷨)來者,柔自三來而文二,剛自二上而文三。自〈既 濟〉(䷾)而來者,柔自上來而文五,剛自五上而文上。
〈无妄〉(䷘) 為卦自〈訟〉(䷅)而變。
〈大畜〉(䷙) 以卦變言,此卦自〈需〉(䷄)而來。
〈咸〉(䷞) 或以卦變言柔上剛下之義,曰:〈咸〉自〈旅〉(䷷)來。
〈恆〉(䷟) 或以卦變言剛上柔下之義,曰:〈恆〉自〈豐〉(䷶)來。
〈晉〉(䷢) 其變自〈觀〉(䷓)而來。
〈睽〉(䷥) 以卦變言之,則自〈離〉(䷝)來者,柔進居三,自〈中孚〉(䷼)
來者,柔進居五,自〈家人〉(䷤)來者兼之。
〈蹇〉(䷦) 卦自〈小過〉(䷽)而來,陽進則往居五而得中。
〈解〉(䷧) 其卦自〈升〉(䷭)來。
〈升〉(䷭) 卦自〈解〉(䷧)來。
〈漸〉(䷴) 蓋此卦之變,自〈渙〉(䷺)而來,九進居三,自〈旅〉(䷷)而 來,九進居五,皆為得位之正。
〈鼎〉(䷱) 卦自〈巽〉(䷸)來。
〈渙〉(䷺) 其變則本自〈漸〉(䷴)卦。
*依據宋.朱熹著:《周易本義》整理。
由上述十九卦,可知朱熹卦變說之面貌,其卦變圖見(圖18)至(圖 22):
教育出版社
、元延祐二
,2002 年,
二年《圓沙書 刻本》),
以北京圖書 書院刻《周
頁23。(圖
書館藏南宋 周易傳義》附
圖18)至(
宋.《吳革科 附錄》、明永
(圖22)皆
本》,校以該 永樂《《周易
出此本。
該館所藏宋 易傳義》大
宋《甲 大全初
圖19:宋.朱熹:〈二陰 編:《周易
二陽卦變圖 本義》收於
圖〉,宋.朱 於《朱子全
朱熹撰,朱 書》冊1,
朱傑人、嚴佐 頁23-24。
佐之、劉永
。
永翔主
圖220:宋.朱熹熹:〈三陰三 編:《周易
三陽卦變圖 本義》收於
圖〉,宋.朱 於《朱子全
朱熹撰,朱 書》冊1,
傑人、嚴佐 頁24-25。
佐之、劉永
。
永翔主
圖2
圖22
1:宋.朱
2 宋.朱熹
熹:〈四陰 編:《周易
熹:〈五陰五
《周易本
四陽卦變圖 本義》收於
陽卦變圖〉
本義》收於
圖〉,宋.朱 於《朱子全
〉,宋.朱熹
《朱子全書
朱熹撰,朱 書》冊1,
熹撰,朱傑人 書》冊1,頁
朱傑人、嚴佐 頁25-27。
人、嚴佐之 頁27-28。
佐之、劉永
。
、劉永翔主 永翔主
主編:
由附圖可知其卦變乃由下往上推導,如〈復〉卦(䷗)為一陽卦,而其陽爻由 初至二爻,故〈復〉變為〈師〉卦(䷆),而〈師〉卦再變為〈謙〉(䷎)、〈豫〉(䷏)、
〈比〉(䷇)、〈剝〉(䷖)。一陰卦〈姤〉(䷫),同樣依次變為〈同人〉(䷌)、〈履〉
(䷉)、〈小畜〉(䷈)、〈大有〉(䷍)、〈夬〉(䷪)等卦,可知其說大抵上是依次推 導。朱熹在《周易本義》卷前亦錄有〈上下經卦變歌〉,今錄於下:
〈訟〉自〈遯〉變〈泰〉〈歸妹〉,〈否〉從〈漸〉來〈隨〉三位。首〈困〉
〈噬嗑〉〈未濟〉兼,〈蠱〉三變〈賁〉〈井〉〈既濟〉。〈噬嗑〉六五本〈益〉
生,〈賁〉原於〈損〉〈既濟〉會。〈无妄〉〈訟〉來〈大畜〉〈需〉,〈咸〉〈旅〉
〈恆〉〈豐〉皆疑似。〈晉〉從〈觀〉更〈睽〉有三,〈離〉與〈中孚〉〈家 人〉繫。〈蹇〉利西南〈小過〉來,〈解〉〈升〉二卦相為贅。〈鼎〉由〈巽〉
變〈漸〉〈渙〉〈旅〉,〈渙〉自〈漸〉來終於是。8
由上述〈卦變圖〉、〈上下經卦變歌〉及《周易本義》注文之整理,可看出以 下4 點:
(一)採用與虞翻相同的升降說法來詮釋卦變。
此可由前文中整理之注文看出,如朱熹注〈蠱〉卦(䷑):謂卦變自〈賁〉(䷕)來 者,初上二下,自〈井〉(䷯)來者,五上上下,自〈既濟〉(䷾)來者兼之。這裡 提及〈賁〉卦的初六爻上移至二爻,二九下降至初爻,變為〈蠱〉卦;〈井〉卦九 五上移至上爻,上六下降至五爻,變為〈蠱〉卦;既濟卦則初九上移至二爻,二 爻下降至初爻,同時九五上移至上爻,上六下降至五爻,此方式與荀爽、虞翻等 人之生卦方式相同。
(二)採乾坤→十辟卦→其餘卦的生卦方式。
此可由(圖 18、19、20、21、22)看出,朱熹於各〈卦變圖〉前皆有附註,如:
一陰一陽之卦皆自〈姤〉(䷫)、〈復〉(䷗)而來;二陰二陽之卦自〈臨〉(䷒)、〈遯〉
(䷠)而來等,此與虞翻系統的卦變理論相同。
(三)無特例之卦。
若與前文所述相較,荀爽採用升降與八宮世應兩種系統作為其生卦的方法;虞翻 則在某些卦的生卦來源不使用十辟卦,反而使用〈晉〉(䷢)、〈訟〉(䷅)等卦作為 生卦來源,虞翻以後的蜀才等人,雖然於其理論皆未見特例卦的產生,但由於其 理論皆只是少量記載,無法見其全貌,故難以判定是否有特例之卦的存在。
至北宋時期,李之才之〈變卦反對圖〉存有六個無法以反對解釋的卦,此違 其特例之卦,而李氏〈六十四卦相生圖〉,雖亦無特例之卦產生,然而其圖中「復」
之概念,雖然使其卦圖沒有特例卦的產生,但也造成了失去生卦連續性的缺失,
而後的朱震則因同時使用虞翻理論以及李之才的兩種理論,造成其理論內部自相 混淆;程頤之理論亦自有其難以解釋之部分;蘇軾則並未將其卦變理論推衍為可 解釋六十四卦之地步。
相較於前人,朱熹之卦變圖並無出現任何特例之卦,除去未出現的〈乾〉〈坤〉
兩卦,其各卦的生化來源都可以完善的解釋,此為朱熹卦變理論最大之特色。
8 宋.朱熹著:《周易本義》,卷前,頁 13-14。
(四)有大量重複的部分。
以朱熹〈三陰三陽卦變圖〉為例,可以看出圖中朱熹將三陰三陽之卦以〈泰〉卦 為起始,一路轉變至〈否〉卦終,另一部分則由〈否〉卦起始,一路轉變至〈泰〉
卦終,而〈四陰四陽卦變圖〉亦同樣分為由〈大壯〉卦起始以及〈觀〉卦起始,
顯見朱熹其實是十辟卦皆各自推衍一次,而由於卦畫的重複性9,造成了其圖的重 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