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北宋卦變理論
第二節 程頤、蘇軾卦變理論
程頤、蘇軾雖未確切提出卦變理論,但兩人在其著作中仍各自對卦變理論提 出新的想法,如程頤提出自乾坤變來之說法;蘇軾則提出自六子卦來之說法,後 文將敘述解析此二人之說法,並觀察其對卦變理論有何新的影響。
一、程頤卦變理論
程頤,《宋史》載其字正叔。29《宋史.程顥傳》言其世居中山,後從開封徙 河南。30治平、元豐間,大臣屢薦,皆不起。哲宗初,司馬光、呂公著共疏其行義,
詔以為西京國子監教授,力辭。後召為秘書省校書郎,既入見,擢崇政殿說書。
徽宗即位,徙峽州,俄復其官,又奪于崇寧。卒年七十五。31世稱為伊川先生。嘉 定十三年,賜諡曰正公。淳祐元年,封伊陽伯,從祀孔子廟庭。32程頤著作有《周 易程氏傳》、《春秋傳》等。後文首先分析程頤對卦變之看法:
卦之變皆自〈乾〉〈坤〉,先儒不達,故謂〈賁〉本是〈泰〉卦,豈有〈乾〉
〈坤〉重而為〈泰〉,又由〈泰〉而變之理,下〈離〉本〈乾〉,中爻變而 成〈離〉,上〈艮〉本〈坤〉,上爻變而成〈艮〉,〈離〉在內,故云柔來,〈艮〉
在上,故云剛上,非自下體而上也。〈乾〉〈坤〉變而為六子,八卦重而為 六十四卦,皆由〈乾〉〈坤〉之變也。33
在引文中,可以看到程頤並不認同虞翻所提出的以〈乾〉〈坤〉→十辟卦→其他卦 這一生卦的過程,其對卦變的看法為〈乾〉〈坤〉→六子卦(三畫卦),再由此三 畫的〈乾〉〈坤〉及六子卦相重疊而變為其餘的卦,後文整理程頤於其《易傳》中 提及卦變之部分(表13):
29 元.脫脫等修:《宋史》,冊 7,卷 427,頁 5198。
30 元.脫脫等修:《宋史》,冊 7,卷 427,頁 5195。
31 元.脫脫等修:《宋史》,冊 7,卷 427,頁 5198-5199。
32 元.脫脫等修:《宋史》,冊 7,卷 427,頁 5200。
33 宋.程頤撰,王孝魚點校:《周易程氏傳》,卷 2,頁 124。後文皆用此版本。
表13:程頤卦變整理表
卦名 注文
〈訟〉(䷅) 九二以剛自外來而成〈訟〉。
〈隨〉(䷐) 以卦變言之,〈乾〉(☰)之上來居〈坤〉(☷)之下,〈坤〉之初往 居〈乾〉之上,陽來下於陰也。
〈蠱〉(䷑) 以卦變及二體之義而言。剛上而柔下,謂〈乾〉(☰)之初九上而 為上九,〈坤〉(☷)之上六下而為初六也。
〈賁〉(䷕) 下體本〈乾〉(☰),柔來文其中而為〈離〉(☲);上體本〈坤〉(☷),
剛往文其上而為〈艮〉(☶),乃為山下有火。
〈咸〉(䷞) 卦則柔爻上而剛爻下,柔上變剛而成〈兌〉(☱),剛下變柔而成〈艮〉
(☶)
〈恆〉(䷟) 〈乾〉之初上居於四,〈坤〉之初下居於初,剛爻上而柔爻下也。
〈漸〉(䷴) 〈乾〉〈坤〉之變為〈巽〉(☴)〈艮〉(☶),〈巽〉〈艮〉重而為〈漸〉。
〈渙〉(䷺) 九來居二,六上居四也
〈无妄〉(䷘) 〈坤〉(☷)初爻變而為〈震〉(☳),剛自外而來也。
*依據宋.程頤撰,王孝魚點校:《周易程氏傳》整理。
由(表13)的整理,可看出三點:
(一)仍採用升降說來討論卦變。
此可由程頤注〈隨〉(䷐)卦之文看出,其仍然未脫離虞翻系統的爻位升降來討論 卦的生化過程,以其注文來看,很明顯其認為〈隨〉卦是由〈否〉(䷋)卦生化而 來,分析其注文,可以知道是〈否〉卦的上九移動為初九、初六則移動為上六,
由此變為〈隨〉卦。於〈蠱〉(䷑)卦之注文,亦可看出使用升降說來討論卦變,〈泰〉
(䷊)卦初九移動為上九、上六下降為初六轉變為〈蠱〉卦,亦可以此二例知道程 頤的卦變說應並未真正跳脫虞翻系統。
(二)程氏卦變說法,仍有難以解說之處。
由〈賁〉(䷕)卦之注文,可以看出程頤認為下卦的〈乾〉(☰),由於一個陰爻來 交索,變為〈離〉(☲)卦、上卦的〈坤〉(☷),由於一個陽爻來交,變為〈艮〉
(☶),然則此種解釋方法,容易造成誤解,即來交索的爻,是出於何處?因為此 卦本來就存在三畫的〈乾〉與〈坤〉卦,以此難以解說又有外來的陽與陰爻。第 二個疑問是,程頤如此解釋,同樣可以〈泰〉(䷊)卦(如此可符合其言下體本〈乾〉、
上體本〈坤〉的注文)上六移動為六二、九二移動為上九,變為〈賁〉卦,那麼 其提出的皆由〈乾〉〈坤〉來之說法,與虞翻系統的卦變理論便沒有差異了。
(三)實際註解上有不同系統存在。
此可由〈无妄〉(䷘)卦之注文看出,程頤言〈坤〉(☷)初爻變而為〈震〉(☳),
可知其認為〈无妄〉卦之下卦本來為〈坤〉,而陽爻由外而來,取代其陰爻,由此 變為〈震〉,然而這樣的變化,其實類似於前文提及的《焦氏易林》中的變占之法,
也因此可以發現程頤的卦變說,其實是還存在問題的。
由上述三點,可以看出程頤雖然試圖提出一個不同於虞翻的卦變理論,但其 在註解時,仍未跳脫出虞翻一脈的註解方法,且其理論仍存在一定的矛盾處,如 某卦同時有陰陽爻變動時,依其理論解釋會出現不知到底是由〈乾〉來還是〈坤〉
來的疑問,或者會出現是自〈泰〉(䷊)或〈否〉(䷋)卦而來(三陰三陽卦)的解 讀,也因此,程頤雖然有其用心,但由實際注解的結果來看,其用心是不成功的。
二、後人對程頤卦變理論之批評
後人對程頤卦變理論之批評,較著名者為朱熹,其於《朱子語類》中言:
問:「近略考卦變,以彖辭考之,說卦變者凡十九卦,蓋言成卦之由。凡彖 辭不取成卦之由,則不言所變之爻。程子專以〈乾〉〈坤〉言變卦,然只是 上下兩體皆變者可通。若只一體變者,則不通。……至一體變者,則以來 為自外來,故說得有礙。大凡卦變須看兩體上下為變,方知其所由以成之 卦。」曰:「便是此處說得有礙。」34
此處門人詢問朱熹對程頤《易傳》中的卦變說法的看法,朱熹首先認同門人對程 傳的看法,即:程《傳》中提及的卦變理論,僅上下二體同時變動時方成立,換 句話說便是:上體的其中一爻與下體的其中一爻兩者,發生移動時方才成立,若 僅有一爻則不成立,如(表 13)中的〈訟〉(䷅)、〈无妄〉(䷘)兩卦。後世如:
清儒黃宗羲亦持類似說法,以此批評程頤之卦變理論,其言曰:
程子亦專以〈乾〉〈坤〉,言卦變本之。……但三陰三陽之卦,此往彼來,
顯然可見,其他則來者不知何來,往者不知何往。如无妄,剛自外來,外 卦之乾,未嘗損一剛也。而云自外而來,不已背乎。故朱子曰:『程子專以 乾坤言卦變,然只是上下兩體皆變者可通。若只一體變者,則不通。』蓋 巳深中其病矣。」35
此處黃宗羲認為程頤卦變理論之問題,與前文所指出者相同,即:〈无妄〉卦(䷘)
內已經存在一個〈乾〉卦,為何又有一陽爻自外而來?並據此認為朱熹之批評為 合宜且「深中其病」。
花崎隆一郎於〈易程傳卦變說札記〉中提出程頤《易傳》中應存有兩種卦變 方法,其分為「小成卦說」以及「大成卦說」36,由於原作為日文,且並未翻譯為 中文,故後文僅能由其文所附之說明圖嘗試還原其原意。
花崎氏在說明程頤注解〈賁〉卦(䷕)之生卦來源時,使用(圖 16)說明:
34 宋.朱熹著,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卦體卦變〉,《朱子語類》,收於《朱子全書》,冊 16,卷 67,頁 2236-2237
35 清.黃宗羲著,沈善洪主編:《易學象數論》,收於《黃宗羲全集》,冊 9,卷 2,頁 59-60。
36 原文:「對于《程說》(《易程傳》卦變說之簡稱)的邏輯充分理解,從來沒聽見過,那是只稱《乾 坤成卦說》而已,很不清楚。關于《程說》的邏輯地根據,就是我認為理所當在於《小成卦說》
及《大成卦說》兩種。」(日)花崎隆一郎:〈易程傳卦變說札記.內容提要〉,收於朱柏崑主 編:《國際易學研究》第四輯(北京市:華夏出版社,1998 年),頁 167。
圖16)可見
花崎氏之文
十四卦這一過程?關於此,或可參考程頤:「體用一源,顯微無間。」38之言,胡 自逢(1912-2004)言:「體,即本體,天地萬物所由生化之根源;用,則其功用。」
39此論及本體與其生化萬物之作用為不可分割之概念,而程頤注〈乾〉卦言:
夫天,專言之則道也,天且弗違是也;分而言之,則以形體謂之天,以主 宰謂之帝,以功用謂之鬼神,以妙用謂之神,以性情謂之乾。乾者萬物之 始,故為天,為陽,為父,為君。40
以此可知,〈乾〉卦在程頤的易學體系中,除了道的媒介物這一象徵,還表示了道 的本身,是至少有雙重性質的一個卦,而程頤注〈坤〉卦則言:「〈坤〉,〈乾〉之 對也。」41由此可以確定〈乾〉〈坤〉兩卦在程頤易學中之地位,亦即:〈乾〉〈坤〉
兩卦是同時具有生化作用(指生化六子卦而言)以及疊合為六十四卦之作用。
以上述論述,重新檢視花崎隆一郎之說法,如(圖 17)中〈无妄〉䷘卦中,
其圖之下體列一〈乾〉卦施爻〈於坤〉,並注本〈坤〉,這一注解會使人誤解為卦 外之〈乾〉施爻於卦內之〈坤〉,實際應是卦內並無〈乾〉或〈坤〉,而是〈乾〉〈坤〉
先變化為六子(言〈乾〉〈坤〉兩卦為父母之作用),接著再八個三畫卦互相疊合
(此言成卦),由此一理解,則可知花崎氏對程頤卦變理論之理解,仍有一定的誤 區,由〈易程傳卦變說札記〉所附之圖可以看出花崎氏認為是卦內先有〈乾〉或
〈坤〉卦,再由卦外的〈乾〉或〈坤〉卦施爻,以變為其他六種三畫卦,然而實 際上是〈乾〉〈坤〉在尚未疊合時就先行生六子卦,接著再疊合。
因此,可以知道程頤在實際注解各卦時,提出〈乾〉〈坤〉→六子卦→八卦疊 合為六十四卦這一說法,然而自朱熹以降,後人多以虞翻一系的升降方法分析之,
因此落入誤區,並做出程頤之卦變理論有所不通的評價,此評價自朱熹至今已近 千年時光,又或者如胡自逢認為程頤之卦變乃就反對而言42,而自花崎隆一郎之文 發表後,由於其文並未翻譯為中文,而僅能就其文所附說明之圖討論,然而花崎 氏雖將程頤卦變理論之方法說明清楚,但卻未理解〈乾〉〈坤〉生六子卦之過程,
是在卦尚未形成之前便已生化完成,因此花崎氏雖將程頤之理論解釋清楚,但仍 有所誤解,而前文分析程頤注《易》之思想後,或可以之重新評價程頤卦變理論。
三、程頤對卦變理論之貢獻
雖然朱熹對程頤卦變理論頗有批評,然而程氏對卦變的看法,仍有一定的價 值,並且有將卦變理論上舉至思想層面之貢獻,下舉例說明之:
曰:「(劉)牧又謂〈乾〉〈坤〉與〈坎〉〈離〉男女同生。」曰:「非也。譬 如父母生男女,豈男女與父母同生?既有〈乾〉〈坤〉,方三索而得六子。
38 宋.程顥、程頤撰:《河南程氏文集卷第八.伊川先生文四.易傳序》(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
38 宋.程顥、程頤撰:《河南程氏文集卷第八.伊川先生文四.易傳序》(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