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漢代至南宋卦變理論流變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漢代至南宋卦變理論流變研究"

Copied!
14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 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 碩士學位論文. 漢代至南宋卦變理論流變研究 A Study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Hexagram Change Theory from Han Dynasty to Southern Song Dynasty. 指導教授: 韓碧琴 Bi-Chyn Han 研 究 生: 王鉦傑 Zheng-Jie Wang. 中華民國一○八年一月.

(2)  .  . i.

(3)  . 誌謝辭 猶記當初本無攻讀研究所的打算,如今卻在撰寫論文的致謝辭,時間很快, 回顧自己的大學四年,大多都在翹課、練拳與電玩中度過,感謝當時遇到丁威仁 師、學長國恩還有亦師亦友的至廷大哥,讓我對學術研究有一點點的嚮往,在畢 業後服兵役的那年,是國恩學長鼓勵我繼續向上深造,當然,與同梯們在教育役 訓練時的徹夜大聊特聊也是另一個重要推力。 記得碩一下時,剛盧完江乾益師簽指導沒多久,正努力和老師搏感情,我在 走廊上很白目地問乾益師: 「經書中的學問,文字註解已經被漢人做完了,義理層 面又被宋明儒做完了,我們現代人還有啥可做的?」許是太白目吧,老師笑笑說: 「把現代的精神帶入經書中,做新的詮釋。」大概那時腦袋還不太好,懵懵懂懂。 直到後來為了撰寫妙真師的期末論文,翻閱了晚清至民國初年的經學叢書,看到 時人將革命、變法乃至科學等概念都加入進詮釋經書的範圍。這才懂了一點乾益 師說的,話猶在耳,您卻已過世了。 在匆匆結束乾益師的葬禮後,感謝韓碧琴師毫不猶豫地簽下我遞上的指導同 意書,碧琴師對學術的嚴謹讓散漫而常常只達成她部份要求的我,竟也成為同學 口中頗為嚴謹的那種人,也謝謝碧琴師的信任,讓我在寫作這本論文時,可以較 為自由的想出各種天馬行空的想法。 也特別需要感謝劉錦賢師,讓我可以在宋明學術思想、中國哲學專題等課堂 上用這本論文的章節充當期末小論文,也謝謝錦賢師的殷切鼓勵,雖然最後我沒 有考取其他學校的博士班。最後是蔡妙真師,很感謝老師課堂上各種想法、理論 的啟發,也謝謝您鼓勵我往北部考,但同樣很慚愧地沒有達到。 碩士班生活中,尤其也要感謝系辦的佳宜,在某次情緒極端低落的時候陪我 聊天,不然大概會直接不想念完碩士班了,剩下的不能說,反正妳知道我的謝意 啦。還有怡璇學姊給的鼓勵,希望當時替妳卜的卦可以應驗。正良師對我第一次 發表、甄試、職涯等的意見與訣竅,都很受用,希望未來繼續跟您合作愉快。紹 平學長的各種建議與幹話,希望你也順利畢業找工作了。 還要感謝暑假一起天天在研究室拚進度的維楷,如果沒跟你聊天紓壓,大概 真要患上憂鬱症了,希望畢業後你一帆風順。 要感謝的還有同學温婷、湘峮、伯安、逸弘、鈺玲、瑋智、佳諭,學弟妹珮 筠、雅棋、德昭、子芸、俊廷、皓棠、格佳、念祈、珂妏、小朋友妤欣等人,還 有腦袋混亂而想不出的各位,感謝你們陪我這個窩在研究室的邊緣人聊天打屁紓 壓。 在趕畢業期限的此時,也謝謝麗雯助教的各種幫忙與校對,希望能夠順順利 利上傳。 最後是下載電子檔或拿起實體書翻閱的你,希望這篇論文能夠給你一點點的 新想法或者靈感。.

(4)  . 摘要 卦變理論為《周易》象數學中具有頗高重要性之理論,然而檢視文獻,發現 前人對於個別易學家所提出之卦變理論,或有解釋不清、評論失當之處,且大多 數的學者皆將卦變理論置為附屬,少見專門之論述,因上述,本研究試以漢代至 南宋之間,討論卦變理論及新說法者,試分析卦變理論自荀爽提出伊始,而至朱 熹、俞琰等人時,蔚為一可觀且重要之《易》學理論,並且討論卦變之說如何由 荀爽、虞翻提出之雛形,一路轉變為南宋易學家提出之面貌。 後文除第一章緒論及第六章結論,於第二章〈卦變理論起源〉中,討論卦變 理論初創時期面貌的同時,以為可藉由四正卦作為解釋虞翻卦變說當中違例以及 變例之處。第三章〈三國至隋唐之卦變理論〉主要闡述虞翻以後至唐代之卦變理 論發展,本章之內容主要集中於蜀才對虞翻理論之創新,及虞翻以降之諸易學家 對虞翻理論看法之變化。第四章〈北宋卦變理論〉中,本研究以為朱震《漢上易 傳》中的卦變理論,發現朱震卦變說實雜揉虞翻及李之才兩人之說法,然其自認 為繼承虞翻,因此其理論出現自相矛盾之現象。而後分析程頤卦變理論,藉由今 人花崎隆一郎之文,發現過去對程頤卦變理論之看法或有誤解。 第五章〈南宋卦變理論〉首先討論、分析朱熹卦變理論,藉今人王風之文重 新檢視朱熹之卦變理論,然王氏之說法仍有不完整處,本研究對其做出部分之修 正,使朱熹之理論能夠更加清晰明朗。其次討論清儒胡渭及今人高懷民將俞琰〈先 天六十四卦直圖〉目為卦變圖之看法,實有一定問題。最後討論朱熹《易學啟蒙》 所附〈變占圖〉實非〈卦變圖〉,而今人多有誤會。. 關鍵詞:卦變理論、十二辟卦、四正卦、升降說、反對. i.

(5)  .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回顧 ....................................................................................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 17  一、研究方法 .................................................................................................17  二、研究範圍 .................................................................................................18  第四節 研究進路及架構 ...................................................................................... 18  第二章 卦變理論起源 ...................................................................................................21  第一節 卦變理論之始 .......................................................................................... 21  第二節 荀爽之卦變理論 ...................................................................................... 24  一、荀爽卦變理論之特色 .............................................................................25  二、荀爽卦變理論之分析 .............................................................................27  第三節 虞翻卦變理論及其與荀爽卦變理論之比較 .......................................... 32  一、虞翻卦變理論之特色 .............................................................................32  二、虞翻與荀爽卦變理論之比較 .................................................................42  第三章 三國至隋唐之卦變理論 ...................................................................................49  第一節 陸績、姚信及蜀才卦變說 ...................................................................... 49  一、陸績卦變說 .............................................................................................49  二、蜀才生平及其卦變理論 .........................................................................50  三、蜀才及虞翻卦變理論比較 .....................................................................53  四、姚信卦變理論 .........................................................................................55  第二節 南北朝以及隋唐卦變說 .......................................................................... 56  一、北朝盧景裕卦變理論 .............................................................................57  二、侯果卦變理論 .........................................................................................58  三、虞翻、蜀才、姚信、盧氏、侯果卦變理論之比較 .............................60 . ii.

(6)  . 第四章 北宋卦變理論 ...................................................................................................65  第一節 李之才、朱震卦變理論 .......................................................................... 65  一、李之才卦變理論 .....................................................................................65  二、朱震卦變理論 .........................................................................................76  第二節 程頤、蘇軾卦變理論 .............................................................................. 81  一、程頤卦變理論 .........................................................................................81  二、後人對程頤卦變理論之批評 .................................................................83  三、程頤對卦變理論之貢獻 .........................................................................86  四、蘇軾卦變理論 .........................................................................................88  第五章 南宋卦變理論 ...................................................................................................91  第一節 朱熹卦變理論之特色 .............................................................................. 91  第二節 朱熹卦變理論與前人卦變理論之比較 .................................................. 98  第三節 後人對朱熹卦變理論之批評及近代學者對〈卦變圖〉之看法 .......... 99  第四節 南宋時人對卦變的看法 .........................................................................115  第五節 俞琰剛來柔來說 .....................................................................................116  第六節《易學啟蒙》中〈變占圖〉 .................................................................. 122  第六章 結論 .................................................................................................................127  參考書目 .......................................................................................................................131 . iii.

(7)  . 表次 表 1:總論或多家一同論述著作整理表 ..................................................................... 15  表 2:討論升降說著作整理表 ..................................................................................... 16  表 3:討論反對說著作整理表 ..................................................................................... 16  表 4:討論六子卦說著作整理表 ................................................................................. 17  表 5:荀爽卦變整理表 ................................................................................................. 25  表 6:黃宗羲、錢大昕、高懷民對虞翻卦變理論比較表 ......................................... 33  表 7:蜀才卦變整理表 ................................................................................................. 51  表 8:盧氏卦變整理表 ................................................................................................. 58  表 9:侯果卦變整理表 ................................................................................................. 60  表 10:虞翻、蜀才、姚信、盧氏、侯果卦變統整表 ............................................... 61  表 11:十二辟卦配月及卦畫表 ................................................................................... 63  表 12:朱震卦變整理表 ............................................................................................... 77  表 13:程頤卦變整理表 ............................................................................................... 82  表 14:《周易本義》卦變整理表 ................................................................................. 92  表 15:《周易本義》注文與卷首〈卦變圖〉比對表 ............................................... 106 . iv.

(8)  . 圖次 圖 1:〈二陽四陰組生卦過程圖〉 ............................................................................... 27  圖 2:〈八宮世應圖〉 ................................................................................................... 31  圖 3:宋.李之才:〈乾坤二卦為易之門萬物祖圖第一〉 ....................................... 66  圖 4:宋.李之才:〈乾坤相索三爻變六卦不反對圖第二〉 ................................... 66  圖 5:宋.李之才:〈乾卦一陰下生反對變六卦圖第三〉 ....................................... 67  圖 6:宋.李之才:〈坤卦一陽下生反對變六卦圖第四〉 ....................................... 67  圖 7:宋.李之才:〈乾卦下生二陰各六變反對變十二卦圖第五〉 ....................... 68  圖 8:宋.李之才:〈坤卦下生二陽各六變反對變十二卦圖第六〉 ....................... 68  圖 9:宋.李之才:〈乾卦三陰各六變反對變十二卦圖第七〉 ............................... 69  圖 10:宋.李之才:〈坤卦下生三陽各六變反對變十二卦圖第八〉 ..................... 69  圖 11:宋.李之才:〈六十四卦相生圖〉 ................................................................. 71  圖 12:宋.李之才:〈六十四卦相生圖〉 ................................................................. 72  圖 13:宋.李之才:〈六十四卦相生圖〉 ................................................................. 72  圖 14:宋.李之才:〈六十四卦相生圖〉 ................................................................. 73  圖 15:宋.李之才:〈六十四卦相生圖〉 ................................................................. 73  圖 16:(日)花崎隆一郎:〈〈賁〉卦成卦之由圖〉 ................................................. 84  圖 17:(日)花崎隆一郎:〈非以「大成卦說」解釋之卦圖〉 ............................... 85  圖 18:宋.朱熹:〈一陰一陽卦變圖〉 ..................................................................... 93  圖 19:宋.朱熹:〈二陰二陽卦變圖〉 ..................................................................... 94  圖 20:宋.朱熹:〈三陰三陽卦變圖〉 ..................................................................... 95  圖 21:宋.朱熹:〈四陰四陽卦變圖〉 ..................................................................... 96  圖 22 宋.朱熹:〈五陰五陽卦變圖〉 ....................................................................... 96  圖 23 王風所製〈三陰三陽卦變圖〉 ....................................................................... 103  圖 24:〈三陰三陽卦排列圖〉。 ................................................................................. 105  圖 25:朱熹〈三陰三陽卦變圖〉生卦路徑圖 ......................................................... 108  圖 26:宋.俞琰:〈先天六十四卦直圖〉 ................................................................117  圖 27:宋.俞琰:〈剛來柔來上下圖〉 ....................................................................119  圖 28:宋.俞琰:〈剛來柔來上下圖〉 ....................................................................119  圖 29:宋.俞琰:〈剛來柔來上下圖〉 ................................................................... 120  圖 30:宋.俞琰:〈剛來柔來上下圖〉 ................................................................... 120  圖 31:宋.朱熹:《易學啟蒙.考變占四》附圖 ................................................... 124 . v.

(9)  .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周易》經傳之解釋,歷來有諸多易學家投入,其中有關卦變之解經方法, 明清之際黃宗羲(1610-1695) 《易學象數論》提及: 「卦變之說,由〈泰〉 〈否〉二 卦〈彖〉辭『大往小來』、『小往大來』而見之。」1可看出黃氏認為《周易》經傳 中較為顯見的卦變之處,可以由〈泰〉卦與〈否〉卦之〈彖〉辭中「大往小來」、 「小往大來」等語句中看出,而由此類語句亦可得出:卦變這一解經之方法,確 實有其經傳上之基礎,而黃氏後文又言: 卦之體,兩相反,爻亦隨卦而變。……是之謂卦變。非以此卦生彼卦也, 又非以此爻換彼爻也。2 由引文可以看出黃氏認為卦變是由六十四卦之卦畫,兩兩相反而來,並非由某卦 生出下一卦,又或者以爻位移動而來。 清儒胡渭(1633-1717)於《易圖明辨》中,對卦變理論則言: 《易》有聖人之道四,變居一焉。《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變者, 《易》中之大義也。觀孔子之言曰:『上下无常,剛柔相易,内陽而外陰, 内柔而外剛。』則凡〈彖傳〉之剛柔、往來、上下、内外,皆主卦變而言 可知矣。3 可由兩方面分析胡渭之說法,一者, 「變」為《周易》的大義之一,此是就解釋《周 易》經傳的原則性而言。二者,認為〈彖傳〉中「剛柔」、「往來」、「上下」、「内 外」等文字,皆是提及卦變之處。這樣的觀點,最顯著的例子便是前述黃宗羲所 言,由〈泰〉卦與〈否〉卦之彖辭可觀察到的現象,而胡氏於後又言: 然諸儒概以一爻言之,故唯三陰三陽之卦可通,而二陰二陽之卦則不可通, 〈无妄〉剛自外來、 〈升〉柔以時升之類是也。唯以反對言之,則無不可通, 蓋卦可以該爻,而爻不可以該卦,卦變則爻隨而動矣。4 由此段引文可以看出胡渭認為卦變應以反對這一解經方法為主體,此看法與前述 黃宗羲之說法相同,若將黃、胡二人之說法合併觀察,則可以得出清代之學者認 為卦變是因卦畫的成對顛倒而來的這一看法。 若將時間往後延伸,近人屈萬里(1907-1979)於《先秦漢魏易例述評》中認 1. 2 3. 4. 清.黃宗羲著,沈善洪主編:《易學象數論》 ,收於《黃宗羲全集》,冊 9(杭州市:浙江古籍出 版社,1993 年,清.光緒間《廣雅書局叢書本》,以《寧波天一閣藏本》 、清.乾隆間《四庫 全書寫本》校對),卷 2,頁 54。後文皆用此版本。 清.黃宗羲著,沈善洪主編:《易學象數論》 ,收於《黃宗羲全集》,冊 9,卷 2,頁 54-55。 清.胡渭著,嚴一萍選輯: 《易圖明辨》 (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 年, 《守山閣叢書本》 ) ,卷 9, 頁 3。 清.胡渭著,嚴一萍選輯:《易圖明辨》 ,卷 9,頁 3。. 1.

(10)  . 為: 惟是卦變之說,本於〈彖傳〉往來上下之文。而〈彖傳〉所謂往來上下者, 皆就其前卦之倒轉而言。5 由引文可見屈氏對卦變的看法,與黃宗羲、胡渭兩人所言相同,由此可以發現: 黃氏以前,討論卦變至少有二方式。一者以某卦生某卦、某爻換某爻的方式做討 論。二者以兩兩成對,而又上下相反的卦而來。黃宗羲等人則認為後說為是,前 說為非,然若以黃宗羲所認為是者為基礎,往前檢視如:宋代朱熹(1130-1200) 《周易本義》、朱震(1072-1138) 《漢上易傳》中,提及卦變之卦的註解,以及朱 熹、朱震對卦變的看法,又發現與黃宗羲、胡渭、屈萬里之說法有扞格不入之感, 此則令人起疑:究竟黃宗羲等人所持之說為是,抑或是朱熹、朱震之看法為是? 帶著前述之疑惑,往更前之時代檢視,發現如:唐代李鼎祚(?-?) 《周易集 解》中所輯之漢、三國乃至唐代易學家的注解,其中對於卦變之注文,反是以前 引被黃宗羲所否定的「以此卦生彼卦」、「以此爻換彼爻」這一卦變的模式為多。 由此一現象,則又有:卦變理論之方法、原理、原則等面向,是如何由目前所見 的漢代之面貌,向黃宗羲、胡渭、屈萬里所認為的面貌轉變之疑惑。 檢視漢至宋代所留存之文獻,又可發現各易學家對卦變這一解經方法的理解 與運用,亦發生不同之轉變,如東漢荀爽(128-190)注〈萃〉卦言:「此本〈否〉 卦」6,時代稍後於他的虞翻(164-233)則言:「〈觀〉上之四也。」7對比兩者的 注文,發現即使是採用黃宗羲認為之「以此卦生彼卦」的卦變方式的學者,其內 部對於卦變的原則乃至於實際註解《周易》經傳時,其實仍有不同之處,這一現 象的出現,代表卦變理論內部,在實際使用以註解《周易》經傳時,仍是不統一 的,而此不統一,其實是來自於各個易學家對於卦變說的看法或理解,甚至是採 用的理論不同而來,因此本研究的一大主軸,亦在於檢視、分析所提及的各個易 學家對於卦變理論的看法、理解乃至於其所使用的理論來源。 觀察目前有關卦變之著作,如:屈萬里《先秦漢魏易例述評》 、高懷民《兩漢 8 9 易學史》 、徐芹庭《易學源流》 等,咸將卦變說做為其著作內容之一部份,未有 跨時代或跨學者之論述,然如黃宗羲所言: 「夫子〈彖傳〉所以發明卦義者,於是 10 為多,顧《易》中一大節目也。」 由黃氏所說,實可以想見卦變理論在《易》學 史中之地位,頗有其重要性,然而前引相關之著作,實未有專以卦變為主題之論 著,令人有可惜之感。 專門討論單一易學家之著作,如:楊自平《吳澄之《易經》解釋與《易》學 觀》11、曾復祺《朱震易學之研究》12、楊淑瓊《虞翻《易》學研究——以卦變和 5. 屈萬里: 《先秦漢魏易例述評》 ,收於《屈萬里先生全集》 ,冊 8(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 年),卷下,頁 145。 6 漢.荀爽注,清.馬國翰輯:《周易荀氏注》 (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 年,據清同治十年濟南 皇華館書局補刻影印),卷中,頁 135。 7 唐.李鼎祚: 《周易集解》 (北京市:中華書局,1985 年,據《學津討原本》排印) ,冊 3,卷 9, 頁 221。 8 高懷民: 《兩漢易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 年)。 9 徐芹庭: 《易學源流》(臺北:國立編譯館,1987 年) 。 10 清.黃宗羲著,沈善洪主編:《易學象數論》 ,收於《黃宗羲全集》,冊 9,卷 2,頁 54。 11 楊自平: 《吳澄之《易經》解釋與《易》學觀》 ,收於林慶彰主編: 《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第. 2.

(11)  . 旁通為中心的展開》13等,則僅專論該學者之卦變理論,無跨時代、跨學者之著作 出現,有難見卦變理論全貌之憾,同時,由上述之現象可見以卦變理論為主題之 研究的不足,甚且是破碎而單一的,因此,專以卦變理論為主題,並兼及相關問 題之研究,實有出現之必要性。 本研究擬以漢代至南宋諸易學家之卦變理論為主要探討對象,試圖藉漢代至 南宋之間,對卦變理論有使用或提出新說法之易學家的著作、易圖等,分析、討 論卦變理論之起源、發端乃至於各個易學家對卦變理論之看法、理解及其所使用 的卦變說,理論來源等方面之異同。最後為探討漢代至南宋之間,諸易學家對卦 變的看法,如何往後世如黃宗羲、胡渭、屈萬里等人之說法靠攏,又是由何人、 何時開始出現這一傾向。.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回顧 「卦變」一詞,最早可在晉代王弼(226-249) 《周易略例》中見及,其言: 「案 文責卦,有馬无〈乾〉,……互體不足,遂及卦變,變又不足,推致五行。」14由 此段引文,可知互體與卦變乃是解釋經傳的方法,然而究竟當時如何以卦變解釋 《周易》經傳,王弼則未詳細說明, 〈繫辭傳〉 : 「闔戶謂之〈坤〉 ,闢戶謂之〈乾〉, 一闔一闢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北魏關朗(?-?)於《關氏易傳》注: 〈坤〉,陰之母,無不容,在戶為闔;〈乾〉,陽之君,無不由,在戶為闢。 闢往則闔來,闔往則闢來。15 可以看出關氏認為變即是指陰陽往來,而後又言:「卦〈乾〉來乎內,〈坤〉往乎 外,君子闢小人闔,故名〈泰〉 ,反是名〈否〉 。」16這段引文應為現存文獻中,最 早說明卦變較為具體之原則、方法者,也就是〈乾〉往卦之下體移動、 〈坤〉往上 體移動,此為〈泰〉卦,反之則為〈否〉卦。 由前述王弼、關朗之說,可見及卦變一詞的含意,然而仍有含糊、籠統之部 分,宋代趙汝楳(?-13 世紀?)17於《易雅》則對卦變一詞有更加深入的說明,. 12 13. 14. 15. 16 17. 4 編第 4 冊(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 年)。 曾復祺: 《朱震易學之研究》(桃園: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8 年。 楊淑瓊: 《虞翻《易》學研究——以卦變和旁通為中心的展開》(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年。 魏.王弼,唐.邢璹註,明.范欽訂: 《周易略例》 ,收於《百部叢書集成》 (臺北:藝文印書館, 1965 年,據《范氏二十一種奇書本》影印),卷 1,頁 12。 北魏.關朗撰,唐.趙蕤註: 《關氏易傳》 ,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冊 1(濟南市:齊 魯書社,1997 年,上海圖書館藏明.嘉靖四明《范氏天一閣刻范氏奇書本》) ,卷 1,頁 9。 北魏.關朗撰,唐.趙蕤註: 《關氏易傳》 ,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冊 1,卷 1,頁 10。 《宋史》無傳,據《[乾隆]鄞縣志》所錄〈選舉表〉記載:趙汝楳於宋理宗寶慶三年(1227 年) 中進士,並注善湘子。清.錢維喬修,清.錢大昕纂: 《[乾隆]鄞縣志.選舉表》 (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1995 年,據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清.乾隆五十三年刻本》影印)卷 9,頁 184。 《宋史.趙善湘傳》: 「 (善湘)濮安懿王五世孫,父武翼郎不陋,從髙宗渡江。」元.脫 脫等修: 《宋史》卷 413,頁 5042。是知善湘應為南宋時人,其傳又言: 「季子汝楳,丞相史彌 遠壻也。」元.脫脫等修: 《宋史》卷 413,頁 5043。由上述可知趙汝楳為南宋時人,然其生 卒年則無可考知,僅能得出約在 13 世紀。《四庫全書總目》載:「汝楳,商王元份七世孫,資. 3.

(12)  . 其言曰:「卦變者,卦自為變。」18可以知道卦變之方法,即為卦之本身自行產生 變化,從而變為其他卦。然而趙氏又有言: 自卦而言,其變凡二,有卦變,有爻變。經卦互重,以成六十四卦之體, 此卦變也;爻重為六,因各有變,自卦下隂陽之純者為始,上下互易,而 極三百八十四爻之變,此爻變也。19 由引文可知趙汝楳認為卦變有兩種,一種指八個三畫卦互相疊合,變為六十四卦, 其將此稱為卦變。一種以爻為主體,認為陰陽爻之移動,會讓卦產生變動,而其 所言的上下互易,代表著變動後,卦中的陰陽爻數量並不會變動,此現象與前引 關朗之說法可互為參證。 若將關朗與趙汝楳之說法整合,可以發現:關氏之說其實較偏向趙氏所謂爻 變的說法,也因此,趙氏所謂卦變之體例,實應受到其他說法影響,與王弼之所 指稱之卦變應有不同,也因此,王弼所言之卦變,應較為接近關氏之說法。 宋代朱熹於《朱子語類.卦體卦變》中提及: 卦有兩樣生。有從兩儀四象加倍生來底,有卦中互換自生一卦底。互換成 卦,不過換兩爻。20 可由此段引文更確切地看出朱熹對卦變的看法,一者朱熹視卦變為生卦方法的一 種,亦即除了陰陽爻互相疊加而成卦,另一種便是藉由爻位的移動而生卦,至此, 卦變這一解經方法,其實際註解之方法已告明確,考察目前文獻,最早專門討論 卦變者為明代董守諭(1596-1664)《卦變考略》,其內容為較簡單之列出卦名,附 以諸易學家關於卦變之注文,並略討論各家不同之處,然未有詳盡之分析討論, 如: 「〈臨〉卦(䷒) ,蜀才(?-318)曰: 『此本坤卦。』虞翻亦曰: 『陽息至二。』」 21 由引文可看出其書之大概,以整理各家注文為多,討論各易學家理論則較少,然 而該書為第一本專門討論卦變之著作,其發端之貢獻頗高。 清代時,由於漢代易學重新被重視,出現如黃宗羲《易學象數論》、焦循 (1763-1820) 《易圖略》等偏向總體論述卦變內涵之著作,黃氏對卦變之看法前文 已述,焦氏則認為:. 18. 19. 20. 21. 政殿大學士善湘之子。」清.永瑢撰: 《四庫全書總目》 (北京市:中華書局,1965 年) ,卷 3, 頁 18。 《宋史.趙善湘傳》 ,則記「濮安懿王五世孫。」 《宋史.卷二百二十八.世系表第十九. 宗室世系十四》,無武翼郎不陋以及善湘之名,而《宋史.卷二百三十.世系表第二十一.宗 室世系十六》 ,則有不陋、善湘之名,然而此處紀錄善湘季子則記為汝「榗」 ,或為誤書所致, 因其長子與〈趙善湘傳〉所記相同,因此趙汝楳應是樸安懿王六世孫,此應可正《四庫全書總 目》之訛誤。元.脫脫等修:《宋史》卷 413,頁 2931。 宋.趙汝楳撰: 《易序叢書.易雅.卦變釋第十》 ,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冊 1(濟南 市:齊魯書社,1997 年,上海圖書館藏清初鈔本) ,卷 1,頁 98。該書錄其姓名為趙如楳,然 是書自著姓名為趙汝楳,後文皆從之。 宋.趙汝楳撰:《易序叢書.易雅.變釋第八》,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冊 1,卷 1, 頁 94。 宋.朱熹著,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 〈卦體卦變〉 ,《朱子語類》 (上海市:上海古籍出 版社,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年 12 月) ,收於《朱子全書》 ,冊 16,卷 67,頁 2236。 明.董守諭撰: 《卦變考略》 ,收於《中國古代易學叢書》 (北京市:中國書店,1992 年,未註明 版本) ,冊 30,卷上,頁 648。. 4.

(13)  . 凡(彖)〈傳〉稱外內、剛柔、往來、上下,皆指旁通,以為卦變,非也。 以為反對,亦非也。22 認為〈彖傳〉是以旁通之說為主,並非指卦變或是黃宗羲所認為較為正確的反對, 然則本研究主要討論為漢代至南宋之卦變理論,因此僅將焦氏對於卦變理論之看 法列為前人研究,而不討論其說法背後之易學思想等方面。 觀察黃氏、焦氏兩人之著作,黃氏以頗多篇幅討論虞翻、李之才(?-1045)、 朱熹之卦變理論,焦循則主要討論荀爽、虞翻之說,惠棟(1697-1758)《易漢學》 23 主要討論荀爽、虞翻之說,其後又有張惠言(1761-1802)《周易虞氏義》24、李 銳(1768-1817)《周易虞氏略例》25、胡祥麟(?-1823)《虞氏易消息圖說》26等專 門討論虞翻易學之著作,觀察前所臚列之著作,可以發現當時之研究重點多集中 於探討虞翻之說,對於荀爽或其他易學家之說法,則多以整理為主,例如:清代 胡秉虔《卦本圖考》27便為此種著作,其體例與董守諭《卦變考略》類同,以整理 文獻為主,討論各易學家理論變化、異同處較少。 時屆近代,則有如徐昂(1877-1953) 《周易虞氏義》之專以虞氏卦變為主題之 著作,顯示當時對卦變理論之討論或研究,仍以虞翻為主要的探討對象,而後如 屈萬里《先秦漢魏易例述評》 、牟宗三(1909-1995) 《周易的自然哲學與道德函義》 俱討論荀爽卦變說以及虞翻卦變說,可看出學界仍以荀爽、虞翻兩人卦變理論為 主要探討對象之趨勢,而荀、虞以降諸多易家之說法提及者則較鮮見。 盧伶甄《《周易》卦變循環思想研究──以十二消息卦為核心》28一文,深入 探討卦氣說之相關問題,然而其認為: 《周易》六十四卦可分為三十二對對卦,可依「非覆即變」作為其卦變的 依準……其中以〈泰〉、〈否〉二卦較為特別,因為此二卦同時具有「覆」、 「變」兩種特質,此種分法是依今本《周易》卦序所為對分。29 雖然反對之方法作為卦變的其中一種,是以卦畫上的上下顛倒為主,但今本 《周易》之卦序,不一定是具有某種特殊意義的,也就是排列時可能僅是兩個互 相反對的卦排列,而兩組反對卦之間,不能說必然有相關聯或互相有影響,也因 此以今本《周易》之卦序作為其說之立論基礎,或許容易出現問題。 盧伶甄此文,雖以卦變理論重要基礎之孟喜卦氣說切入討論,然而孟氏之說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清.焦循撰:《易圖略卷七.論卦變上第二》 ,收於《雕菰樓易學》(二)(濟南市:山東友誼書 社,1992 年,據北京圖書館所藏稿本影印)收錄於《孔子文化大全.經典類》 ,頁 1866-1867。 清.惠棟: 《易漢學》(北京市:中華書局,1985 年,據《經訓堂叢書本排印) 。 清.張惠言撰:《周易虞氏義》 ,收於《續修四庫全書》冊 26(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嘉慶八年《阮氏瑯嬛仙館刻本》影印) ,頁 427-534。 清.李銳: 《周易虞氏略例》 ,收於《續修四庫全書》冊 28(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 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光緒十九年刻《聚學軒叢書本》》影印) ,頁 253-267。 清.胡祥麟: 《虞氏易消息圖說》 ,收於《續修四庫全書》冊 28(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光緒十四年南菁書院刻《皇清經解續編本》影印) ,頁 243-252。 清.胡秉虔:《卦本圖考》 ,收於《續修四庫全書》冊 28(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 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道光三十年增刻《錢熙輔藝海珠塵本》影印),頁 201-208。 盧伶甄: 《 《周易》卦變循環思想研究──以十二消息卦為核心》 (臺北:世新大學中國文學系碩 士論文,2011 年)。 盧伶甄: 《《周易》卦變循環思想研究──以十二消息卦為核心》,頁 72。. 5.

(14)  . 似未觸及反對這一解經方式,因此將十二消息卦之解經系統與反對這一系統相結 合,似有不甚合理之處。 近年來另有呂紹綱(1933-2008)〈略說卦變〉30,認為:「卦變是漢人及宋人 「卦氣」解《易》匡謬〉 發明創造的。」31對卦變理論持完全否認之態度。梁韋弦〈 32 認為:「《周易》本經製作時並沒有卦氣思想包含其中。」33也因此卦氣說用以解 經僅是後人的有意附會,然即便兩人之說為是,卦變仍為研究漢代至宋代易學中, 無法逃避之重要說法,因此,若僅以其文所認為之卦變為錯誤理解《周易》經傳 之觀點觀察前儒之易學,則難以完全掌握前儒之易學體系,反而將陷入今是昔非 的思維誤區,是以,在探究前儒之易學時,應首先接受卦變理論,方可在此基礎 上討論此理論內部之變化。 在搜羅前人有關卦變理論之研究時,可以發現目前有與本研究預計之寫作方 向略同,試圖藉時代貫串以討論卦變理論之著作,如: 楊自平〈 《易經》 「升降」與「反對」兩種卦變義例的考察〉34,認為以升降為 主要原則之卦變理論,以吳澄為最完備,並且略述荀爽、虞翻、李之才、朱熹之 理論內容以及優缺之處。 郭彧〈卦變說探微〉35一文,則敘述虞翻、李之才、朱熹以及邵雍(1011-1077) 四人之卦變理論,其中認為邵雍之〈先天圖〉為卦變理論,但實際觀察〈先天圖〉 , 並非討論卦變,反為討論六十四卦之陰陽循環,並未討論卦與卦之間如何變動生 化,因此後文不將邵雍之說列為卦變之一。 謝綉治〈魏晉卦變說析論〉36一文,主要講述荀爽、虞翻、姚信、蜀才四人之 卦變理論之架構、特色以及缺失等部分,最後認為虞翻、姚信、蜀才等人之卦變 理論,因為必須注解經文,所以會出現違例的部分。 葉飛舟《卦變攷》37一文,敘述虞翻、李挺之、朱震、程頤、蘇軾、朱熹、俞 琰(1253?-1314?) 、來知德、吳澄、毛奇齡之卦變理論特色及得失,考證及辨析 極為詳實,然其於朱熹之卦變理論處,認為: 「朱子《本義》用卦變例,均與〈卦 38 變圖〉卦變路逕相合。」 此顯示葉氏認為朱熹之〈卦變圖〉與《周易本義》之注 文相合,其說與王風:〈論《本義》注文與卷首《卦變圖》之相合〉39之說類同, 然本研究以為王風之說仍有可修正之處,詳見後文討論朱熹理論處。 王天彤《魏晉易學研究》40一文,講述三國時期以及魏晉兩代之易學發展,並 講述姚信易注特色等部分41,然而因其文主要著重於該時段之易學發展,並未側重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呂紹綱: 〈略說卦變〉, 《中國文化月刊》第 192 期(1985 年 10 月) ,頁 2-17。 呂紹綱: 〈略說卦變〉,頁 17。 梁韋弦: 〈「卦氣」解《易》匡謬〉,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 6 期(2006 年 11 月),頁 1-3。 梁韋弦: 〈「卦氣」解《易》匡謬〉,頁 3。 楊自平: 〈 《易經》 「升降」與「反對」兩種卦變義例的考察〉 ,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十七期(2000 年 9 月),頁 467-492。 郭彧:〈卦變說探微〉, 《周易研究》1998 年第 1 期(1998 年 2 月) ,頁 9-20。 謝綉治: 〈魏晉卦變說析論〉, 《嘉南學報》第三十四期(2008 年 12 月),頁 515-531。 葉飛舟: 《卦變攷》 (福州市:福建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論文,2017 年) 。 葉飛舟: 《卦變攷》 ,頁 175。 王風:〈論《本義》注文與卷首《卦變圖》之相合〉, 《周易研究》第 64 期(2004 年 4 月),頁 19-28。 王天彤: 《魏晉易學研究》 (濟南市:山東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論文,2007 年)。 王天彤: 《魏晉易學研究》 ,頁 107-110。. 6.

(15)  . 於單一理論之發展,予人片斷之感。 由上述學者著作,略可看出前賢於討論卦變理論時,仍以討論荀爽、虞翻之 說為最多,此雖有探明卦變理論源流之功,但或因此類著作多為單篇性之論文, 對於卦變理論於提出以後,後世易學家說法之間的變化、註解側重部分之轉向等 問題則略有闕如之憾,也因此後文擬探明各易家之間卦變理論之繼承、異同之問 題。 檢視前人研究之文獻,亦可發現有針對單個或單一時代易學家之卦變理論, 做深入討論之著作,如: 王棋〈荀爽易學卦變說初探〉42一文,認為荀爽之卦變理論包含升降說、 〈乾〉 〈坤〉生六子卦兩種,但荀爽之卦變,尚應包括京房(77 B.C.- 37B.C.)之八宮世 應說,此為其文並未述及之部分。 張濤〈略論荀爽易學〉43一文,試圖闡述荀爽陽升陰降說以及以此而產生的卦 變理論,其背後的思想以及意義,此對理解荀爽易學思想有不小的助益,然此文 由於著重於討論荀爽易學背後之思想,因此對於荀氏卦變理論並未有太多發揮。 余敦康〈荀爽的易學〉44一文,主要講述荀氏對當時象數易學之突破與嘗試, 而在觀察荀爽之注文後發現,荀爽之注文,其實是有自我矛盾的現象,也就是荀 爽對象數易學的改造其實並未竟其全功,然而荀氏對象數易的改造,卻也下啟王 弼以義理解經的開端,其影響不可謂不大。 秦潔《交易與升降:荀氏象數易例覆議》45一文,對荀爽易學做整體性之討論, 對荀爽卦變理論中變例之卦,有較為不同之看法,其言: 〈蒙〉卦言〈艮〉變為〈坎〉卦,〈屯〉、〈豐〉卦中言〈坎〉卦變為〈震〉 卦。由〈艮〉而〈坎〉,進而〈震〉,這正是由「少」至「中」,再至「長」 的順序。馬王堆帛書卦序即由少至長,互卦排列;而京房納甲時也由少至 長排列,顯然由少至長,有久遠的易學傳統。46 可看出秦氏認為荀爽卦變理論中的某些特例卦,其規則並非由普通的升降說而來, 而是由類似於說卦傳中說明六子卦尊卑之說法而來,然而細究之,此說法實非六 子卦,後文討論宋人李之才處,亦提及類似之說法,故容後再敘。 王棋《荀爽易學研究》47一文,對於荀爽之卦變理論,有不少發揮,後文論及 荀爽卦變理論處,不敢言超越或更深之發揮,但後文試圖以卦變理論本身來看待 不同易學家之發揮,或可有不同之闡發。 綜觀前述所列之著作,可以發現目前對荀爽之討論,多側重於荀爽升降說的 發揮,然如王棋〈荀爽易學卦變說初探〉一文,後文不甚同意其文認為之〈乾〉 〈坤〉 生六子卦的卦變系統,概因王氏認為之〈乾〉 〈坤〉生六子卦的卦變系統,主要由 〈屯〉卦自〈坎〉卦來以及〈蒙〉卦自〈艮〉卦來,對此說法,後文以為此當是 42 43. 44 45 46 47. 王棋:〈荀爽易學卦變說初探〉, 《蘭州學刊》(2013 年第 9 期),頁 13-19。 張濤:〈略論荀爽易學〉, 《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 39 卷第 3 期(1999 年 5 月),頁 71-75。 余敦康: 〈荀爽的易學〉, 《哲學與文化》第 14 卷第 4 期(1992 年 4 月),頁 333-343。 秦潔:《交易與升降:荀氏象數易例覆議》(濟南市:山東大學中國哲學碩士論文,2015 年) 。 秦潔:《交易與升降:荀氏象數易例覆議》,頁 27。 王棋:《荀爽易學研究》(濟南市:山東大學中國哲學博士論文,2009 年)。. 7.

(16)  . 因卦變為連續生卦,而荀氏並未以該組之起始卦註解,而荀氏有時不以消息卦為 生卦來源則是可見及的,因此產生自六子卦來之誤解,詳見後文討論荀爽卦變處。 張濤〈略論虞翻易學〉48一文,綜論虞翻易學中較著名的理論,如:卦變、納 甲、旁通、卦氣等,然而對於虞翻理論中的特例之卦,如不從辟卦而來,反而使 用〈坎、 〈晉〉 、 〈艮〉卦作為生卦來源的卦,其解釋僅為: 「〈坎〉 、 〈晉〉 、 〈艮〉三 卦來自〈臨〉 、 〈觀〉 ,所以從根本上說,這四卦(〈屯〉 、 〈頤〉 、 〈蒙〉 、 〈小過〉)也 49 來自〈臨〉、〈觀〉。」 對此,後文有較為詳細的討論。 王新春〈陰陽之道視域下的虞翻易學〉50一文,主要探討虞翻易學中納甲、旁 通之思想上的意義,對於卦變理論則較少提及,該文認為四正卦有時間遞嬗的代 表性,然而本文認為四正卦或許在卦變理論中有著實際之功用。 李利〈虞翻「卦變」說、「成既濟定」說管窺〉51一文,雖然提及虞翻之卦變 說,然其文篇幅過短,有尚未說盡之虞,在虞翻變例或違例處,後文提出以四正 卦作為輔助生化他卦之功用,詳見後說。 王新春〈虞翻易學十二消息說語境下的宇宙大化〉52一文,討論十二消息卦於 虞翻易學中之地位,其言: 「在十二個月各月陰陽二氣消長盈虛所成的顯與隱兩種 共時性格局與態勢下,陰陽雙方皆在該顯隱格局與態勢中,保持與大宇宙原本的 陰陽雙方同樣的量的均衡。」53論證十二消息卦在排列以及順序上,藉由陰陽爻顯 隱皆保持為六個的狀態,表現一年之中,陰陽二氣的消長變化,而此變化亦與宇 宙的平衡有關,由此,十二消息卦的重要性又更加強,因此,建基於十二消息卦 之上的虞翻卦變理論,其重要性與其在虞翻易學體系中之地位可見一斑。 楊淑瓊《虞翻《易》學研究——以卦變和旁通為中心的展開》54一文,認為虞 翻之易學體系,可以藉卦變與旁通兩種說法建立縱橫關係,其言曰: 以「卦變」及「旁通」分別作為一卦之「縱軸」與「橫軸」 ,再由這兩個主 55 軸向外延伸,探討卦與卦之間的變化關係。 此說法較為少見,如前引之期刊論文,大多將卦變與旁通兩種理論分開討論, 言卦變者多專言卦變,可見楊氏此文對虞翻易學體系的看法,確有新的發揮與開 展。 黃嘉琳《虞翻易學的氣論思想研究》56一文,則出現將黃宗羲所整理之虞翻〈卦 變圖〉 ,誤認為虞翻本來之說法的情況。關於黃宗羲所整理虞翻卦變理論之優點與 缺失,後文有較為詳細之敘述。.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張濤:〈略論虞翻易學〉, 《山東師範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 ,第 267 期(2016 年 7 月) , 頁 100-107。 張濤:〈略論虞翻易學〉,頁 101。 王新春: 〈陰陽之道視域下的虞翻易學〉 ,《周易研究》2016 年第 5 期(2016 年 9 月),頁 5-18。 李利: 〈虞翻「卦變」說、 「成既濟定」說管窺〉 , 《中華文化論壇》2011 年第 6 期,頁 109-114。 王新春: 〈虞翻易學十二消息說語境下的宇宙大化〉 , 《中國哲學史》2011 年第 2 期,頁 96-102。 王新春: 〈虞翻易學十二消息說語境下的宇宙大化〉,頁 99。 楊淑瓊: 《虞翻《易》學研究——以卦變和旁通為中心的展開》(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年) 。 楊淑瓊: 《虞翻《易》學研究——以卦變和旁通為中心的展開》,頁 129。 黃嘉琳: 《虞翻易學的氣論思想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4 年) 。. 8.

(17)  . 廖婉利《虞翻易學思想研究》57一文,亦將黃宗羲所整理之虞翻〈卦變圖〉, 誤認為虞翻本來之說法,顯示後世多有將黃宗羲所整理之卦變圖誤讀者,關於黃 宗羲所整理虞翻卦變理論之優缺處,後文將敘之。 綜觀前賢對虞翻卦變理論之著作與討論,大略可以發現有將黃宗羲所整理之 〈卦變圖〉 ,誤認為虞翻原意之誤,後文比對黃宗羲、錢大昕、高懷民三位學者所 整理之虞翻卦變注文,發現三者所整理之注文出入不小,而檢視李鼎祚周易集解 後發現高懷民所整理之注文,完全依照李鼎祚之原文,也因此較無黃氏與錢氏雜 揉己意之失。 林忠軍〈陸績易學思想研究〉58一文,討論陸績(188-219)59易學體系的重要 說法,如:八宮說、飛伏說、卦主說等,未提及卦變說之原因,後文將敘述之。 姜喜任《陸績易學思想研究》60一文,同樣未敘及陸績之卦變理論,後文將對 此一現象做討論及梳理。 觀察前人對陸績易學之討論,皆未述及陸氏之卦變理論,後文發現陸氏似未 提出或使用卦變理論註解周易經傳,而關於陸氏卦變理論之有無,容後文再敘之。 唐明邦〈范長生的易學思想〉61一文,略述蜀才之生平,並且考察蜀才之易學 思想、特色等,認為蜀才「為一位知名道教易學家。」62然其篇幅略嫌短小,對於 蜀才卦變理論之介紹亦較少,後文對蜀才與虞翻兩人卦變理論之繼承與異同有較 詳細之討論。 程元敏〈蜀才及其易注〉63一文,考證蜀才原名范寂,范長生為蜀人尊稱,考 證極為詳細,後又討論蜀才之易注輯本,並由其注所用之文字、聲韻等方向,考 論其學派淵源,又由蜀才卦變理論,論證蜀才之理論大多源自虞翻,少部分來自 荀爽,最後敘述蜀才易學思想,認為蜀才與王弼: 王氏注《老》及《易》,欲盡掃象數易學,又援《老》入《易》,蜀才雖亦 兩玄兼注,但篤信象數, 《易》注絕不及《道德經》一字,是前者為魏晉玄 理易學,後者則仍是漢易支流餘裔也。64 由引文可知程氏認為蜀才之易學思想,並無受到道家思想影響,仍屬於漢易之列, 57. 廖婉利: 《虞翻易學思想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 年)。 林忠軍: 〈陸績象數易學述評〉, 《周易研究》1996 年第 1 期(1996 年 2 月),頁 10-17。 59 《三國志集解》並未註明陸績之生卒年時代。簡博賢: 《今存三國兩晉經學遺籍考》 作西元 188-219, 頁 70。徐芹庭: 《易學源流》 (臺北:國立編譯館,1987 年) ,頁 452。亦作西元 188-219。 《三 國志集解.吳書》: 「 (陸績)自知亡日,乃為辭曰:「有漢志士吳郡陸績,幼敦《詩》、 《書》, 長玩《禮》 、 《易》 ,受命南征,遘疾遇厄,遭命不幸,嗚呼悲隔!」又曰: 「從今已去,六十年 之外,車同軌,書同文,恨不及見也。」年三十二卒。」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清. 盧弼集解: 《三國志集解.吳書》 (臺北:藝文印書館,未著出版年,未註明版本) ,卷 57,頁 1089。徐芹庭《易學源流》 :「年三十二時,建安二十四年(己亥)也(西元 219 年),至晉武 帝太康元年(庚子) (西元 280 年)滅吳,天下一統,恰好六十年整。」徐芹庭: 《易學源流》, 頁 452。是知學者咸以其生前之預言作為其生卒年之資料。推導之生卒年亦與袁術(155-199) 重合,可知此回推應有一定之正確性。 60 姜喜任: 《陸績易學思想研究》(濟南市:山東大學中國哲學碩士論文,2013 年) 。 61 唐明邦: 〈范長生的易學思想〉, 《宗教學研究》2001 年 4 期,頁 9-13、40。 62 唐明邦: 〈范長生的易學思想〉,頁 13。 63 程元敏: 〈蜀才及其易注〉 ,《臺大中文學報》第 2 期(1988 年 11 月),頁 113-134。 64 程元敏: 〈蜀才及其易注〉 ,頁 133。 58. 9.

(18)  . 與前引唐明邦〈范長生的易學思想〉一文中所言不同,而檢閱蜀才之易注後,發 現蜀才確未引道家思想進入其著作中,因此程元敏對蜀才之判斷應是正確的。 觀察前人對蜀才之研究與討論,似未集中於其卦變理論,而著重於分析、考 察其易學系統、生平等部分,然而也因前人對其生平之研究,後文可在此基礎上 繼續挖掘蜀才易學思想之其他部分。 楊自平〈南北朝周宏正與盧氏《易》學析論〉65一文,藉由比較南朝周宏正 (469-574)以及北朝盧氏(景裕)(?-?)兩人易學的特色、思想等方面,論說 詳實,然因盧氏以卦變注經處過少,故楊氏此文亦無法有更多的發揮,為可惜之 處。 張勇《南北朝《周易》學研究》66一文,討論南北朝時期易學之異同,並於盧 氏處討論其卦變理論67,雖未提出新的論點,但對認識盧氏易注有一定的貢獻。 焦桂美《南北朝經學史》68一文,於論述南北朝經學發展的同時,略述盧氏之 易注69,然因其文主要為論述南北朝之經學,對盧氏之易注僅略述其特色,並未更 加細緻地分析。 觀察前人對於盧氏卦變說之著作,僅討論其卦變之說法,未見及與前人之比 較,後文討論盧氏卦變理論處,對盧氏與前儒之說法比較異同之處,詳見後文討 論盧氏之章節。 陳旭東《唐代易學著述考論》70一文,考述侯果(?-?)生平事蹟及其易學 思想,認為侯氏參雜義理與象數,然其文並非專述侯氏之卦變理論,較無法看出 卦變理論自虞翻至侯果之間,有何變化、異同,對此,後文有較為詳細之敘述。 觀察前人對侯果卦變理論之討論與研究,可發現目前討論卦變理論之著作的 不足處,即以易學史之觀點切入,探討某個時代之易學發展,將卦變理論置於附 屬地位,然如前文引黃宗羲所言: 「顧《易》中一大節目也。」可見卦變理論應為 易學中頗具地位之理論,也因此本研究改變前人將卦變理論置為附屬地位之撰寫 方式,以卦變理論為主軸,討論其內部之異同。 陳睿宏〈《周易圖》圖式所見之卦變思想析論〉71一文,討論《周易圖》一書 中所收錄易圖之要旨、特色等,其中〈李氏六卦生六十四卦圖〉 ,便是後文所述李 之才〈六十四卦相生圖〉,陳睿宏言: 《周易圖》與《大易象數鈎深圖》所輯此李氏卦變之說,與朱震《漢上易 傳.卦圖》所示圖說,雖圖式呈現之方式稍異,然內容要旨完全相同。72 可知兩者構圖之思想、原則上,是相同的,而李之才〈六十四卦相生圖〉之內容、 卦變方式等部分,後文亦將有較詳細之分析。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楊自平: 〈南北朝周宏正與盧氏《易》學析論〉 , 《當代儒學研究》第十三期(2012 年 12 月) ,頁 79-117。 張勇:《南北朝《周易》學研究》 (西安市:西北大學中國思想史碩士論文,2005 年)。 張勇:《南北朝《周易》學研究》 ,頁 41-43。 焦桂美: 《南北朝經學史》 (濟南市:山東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論文,2006 年)。 焦桂美: 《南北朝經學史》 ,頁 235-238。 陳旭東:《唐代易學著述考證》(福州市:福建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論文,2012 年)。 陳睿宏: 〈 《周易圖》圖式所見之卦變思想析論〉 , 《政大中文學報》第 28 期(2017 年 12 月) ,頁 201-246。 陳睿宏: 〈《周易圖》圖式所見之卦變思想析論〉,頁 231。. 10.

(19)  . 陳睿宏此文亦論及李之才〈變卦反對圖〉之思想及特色等部分, 《周易圖》一 書則將之命名為〈序卦圖〉 ,然而觀察陳睿宏此文,由於分析範圍為《周易圖》全 書,故而各個圖式之討論分量則略少,而觀察其對〈六十四卦相生圖〉以及〈變 卦反對圖〉的分析,本研究以為陳氏之分析屬於討論該圖式之體例,對於其背後 蘊藏之易學思想則尚有再深入探討的空間。 觀察前人對李之才之討論,可發現討論李氏卦變理論之著作仍少,如陳睿宏 〈《周易圖》圖式所見之卦變思想析論〉一文,對李氏之卦變說之討論尚屬分析整 理其圖之體例層面,後文對李氏卦變說之立論基礎、與前人異同處則有較多之分 析、討論,詳見後文討論李之才之章節。 唐琳〈朱震卦變思想解析〉73一文,討論朱震對卦變之看法及其卦變說之概況, 最後認為朱震之卦變思想,混雜多種理論,導致非常龐雜且不清晰。 曾復祺《朱震易學之研究》74一文,認為朱震之卦變有六種類型,本文則以為 朱震之卦變理論試圖將虞翻與李之才之說法融合,然而並不成功,後文將敘之。 觀察前人對朱震卦變理論之討論,可以發現前人普遍認為朱震之卦變理論與 其之前之易學家相比,有著較為複雜的系統,對於此現象之成因,後文以為乃因 朱震認為李之才之說為繼承虞翻而來,故大量使用以註解虞翻之說,然而李氏之 說實未完全吻合虞翻說法,故而造成理論上之不吻合與混雜。相關之討論,詳見 後文討論朱震理論處。 康全誠〈程頤《易》學思想析論〉75一文,認為程頤(1033-1107)之易學主 要在於「因象明理,以理解《易》。」76然而其文主要討論程氏義理之說,對於程 頤卦變理論之梗概則無討論,是為可惜之處。 杜保瑞〈程頤易學進路的形上思想與功夫理論〉77一文,論及程頤易學中的哲 學層面,以哲學之角度審視程頤之易學,使讀者對程氏易學之思想有更為透徹之 理解。 花崎隆一郎〈易程傳卦變說札記〉78一文,全以日文寫就,未見中譯本,是以 後文僅能以其文所附之說明圖嘗試解讀,解讀後發現山崎氏此文,將程頤以乾坤 為主體之卦變說闡釋清楚,而深入思考後,發現以附圖所載之卦變方法,應可判 斷朱熹對程頤卦變理論有錯誤之看法。 黃忠天〈論《伊川易傳》的價值與得失〉79一文,闡述伊川易傳之價值與得失, 對於解讀、掌握伊川易傳有極大之價值。 毛炳生《程頤易傳探微》80一文,全文並未論及程頤卦變之說法,其於文中專 列《程傳》 「不及象數」辨一節81,可看出對程頤易傳中象數相關之說法並不漠視,. 73. 唐琳:〈朱震卦變思想解析〉, 《周易研究》2006 年第 3 期(2006 年 6 月),頁 36-41、72。 曾復祺: 《朱震易學之研究》(桃園: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 年)。 75 康全誠: 〈程頤《易》學思想析論〉 , 《遠東通識學報》第二卷第一期(2008 年 1 月) ,頁 59-72。 76 康全誠: 〈程頤《易》學思想析論〉,頁 62。 77 杜保瑞: 〈程頤易學進路的形上思想與功夫理論〉 , 《哲學與文化》31 卷第 10 期(2004 年 10 月) , 頁 109-136。 78 (日)花崎隆一郎: 〈易程傳卦變說札記〉,收於朱柏崑主編: 《國際易學研究》第四輯(北京: 華夏出版社,1998 年),頁 167-186。 79 黃忠天: 〈論《伊川易傳》的價值與得失〉, 《文與哲》第三期(2003 年 12 月) ,頁 247-265。 80 毛炳生: 《程頤易傳探微》 (臺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 年 7 月)。 81 毛炳生: 《程頤易傳探微》 ,頁 148-153。 74. 11.

(20)  . 然並未更深入地探討,有可惜之處。 薛名傑《程頤易學之研究》82一文,認為程頤論成卦之體(即各個卦之來源以 及如何形成,程頤之卦變理論亦被包含於其中)有六種,其中取「二體及二爻交 變」83即為後文所論述之程頤卦變理論,然而此文並未更加詳細的討論關於程頤卦 變理論之內涵、特色等面向,為可惜之處。 周芳敏《王弼及程頤易學思想之比較研究》84一文,對程頤之易學思想做出頗 多發揮,對於程頤卦變理論之解讀有極大之助益,因程頤之卦變理論,並不單純 是偏象數之學說,更是加入了其義理方面的思想,也因此,與解讀程頤之卦變說 法,必須對其義理方面之說法有一定程度之掌握,此文對此方面有極大的幫助。 觀察前人對於程頤易學之討論,多集中於其易學思想中義理乃至於哲思之方 面,但程頤之易學,實仍有少部分象數易學之遺緒,而觀察前列之著作,多未述 及此部分。本文以為程頤雖反對十辟卦藉爻位升降以生化五十二卦之說法,但在 註解部分卦時,仍以其自行提出之卦變方法註解,而程頤為宋代義理易學大家, 其易學體系中有關卦變之部分自有討論之重要性。 鄧秀梅〈《東坡易傳》特色舉要〉85一文,總論《東坡易傳》一書之特色,然 細觀之後發現,作者多著墨於《東坡易傳》之哲學觀點,試圖以義理之層面敘述 《東坡易傳》解易之特色、內涵,也因此《東坡易傳》中有關卦變之部分則付之 闕如,後文則較著重於《東坡易傳》中關於卦變之討論。 鄧秀梅〈《東坡易傳》釋易方法與義理分析〉86一文,著重於《東坡易傳》中 易學之觀點以及解易之方法,卦變對於解易應有一定之重要性,但此文並未述及 此,仍以探討《東坡易傳》之易學思想為主,是其可惜之處。 楊自平〈論蘇軾《易》與王弼《易》、伊川《易》之異同〉87一文,雖論及蘇 軾與程頤兩人討論卦變理論之文字,但並未更深入地敘述兩人理論之差異,而將 重點置於蘇、王、程三人之卦主說,本文則對程、蘇兩人卦變之梗概有較為詳盡 之討論。 謝建忠〈蘇軾《東坡易傳》考論〉88一文,考論《東坡易傳》一書,究竟是三 蘇之何者寫就、佔多少比例、全書寫就時間,並有對其解易思想之粗略介紹,篇 幅雖短小,但考據頗為詳實,對初接觸《東坡易傳》者可謂幫助極大。 邢春華《蘇軾易學研究》89一文,主要探討蘇軾義理易學之部分,未對其卦變 說做出討論,是為該文較可惜之處。 劉興明《《東坡易傳》易學思想研究》90一文,並未敘及蘇軾之卦變說法,將 篇幅集中於《東坡易傳》之哲學層面,本文將對其文未論及之蘇軾卦變說做出較.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薛名傑: 《程頤易學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13 年 6 月)。 薛名傑: 《程頤易學之研究》,頁 45。 周芳敏: 《王弼及程頤易學思想之比較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3 年)。 鄧秀梅: 〈《東坡易傳》特色舉要〉,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 12 期(2013 年 9 月),頁 1-20。 鄧秀梅: 〈 《東坡易傳》釋易方法與義理分析〉 , 《東海中文學報》第 24 期(2012 年 7 月) ,頁 115-146。 楊自平: 〈論蘇軾《易》與王弼《易》 、伊川《易》之異同〉 , 《中國學術年刊》第三十八期(2016 年 3 月),頁 1-26。 謝建忠: 〈蘇軾《東坡易傳》考論〉, 《文學遺產》2000 年第六期,頁 30-36、142-143。 邢春華: 《蘇軾易學研究》 (福州市:福建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2008 年 4 月) 。 劉興明: 《《東坡易傳》易學思想研究》 (濟南市:山東大學中國哲學碩士論文,2005 年 4 月) 。. 12.

(21)  . 深入之討論。 楊子萱《《東坡易傳》研究》91一文,主要論述蘇軾易學中義理、思想方面, 對於象數學方面,幾未述及,其認為: 「漢代易學家為解決爻象問題,他們採用卦 變、互體、飛伏之說……蘇軾的象數學比較樸素,他沒有採用這些。」92然而蘇軾 並非不言卦變,而是注經時並未採用,本文將對蘇軾之卦變說法有較詳細之討論。 觀察前人對蘇軾(1037-1101)之研究與討論,皆著重於蘇軾易學中思想、哲 學之面向,對蘇軾易學之象數部分則鮮及,本研究以為頗有可惜之處。基於此, 後文討論蘇軾之章節將對其說法與程頤之說法做異同比較,並說明兩人說法之優 劣。 烏恩溥〈《上下經卦變歌》評述〉93一文,對《周易本義》卷首之卦變歌做分 析,最後認為朱熹卦變理論有明顯的缺陷,於實際使用時會出現困難以及疑惑。 林文彬:〈朱子《易學啟蒙》初探〉94一文,討論朱熹《易學啟蒙》之內容, 並對其中〈考變占〉一節做出辯證,對後文論及朱熹〈變占圖〉被後人誤認為〈卦 變圖〉之討論,有釐清之功。 曾春海〈對比朱熹與伊川的易學〉95一文,主要以易學思想的角度討論朱熹與 程頤之易學,對於把握兩人之差異,以及分析二人卦變理論有一定之幫助。 高志成〈朱子《易》學之「卦變」說析論〉96一文,認為: 朱子於《本義》前有〈卦變圖〉,暢談「某卦自某卦來」,在《本義》十九 卦說「卦變」者,除了〈訟〉、〈晉〉二卦還合乎朱子自設體例外,其他十 七卦,卻未按照〈卦變圖〉來演化。97 然而實際觀察後,發現其實不然,概因朱熹〈卦變圖〉皆有二起始卦,如三陰三 陽卦有自〈泰〉卦起始以及〈否〉卦起始兩種,而《周易本義》論卦變之十九卦 與《周易本義》卷首〈卦變圖〉之相合問題,後文將分析之。 江弘毅《朱子易學研究》98一文,認為: 「今考此十九卦(《周易本義》注文言 卦變者),惟〈訟〉、〈晉〉二卦勉強合乎〈卦變圖〉。」99、「足見朱子《本義》所 言卦變,非取材於〈卦變圖〉可知矣。」100認為《周易本義》卷首之〈卦變圖〉, 非朱熹所做,對朱熹之卦變理論持質疑之態度 簡義銓《《周易本義》象數義理探微——以朱熹哲學思想為基礎研究》101一文, 91. 楊子萱: 《《東坡易傳》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 楊子萱: 《《東坡易傳》研究》,頁 85。 93 烏恩溥: 〈《上下經卦變歌》評述〉,《周易研究》1996 年第 2 期(1996 年 5 月),頁 10-16。 94 林文彬: 〈朱子《易學啟蒙》初探〉,《興大中文學報》第 9 期(1996 年 1 月),頁 244-245。 95 曾春海: 〈對比朱熹與伊川的易學〉 , 《哲學與文化》第 30 卷第 3 期(2003 年 3 月) ,頁 115-134。 96 高志成: 〈朱子《易》學之「卦變」說析論〉,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第二屆青年經學 論文發表會,2006 年 12 月,本文未取得當時之會議論文集,幸蒙高志成先生提供電子檔案, 後文頁碼以電子檔之頁碼為準。 97 高志成: 〈朱子《易》學之「卦變」說析論〉,頁 14。 98 江弘毅: 《朱子易學研究》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年)。 99 江弘毅: 《朱子易學研究》 ,頁 65。 100 江弘毅: 《朱子易學研究》 ,頁 65。 101 簡義銓: 《《周易本義》象數義理探微——以朱熹哲學思想為基礎研究》 (彰化:明道大學國學研 究所易經組碩士論文,2016 年。) 92. 13.

(22)  . 並未對朱熹之卦變理論有太多發揮,僅作一簡單介紹而已。 陳佳旺《朱子之象數易學觀研究》102一文,主要探討者為《周易本義》卷首 所附之河圖、洛書、伏羲八卦次序圖等,通篇檢閱其文,未見及討論朱熹卦變理 論者。 柯佩杏《朱熹易學研究》103一文,主要著重於朱熹義理易學之面向,對於卦 變理論則未論及。 侯雪娟《朱熹象數易學研究》104一文,雖論及卦變,然而誤將解釋實際占筮 時動爻之〈變占圖〉做為卦變理論之一環討論。本文對此有較為詳細之分析討論。 周欣婷《朱熹《易》學研究——尊經與崇理的交融》105一文,認為朱熹之〈卦 變圖〉分為兩種,一為《周易本義》卷前所附;一為《易學啟蒙》書中所附。然 而其所認為之兩種〈卦變圖〉 ,其實用途並不甚相同,其背後所含之易學思想亦不 同,後文亦將一併討論分析。 觀察前人對於朱熹之研究與討論,可以發現對於朱熹之卦變理論,較未重視 或評其為非。本文則以為朱熹之卦變理論仍有其價值,並試對朱熹卦變理論作出 解釋以及考察其之特色,及其與前人異同。另一可觀察之部分有學者認為《易學 啟蒙》中所附之圖式為〈卦變圖〉之一種,然而本文考察後,發現兩者應為不同 功用之圖式,對此相關之討論,詳見後文討論朱熹之章節。 孫劍秋〈俞琰易學思想探微〉106一文,將俞琰之易學分為義理、象數、道教 三個部分做討論,但象數部分並未論及卦變,主要以卦體、爻象之說為主要討論 範疇,對認識俞琰易學之其他面向有幫助。 高新滿〈俞琰易學發微〉107一文,闡述俞琰易學中發程頤、朱熹所未發之義 理部分以及俞琰將道教思想帶入易學之部分,然並未述及俞琰有關象數學以及卦 變理論之部分,是其不足之處。 楊自平〈從《周易集說》 、 《讀易舉要》論俞琰的《易》學觀及治《易》特色〉 108 一文,論述俞琰對前人之評價、易學觀點以及俞琰以反對為主體之卦變說法, 論述極為清晰,使讀者對俞琰之卦變說能有一定程度的掌握。 李攀《俞琰易學思想研究》109一文,論及俞琰之卦變理論處較短小,有未討 論分析清楚之感。後文對俞琰之卦變理論,有較為詳盡之分析討論。 高新滿《俞琰易學研究》110一文,言及俞琰有使用卦氣說解經處,然而考察 俞琰著作,其並未將卦氣說發展為卦變理論,反而使用反對來做為其卦變理論之 主體,然而此文並未論及此,後文對俞琰之卦變理論有較為詳細之論述。 林志孟《俞琰易學思想研究》111一文,論述俞氏之卦變說法,彼將《易外別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陳佳旺: 《朱子之象數易學觀研究》(桃園: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年) 。 柯佩杏: 《朱熹易學研究》 (臺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年)。 侯雪娟: 《朱熹象數易學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班博士論文,2012 年)。 周欣婷: 《朱熹《易》學研究——尊經與崇理的交融》 (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 論文,2015 年)。 孫劍秋: 〈俞琰易學思想探微〉 ,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四期(2010 年 9 月) ,頁 339-364。 高新滿: 〈俞琰易學發微〉 ,《周易研究》2015 年第 5 期(2015 年 9 月),頁 63-69。 楊自平: 〈從《周易集說》 、 《讀易舉要》論俞琰的《易》學觀及治《易》特色〉 , 《政大中文學報》 第二十三期(2015 年 6 月) ,頁 103-130。 李攀:《俞琰易學思想研究》(武漢市:武漢大學國學、經學博士論文,2016 年) 。 高新滿: 《俞琰易學研究》 (濟南市:山東大學中國哲學博士論文,2012 年)。 林志孟: 《俞琰易學思想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硏究所博士論文,1995 年)。. 14.

(23)  . 傳》中〈先天六十四卦直圖〉目為俞氏之卦變說,然而觀察後可發現,此看法有 些問題,後文將敘之。 林文鎮《俞琰生平與易學》112一文,雖將〈先天六十四卦直圖〉視為〈卦變 圖〉,然而觀察其全文,實未論及俞氏卦變,而在論及剛柔上下時,則言: 玉吾以兩卦對取其義,發明〈彖傳〉剛柔上下、言來不言往之微意,…… 足以破朱子及先儒以卦變釋剛柔上下、來往之謬。113 可知林文鎮認為俞琰並未述及卦變,或者以其他方式論述卦變。後文對俞琰〈先 天六十四卦直圖〉將做出較深入的討論,以辨明其功用。 觀察前人對俞琰之討論與研究,多針對其易學中丹道之部分做討論,較未對 俞琰用以取代卦變理論之說法有詳細討論,俞琰之剛來柔來上下圖,對於彖傳之 發明,與近人屈萬里類同,僅有少部分有差異,令人對其超前時代之學術眼光感 到讚嘆,而另一對俞琰之討論重點,為今人高懷民以俞琰〈先天六十四卦直圖〉 為繼承虞翻卦變理論之〈卦變圖〉 。本研究對此觀點不甚認同,對此圖之解讀與論, 可於討論俞琰之章節見及。 盧伶甄〈從孟喜十二消息卦析論卦變循環思想〉114一文,試圖以卦氣說之形 成、架構等方面解釋卦氣、十二辟卦、四正卦對卦變理論之影響,然而盧氏在文 末提出〈十二消息循環覆變圖〉115,將十二辟卦與反對相結合,認為此方式可將 升降說與反對兩種卦變理論的流派結合,但此二系統之結合,應該還有可供討論 之空間。 若將前述所臚列之學術文獻,依討論之卦變方式做一整合,可以(表 1)表示: 表 1:總論或多家一同論述著作整理表 類別 . 作者及著作名 . 呂紹綱〈略說卦變〉  楊自平〈《易經》「升降」與「反對」兩種卦變義例的考察〉  期刊  郭彧〈卦變說探微〉  盧伶甄〈從孟喜十二消息卦析論卦變循環思想〉  楊自平〈論蘇軾《易》與王弼《易》、伊川《易》之異同〉  盧伶甄《《周易》卦變循環思想研究──以十二消息卦為核心》  張勇《南北朝《周易》學研究》  學位論文  焦桂美《南北朝經學史》  葉飛舟《卦變攷》  陳旭東《唐代易學著述考論》  *作者自行整理. 112 113 114. 115. 林文鎮: 《俞琰生平與易學》(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年) 。 林文鎮: 《俞琰生平與易學》,頁 382。 盧伶甄: 〈從孟喜十二消息卦析論卦變循環思想〉 , 《世新中文研究集刊》第六期,2010 年 7 月, 頁 227-262。 盧伶甄: 〈從孟喜十二消息卦析論卦變循環思想〉,頁 258。. 15.

(24)  . 表 2:討論升降說著作整理表 討論之易學家 . 荀爽 . 虞翻 . 蜀才  盧景裕  朱震 . 朱熹 . 類別 . 作者及著作名  王棋〈荀爽易學卦變說初探〉  期刊  張濤〈略論荀爽易學〉  余敦康〈荀爽的易學〉  秦潔《交易與升降:荀氏象數易例覆議》  學位論文  王棋《荀爽易學研究》  張濤〈略論虞翻易學〉  王新春〈陰陽之道視域下的虞翻易學〉  期刊  李利〈虞翻「卦變」說、「成既濟定」說管窺〉  王新春〈虞翻易學十二消息說語境下的宇宙大化〉 黃嘉琳《虞翻易學的氣論思想研究》  廖婉利《虞翻易學思想研究》  學位論文  楊淑瓊《虞翻《易》學研究——以卦變和旁通為 中心的展開》  唐明邦〈范長生的易學思想〉  期刊  程元敏〈蜀才及其易注〉  期刊  楊自平〈南北朝周宏正與盧氏《易》學析論〉  期刊  唐琳〈朱震卦變思想解析〉  學位論文  曾復祺《朱震易學之研究》  期刊  烏恩溥〈《上下經卦變歌》評述〉  江弘毅《朱子易學研究》  簡義銓《《周易本義》象數義理探微——以朱熹哲 學思想為基礎研究》  學位論文  侯雪娟《朱熹象數易學研究》  周欣婷《朱熹《易》學研究——尊經與崇理的交 融》  研討會論文  高志成〈朱子《易》學之「卦變」說析論〉 . *作者自行整理 表 3:討論反對說著作整理表 討論之易學家 . 類別 . 李之才 . 期刊 . 期刊  俞琰  學位論文 . 16. 作者及著作名  陳睿宏〈《周易圖》圖式 所見之卦變思想析論〉  楊自平〈從《周易集說》、 《讀易舉要》論俞琰的 《易》學觀及治《易》特 色〉  李攀《俞琰易學思想研 究》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論文寫作指導 釋覺興 佛光山國際學部英文佛學院 佛教史、英文、國文 釋覺培 南華管理學院比較宗教研究所 佛教經典研究、佛門禮儀 釋覺機

對稱(symmetry) ⇐⇒ 不變量(invariant) ⇐⇒ 群 論(group theory) 挪威 數學家 Sophus Lie 在聽過同胞數學家 Ludwig Sylow (1832∼1918) 介紹 Abel 與 Galois

Cauchy 積分理論是複變函數論中三個主要組成部分之一, 有了 Cauchy 積分理論, 複變 函 數論才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 並且導出一系列在微積分中得不到的結果。 我們先從 Cauchy

配合小學數學科課程的推行,與參與的學校 協作研究及發展 推動 STEM

兼服天下之心:高上尊貴不以驕人,聰明聖 知不以窮人,齊給速通不爭先人,剛毅勇敢不

敦煌 煌壁 壁畫 畫、 、變 變文 文之 之佛 佛陀 陀「 「降 降魔 魔」 」故 故事 事取 取向 向析 析論 論.. 張 張家

,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儒效〉)因 此,「君子理天地」係指君子於天地間理成「人

As a collected poetry of Chan masters, Chanzong Zaduhai has a distinguishing feature on its classification categories based on topics of poems which is very different from o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