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三國至隋唐之卦變理論
第二節 南北朝以及隋唐卦變說
南北朝時代之易學著作今多已亡佚,今多存於清人所輯佚之著作中,而南朝 之易學家,由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與簡博賢《今存南北朝經學遺籍考》、黃
38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臺北:藝文印書館,未著出版年,據清.乾隆《武英殿刊本》景印)
卷91,頁 1150。
39 簡博賢:《今存三國兩晉經學遺籍考》,頁 78-79。
40 原文:「顧譚傳謂譚坐徙交州,見流二年,年四十二卒於交阯。是譚卒在赤烏十年(247),年四 十二。逆數推知,當生於建安十二年(207)也。姚信與二顧並為陸遜外生,與譚同居選部。
遜傳置(姚)信與二顧之後;則其生年,當不早於建安十二年也。寶鼎二年(267),信以太常 奉使迎神,時年約六十左右;則其卒年,又在其後矣。」簡博賢:《今存三國兩晉經學遺籍考》,
頁79。
41 原文:「遜外生顧譚、顧承、姚信,並以親附太子,枉見流徙。」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 注,清.盧弼集解:《三國志集解.吳書》,卷58,頁 1104。
42 原文:「《姚信注》十卷,字德祐。《七錄》云:字元直。吳興人。」唐.陸德明:《經典釋文》(上 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年,據《北京圖書館藏宋刻本》影印)卷 1,頁 22。
慶萱《魏晉南北朝易學書考佚》43之輯佚來看,言卦變者幾無,故無法討論,北朝 之易學家,以盧氏為今存文獻中可見及討論卦變理論者,後文將討論之。
隋唐時代,由於《五經正義》的出現,學術開始統一,然而《周易正義》之 易學,實以王弼之說為主,這直接造成象數易學的衰落,也因此,唐代言象數易 學者甚少,其中討論卦變理論者更為稀少,後文以李鼎祚《周易集解》中之侯果 為討論對象,試圖見及唐代卦變理論的發展。
一、北朝盧景裕卦變理論
盧氏之名,引自《周易集解》,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有《周易盧氏 注》44,馬氏考《後魏書》,有盧景裕作《易注》,但不敢確定其輯佚是否為者盧景 裕所作45,因此僅題《周易盧氏注》,簡博賢《今存南北朝經學遺籍考》亦從之,
題《盧氏周易注》46,後文亦從之,稱其為盧氏。徐芹庭《易學源流》亦認為盧氏 即景裕。47關於盧景裕其人,《魏書.儒林傳》、《北史.盧玄、盧柔、盧觀、盧同、
盧誕傳》亦有載,後文略述其生平。
盧景裕,字仲儒,小字白頭48,范陽涿人49,曾任國子博士,永禧初年循例解 任,天平年間還鄉。50高歡曾延請景裕教導其子51,曾注《周易》、《尚書》、《孝經》、
《論語》、《禮記》、《老子》。52其易注大行於世。53盧氏卦變理論之梗概,整理如下
43 黃慶萱:《魏晉南北朝易學書考佚》(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5 年)。
44 清.馬國翰輯:《玉函山房輯佚書.周易盧氏注》(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 年,據清同治十年 濟南皇華館書局補刻影印),冊1,頁 259-261。
45 原文:「盧氏未詳何人,《隋書.經籍志》、《唐書.藝文志》均有《盧氏注周易》十卷,不載其 名。《正義》及李鼎祚《集解》引之凡二十節,亦僅稱盧氏而已。考《後魏書.盧景裕傳》(應 為《魏書.儒林傳》)……景裕注《周易》……所注《易》大行於世,由此觀之,則盧氏注《易》
審為景裕……茲既考定為景裕,而不敢直標其名,仍題盧氏,闕疑也。」清.馬國翰輯:《玉 函山房輯佚書.周易盧氏注》,冊1,頁 259。
46 原文:「馬國翰據《魏書.盧景裕傳》(應為《魏書.儒林傳》)所載『景裕專經為學』、『所注《易》,
大行於世之語』,謂盧氏即景裕;……然國翰不直標其名,而題曰盧氏者;蓋闕疑也。茲從其 說,仍題盧氏焉。」簡博賢:《今存南北朝經學遺籍考》(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75 年),頁 109。
47 原文:「蓋南北朝隨唐間盧氏治易而有書者,唯景裕耳。」徐芹庭:《易學源流》,頁 550-551。
48 原文:「景裕字仲孺,小字白頭。」唐.李延壽撰:《北史》(臺北:藝文印書館,未著出版年,
據清.乾隆《武英殿刊本》景印),卷30,頁 485。
49 原文:「盧景裕,字仲儒,小字白頭,范陽涿人也。」北齊.魏收撰:《魏書》(臺北:藝文印書 館,未著出版年,據清.乾隆《武英殿刊本》景印),卷84,頁 925。
50 原文:「前廢帝(指北魏節閔帝元恭,498-532)初,除國子博士,……永熙(532-534)初,以 例解。天平(534-537)中,還鄉里。」北齊.魏收撰:《魏書》,卷 84,頁 925。;原文:「節 閔初,除國子博士,……永熙初,以例解。天平中,還鄉里。」唐.李延壽撰:《北史》,卷 30,頁 485。
51 原文:「齊獻武王(高歡)……聞景裕經明行著,驛馬特徵,既而舍之,使教諸子。」北齊.魏 收撰:《魏書》,卷84,頁 925。;原文:「齊神武(高歡)命……聞景裕經明行著,驛馬特徵。
既而舍之,使教諸子。」唐.李延壽撰:《北史》,卷30,頁 486。
52 原文:「景裕注《周易》、《尚書》、《孝經》、《論語》、《禮記》、《老子》。」北齊.魏收撰:《魏書》, 卷84,頁 925。;原文:「景裕注《周易》、《尚書》、《孝經》、《論語》、《禮記》、《老子》。」唐.
李延壽撰:《北史》,卷30,頁 486。
53 原文:「景裕雖不聚徒教授,所注《易》大行於世。」北齊.魏收撰:《魏書》,卷 84,頁 925。;
54:
表8:盧氏卦變整理表
卦名 生卦來源
〈噬嗑〉卦(䷔)
此本〈否〉卦(䷋)。〈乾〉之九五,分降〈坤〉初,〈坤〉之初 六,分升〈乾〉五,是剛柔分也。分則雷動於下,電照於上,
合成天威,故曰:「雷電合而成章。」也。
〈剝〉卦(䷖) 此本〈乾〉卦(䷀)。群陰剝陽,故名為〈剝〉也。
〈渙〉卦(䷺)
此本〈否〉卦。〈乾〉之九四,來居〈坤〉中,剛來成〈坎〉, 水流而不窮也。〈坤〉之六二,上升〈乾〉四,柔得位乎外,上 承貴王,與上同也。
〈節〉卦(䷻) 此本〈泰〉卦(䷊)。分〈乾〉九三升〈坤〉五,分〈坤〉六五 下處〈乾〉三,是剛柔分而剛得中也。
*整理自清.馬國翰輯:《玉函山房輯佚書.周易盧氏注》(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 年,據清同治十年濟南皇華館書局補刻影印),冊1,頁 259-261。
盧氏之理論與虞翻類同,可觀察出卦變理論自虞翻以來,遠離荀爽陽升陰降之理 論,如:〈否〉卦轉變為〈噬嗑〉卦,〈否〉卦九五降為初九;初六升為六五,其 實已違反荀爽陽爻在五、陰爻在二的說法。又如:〈否〉卦轉變為〈渙〉卦,〈否〉
卦九四降為九二;六二升為六四,兩者都是違反陽升陰降說法的生卦方法。
觀察盧氏之理論,同樣也可以發現其在十二辟卦處與蜀才相同皆特別指明是 由〈乾〉或〈坤〉卦而來,與蜀才相同皆有將虞翻理論補充、說明清楚的想法,
且其體例與蜀才相同,皆直接言此本某卦,與虞翻言某卦某爻之某爻不同。
雖然自虞翻以來便違反荀爽升降之說法,但仍能由上述見及卦變理論已然遠 離荀爽升降之說法,朝向自行演變的方向繼續演進。
二、侯果卦變理論
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周易侯氏注》序言:
《周易侯氏注》三卷,侯果撰。果名於史志無考。惟《唐書.儒學列傳.
褚無量傳》云:『始,無量與馬懷素為侍讀,後秘書少監康子元國子博士侯 行果亦踐其選。』55意侯行果即侯果,唐人多以字行,果名,而行果其字也。
56
由上述,馬國翰認為侯行果即為侯果,陳旭東於《唐代易學著述考證》中亦贊成 馬國翰之說法,認為侯果即侯行果57。侯行果(?-?),上谷人,曾任國子司業、
原文:「景裕雖不聚徒教授,所注《易》大行於世。」唐.李延壽撰:《北史》,卷30,頁 486。
54 主要整理自清.馬國翰輯:《玉函山房輯佚書.周易盧氏注》,冊 1,頁 259-261。
55 宋.歐陽修撰:《唐書》(臺北:藝文印書館,未著出版年,據清.乾隆武英殿刊本景印),卷200,
頁2266。
56 清.馬國翰輯:《玉函山房輯佚書》,冊 1,頁 269。
57 原文:「侯果,兩《唐書》不載其人。馬國翰考證,侯果即侯行果。」陳旭東:《唐代易學著述
侍皇太子讀58、集賢直學士59,後為上陽宮十八學士之一60。過世後受贈慶王傅。
《唐書》記載其曾勘訂封禪之儀注61,善易62。
惟侯果姓名無載於史志,且考察《漢書.藝文志》63、《隋書.經籍志》64、《舊 唐書.經籍志》65,俱無姓侯之易家,而檢閱宋代之《崇文總目.易類、卜筮類、
天文占書類、曆數類、五行類》、《郡齋讀書志.易類》66、《崇文總目輯釋補正》67、
《秘書省續編到四庫闕書目.易類》68、《中興館閣書目輯考.易類》69、《中興館 閣續書目輯考.易類》70、《直齋書錄解題.易類》71、《遂初堂書目.周易類》72, 皆僅於李鼎祚《集解》之題解中提及侯果一名,餘皆無提及,以是難以考察侯果 其人,後文姑從李鼎祚之成書年代,將其列於唐代。後文(表9)列侯果卦變理論 梗概:
考證》(福州市:福建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論文,2012 年),頁 87。
58 原文:「行果者,上谷人,歷國子司業、侍皇太子讀。卒,贈慶王傅。」宋.歐陽修撰:《唐書》,
卷200,頁 2272。
59 原文:「開元初,詔中書令張說舉能治《易》、《老》、《莊》者,集賢直學士侯行果薦子元及平陽 敬會真於說。」宋.歐陽修撰:《唐書》,卷200,頁 2271-2272。
60 原文:「𤣥宗開元中,於上陽宫含象亭,以張説、徐堅、賀知章、趙冬曦、馮朝隐、康予(依唐 書.儒學列傳.康子元傳改作子)元、侯行果……為十八學士。」元.白珽:《湛淵靜語》(臺 北:藝文印書館,1966 年,據清.乾隆鮑廷博校刊《知不足齋叢書本》影印),收於《百部叢 書集成.知不足齋叢書》,卷2,頁 31。
61 原文:「十三年,有事泰山,於是說與右散騎常侍徐堅、大常少卿韋縚、秘書少監康子元、國子 博士侯行果刋定儀注。」宋.歐陽修撰:《唐書》,卷14,頁 176。
62 原文:「始,行果、會真及長樂馮朝隱同進講,朝隱能推索《老》、《莊》祕義,會真亦善《老子》,
每啓篇,先薰盥乃讀。帝曰:我欲更求善《易》者,然無賢行果云。」宋.歐陽修撰:《唐書》,
卷200,頁 2272。
63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藝文志》(臺北:藝文印書館,未註出版年,據清乾隆武 英殿刊本景印),卷30,頁 676-677。
64 唐.長孫無忌等撰:《隋書.經籍志.經部》(臺北:藝文印書館,未註出版年,據清乾隆武英 殿刊本景印)卷32,頁 468-472。
65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經籍志上.易類》(臺北:藝文印書館,未註出版年,據清乾隆武 英殿刊本景印),卷46,頁 948-949。
66 宋.王堯臣等編次、宋.晁公武著,王雲五主編:《崇文總目.易類、卜筮類、天文占書類、曆 數類、五行類、郡齋讀書志.易類》,收於《國學基本叢書四百種》(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68 年,未註明版本),卷 1,頁 1-6、卷 4,229-265、卷 1 上,頁 13-30。
67 陳漢章撰:《崇文總目輯釋補正》,收於《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宋代卷》,冊 1,(北京市:中 華書局,2006 年,未註明版本),卷 1,頁 217-219。
68 宋.紹興中改定,葉德輝考證:《秘書省續編到四庫闕書目.易類》,收於《宋元明清書目題跋 叢刊.宋代卷》,冊1,卷 1(北京市:中華書局,2006 年,光緒癸卯仲春《葉氏觀古堂刊》),
頁251-253。
69 宋.陳騤等撰,趙士煒輯考:《中興館閣書目輯考.易類》,收於《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宋
69 宋.陳騤等撰,趙士煒輯考:《中興館閣書目輯考.易類》,收於《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