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卦變理論起源
第二節 荀爽之卦變理論 18
至東漢,對卦變提出理論者為荀爽,其提出之升降說影響後世卦變說頗深,
後文將對其說做一解釋。
荀爽,一名諝,字慈明,東漢潁川潁陰人,荀卿十一世孫,父淑,爽年十二,
能通《春秋》、《論語》,時人稱:「荀氏八龍,慈明無雙。」19著《禮》、《易傳》、《詩 傳》、《尚書正經》、《春秋條例》,又集漢事成敗可為鑒戒者,謂之《漢語》。又作
《公羊問》及《辯讖》,并其它論敘,題為《新書》。凡百餘篇,今多所亡缺。20今 存荀爽易注主要保存在李鼎祚《周易集解》21,而專門之輯佚,主要有馬國翰《玉 函山房輯佚書》,輯《周易荀氏注》三卷22。
清儒張惠言(1761-1802)《周易鄭荀易.序》言:
漢儒說易大恉,可見者三家,鄭氏(指鄭玄(127-200))、荀氏、虞氏,鄭 荀費氏易也,虞孟氏易也。鄭氏言禮,荀氏言升降,虞氏言消息。23 此處張惠言認為荀爽易學主要建基於「升降說」,由上述兩引文,可知學者多認為 荀爽以「升降說」為主。
惠棟言:「以陽在二者當上升〈坤〉五為君,陰在五者當降居〈乾〉二為臣。」
24,朱伯崑(1923-2007)於其著作中解釋:
〈乾〉〈坤〉為基本卦,此兩卦爻位互易,即〈乾〉卦九二居于〈坤〉六五 爻位,〈坤〉卦六五居於〈乾〉卦九二爻位,便成為〈坎〉〈離〉兩卦,而
〈坎〉〈離〉兩卦又可合為〈既濟〉、〈未濟〉兩卦。25
所謂〈乾〉、〈坤〉成〈坎〉、〈離〉兩卦,實際僅取爻位變化後的〈乾〉(䷀)卦上 卦變成的〈離〉(☲)以及〈坤〉(䷁)卦下卦變成的〈坎〉(☵),而此三畫的〈坎〉
卦、〈離〉卦又可以組成水火〈既濟〉(䷾)或火水〈未濟〉(䷿)兩卦。
惠棟又言:
蓋〈乾〉升〈坤〉為〈坎〉,〈坤〉降〈乾〉為〈離〉,成〈既濟〉,定則六 爻得位,〈繫辭〉所謂上下无常,剛柔相易。26
18 本節討論荀爽卦變理論之部分係依據王鉦傑:〈荀爽易學探討及其對卦變理論之影響〉,《輔大中 研所學刊》,第三十七期(2017 年 10 月),頁 1-25 再行刪改修訂而成。
19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注,清.王先謙集解:《後漢書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未著出 版年,據清乾隆《武英殿本》影印),冊2,卷 62,頁 730。
20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注,清.王先謙集解:《後漢書集解》,冊 2,卷 62,頁 733。
21 唐.李鼎祚:《周易集解》。
22 漢.荀爽注,清.馬國翰輯:《周易荀氏注》(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 年,據清同治十年濟南 皇華館書局補刻影印),頁117-148。
23 清.張惠言:《周易鄭荀易》,收於《續修四庫全書》,冊 26(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據上海圖書館藏,清.道光元年《合河康氏刻本》影印),頁671。
24 清.惠棟:〈荀慈明易〉,《易漢學》,卷 7,頁 105。
25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北京市:崑崙出版社,2005 年)卷 1,頁 225。
26 清.惠棟著:《易漢學.荀慈明易》,卷 7,頁 105。
由前文可知自荀氏易將各卦陰陽爻上升或下降,使之朝〈既濟〉卦之卦畫的形式 轉變,之所以將〈既濟〉卦定為各卦之最終轉變目標,乃因〈既濟〉卦六爻皆得 位。
〈繫辭傳〉:「天下之理得,而易成位乎其中矣。」27荀爽注:「陽位成於五,
五為上中;陰位成於二,二為下中,故易成位乎其中矣。」28亦可以旁證惠棟之說 法,表示荀爽升降理論的目標,便是達成陽在五爻、陰在二爻,以此便達成得位、
得中的目標,那麼該卦便自然可以步於正途,不致有大的過錯。
一、荀爽卦變理論之特色
升降說之目標乃在於將各卦以既濟卦為目標轉變,由各卦之卦爻,應可略分 為一陰五陽、一陽五陰、二陰四陽、二陽四陰、三陰三陽五大類,(表 5)整理荀 爽易注中提及卦變之處:
表5:荀爽卦變整理表
卦名 注文 備註
〈屯〉卦(䷂) 此〈坎〉卦(䷜)也。 二陽四陰卦
〈蒙〉卦(䷃) 此本〈艮〉卦(䷳)也。 二陽四陰卦
〈謙〉卦(䷎) 〈乾〉來之〈坤〉。 一陽五陰卦
〈賁〉卦(䷕)
此本〈泰〉卦(䷊)。謂 陰從上來,居〈乾〉之中,
文飾剛道,交於中和,故 亨也。分〈乾〉之二,居
〈坤〉之上。
三陰三陽卦
〈蹇〉卦(䷦) 〈升〉(䷭)二往居〈坤〉
五。 二陽四陰卦
〈解〉卦(䷧) 〈乾〉動之〈坤〉。 二陽四陰卦
〈萃〉卦(䷬)
此本〈否〉卦(䷋)。上 九陽爻,見滅遷移,以喻 夏桀殷紂。以上六陰爻代 之。
二陽四陰卦
〈升〉卦(䷭) 此本〈升〉卦也。29 二陽四陰卦
〈井〉卦(䷯) 此本〈泰〉卦(䷊)。陽 往居五,得〈坎〉為〈井〉; 陰來在下,亦為〈井〉。
三陰三陽卦
27 今本脫「易」字,然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冊 3,卷 13,頁 314。漢.荀爽注,清.馬國翰 輯:《周易荀氏注》,卷下,頁141 均錄,尊重原文故增之。
28 漢.荀爽注,清.馬國翰輯:《周易荀氏注》,卷下,頁 141。
29 注文中言:「自〈升〉卦來。」然而卦變應自另一卦而來,唐.李鼎祚:《周易集解》亦作:「此 本〈升〉卦也。」茲錄而不論。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冊3,卷 9,頁 227。
卦名 注文 備註
〈訟〉卦(䷅) 陽來居二。30
〈泰〉卦(䷊)
〈坤〉氣上升,以成天 道。〈乾〉氣下降,以成 地道。天地二氣,若時不 交,則為閉塞。今既相 交,乃通泰。
三陰三陽卦
〈咸〉卦(䷞)
〈乾〉氣下終,始復升上 居四也。〈坤〉氣上終,
始復降下居初者也。
三陰三陽卦
〈大壯〉卦(䷡) 〈乾〉剛震動,陽從下
升,陽氣大動,故壯也。 二陰四陽卦
〈晉〉卦(䷢) 陰進居五,處用事之位。 二陽四陰卦
〈損〉卦(䷨) 損〈乾〉之三居上。 三陰三陽卦
〈困〉卦(䷮) 此本〈否〉卦。 三陰三陽卦
〈旅〉卦(䷷) 謂陰升居五,與陽通者
也。 三陰三陽卦
〈渙〉卦(䷺) 陽來居二,在〈坤〉之中。 三陰三陽卦
〈既濟〉卦(䷾) 天地既交,陽升陰降。 三陰三陽卦
〈未濟〉卦(䷿) 柔上居五,與陽合同。 三陰三陽卦
*依據漢.荀爽注,清.馬國翰輯:《周易荀氏注》(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 年,
據清同治十年濟南皇華館書局補刻影印),頁117-148。整理而成。
由(表5),可看出:
(一)各卦依陰陽爻數量分類。
此可由〈屯〉、〈蒙〉以及這二卦的生卦來源〈坎〉、〈艮〉皆為二陽四陰卦;〈蹇〉
及其生卦來源〈升〉同為二陰四陽卦,〈賁〉、〈井〉以及這二卦的生卦來源〈泰〉、
〈否〉同為三陰三陽卦得出,可知荀爽在討論卦變時,應已對生卦來源以及所生 之卦以陰陽爻數量做分類。
(二)以一或兩卦為始進行轉變。
此可由〈賁〉、〈萃〉、〈井〉、〈泰〉、〈否〉這一組觀察得出,由注文中即可得知〈賁〉、
〈萃〉、〈井〉三個卦,由〈泰〉、〈否〉兩卦各自轉變而成。
(三)轉變的方法基於升降說。
此可由〈屯〉自〈坎〉卦變來,〈坎〉卦九二退為〈屯〉卦初九、〈艮〉卦九三退 為〈蒙〉卦九二、〈泰〉卦九二升為〈賁〉卦上九、〈升〉卦九二升為〈蹇〉卦九 五得出,可發現荀爽已將升降說作為其卦變理論之基礎。
30 自〈訟〉卦開始,為學者楊自平於其著作中所整理之卦,惟其文中僅列出卦名,整理時將《周 易集解》中之荀爽注一併列出,後文將一併予以討論。楊自平:〈《易經》「升降」與「反對」
兩種卦變義例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7 期,頁 471。
皆未提及,關
(一)〈隨卦.彖傳〉(䷐),荀注:「〈隨〉者,〈震〉(䷲)之歸魂,〈震〉歸從
〈巽〉,故大通。」35
此條中可看出荀爽認為〈隨〉卦是由震宮本宮卦,經由世變之系統,轉變為〈隨〉
卦,接著,荀爽認為〈震〉歸從〈巽〉,應指上卦的〈震〉變為〈巽〉而言,雖然 張惠言亦不知荀氏何以認為「大通」36,但此應為一個不成熟的卦變系統,因其符 合卦變之由A 卦變為 B 卦,並且因為這一轉變而對所變之卦產生吉凶上的判斷。
(二)〈蠱卦.彖傳〉(䷑),荀注:「〈蠱〉者,〈巽〉也,〈巽〉(䷸)歸會〈震〉,
故元亨。」37
此處與前文相同,上卦〈巽〉轉為〈震〉,荀氏認為兩者相會38而元亨,此處亦符 合前一例所述,故亦將其目為荀爽卦變理論之範疇。
(三)〈恆卦.彖傳〉(䷟),荀注:「〈恆〉,〈震〉世也,〈巽〉來乘之,陰陽合 會,故通,无咎。」39
(四)〈解卦.彖傳〉(䷧),荀注:「〈解〉者,〈震〉世也,仲春之月,草木萌 芽,雷以動之,雨以潤之。」40
此卦中,荀爽以震宮本卦藉由世爻的變化後,上卦〈震〉與下卦〈坎〉解釋〈彖 傳〉。
楊自平認為除升降、世應以外,荀爽卦變理論尚有「乾坤」、「六子」、「十二 辟」、《易林》之法41,其引焦循之說法云:
荀爽謂:『〈屯〉本〈坎〉卦。』初六升二,九二降初;『〈蒙〉本〈艮〉卦。』
二進居三,三降居二,則本六子矣。『〈謙〉,〈乾〉來之〈坤〉』則謂〈乾〉
上之〈坤〉三;『〈解〉,〈乾〉動之〈坤〉』謂〈乾〉〈坤〉交通,動而成〈解〉, 則本於〈乾〉〈坤〉矣。『〈訟〉,陽來居二』則本〈遯〉;『〈旅〉,陰升居五』
則本〈否〉;『〈晉〉,陰進居五』則本〈觀〉;『〈損〉,〈乾〉之三居上』則本
〈泰〉,是又本十二辟矣。乃〈萃〉則云:『此本〈否〉卦,上九陽爻,見 滅遷移。』是則用《易林》之法,所謂〈否〉之〈萃〉矣。『〈隨〉為〈震〉
年10 月),頁 18-19。
35 漢.荀爽注,清.馬國翰輯:《周易荀氏注》,卷中,頁 126。
36 原文:「其義參錯,不可得詳。」清.張惠言:《周易鄭荀易》,卷下,頁 694。
37 漢.荀爽注,清.馬國翰輯:《周易荀氏注》,卷中,頁 126。
38 觀察〈蠱〉卦與〈恆〉卦之例,可發現會之意義應為上下兩個三畫卦為陰陽相反之卦畫,如〈恆〉
卦上〈震〉下〈巽〉,而〈震〉、〈巽〉恰好為陰陽相對,〈蠱〉卦則下為〈巽〉,三、四、五三 個爻則為〈震〉,亦恰好陰陽相對,荀爽注中所謂的相會應指此。
39 漢.荀爽注,清.馬國翰輯:《周易荀氏注》,卷中,頁 130。
40 漢.荀爽注,清.馬國翰輯:《周易荀氏注》,卷中,頁 133。
41 原文:「〈泰〉、〈否〉、〈大壯〉為消息卦,由〈乾〉、〈坤〉所變;〈損〉、〈井〉、〈既濟〉由〈泰〉
所變,〈咸〉、〈萃〉、〈困〉、〈旅〉、〈未濟〉由〈否〉所變;〈訟〉由四陽二陰之卦〈大壯〉、〈觀〉
所變,〈晉〉則為二陽四陰之卦〈臨〉、〈觀〉所變,此十三卦同為消息卦所變。〈謙〉、〈蹇〉、〈解〉
則為〈乾〉、〈坤〉所變,而〈屯〉、〈蒙〉、〈隨〉、〈恆〉本六子卦所變,〈隨〉與〈恆〉是利用 京房的八宮世應說。」楊自平:〈《易經》「升降」與「反對」兩種卦變義例的考察〉,《中國文 哲研究集刊》第17 期,頁 471。
之歸魂;〈蠱〉者,〈巽〉也;〈解〉者,〈震〉世也。』是又用京房世應之 說也。42
由引文可知焦循認為荀爽之卦變說,除前所討論之「升降」、「八宮世應」等,尚 有「乾坤」、「六子」、「十二辟」43、《易林》之法44,然楊自平雖於其文中引用,卻 未探討焦循如此認為之理據,或許是因其文為單篇期刊論文,篇幅有限。觀察焦 循之原文,其著作中該部分主要討論虞翻以及後人之說,討論荀爽理論者僅引文 部分,尤其〈萃〉卦部分,可看出荀爽應同樣重視實際卜筮對解經的影響,概因 卦變理論,大多認為生卦來源以及所生之卦陰陽爻數目必須相同,在此前提下,
卦變才能展開,後世學者,如朱熹(1130-1200)即在其著作中將此類轉變方法列 為變占45,並為此作卦圖展現。
依焦循所言,亦可發現荀爽有將六子卦作為生卦來源的例子,後世如蘇軾之
《東坡易傳》亦採此種看法46,而荀爽將乾坤直接列為生卦來源,後世亦有持此說 者47,然因荀爽著作散佚泰半,因此可說其卦變理論之來源極多,但以目前所輯佚 之部分來看,升降說應為其卦變理論主要的實踐方法,此部分應是可以肯認的,
《東坡易傳》亦採此種看法46,而荀爽將乾坤直接列為生卦來源,後世亦有持此說 者47,然因荀爽著作散佚泰半,因此可說其卦變理論之來源極多,但以目前所輯佚 之部分來看,升降說應為其卦變理論主要的實踐方法,此部分應是可以肯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