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光榮彌撒》樂曲分析與指揮詮釋

第三節 〈信經〉

〈信經〉(Credo)為天主彌撒儀式中,在全體信友讀經講道之後,以「神學」98 方式來表明信仰的經文;自古以來,歌唱〈信經〉是隆重禮儀的象徵,只有在主 日以及較大的節慶才會使用,平日或安魂曲皆不唱此段經文。

一般天主教彌撒中所使用的〈信經〉亦稱為「尼西•君士坦丁信經」(Niceno–

Constantinopolitan Creed),此文詞是經過四世紀之時,先後於公元三二五年以及三 八一年召開兩次大公會議後確立的。但是至於〈信經〉被納入作為彌撒禮儀一部 份的時間點,李振邦神父認為:「於六世紀阿勒主教凱撒里(Caesarius of Arles,†592) 的 『佈道集』中,已勸教友勤學信經及天主經,可見〈信經〉在當時就已打入民 間;但是在歌曲方面,則須到第十一世紀才有曲譜的出現,羅馬禮區也是在一〇 一四年才正式採用於彌撒禮儀中。」99 因此,〈信經〉也是彌撒五個固定部分中最 晚有曲譜出現的樂曲。

〈信經〉的歌詞內容與〈光榮頌〉性質類似,長度卻多出一倍;內容可分為 幾個部分:一、表達對聖父的景仰,二、詳盡地描述聖子誕生、死亡、復活、升 天等事蹟細節,三、對聖神、教會以及聖事等信仰的宣示,並以「阿們」作為結 尾。儘管〈信經〉的文詞冗長,其段落卻非常地清楚,且各段落之間的藝術對比 性也很強烈,因此對於諸多作曲家而言,有著高度作曲靈感的啟發性100,一如於 一八八〇年完成的本曲,正是浦契尼以早於兩年前:一八七八年完成的宗教歌曲

《信經》擴充發展而來(見本論文第三章第一節)。

98 神學一詞,廣泛指稱所有對神(上帝)這個主題展開的研究或學說;拉丁教父奧古斯丁

(Aurelius Augustinus, 354-430)將神學的意義,定義為「理性的討論與神明有關的一切事物」。

99 李振邦,《教會音樂》(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2002),30-31。

100 Ibid..

一、樂曲架構

第三樂章〈信經〉共由七個音樂風格對比強烈的樂段所組成,分別為「我信 唯一的天主」(Credo in unum Deum) 之 A 樂段、「祂因聖靈而誕生」(Et incarnatus est de Spiritu Sancto) 之 B 樂段、「釘於十字架」(Crucifixus) 之 C 樂段、「復活」(Et resurrexit) 之 D 樂段、「我信聖靈」(Et in Spiritum Sanctum) 之 A’樂段、「我信唯一、

至聖、至公」(Et unam, sanctam, catholicam) 之 E 樂段以及「期待即將來世的生命」

(Et vitam venturi saeculi) 之 F 樂段(E、F 樂段之間夾有九個小節的過門)。 此樂章各樂段之間最具強烈對比的要素,非調性莫屬:樂曲開頭 A 樂段以嚴 肅的 C 小調揭起「我堅定相信」的序幕;B 樂段內容關於「誕生」時,轉以恬靜 優美的 G 大調;接著有關「犧牲」的 C 樂段,以黯然痛苦的 G 小調表現;樂章中 段的 D、A’樂段,為了與開頭相呼應而再次呈現 C 小調調性;E 樂段強調「我信 唯一」,與開頭同樣用合唱團齊唱來表達「一致」的立場,然調性則做出對比,改 以明亮溫暖的降 A 大調;結尾「期待新生命」的 F 樂段,洋溢著充滿希望的幸福 感,以樂曲開頭的平行調:C 大調來做對比與映襯(見【表 4-3-1】)。

【表 4-3-1】〈信經〉之樂曲架構表

樂段 小節 小節數 拍號 速度 主要調性 聲樂配置

A 1-52 52 4/4 Andante C 小調 Chorus

B 53-85 33 4/4 Andante G 大調 Ten. solo+Chorus

C 86-118 33 4/4 Andante G 小調 Bar. solo

D 119-151 33 4/4 Allegro C 小調 Chorus

A’ 152-177 26 4/4 Andante C 小調 Chorus

E 178-207 30 2/4(in 4) Largetto 降 A 大調 Chorus

過門 208-216 9 4/4 Allegro (不穩定) (N/A)

F 217-250 34 6/8 Andantino C 大調 Chorus

A 樂段(mm. 1-52)共五十二個小節,可分為 A-I(mm. 1-20)、A-II(mm. 21-40)、

A-III(mm. 41-49)三大樂句以及尾奏(mm. 50-52)。A-I 與 A-II 樂句都是以同一個主 題旋律作為基礎發展(見【譜例 4-3-1】),前者以合唱團及絃樂全體齊唱(奏)此 一主題,後者由絃樂與管樂的低音聲部來演奏;A-III 樂句則以先前主題旋律的前 五個音動機組成,由合唱團各聲部依序進入對位組成(見【譜例 4-3-2】)。尾奏則 再將 A-III 樂句主題旋律的動機,由絃樂四部將此五個音的動機相互交織,調性轉 為 D 大調並延伸而成(見【表 4-3-2】)。

【譜例 4-3-1】〈信經〉A-I、A-II 樂句主題旋律

【譜例 4-3-2】〈信經〉A-III 樂句主題動機對位

【表 4-3-2】〈信經〉A 樂段分句表 factorem coeli et

terrae

chalf-dim7→ ddim7→E

b

Filium Dei

unigenitum

SAT V V V V

A-II

i 21-24 c→G f→p→f

Et ex Patre natum, ante onmia saecula

SATB

per quem omnia facta sunt

SAT V V

Qui propter nos

homines, et propter

nostram salute, descendit de

coelis

SATB V V V

尾奏 - 50-52 D→D7 p (N/A) (N/A) V

B 樂段(mm. 53-85)整體分為三大樂句:B-I(mm. 53-60)、B-II(mm. 61-73)以及

Et incarnatus

est

de Spiritu Sancto ex Maria Virgine

B-II

i 61-65 G→A

b

p

ex Maria Virgine: et homo factus est

V V

de Spiritu Sancto ex Maria Virgine

V V

iii

(擴充) 82-85 C→G→

am7→G p→ff et homo

factus est V V V V

C 樂段(mm. 86-118)一開始先由絃樂演奏一小節的導奏,接下來可分為 C-I(mm.

87-101)以及 C-II(mm. 103-112)兩大樂句,加上中間一小節的間奏(m. 102)與樂段末 的尾奏(mm. 113-118)。C-I 由男中音獨唱帶出此樂段的主題旋律,C-II 樂句則先重 複 C-I 樂句前兩小句的主題,接著以連續的七和弦,做四次音型向上的旋律模進,

將此段的音樂張力推至最高點;直到尾奏時音量「先強即弱」(fp),使張力瞬間冷 卻,並將調性逐漸推移至 G 小調的 V 級(DM):半終止式(Half/ Imperfect Cadence),

產生和聲尚未解決、樂句懸浮於空中的不確定感(見【表 4-3-4】)。 etiam pro nobis:

sub Pontio Pilato nobis, passus et sepultus est

V V V V

尾奏 - 113-118 g→A7→D p→pp passus et

sepultus est Bar.solo V V

前面 C 樂段的半終止式結束後,D 樂段(mm. 119-151)延續著先前未解決的不

Et resurrexit tertia die, secundum dexteram Patris

V V V V

D-II

i 135-138 G→B

b

7 p→f venturus est Et iterum cum gloria

SATB

cujus regni non erit finis

V V V

A’樂段(mm.152-177)為再現〈信經〉開頭 A 樂段的主題,僅有一個大樂句,

然而原先的主題旋律在於合唱團以及絃樂聲部,這時改以樂團的低音域樂器:長 號、大提琴與低音大提琴來演奏(見【譜例 4-3-3】),並在最後加一段尾奏(mm.

173-177)延續 C 小調的和聲。

E 樂段(mm. 178-207)同樣由一個大樂句與尾奏組成,調性以降 A 大調作為基 礎發展,並由合唱團齊唱呈現「我只信唯一的……」(Et unam…)之一致感,樂句 間隨著旋律長線條的起伏配以明顯的漸強與漸弱,呈現寬闊宏偉的意象。尾奏(mm.

193-207)的前半段先由絃樂延續前面的旋律線條,接著在第 201 小節由銅管帶領合 唱團齊一進入,以有如號角響起的清晰附點節奏,唱出「期待亡者復活」(Et exspecto resurrectionem mortuorum)(見【表 4-3-6】)。

【譜例 4-3-3】〈信經〉A’樂段:A 樂段主題旋律再現

【表 4-3-6】〈信經〉A’樂段+E 樂段分句表

Et in Spiritum

Sanctum, simul adoratur

V V V V

iv 164-167 B

b

7→E

b

→F7→B

b

fp V V V

v 168-172

chalf-dim7→ ddim7→E

b

→A

b

M7

→G7→c p

et conglorificatur:

qui locutus est per Prophetas

V V

et apostolicam

Ecclesiam V V V V

p→f in remissionem

peccatorum V V V V

Et exspecto resurrectionem

mortuorum

SATB V V V V

E 樂段結束後,接著一段九個小節的過門段(mm. 208-216),此過門並無主要的 旋律,多以瑣碎的級進向上音型將調性、和聲不斷推移,後半段由第 215 小節開 始的半音階,最終於 217 小節第一音:C 音解決,進入 C 大調調性的 F 樂段(mm.

217-250)。F 樂段首先由絃樂演奏一小節的導奏(m. 217),接著開始三段大樂句:由 合唱團女聲聲部演唱,以 C 大調調性為主的 F-I 樂句(mm. 218-224);由男聲聲部 演唱 G 大調調性的 F-II 樂句(mm. 225-231);以及回到 C 大調,由合唱四部全體先 齊唱,後分部的 F-III 樂句(mm. 232-239)。最後為十一個小節的尾奏(mm. 240-250)

(見【表 4-3-7】)。 venturi saeculi

SA

G→C ff venturi saeculi,

Amen SATB V V V V ii 247-250 F→ddim

→C pp→ff (N/A) (N/A) V V V V

二、指揮詮釋

經過前一樂章〈光榮頌〉輝煌、絢爛且強而有力的收尾之後,浦契尼在接下 來第三樂章〈信經〉的音樂風格上安排了極大的反差與對比:「調性」由前一樂章 明亮的 C 大調轉為黯然的平行調 C 小調;「速度」則由緊湊狂飆的二拍子急板(Presto) 轉換為沉穩凝重的四/四拍行板(Andante)。指揮者於〈光榮頌〉最後一個和弦殘 響逐漸消逝後,在樂章與樂章銜接處將雙手輕輕放下稍作歇息,並盡快地將前一 樂章高昂的情緒冷靜下來,當定好新樂章的速度後穩重舉起雙臂,以堅定的眼神 帶領團員進入音樂裡充滿著能量與意志的〈信經〉樂章。關於各樂句、樂段詳細 之指揮詮釋與技巧,筆者將在下列以小節數分段依序闡述。

(一) A 樂段 (mm. 1-52)

第 1-8 小節:浦契尼在〈信經〉一開始即呈現出嚴肅、強烈而堅定的信念,筆

者建議約以

q

=72-76 的速度進行。樂曲開始直接由合唱團與絃樂帶出主題旋律,

因此指揮者的預備拍和呼吸提示極為重要,決定適當速度之後,給予團員大而明 顯的預備拍,並同時給予合唱團歌詞提示,以提醒團員清楚且整齊地發出第一個 字詞 “Credo” 的子音 “k” 。而最前面四小節的主題為〈信經〉中非常重要之音樂 性格,合唱四部與絃樂全體齊唱(奏)來表達不可動搖且堅毅的「我相信」,此樂 句無論是表情或是力度變化的表現,皆需極為豐富且肯定。就絃樂而言,作曲家 更於每一部上方都標註術語「加強、用力的」(marcato)來予以強調,對此力度術 語的指揮表現方式,指揮麥克斯•魯道夫(Max Rudolf, 1902-1995)曾言:「以一種沉 重的移動方式,在每一拍點上稍作停頓;他強而有力,有時伴隨著積極明顯的性

格。」101 此外,筆者希望能透過適當弓法的輔助來幫助樂句進行,同時也能夠與 合唱團字字清晰的語法相符,因此在第二小節的第一、二拍(合唱團為第二次強調

“credo” 此字),安排絃樂以兩個連續下弓:將弓重新拿回放到弓根處再下弓,後 面的三連音則以分弓奏來演奏;第三小節的震音(tr.)則以上弓來加強前進感,接著 第四小節第一個音符「先強即弱」(fp)後再漸強(cresc.),善用絃樂弓法的抑揚頓挫,

來表現此四個小節極為豐富且充滿戲劇性的力度變化(見【譜例 4-3-4】)。指揮技 巧上,第二小節第三拍的正拍需特別清楚,才能使掛留音後的三連音節奏準確,

因此建議第三拍手勢向上來加以凸顯,此拍型圖詳見【圖 4-3-1】;此外,第四小節 第一個重音後,迅速將雙手壓下以呈現弱音(p)的表情,接著再以左手逐漸向上延 展,來輔助明顯的漸強。

【譜例 4-3-4】〈信經〉第 1-4 小節:第一部小提琴譜

【圖 4-3-1】〈信經〉第 2 小節:指揮拍型圖102

101 Max Rudolf, The Grammar of Conducting, 2nd ed. ( New York: A Division of Macmillan Publishing Co., Inc., 1980), 86.

102 Ibid., 211.

第 9-16 小節:此段樂句分為前後兩個平行小樂句(mm. 9-12 與 mm. 13-16),兩 者在樂譜上並未有力度或音樂性格改變的術語記號,但是筆者認為相較於第一句,

第二次出現時應表達地更肯定且語氣更為強烈:兩個小樂句的開頭都是由「先強 即弱」(fp)組成,當轉為弱音後此段的仍繼續保有音樂張力,有如繃緊的氣球表面 雖看似寧靜,然而底下的壓力早已瀕臨臨界值,保持著隨時都有可能一觸即發的 內在情緒。以合唱團而言,女高音聲部是繫緊音樂情緒的重要角色,因此指揮者 須特別留意此處的咬字清晰度,並以手勢提示第 10 小節的八分休止符須快速換氣,

將音樂的凝聚力與氣息銜接至下一拍,此段的歌唱方式也盡量以鼻腔作為共鳴,

歌詞的轉換間更要字斷而氣不斷(見【譜例 4-3-5】)。綜而言之,此段主要以「持 續音」(tenuto)的方式呈現,對於「持續音」之表現技巧,魯道夫言:「這是一個在

歌詞的轉換間更要字斷而氣不斷(見【譜例 4-3-5】)。綜而言之,此段主要以「持 續音」(tenuto)的方式呈現,對於「持續音」之表現技巧,魯道夫言:「這是一個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