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歡呼歌與迎主曲〉

第四章 《光榮彌撒》樂曲分析與指揮詮釋

第四節 〈歡呼歌與迎主曲〉

〈歡呼歌與迎主曲〉(Sanctus e Benedictus)是由彌撒中兩段儀式─前段的〈歡 呼歌〉(Sanctus)與後半段的〈迎主曲〉(Benedictus)所構成,在素歌(plainchant)原調 中107,前、後兩段一向是接續演出,直到複音音樂興起後使得全曲的長度大幅增 加,才將其分作兩段來演唱,因此作曲家經常將標題訂為〈歡呼歌與迎主曲〉,代 表一分為二,二合為一之意。108

前段〈歡呼歌〉的起源甚早,於一世紀末聖克來孟教宗(St. Clemens I, 88-97 在位)的書信中,便已提及過;當四、五世紀納入聖禮時,原本為變化部分(The Proper of Mass)的歌曲,直至十三世紀才被列為彌撒中的固定部分。109 其演唱時機在整 段祝聖禮儀式中,於「頌謝詞」(Preface)之後以及「感恩經」(Canon)之前 110,主 祭引領著全體會眾一同歌頌上主,開頭便以三聲「聖哉!聖哉!聖哉!」(Sanctus!

Sanctus! Sanctus!)來呼喊祝頌,因此又被稱作「三聖頌」。

107 由於中世紀時期的「格雷果聖歌」(Gregorian Chant)為單旋律的獨唱或齊唱,其旋律音域 狹窄不超過一個八度,聽起來樸素而平穩,因此又稱為「素歌」或「平歌」(plainchant)。

108 李振邦,32。

109 Ibid., 31.

110 Richard L. Crocker and David Hiley, ‘Sanctus,’ Grove Music Online, http://www.grovemusic.com (Accessed October 13, 2017).

而後半段的〈迎主曲〉則較晚出現,約於七世紀時開始在羅馬儀式中採用,

其歌詞「奉主名而來的,當受讚美」(Benedictus qui venit, in nomine Domini),為改 編自聖詠詩篇(Psalms)第八章第二十六節,而後法國天主教徒(Gallican)再將兩次的

「歡呼之聲」(Hosanna)加入其中。111

一、樂曲架構

〈歡呼歌與迎主曲〉依其經文內容,前半段的〈歡呼歌〉開頭會有三次的「聖 哉」,接著描述「萬軍的天主,光榮充滿天地」(Deus Sabaoth, pleni sunt coeli et terra Gloria tua.),最後是強勁的「歡呼之聲,響徹雲霄」;而後半段的〈迎主曲〉,通常 會先以獨唱或重唱帶出「奉主名而來的,當受讚美」後,最後再反覆一次強力的

「歡呼之聲,響徹雲霄」。因此以傳統作曲手法而言,作曲家經常用 A-B-A’三段體 的曲式來寫作此一樂章,只是 A’段再現時會縮短許多,僅重複了 A 段的最後一部 份,112 而浦契尼也依循此傳統手法來寫作,此樂章之樂曲架構見【表 4-4-1】。

【表 4-4-1】〈歡呼歌與迎主曲〉之樂曲架構表

樂段 小節 小節數 拍號 速度 主要調性 聲樂配置

Sanctus

A 1-19 19 4/4 Andante G 大調/

降 E 大調 Chorus Benedictus

B 20-55 36

3/4 Andantino 降 E 大調

Bar. solo

A’ 56-61 6 Chorus

尾奏 62-66 5 (N/A)

111 Richard Sherr, ‘Benedictus,’ Grove Music Online, http://www.grovemusic.com (Accessed October 13, 2017).

112 李振邦,32。

〈歡呼歌與迎主曲〉共六十六個小節,由〈歡呼歌〉的 A 樂段(mm. 1-19)以及

〈迎主曲〉B 樂段(mm. 20-55)、再現 A’樂段(mm. 56-61),加上最後五小節的尾奏 (mm. 62-66)所構成;A 樂段前半部分的調性為 G 大調,後半「歡呼之聲」時轉至 降 E 大調,隨後〈迎主曲〉男中音獨唱旋律仍保持充滿光亮與溫暖的降 E 大調調 性,再現 A’樂段則重複了 A 樂段最後一句的和聲進行,器樂演奏的尾奏則繼續延 續了降 E 大調的主和弦。

〈歡呼歌〉(A 樂段)共只有十九個小節,也因此有些學者認為以彌撒中一段重 要的儀式而言,浦契尼對於此段的寫作篇幅實在過於草率。113 A 樂段皆由合唱團 擔任主旋律,其中可分為兩大樂句─風格溫婉、旋律線綿長的 A-I 樂句(mm. 1-11),

以及強勁有力、氣氛歡騰的 A-II 樂句(mm. 12-19)。A-I 樂句依歌詞三次的「聖哉」

分為三個小樂句─第一次「聖哉」(mm. 1-2)、第二次「聖哉」(mm. 3-4)、第三次

「聖哉」(mm. 5-11),這三句的和聲都開始於 G 大調主和弦上,並以模進的方式使 一句比一句音域更高且音量漸增,來呈現出富有層次的熱切呼喊聲 (見【譜例

4-4-1】);A-II 樂句依循著 A-I 的架構,同樣分成三個小句,且前兩句也都是以兩 小節的旋律動機組成,第 iii 小句則將樂句擴充地較為綿長(見【表 4-4-2】)。

113 Julian Budden, Puccini: His Life and Work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13.

【表 4-4-2】〈歡呼歌〉A 樂段分句表

ahalf-dim7

→D→G

f→mp

Sanctus Dominus, Deus Sabaoth

V V 的音樂進行依序分為 B-I 樂句(mm. 21-28)、B-II 樂句(mm. 29-36)、過門(mm. 37-48)

以及 B-III 樂句(mm. 49-55) (見【表 4-4-3】)。

提琴也重疊著主旋律,使整體旋律線織度更加濃厚且清晰,雖然樂譜上這段的力 度並無改變(維持前面的 mp),但第一部小提琴上方標示著術語「大聲演奏」(con slancio),因此主旋律聲部應可以中強(mf)演奏。

【譜例 4-4-2】〈迎主曲〉第 21-36 小節:男中音獨唱譜

〈迎主曲〉的第二部分:A’樂段(mm. 57-61)共五小節,為〈歡呼歌〉最後一 句「歡呼之聲,響徹雲霄」(Hosanna, in excelsis)的再現,且比〈歡呼歌〉時多一次

「歡呼之聲」(Hosanna),而樂團整體的配器也比前次出現時,音型密度更緊湊且

二、指揮詮釋

第三樂章〈信經〉是全曲中最富有戲劇性且性格鮮明的部分,尤其對於力度 的強弱之差和調性上的變換都有極大的對比性和轉折,相對地,接下來的第四樂 章〈歡呼歌與迎主曲〉,調性僅在 G 大調和降 E 大調兩者上做發展,是《光榮彌撒》

中除了〈光榮頌〉以外,唯二全曲調性都是大調的樂章;而力度方面,其強弱變 化也多以漸進的方式,經由幾個小節來增強或減弱,較少像〈信經〉般在短短的 一、二小節內安排激烈的力度變化。〈歡呼歌與迎主曲〉全曲分為兩大部分:〈歡 呼歌〉(mm. 1-19) 與〈迎主曲〉(mm. 20-66),不過整體而言的音樂風格均屬於比 較溫暖、光明的特質,速度也都介於行板(Andante)和小行板(Andantino)之間,因此 曲中呈現一股從容不迫而優雅的高貴氣息。因此,〈信經〉和〈歡呼歌與迎主曲〉

這兩個樂章的音樂性格是相差甚遠的,指揮者在完成〈信經〉最後一個強力和弦 的收尾以後,應將雙手完全地放下並且間隔時間可以稍長一些,靜待前面強烈的 情緒冷卻下來,再心平氣和開啟另一個嶄新的風格,而對於此樂章各樂句以及樂 段詳細的指揮詮釋與技巧,筆者將在下面以小節數分段依序闡述。

(一) A 樂段 (mm. 1-19)

第 1-11 小節:此樂章並無導奏直接進入主題,因此一開始給予絃樂和合唱團

的一拍預備拍非常重要,當心中訂好約

q

=76 的速度後,雙手以溫柔的手勢邀請團 員開始演奏(唱),同時口型提示開頭的 “s” 子音必須整齊地一起發出,右手持續 平穩且寧靜地打圓滑(legato)四拍,左手以兩個小節的樂句為單位,手心朝向右上 方 45 度並逐漸微微抬升來幫助支撐氣息,而字詞 “Sanctus” 尾音的 “s” 統一收在 第三拍正拍上,發音介於 “s” 和 “z” 之間,以免干擾樂句間銜接的屏息無聲時刻。

力度上,則安排好由弱音(p)、中強(mf)到強音(f)的循序漸進,到達強音後的第 5 至

第 11 小節為一個長樂句,因此合唱團盡可能氣息不中斷,採取輪流換氣方式進行。

第 11-19 小節:從開頭至第 11 小節前半為比較溫暖、圓滑平靜的樂句,而第 三拍後半轉以有精神的斷奏(staccato)音型,帶入歌詞為「榮耀充滿天地」的第二樂 句,因此從第 10 小節至 11 小節力度逐漸減弱,將手勢縮小並靠近身體,而 11 小 節的第三拍要大而明顯地向外側打出,拍點清楚才得以讓後半拍的十六分音符準 確出來。第 12 小節至 15 小節,筆者認為是對於合唱團音準最為困難的片段(見【譜 例 4-4-3】),原因其一,構成樂句的兩個和弦(DM 和 Gm)的音非常鄰近,且轉換 的時間非常緊湊,很容易唱相反或唱出介於中間的音;其二,這段的歌詞為一音 對上一至二字節並且要以斷奏的方式演唱,因此在本身音程有難度的情況下,加 上歌詞咬字的干擾更增加這段的困難,建議可以在發聲時以這段的音程來做為練 習,先熟悉音程的轉換後再加上歌詞(見【譜例 4-4-4】)。

【譜例 4-4-3】〈歡呼歌〉第 12-15 小節:合唱譜

【譜例 4-4-4】〈歡呼歌〉第 12-15 小節:發聲練習

(二) B 樂段 (mm. 20-55)

這段為〈歡呼歌與迎主曲〉第二部分─男中音獨唱所演唱溫暖而富有感情的

〈迎主曲〉,拍號由前面〈歡呼歌〉的四/四拍換成三/四拍,速度則轉為小行板

(Andantino),因此比前面的速度略為流動一些,約以

q

=84 進行。由於前段〈迎主 曲〉的句尾會在 20 小節第一拍才結束,而〈迎主曲〉絃樂的導奏也於相同一拍開 始,因此前一小節勿漸慢過多,第四拍時右手需稍微抬高以提示接下來拍號及速 度的轉換,而 20 小節的的一拍即進入〈迎主曲〉的新速度 (見【譜例 4-4-5】)。

【譜例 4-4-5】〈歡呼歌與迎主曲〉第 18-21 小節:男中音獨唱、合唱及絃樂譜

接下來至第 36 小節的主旋律皆在獨唱聲部,絃樂仍持續著伴奏音型,因此指 揮者僅需要延續著三拍子律動,手勢保持平穩而不過大的拍型,使獨唱者有較多 發揮的彈性空間;此外,法國號於 25 小節加入與獨唱形成對應聲部,需多留意兩 聲部之間的音量與音色平衡。第 36 小節第三拍起為曲間的過門樂句,主旋律轉由 第一部小提琴擔任,這段的力度與表情變化可以更為豐富一些,與第一段的恬靜 感做出對比,且漸強漸弱時可伴隨著一些彈性速度,使沒有獨唱者時的過門樂句 保有前進感而不會停滯不前。自過門開始直到第 56 小節再現段出現之前,皆屬於 比較歌唱性且感情豐沛的風格,因此指揮者的拍型盡可能地圓滑(legato),以沒有 清楚拍點的三拍子為主(見【圖 4-4-1】)。第 53 小節第一部小提琴上方標示著術語

“con slancio”,意指大聲地演奏或演唱,此時主旋律由獨唱者、長笛、單簧管以及 第一部小提琴重疊著呈現,因此在此之前的樂句需安排好情緒的逐步醞釀,到這 段時才能夠釋放出最富有張力的情感與能量。

【圖 4-4-1】〈迎主曲〉第 37-55 小節:指揮拍型圖114

114 Max Rudolf, The Grammar of Conducting, 2nd ed. ( New York: A Division of Macmillan Publishing Co., Inc., 1980), 38. (3-beat: espressivo-legato)

(三) A’樂段 (mm. 56-61) 與尾奏 (mm. 62-66)

〈迎主曲〉的最後一句歌詞為「歡呼之聲,響徹雲霄」(Hosanna, in excelsis),

與〈歡呼歌〉的最後一句相同,於是浦契尼便安排〈迎主曲〉結束前再現一小段

〈歡呼歌〉的旋律,僅將原本為四拍子的節奏稍作改變成為三拍。因此,第 56 小 節的音樂性格再次回到「榮耀充滿天地」時的明亮感,指揮拍型也需轉回拍點清 楚的三拍子,才能夠讓合唱團、管樂以及定音鼓後半拍的十六音符整齊地發出聲 音,此時也要留意絃樂的八分音符需要平均且節奏精確,而合唱團歌詞 “Hosanna”

的重音節應放在正拍上的 “san” 上。第 60 小節第三拍時音色再度轉為柔美的弱音

(p),因此指揮者也需再次轉換拍點與力度的控制─音量逐步遞減至尾奏的極弱音 (pp) (見【譜例 4-4-6】),將手勢範圍逐漸縮小並雙手靠近以集中音色;直到最後 一拍點到後便靜止不動,此時雙手不可放下或鬆懈,彷彿使時空凝結於當下一般,

而後將此氛圍延續帶進最後一個樂章。

【譜例 4-4-6】〈迎主曲〉第 56-62 小節:合唱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