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作曲家背景探究

第二節 浦契尼的生平

一、家庭背景與青少年時期音樂教育(一八五八至一八八〇)

賈科莫•浦契尼(全名:Giacomo Antonio Domenico Michele Secondo Maria Puccini)於西元一八五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出生自義大利中部,托斯卡納區(Toscana) 的文化薈萃之地盧卡(Lucca),全家居住在位於波吉歐街(Via di Poggio)上一棟三層

17 Ibid., 8-9.

18 Phillips-Matz, 11.

19 Carner, 9.

公寓。20 帕契尼音樂專科學校(Istituto Musicale Pacini)23的卡羅•安傑羅尼(Carlo Angeloni, 1834-1901)來教授浦契尼音樂相關知識與理論作曲,為他奠定日後重要音樂基礎。

在安傑羅尼的教導之下,浦契尼逐漸展露音樂才能,十歲起參加聖馬替諾以 及聖米歇爾教堂的唱詩班;十四歲時開始在教堂的禮拜儀式中擔任管風琴演奏者,

一如家族對他「為教會音樂致力」的寄託,同時賺取些許演出費來貼補家中龐大

20 Mosco Carner, Puccini: A Critical Biography. (New York: Alfred A. Knope, Inc., 1959), 15-16.

波吉歐街(Via di Poggio)為盧卡最古老的街道之一,陰暗而狹窄,通往座落著聖米歇爾教堂 (the Church of San Michele)的大廣場,浦契尼家族自一八一五年開始住在此棟公寓。

21 Ibid., 16. 1791-1847)所建立的聖羅馬諾教堂(Cappella di San Romano),用來因應宮廷以及民間的樂團演出需 求,隨後公爵卡羅•盧多維可(Carlo Ludovico, 1799-1883)在此成立一所音樂自治學校(municipal music school),並於一八四二年創立基金會以吸引各公立及私立音樂學校加入;一八六七年以第一 任音樂總監,歌劇作曲家喬瓦尼•帕契尼(Giovanni Pacini, 1796-1867)的姓氏,正式命名為帕契尼音 樂專科學校(Istituto Musicale Pacini)。後來此學校於一九四三年更名為波伽里尼音樂專科學校 (Istituto Musicale Luigi Boccherini)。

支出;然而浦契尼也在這段期間學會抽菸且終生成癮,是為日後引發喉癌而導致 死亡的一大原因。24 一八七四年,進入帕契尼音樂專科學校就讀,繼續師承安傑 羅尼,學習期間引導浦契尼研讀管絃樂總譜,特別是朱塞佩•威爾第(Giuseppe Verdi, 1813-1901)的歌劇作品,威爾第是當時代義大利年輕作曲家們心目中地位最崇高的 偶像,當然對於浦契尼而言也不例外。一八七六年三月十一日,威爾第的歌劇《阿 伊達》(Aida)首次在比薩(Pisa)上演,滿心期盼的浦契尼由於交通經費拮据,決定偕 同兩位朋友徒步行走二十哩去欣賞演出。25 日後浦契尼回憶道:「欣賞完在比薩的 這場《阿伊達》後,我感覺有扇音樂之窗為我開啟。」26 此刻十八歲的浦契尼,

已下定決心為往後的歌劇之路全力以赴。

在帕契尼音樂專科學校的就讀期間,浦契尼的創作生涯開始啟程,於一八七 五年完成第一部作品:有鋼琴伴奏的聲樂曲《為了你》(A te)、隔年完成經文歌《人 民的掌聲》(Plaudite popoli)以及清唱劇《美麗的義大利姑娘》(I figli d’Italia bella)、

一八七八年完成大型合唱宗教作品《信經》(Credo),而此篇論文的主軸《光榮彌 撒》即是一八八〇年浦契尼離開帕契尼音樂專科學校時的畢業作品。自學校畢業 以後,充滿抱負的浦契尼期望能到歌劇夢想之地米蘭(Milan)學習,由於家境窘迫 無法支付遠途就學開銷,母親阿比娜輾轉寫信給薩伏亞(Savoia)皇族的瑪格麗塔王

24 Julian Budden, Puccini: His Life and Work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6.

浦契尼本人證實,那段時期曾經跟幾個朋友一起到教堂拆下老舊管風琴的音管,好拿去賣掉 換取圖斯坎雪茄(Tuscan cigars)。

Carner, 17.為了避免被發現音管消失,浦契尼在彈奏時會刻意適度地改變和聲以避開那些被偷 走的音管而缺少的音。

25 這兩位夥伴其中一位是同為作曲家暨聲樂教育家的卡羅 •卡里格納尼(Carlo Carignani, 1857-1919),日後將浦契尼多部歌劇改編成鋼琴以及聲樂分譜,也是浦契尼終生的好友;另一位則 是畫家暨雕刻家吉札尼亞(Zizzania, ?),經常與青少年時期的浦契尼一起對盧卡市民惡作劇。

26 Carner, 19.

妃請求協助27,獲得了每個月一百里拉(Lire)的獎助學金,為期一年。獎學金中斷 1818-1897)以及阿米卡瑞•彭伽利(Amilcare Ponchielli, 1834-1886),巴奇尼是一名 小提琴家暨作曲家,曾經創作的歌劇《杜蘭達》(Turanda, 1867),與浦契尼日後創 (Ferdinando Fontana, 1850-1919),請求他為浦契尼準備一部劇本,並鼓勵浦契尼參 與音樂出版社松佐尼歐(Sonzogno)所舉辦的歌劇創作比賽,收件期限是同年的十二 中一位姊姊伊吉妮雅(Iginia Puccini, 1856-1922)的同學,卡拉發有位朋友是瑪格麗塔王妃(Queen Margherita di Savoia, 1851-1926)身邊的侍女帕拉維奇諾(Marchesa Pallavicino),透過帕拉維奇諾的幫 忙傳信,順利獲得獎助學金。儘管獎學金只有維持一年,浦契尼終生都感謝著薩伏亞(Savoia)皇族 並保持聯繫,也多次譜曲獻給他們。

28 尼可拉•切魯(Nicolau Cerù, 1817-1894)是盧卡當地著名的醫生與慈善家,自浦契尼父親過 世後即給予他們家中經濟協助,更是浦契尼在米蘭求學期間的一大支柱。

也將參加松佐尼歐舉辦的比賽。可是親愛的媽媽,這一切又是多麼地不可預 測,妳想想看,這個比賽是對所有義大利參賽者開放的,不限地區。而且它 給的繳交期限好趕。」29

接著浦契尼便拿著馮塔納給他的這份《妖精之舞》(Le Villi)劇本回到盧卡努力 寫作,直到繳交期限最後一天才將手稿寄出。經過近兩個月的漫長等待,最終評 選的結果為落選,對浦契尼而言無疑是番挫折。不久後浦契尼在音樂愛好者馬爾 可•薩拉(Marco Sala, 1842-1901)家的一場聚會中,介紹了《妖精之舞》的一小部 份樂段給在場觀眾,其中包括劇作家阿里哥•包益多(Arrigo Boito, 1842-1918)等人,

皆對這部作品印象深刻並且馬上集資募款,讓浦契尼能順利在米蘭的維爾美劇院 (Teatro Dal Verme)上演他的第一部歌劇。歷經幾次修改後,《妖精之舞》最終於一 八八四年五月三十一日登台,劇院爆滿且無論樂界或公眾都給予好評,隔幾日的 樂評寫道:「在這位年輕的『盧卡大師』的音樂中,我們嗅到一絲新鮮的幻想氣息,

觸動著我們的心……我們誠摯地相信─浦契尼就是義大利期盼已久的偉大作曲 家。」30 此次的成功,也使朱利歐•里柯蒂(Giulio Ricordi, 1840-1912)31 注意到這 位年輕音樂家的潛力,不僅買下《妖精之舞》的版權,也委託浦契尼繼續下一部 新作,每個月給付他兩百里拉薪資。32 浦契尼的歌劇創作生涯似乎有了好的開始,

然而多年以來最支持他的母親阿比娜卻於同年七月生病辭世,浦契尼在她的葬禮 中演奏初獲成就的《妖精之舞》樂曲片段以表達感謝與思念。

29 Eugenio Gara, Carteggi Pucciniani. (Milan: Ricordi, 1958), 6.

30 Antonio Gramola, in Il Corriere della Sera. (2-3 June 1884).

31 朱利歐•里柯蒂(Giulio Ricordi, 1840-1912)為義大利著名的出版社家族第三代傳人,家族過 去與威爾第的關係密切,隨後又發掘到浦契尼的潛能;里柯蒂出版了浦契尼幾乎所有的歌劇作品,

只有《燕子》(La Rondine, 1917)除外,由於當時家族事業交由朱利歐的兒子提托(Tito II Ricordi, 1865-1933)掌管,浦契尼與提托理念不合,憤而委託松佐尼歐出版。

32 William Weaver and Simonetta Puccini, The Puccini Companion.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1994), 76.

在盧卡處理母親後事的這段期間,浦契尼與他未來的妻子艾薇拉•傑米娜妮 (Elvila Gemignani, 後為 Elvila Puccini, 1860-1930)相識33,並一起回到米蘭,隨後開 始著手致力於下一部歌劇新作《艾德加》(Edgar)的創作,以阿福瑞德•牧瑟(Alfred de Musset, 1810-1857)的詩詞作為藍本,同樣由馮塔納擔任劇本寫作。馮塔納嘗試 以大歌劇(Grand opera)風格來創造一些戲劇化情節,結果導致劇本中「罪孽」與「純 潔」、「道德」與「反道德」元素的對比,欠缺妥善串聯,使整體劇情變得怪異而 不合理。34 由於劇本的缺失影響到浦契尼的創作,此劇於一八八九年四月二十一 日在史卡拉劇院(La Scala)首演後評價不一,普遍而言反應欠佳,有的樂評指出:「浦 契尼渴望做一些令大眾喜愛的效果,然而今天顯現出來的結果是它們還尚未純熟。」

35 有的評論則寫道:「《艾德加》是一位天才作曲家所創作的結晶,然而這位天才 尚未成熟;也許是他還沒意識到自己實際的潛能,以至於無法確實發揮他的特長。

儘管如此他仍然是一位天才,換句話說─耀眼而充滿創造力。」36

三、邁向成功的歌劇作曲家(一八八九至一八九六)

《艾德加》的失敗以後,浦契尼深刻了解到自己所擅長的是如《妖精之舞》

中的角色安娜(Anna)般,對於人物生動而細膩的描寫,並非《艾德加》大歌劇式的 壯麗雄偉,於是往後在劇本的選擇上更加謹慎。隔年初,浦契尼開始有意將法國 作家阿貝•佩沃(Abbé Prévost, 1697-1763)的小說改寫成歌劇《瑪儂•雷斯考》(Manon

33 艾薇拉•傑米娜妮(Elvila Gemignani, 後為 Elvila Puccini, 1860-1930)與浦契尼相識時,已結 婚並育有兩個孩子,她為了跟隨浦契尼而拋夫棄子離開盧卡;一八八六年生下兒子安東尼歐 (Antonio Puccini, 1886-1946),最終於一九〇四年與浦契尼完婚。

34 Gabriella Biagi Ravenni and Michele Girardi, ‘Giacomo Puccini,’ Grove Music Online, http://www.grovemusic.com (Accessed July 13, 2017).

35 Giovanni Battista Nappi, in La Perseveranza. (22-23 April 1889).

36 Alfred Soffredini, in La Gazzetta Musicale di Milano. (28 April 1889).

Lescaut)37;對於當時法國作曲家朱勒•馬斯內(Jules Massenet, 1842-1912)已經用了 同一部故事完成歌劇《瑪儂》,且在法國當地受到熱烈歡迎,浦契尼表示:「馬斯 內的音樂充滿法式性格,細緻又帶有梅呂埃(Minuet)風格;而我則會以義大利的角 度來詮釋這個故事─帶著滿腔的熱情。」38 因此浦契尼在選擇創作素材時,刻意 避開馬斯內寫過的故事情節,前後交由五位作家及詩人共同編寫、琢磨劇本39;至 於音樂的寫作上,浦契尼則認真處理華格納(Richard Wagner, 1813-1883)所認定的

「戲劇音樂」細節,結合了主題動機(Leitmotif)的技巧,與義大利對於音樂中戲劇 元素的理解,並以深刻的旋律線作為主軸。40 浦契尼為這部作品注入心力長達近 三年,他也聽從了出版商里柯蒂的建議,不再於上一齣歌劇失敗的地方:史卡拉 劇院上演,而是選擇位於杜林(Turin)的皇家劇院(Teatro Regio)。一八九三年二月一 日的首演,來自義大利各地的評論家紛紛湧入劇院,眾人對於《瑪儂•雷斯考》

的喜愛造成轟動及熱潮,當時最具權威性的樂評論道:「偉大的藝術價值;充滿張 力的音樂性、熱情和旋律;富有戲劇感」。41 《瑪儂•雷斯考》首演八天後,當代 歌劇大師威爾第的最後一齣歌劇《法斯塔夫》(Falstaff)緊接於史卡拉劇院首演,象 徵義大利歌劇領導人交棒進入下一個「浦契尼時代」。

《瑪儂•雷斯考》的成功,不僅為浦契尼鞏固了無可取代的義大利作曲家地 位,也讓他經濟狀況變得富虞,同年夏天浦契尼與家人遷往鄰近比薩的特雷德拉

《瑪儂•雷斯考》的成功,不僅為浦契尼鞏固了無可取代的義大利作曲家地 位,也讓他經濟狀況變得富虞,同年夏天浦契尼與家人遷往鄰近比薩的特雷德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