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光榮彌撒》樂曲分析與指揮詮釋

第一節 〈垂憐曲〉

〈垂憐曲〉(Kyrie) 為彌撒中五首固定部分(The Ordinary of Mass)的第一曲,

也是歷史最悠久的經文之一,與其相關的最早文獻在二世紀時已有紀載。87 到了 四世紀,教會制定了《宗徒憲章》(Constitutio Apostolica),將〈垂憐曲〉確立並正 式納入禮儀當中。〈垂憐曲〉的三句歌詞是來自古代的希臘禱文88,後經過翻譯成 為拉丁文,並一直保留在禮儀歌詞之中,當作彌撒一開始誠懇認罪的呼求,每句 分別呼求三次,共計九次呼求復活的基督。89

87 二世紀時,希臘哲學家兼歷史學家阿里安(Lucius F. Arrianus, 86-146),在他的著作《愛比克 泰德的論證》(Discourses of Epictetus)之第二章第七節中提及過:「……當我們祈求上主時,會求主 垂憐我們……」(…invoking God we say Kyrie eleison…)。

88 歌詞的希臘原文為 “Κύριε ελέησον, Χριστέ ελέησόν, Κύριε ελέησον”。

89 李振邦,《教會音樂》(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2002),27-28。

一、樂曲架構

《光榮彌撒》之〈垂憐曲〉共六十七個小節,為附有導奏以及尾奏的大三段 體(ABA’)曲式,全曲皆以四/四拍寫作。樂曲起始由絃樂奏出十三個小節的導奏 樂段後,第 14 小節合唱團接續導奏前半段的主題旋律,開始歌詞內容為「上主,

求祢垂憐」 (Kyrie, eleison)的 A 樂段(mm. 14-25)。接著經過一小節(m. 26)絃樂緊 湊的八分音符過門,進入力度及語調加重的「基督,求祢垂憐」(Christe, eleison) 之 B 樂段(mm. 27-43),其第二部分使用了導奏後半段的主題動機,並以極強音(ff) 的連續重音八分音符結束此樂段,而後隨即接著力度與音色轉柔的兩小節過門(mm.

44-45)。第三樂段 A’(mm. 46-57)則再現 A 樂段的歌詞與旋律,最後為十個小節的 尾奏(mm. 58-67),使整體樂章呈現前後對稱的架構。

本樂章以降 A 大調作為主要調性,當中導奏以及 A 樂段皆圍繞著此調性發展,

但在導奏後半段的和聲堆疊中些微預示了小調的和聲色彩與主題動機,而後 B 樂 段便轉到關係調 F 小調,A’樂段以及尾奏再度轉回主調。整體調性上的安排,依 循著歌詞的三段體型式,也以中段和前、後段兩段呈現對比(見【表 4-1-1】)。

【表 4-1-1】〈垂憐曲〉之樂曲架構表

樂段 小節 小節數 拍號 速度 主要調性 聲樂配置

導奏 1-13 13

4/4 Largetto

降 A 大調 (N/A)

A 14-25 12 降 A 大調 Chorus

過門 26 1 降 A 大調 (N/A)

B 27-43 17 F 小調 Chorus

過門 44-45 2 降 A 大調 (N/A)

A’ 46-57 12 降 A 大調 Chorus

尾奏 58-67 10 降 A 大調 Chorus

導奏樂段(mm. 1-13)共十三個小節,筆者依據其調性以及聲樂織度的變化,將 先現過,可分成 A-I(mm. 14-19)和 A-II(mm. 20-25)兩句平行樂句:A-I 樂句句尾的 和弦解決音與 A-II 樂句首音重疊於第 20 小節的第一拍,兩樂句可以再分成前後各 三小節的兩個小樂句,前半的調性主要從降 A 大調轉到降 B 小調主和弦;後者則 再從降 B 小調回到降 A 大調,形成兩組對稱的問答式樂句(見【表 4-1-3】)。A 樂

段的兩大樂句結束後,第 26 小節由絃樂演奏僅一個小節的過門,其中第一部小提

Kyrie eleison

SATB

和 B-II(mm. 35-43)兩個對比樂句,B-I 樂句的旋律動機主要是延續自 A 樂段,但是 更加強調小調和弦的色彩;B-II 樂句的主題和節奏動機則是取材自導奏-II 的絃樂 聲部(見【譜例 4-1-2】以及【譜例 4-1-3】)。調性上,B 樂段是以 F 小調的主和弦 以及下屬和弦進行為主,不過 B-II 的第 ii、iii 小句有過度到降 E 小調七級的減七 和弦上,再轉到其平行調降 E 大調解決,而後緊接著兩小節的過門,帶入主要樂 段中的再現部─A’樂段,也使調性再次回歸降 A 大調主和弦(見【表 4-1-4】)。

【譜例 4-1-2】〈垂憐曲〉導奏-I 樂句,第 9-11 小節:絃樂譜

【譜例 4-1-3】〈垂憐曲〉B-II 樂句,第 35-37 小節:合唱譜

【表 4-1-4】〈垂憐曲〉B 樂段分句表

Christe eleison SATB

V V

ii 31-34 f→f:V mp V

B-II

i 35-37 f:V→b

b

f

Christe eleison

SATB

最後的 A’樂段(mm. 46-67)亦可分為兩大樂句:A’-I(mm. 46-51)以及 A’-II(mm.

52-57)樂句,此兩個樂句與第一次出現的 A-I(mm. 14-19)、A-II(mm. 20-25)無論在 旋律、歌詞、聲部的織度或樂器配置上皆完全相同,算是完整地再次重現 A 樂段,

【表 4-1-5】〈垂憐曲〉A’樂段+尾奏分句表

鬆掉,漸弱並轉換情緒以準備進入音色溫暖柔和的 A 樂段(mm. 14-25)。

第 14-26 小節:第 14 小節為合唱團首次在樂曲中出現,指揮者在排練時需特 別練習樂句起始的整齊度,尤其句首 “Kyrie” 的發音,應清楚地以手勢及口型提 示子音 “k” 的發音與進入時間點,並與合唱團全體統一曲中所有 “eleison” 一字,

其中的母音 “e-i” 要在第幾拍轉換為 “i” (筆者傾向於在正拍後面轉換,使樂句聽 起來更加平順圓融,連貫至句尾 “son” )。而本樂章的速度標示雖然貫徹始終,但 在樂句與樂句之間的銜接仍有著速度上的轉換:第 19 小節開始速度漸慢,並於最 後一個八分音符稍微延長,再進入下一個新樂句。對於延長記號的處理,指揮者 可以在第 19 小節漸慢後的第四拍打分割拍,並將手勢靜止在延長的八分音符上;

當準備好進入下一樂句時,手腕輕柔而清楚地提起做為預備拍,接著打下第一拍 時即回到原始速度(a tempo)(見【譜例 4-1-4】)。

【譜例 4-1-4】〈垂憐曲〉第 18-20 小節:合唱譜

第 27-45 小節:第 27 小節起的 B 樂段,整體語氣顯得更為強烈一些,力度由 前段的弱音(p)增為中強(mf),且同樣須特別留意合唱團 “Christe” 子音 “k” 的整 齊度。〈垂憐曲〉的節奏型態大多以八分音符以及比之更長的時值音符組成,使得 整體音樂進行較為和緩且平順,而全曲節奏感最強烈之處:第 35-43 小節(取材自 導奏 9-11 小節)各部依序由弱起拍加入,以連續重音八分音符堆疊,指揮者應在正 拍時給予明確的拍點,使後半拍的重音能準時且肯定地進入,並在各聲部依序加 入時掌控好節奏的緊湊度,讓樂句保有持續往前行進的方向(見【譜例 4-1-5】)。

而曲中合唱團唯一出現十六分音符的男高音聲部,須在排練時特別練習第 33-35 小節(見【譜例 4-1-6】)(以及第 64 小節)的音準與歌詞咬字。

第 46-67 小節:46 小節開始為再現樂句,整體音量可以比第一次出現時(m. 14) 輕聲些,速度則稍微更流動,至第 53 小節漸強處開始將每個字節唱得更加深刻。

第 58 小節起的尾奏,指揮手勢盡可能平穩寧靜,各聲部依序堆疊加入的銜接處,

多以左手幫助長樂句的連貫與支撐,使旋律線條一氣呵成直到 65 小節第一拍結束;

65 至 67 小節由樂團演奏的最終樂句,則速度不轉慢(in tempo)地逐漸漸弱並消失。

【譜例 4-1-5】〈垂憐曲〉第 35-38 小節:絃樂譜

【譜例 4-1-6】〈垂憐曲〉第 33-35 小節:合唱團男高音聲部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