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光榮彌撒》樂曲分析與指揮詮釋

第二節 〈光榮頌〉

第二樂章〈光榮頌〉(Gloria) 也稱作「天使之歌」(Hymnus Angelicus),因為 經文首句「天主在天受光榮」(Gloria in excelsis Deo),是源自路加福音(Luke)第二 章、第十四節中記載天使在基督誕生之夜,歌唱於伯利恆天空的歌詞原句。90 西 元五三〇年,《歷代教宗大事錄》(Liber Pontificalis)91 裡已明訂將〈光榮頌〉列入 彌撒禮儀中,不過六九〇年以前皆使用希臘文字,在此之後才譯為拉丁文。古代 時,唯有當教宗和主教們舉行彌撒方可使用〈光榮頌〉,而一般神父僅能在復活節 及晉鐸紀念日上得到使用許可,這項規定直到十一世紀止被廢除。92 依歌詞內容 涵義,〈光榮頌〉架構的組成可分成三大段:首先第一段向聖父頌謝,歌頌上帝的 聖潔光輝;第二段讚揚聖子耶穌基督,向祂祈求寬恕與垂憐;第三段則再次歌頌 聖神,並以「阿們」(Amen,誠心所願之意) 作結尾。

一、樂曲架構

浦契尼在《光榮彌撒》中,特別著重於〈光榮頌〉的創作,使得第二樂章佔 了整部作品將近一半的篇幅及總時間長度;本曲共有五百三十一個小節,依經文

90 李振邦,28。

91 《歷代教宗大事錄》(Liber Pontificalis) 為天主教舉行大禮時使用的主教禮儀書,為目前最 古老的歷代教宗傳。

92 劉志明,《聖樂綜論》(台北:全音樂譜出版社,2000),150。

內容可將音樂分成九個風格迴異的樂段,分別是「天主在天受光榮」(Gloria in excelsis Deo) 之 A 樂段、「在地上的人享平安」(Et in terra pax) 之 B 樂段、「讚美 祢」(Laudamus te) 之 C 樂段、「感謝祢」(Gratias) 之 D 樂段、「天主在天受光榮」

(Gloria in excelsis Deo) 之 A’樂段、「主、天主」(Domine Deus) 之 D’樂段、「免除 世罪者」(Qui tollis peccata mundi) 之 E 樂段、「因祢是唯一聖者」(Quoniam tu solus Sanctus) 之 F 樂段以及「同著聖靈」(Cum Sancto Spiritu) 之 G 樂段所組成,並以

第二樂章〈光榮頌〉並沒有導奏,樂曲一開始直接進入 A 樂段的主題旋律;

A 樂段(mm. 1-62)共有六十二個小節,分為女聲演唱的 A-I(mm. 1-18)、男聲演唱的 A-II(mm. 20-36)以及合唱團全體四部的 A-III(mm. 42-62) 等三大樂句,這三個大樂 句皆可再各自分成兩個平行小樂句:以 A-I 樂段為例,兩個小樂句的前三小節由相 同音型的主題動機開始,後面再做不同的曲調發展(見【譜例 4-2-1】)。A-I 樂段 由女高音及女低音聲部唱出長十八個小節,輕快明亮的 C 大調主題旋律,緊接一 小節的過門直接從 C 音下移大二度,轉到降 E 大調的屬和弦,進入由合唱團男聲 聲部演唱的 A-II 樂段,其主題為 A-I 樂段調性往下降大六度的移調旋律(見【譜 例 4-2-2】)。

【譜例 4-2-1】〈光榮頌〉第 1-19 小節:合唱團女高音聲部譜

【譜例 4-2-2】〈光榮頌〉第 20-36 小節:合唱團男高音聲部譜

A-II 樂句的終止式結束在降 E 大調的屬和弦,轉為降 B 大調,並由小號以宏

excelsis Deo. SATB

V V V V

ii 50-62 V V V V

相較於明亮輕快的 A 樂段,B 樂段(mm. 63-99)的速度轉慢為行板(Andante),

且各聲部之間以和聲式織體為主,整段顯得寧靜而沉穩。B 樂段一開始兩小節的導 奏(mm.63-64),由女高音聲部與法國號以齊奏(唱)的降 A 音揭起此段序幕,接 著 B-I 第 i 小句(mm.65-68)由合唱團另外三部與絃樂帶出完整的「在地上的人享平 安」(Et in terra pax)歌詞,句尾再由女高音聲部以附點降 A 音延續和聲並重複「在 地上」(et in terra);第 ii 小句(mm. 69-72)則再次重複前樂句的聲部織度安排,整段 B-I 樂句以降 A 大調為主要調性發展,並以前後兩句對應問答的方式進行(見【譜 例 4-2-3】)。

【譜例 4-2-3】〈光榮頌〉第 63-72 小節:合唱譜

B-II 樂句(mm.73-83)分為三個小句,由合唱團女低音與男低音聲部,以交錯進 入的方式層層堆疊,將調性從降 A 大調輾轉經過 C 小調、F 小調,最後轉往降 E 大調;男高音聲部則以音階級進的手法支撐和聲的進行(見【譜例 4-2-4】)。B-III 樂句(mm.84-95)同樣分為三個小句,並加入女高音聲部,再將調性由降 E 大調,經 過降 A 大調、C 小調、降 E 大調,最終轉向 G 大調,整段 B-II、B-III 樂句的和聲 速度變換快速而緊湊。B 樂段結束前有著四個小節的過門(mm. 96-99),由銅管以

附點及三連音節奏,將 G 大調的和聲轉向降 A 大調的屬和弦,準備進入 C 樂段(見

C 樂段(mm. 100-137)歌詞共有四句,分別為「讚美祢」(laudamus te)、「稱頌 祢」(benedicimus te)、「朝拜祢」(adoramus te)以及「顯揚祢」(glorificamus te),因 此整段是充滿溫暖與崇敬的,主要調性以降 A 大調作為基底。C-I 樂句(mm.100-111) 可分為三個小樂句,第 i 與第 ii 小句為兩個平行樂句,各為數四小節;而第 iii、iv 小句則是經由前兩小句縮值而來,僅以後兩小節的級進下降音型做發展;因此相 較於第 i、ii 小句,第 iii 小句的音樂進行顯得更為緊湊(見【譜例 4-2-5】)。

【譜例 4-2-5】〈光榮頌〉第 104-109 小節:合唱四部與絃樂譜

C-I 樂句最後一小節以三個極強音(ff)結束,接著隨即轉入柔軟優雅的 C-II 樂 句(mm. 112-121)。C-II 樂句為極具歌唱性的第 i 小句(mm.112-116),以及滿富和聲 張力的第 ii 小句(mm.117-121)所組成;第 i 小句主題由女高音聲部,重疊著長笛、

雙簧管以及第一部小提琴,唱(奏)出以兩個下行級進音發展而成的主題旋律,

女低音以及男高音聲部與之相互應答,男低音聲部以長音支撐和聲進行,而小提 琴第二部、中提琴則以分散和弦予以伴奏,此段為 C 樂段最如歌似(cantabile)、旋 律線條清澈的樂句(見【譜例 4-2-6】)。第 ii 小句則每小節各部皆以持續堆疊上行 音的手法,同時伴隨著力度的增強(cresc.),將樂句逐漸延伸、擴充,準備進入再 現樂段的 C-III 樂句;以合唱四部為例,女高音聲部明顯地每小節向上級進二度音 程,女低音則以相同音型動機持續堆疊,男高音與男低音聲部節奏重疊則形成三 度音,同樣以一個小節為單位,連續八分音符的下行音階逐步音域攀升,將和聲 張力推至最高點(見【譜例 4-2-7】)。C-III 樂句(mm.122-127)的旋律動機是從 C-I 樂句而來,將之延長為六小節後進入尾奏樂段(mm.128-137),尾奏分為兩個平行小

【譜例 4-2-6】〈光榮頌〉第 111-117 小節:合唱四部與絃樂譜

句,同樣皆以 C-I 樂句的主題旋律為主,但是力度轉為極弱音(pp),最後兩小節僅 laudamus te, benedicimus te,

glorificamus te

SATB

glorificamus te, laudamus te glorificamus te,

adoramus te

SATB V V V V

由男高音獨唱之「感謝祢」(Gratias agimus tibi) D 樂段(mm.138-173),為全曲 第一次出現複拍子:十二/八拍。整體架構為附有導奏與尾奏的大三段體(ABA’) 曲式:純器樂演奏的導奏樂段(mm.138-140)以絃樂奏出情感豐沛的旋律線條,隨後 交接給單簧管延續綿長的樂句,其中低音管持續吹奏降 D、降 A 音交替的十六分 音符斷奏(staccato),使調性保持在降 D 大調和聲之上(見【譜例 4-2-8】)。D-I 樂 句(mm.141-146)由男高音獨唱帶出悠揚動人的主旋律(見【譜例 4-2-9】),絃樂在 四大拍的正拍上配以極弱音(pp)的撥絃,凸顯複拍子中三小拍為一組的律動感。D-I 樂句結束後,第 147 小節首先由木管吹奏與導奏相同的旋律,準備接入比 D-I 更帶 有小調色彩的 D-II 樂句(mm.147-160),由男高音以及器樂相互輪流演唱(奏)主 旋律,D-II 的前兩個小樂句與後兩個小樂句為平行樂句,前半段(m.147 與 m.154) 旋律皆相同但是後半段(m.150 與 m.157)轉到不同調性上,且第二次的情感更加濃 烈,且力度增強到極強(ff),充分道出心中滿溢的感謝、景仰之情。

接下來的間奏(mm.161-163)共有三個小節,依序由單簧管、雙簧管、長笛接連 著擔任主旋律演奏,絃樂配以更具流動性的伴奏音型與撥絃奏,男高音獨唱則僅 唱出兩個同音的感謝(gratias)一字,將 D-II 較為濃烈的情感平靜下來,準備回到再 現 D-I 主題旋律的 D-III 樂句(mm.166-171)。

【譜例 4-2-8】〈光榮頌〉第 139-140 小節:木管譜

最後的尾奏(mm. 172-173)由管樂反覆吹奏兩大拍為一單位的動機並不斷轉調, agimus tibi

Ten. solo agimus tibi

V V

篇幅龐大的第二樂章〈光榮頌〉在經過前面四段風格、速度、調性皆相異甚 遠的四個樂段後,浦契尼在此樂章的中間(第五、六樂段),安排了短暫再現先前出 現過的兩段主題旋律,分別為 A 樂段以及 D 樂段,再次加深聽者的印象,更使得 同一樂章中風格迴異的樂段之間,更具有關聯性與串連感。

A’樂段(mm.174-194)僅由一個大樂句組成,共二十一個小節,二/四拍;其素 材取自 A 樂段的第一大樂句,但是合唱織度由原本的女聲增加為合唱四部,力度也 由原先的弱音(p)增為極強音(ff),並且加入樂團所有樂器聲部,而絃樂的高、中音聲 部更以快速的三十二分音符重疊主旋律,強調再現的 C 大調主題;低音聲部則以穩 定且具有前進感的八分音符,以對位的方式支撐和聲進行,類似於巴洛克時期 (Baroque, 1600-1750) 「持續低音」(basso continuo)94 的寫作手法(見【譜例 4-2-10】)。

【譜例 4-2-10】〈光榮頌〉第 174-181 小節:絃樂譜

94 「持續低音」(basso continuo)為巴洛克時期重要的作曲手法之一,作曲家在樂譜上以數字 標示著和聲的進行,鍵盤樂器(如大鍵琴、管風琴)會在其指定的和聲架構上即興地演奏,而低音大 提琴、大提琴、低音管等樂器也在和聲內以穩定的節奏來加強低音部線條。

經 過 兩 小 節 由 法 國 號 吹 奏 的 過 門 (mm.195-196) 銜 接 後 , 進 入 到 D’ 樂 段 (mm.197-203)。其旋律素材取自 D 樂段的 D-II 樂句(mm. 147-160),拍號同樣是打 成四大拍的十二/八拍,但調性從原本的降 D 大調轉為 F 大調,並由絃樂同音齊 奏主旋律,合唱團四部則以音節式(一字節一音)小聲地唱出「天、天主、天上的君 王、全能的天主聖父」(Domine, Deus, Rex coelestis, Deus Pater omnipotens)等經文 內容。D’樂段與 A’樂段同樣僅以一個大樂句短暫再現之前的主題旋律,其中可分 成前後兩個對比的小樂句(mm.197-199 以及 mm.200-203),此兩個小樂句皆以一個 小節為單位,將相同的主題動機在不同調性上做模進。最後的過門(mm.204-205)

excelsis Deo SATB

V V V V

ii 182-194 V V V V

過門 - 195-196 C fmf (N/A) (N/A) V

D’-I

i 197-199 F→a pp

Domine, Deus, Rex coelestis,

Deus Pater omnipotens.

Domine,

Fili unigenite SATB

V V V V

Jesu Christe.

Domine, Deus, Agnus Dei, Filius Patris

V V V V

過門 - 204-205 C(→F) pp (N/A) (N/A) V V

E 樂段(mm. 206-272)共六十七個小節,為〈光榮頌〉中篇幅第二長的樂段,可 分為五個大樂句以及間奏、尾奏。E-I 樂句(mm. 206-213)由合唱團男低音聲部,重 疊著大提琴以及低音管,首先開啟此樂段的主題旋律(見【譜例 4-2-11】);E-II 樂句(mm. 214-225)則由合唱團四部以第 i 小句(mm. 214-217)為首(見【譜例 4-2-12】),

連續將音型向上的和聲、節奏模進三次,帶領整體音樂張力與力度愈趨飽和,進 入 E-III 樂句(mm. 226-233)合唱四部全體齊唱主題旋律。E-IV 樂句(mm. 234-248) 全段由合唱團女高音聲部擔任主題(時而重疊著木管聲部),樂團其餘各部則配以 伴奏音型或對聲部旋律。E-V 樂句(mm. 252-268)合唱團的低音聲部與高音聲部以 一小節之差輪流演唱主題,形成「卡農」(canon)風格(見【表 4-2-7】)。

【譜例 4-2-11】〈光榮頌〉E 樂段主題旋律

【譜例 4-2-12】〈光榮頌〉第 213-217 小節:合唱譜

【表 4-2-7】〈光榮頌〉E 樂段分句表

Qui tollis peccata mundi

B

miserere nobis

V V V V

iii 222-225 mf V V V V

E-III

i 226-229 F

mf

Qui tollis peccata mundi

SATB 齊唱

Qui tollis peccata mundi

S

Qui tollis peccata mundi

ST 齊唱

F 樂段(mm. 273-311)為 C 大調、莊嚴(Maestoso)的二/二拍,其前半段 F-I 樂

Quoniam tu solus Sanctus

SATB

V V

ii 281-288 G→D7

→G

quoniam tu

solus Dominus V V

G 樂段為〈光榮頌〉中篇幅最龐大的段落,共有二百〇三個小節,整體可分 為四大部分:第一段賦格(mm. 312-420)、第二段賦格(mm. 421-484)、第三段賦格 (mm. 485-514)以及尾奏(mm. 515-531),核心調性皆為 C 大調。

第一段賦格的第一大樂句:G-I(mm. 312-335)分為四個小句,分別由合唱團男

第一段賦格的第一大樂句:G-I(mm. 312-335)分為四個小句,分別由合唱團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