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自古以來,西洋藝術無論文學、繪畫、建築等各領域,皆不無以「宗教」作 為靈感啟發的泉源。而音樂歷史上諸多重大的音樂型式建立與革新,尤其與天主、

基督宗教息息相聯:縱觀中世紀「格雷果聖歌」(Gregorian Chant)1為天主教禮儀之 搖籃、神父桂多•達雷左(Guido d’Arezzo, 約 997-1050)為了幫助眾多信徒歌唱與 記憶,發明了手譜視唱法並確立今日的音符唱名2,而蓬勃創新至今的複音音樂, 其「固定部分」(The Ordinary of Mass)的五首歌曲3被有系統地建立以來,至今絕大 部分作曲家仍依循著此系統來創作彌撒,然而隨著時代的更迭,音樂史上歷代彌 撒的發展皆各自有其獨樹一格的呈現方式:由中世紀「格雷果聖歌」時期調式風 格的彌撒,至九世紀開始產生原始複音彌撒,再演變為十六世紀複音對位黃金時 代的「無伴奏合唱」(a Cappella)彌撒4 ,乃至賈科莫•浦契尼(Giacomo Puccini,

1 「格雷果聖歌」(Gregorian Chant)亦稱為「素歌」(plainchant),因其單音音樂、無伴奏的樸 素風格而得名,為羅馬天主教最早的禮拜儀式音樂。格雷果一世(Gregory I, 約 540-604 在位),為 天主教教宗,在位期間致力於教會儀式以及音樂的統一,將當時流行於基督教會的各種聖樂加以整 理、編撰成冊,並設立音樂學校(schola cantorum)來訓練教會人才,將宗教音樂推廣至其他地區。

由於格雷果一世對宗教音樂的重大貢獻,後世便將這些音樂命名為「格雷果聖歌」紀念他。

2 桂多•達雷左(Guido d’ Arezzo, 約 997-1050)為天主教本篤會的修士,也是中世紀時期義大 利的著名音樂理論家暨教育家,他根據格雷果聖歌〈聖約翰讚美詩〉(Ut Queant Laxis)的第一節歌 詞,採其每句開頭的第一音成為唱名,即 ut-re-mi-fa-sol-la,訂定出了最早的唱名法。

3 即為一般彌撒中的五個樂章:〈垂憐曲〉(Kyrie)、〈光榮頌〉(Gloria)、〈信經〉(Credo)、〈歡 呼歌與迎主曲〉(Sanctus e Benedictus)以及〈羔羊讚〉(Agnus Dei)。

4 李振邦,《教會音樂》(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2002),23-25。

1858-1924)身處的十九世紀末期,彌撒受到當時的交響曲以及歌劇影響,作曲家開 始採以優美而富戲劇性的旋律線條、樂曲編制擴充為有著獨唱、重唱、以及混聲 合唱,再配以氣勢磅礡的管絃樂團演出,此時有如交響曲式風格的彌撒,已幾乎 淡化了原始會眾敬拜天主的嚴肅氛圍。

浦契尼出身自音樂世家,儘管後人皆以「歌劇大師」來稱頌他於歌劇創作上 的傑出成就,其實身為音樂家族第五代子嗣,年少時期的浦契尼揹負著前四代皆 為教堂音樂貢獻己力的長輩期許,也曾經以成為一位「宗教音樂作曲家」作為人 生矢的,因此他於義大利盧卡(Lucca)的帕契尼音樂專科學校(Istituto Musicale Pacini)就學的期間(1874-1880),音樂創作便以宗教作品為主要導向,然而往後他在 歌劇領域的成就過於閃耀,使得這些早期宗教作品相較鮮為人知。而《光榮彌撒》

一作即是浦契尼在邁向歌劇之路以前,以一位「宗教音樂家族繼承人」身份,所 譜寫出最具代表性的顛峰之作,當時年僅二十二歲的浦契尼,也算是完成了自身 宗教音樂創作的最後一個重要里程碑。

筆者於就讀研究所期間,跟隨著指導教授孫愛光博士,參與並觀摩多場由指 導教授指揮的大型合唱暨管絃樂作品演出與排練,引發了對大型合唱作品的興趣,

並期望能夠深入探究及親自指揮、完整演出一部相關作品,於是開始搜尋並聆聽 大量的宗教合唱音樂,而最終筆者選擇浦契尼的《光榮彌撒》作為研究主題。本 論文研究動機分為三點:

一、對此作的喜愛:筆者對於《光榮彌撒》中優美、饒富歌唱性的旋律線條,

以及各樂章之間鮮明的風格對比極為印象深刻,除欽佩二十二歲浦契尼的 驚人才華之外更是對此作喜愛不已。

二、此作為傳統拉丁經文歌詞:《光榮彌撒》的歌詞內容採用傳統拉丁文彌撒

經文,拉丁文發音較單純且國內歌者對此並不陌生;對於初學指揮者而言,

筆者認為自己較有把握能夠充分掌握並適當詮釋此曲。

三、期盼本論文能夠提供未來國內研究浦契尼早期作品者,重要的參考資訊:

筆者在選擇曲目期間,希望能夠對《光榮彌撒》有更深入的了解而開始著 手蒐集資料,才發現關於此作的研究甚少,不僅國內沒有專書或學位論文 探究過此一主題,有關於浦契尼的專書大多著重於其歌劇相關貢獻,關於

《光榮彌撒》的創作歷程或樂曲概述,也僅在作曲家早期的生平敘述中簡 略帶過;而國外的參考書目僅能從幾本專研浦契尼的專書中,略尋蹤跡來 拼湊出相關訊息。想當然爾關於各樂章的詳細曲式分析更是無疾而終,只 以概論的方式瑣碎地簡介各段落特色。近年來,《光榮彌撒》其實在國內 並不乏演出,但其樂曲解說受於節目冊的版面限制,也無從得知關於其創 作背景較完整的資訊。因此,筆者希望能夠藉由多方收集而來的資料,整 理出一個脈絡較為連貫、關於浦契尼年輕時期創作宗教音樂作品的契機,

並經由分析樂曲、實際排練與展演,來撰寫樂曲架構探究及個人詮釋見解,

得以完成此一論文。

針對作曲家浦契尼之生平探究,以及有關《光榮彌撒》的創作背景與歷程,

筆者至師大總圖書館、國家圖書館及表演藝術圖書館蒐集相關西文專書,其中以 專研浦契尼的權威學者莫斯可•卡納(Mosco Carner, 1904-1985)的學術專書《浦契 尼:批判傳記》(Puccini: A Critical Biography)、以及由浦契尼的孫女賽蒙內塔•浦 契尼(Simonetta Puccini, 1929-)與義大利文翻譯專家威廉•威爾(William Weaver, 1923-2013)共同主編的《浦契尼手冊》(The Puccini Companion),此兩本著作為主

要參考依據:前者就人本、藝術家、作品等三大層面對浦契尼做深入探討5,後者 則提供許多關於其家族與生平等詳盡資訊;對於「彌撒」註解以及各樂章的歌詞 翻譯,則主要參考自李振邦神父撰寫的《教會音樂》一書,另再輔以「線上新葛 羅夫音樂辭典」(New Grove Music Online)之網路資訊加以探究。

音樂會籌備初期,筆者自網路上找尋到線上資料的舒茲版本(Ingo Schulz)總譜,

以及透過愛樂好友借到里柯蒂(Ricordi)出版的合唱譜,並再自行向國外訂購卡魯斯 版本(Carus)的總譜、合唱譜以及各器樂分譜。經由審慎比較三個版本後,決定選 擇保有作曲家原創性,且具有各部完整分譜的卡魯斯版做為展演版本,並於二〇 一七年四月二十一日在師大古蹟音樂廳指揮演出《光榮彌撒》全曲;而本論文的 譜例摘錄,則以版面較為清晰的舒茲版總譜為主要依據。演出當時趨於有限的團 員、時間與經費,最終決議以兩位獨唱者、合唱團、室內絃樂團、鋼琴(由 Paul Horn 改編)以及定音鼓演出,期許未來尚有機會,能夠以完整的管絃樂團編制呈現。

本論文共分為五章探究浦契尼之《光榮彌撒》:第一章「緒論」闡述此論文的 研究動機、研究方法與研究範圍;第二章「作曲家背景探究」分作兩節,第一節 簡述浦契尼音樂家族歷代長輩於宗教音樂上的成就,何以使第五代的浦契尼肩負 宗教音樂傳人重任,第二節則追溯作曲家本人的音樂學習歷程與創作生涯;第三 章「《光榮彌撒》概析」分為四節,分別探究浪漫後期彌撒之發展,以及本曲之創 作背景與演出歷程,再者分析樂曲整體架構、編制以及人聲各部音域,最後則是

《光榮彌撒》在浦契尼日後聲樂、歌劇作品所遺留的蛛絲馬跡;第四章「《光榮彌 撒》樂曲分析與指揮詮釋」為本論文之重心,共分為五節,依序論述五個樂章之 樂曲架構剖析與指揮詮釋;第五章為本論文之總結;最後則是參考資料以及附錄。

5 本專書共分為三大部分探究浦契尼的一生與創作:1. “The Man”, 2. “The Artist”, 3. “The 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