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光榮彌撒》樂曲分析與指揮詮釋

第五節 〈羔羊讚〉

〈羔羊讚〉(Agnus Dei)拉丁語意謂「上帝的羔羊」,此比喻源自古猶太教在踰 越節時屠宰小羊115,將羊血塗於門戶上的獻祭儀式,指出耶穌基督為全人類贖罪 所做的犧牲。在彌撒禮儀中,〈羔羊讚〉是在「分餅禮」時詠唱的經文116,此時會 伴隨著謙虛地呼求天主羔羊「垂憐我們」(miserere nobis)以及「賜予我們平安」(dona nobis pacem),因此〈羔羊讚〉與〈垂憐曲〉的性質十分相近,皆為禱文式的請求,

不過由於它已將近彌撒禮儀的尾聲且更接近領主階段,因此較〈垂憐曲〉更出於 內在呼求。117

〈羔羊讚〉起源於東方的希臘禮儀,也是除了〈信經〉之外,最晚被列入拉 丁彌撒中的部份,且就某些層面來說也是最不受到嚴格的教規影響,據說於七世 紀末時,由教皇塞爾吉斯一世(Pope Sergius I, 687-701 在位)開始將它引進,做為分 餅時所唱的頌歌(Confractorium)。118 在當時,經文的三次呼求為完全相同的呼求,

直到第十世紀時才將第三次的呼求略做改變,將前兩次的尾句「求祢垂憐我們」

改為「求祢賜給我們平安」,不過浦契尼在此曲中為了呈現前三段裡,兩位獨唱者 與合唱團對稱的相互應唱,仍然在第三句保有「求祢垂憐我們」,直到最後一段才 是「求祢賜給我們平安」。

115 踰越節為猶太教節日─《舊約聖經》中〈出埃及記〉的第十二章二十五至二十七節中寫道,

第一次的逾越節是當時以色列人在埃及的時候,受到埃及人的苦役,而上帝擊殺埃及人,越過以色 列人的房屋、救了以色列人,並帶領以色列人離開埃及,脫離奴役的身分。

116 「分餅禮」為重現耶穌基督在被釘上十字架的晚上,與十二位門徒共進最後晚餐時的情景;

在禮儀中將一個餅分成多份,表示教友以此來代表會眾是一體(《哥林多前書》第十章第十七節)。

117 李振邦,33-34。

118 Richard L. Crocker and David Hiley, ‘Agnus Dei,’ Grove Music Online, http://www.grovemusic.com (Accessed October 13, 2017).

一、樂曲架構

1-36)、B(mm. 37-51)兩大段,另加上三小節的簡短尾奏(mm. 52-54),而前述提及 的三句相同呼求則歸整為 A 樂段中的三大樂句(見【表 4-5-1】)。

A 樂段共三十六個小節,依照其中的三段相同歌詞內容分為三大樂句:A-I(mm.

1-12)、A-II(mm. 13-24)以及 A-III(mm. 25-36),這三句皆均等共為十二小節,樂句 結構上各自再分為三個小樂句,前二句的主旋律為獨唱者,後一句則是合唱團,

由獨唱者先演唱八小節「除免世罪的天主羔羊」(Agnus Dei, qui tollis peccata mundi) 的主題後,再交由合唱團四部以和聲式的織度接續「求祢垂憐我們」(miserere nobis)。 qui tollis

peccata mundi Ten. solo

V V

ii 6-9 bdim→e

miserere nobis

V V qui tollis

peccata mundi Bar. solo

V V

ii 18-21 bdim→e

miserere nobis

V V qui tollis

peccata mundi Ten.+ Bar.

soli

V V

ii 30-33 bdim→e

miserere nobis

V V

隨後合唱團進入將調性轉回 C 大調;而 A-III 樂句的和聲進行與 A-I 樂句完全相同, 成了教會終止式(Plagal Cadence, IV→I),而尾奏則延續 C 大調主和弦的和聲結束全 曲 (見【表 4-5-3】以及【譜例 4-5-1】)。

→dhalf-dim7

→G7→C

【譜例 4-5-1】〈羔羊讚〉第 49-54 小節:合唱四部與絃樂譜

二、指揮詮釋

〈羔羊讚〉的歌詞主要呼求天主羔羊「請垂憐我們」(miserere nobis)以及「賜 予我們平安」(dona nobis pacem),因此應用一種謙卑、內省、平靜的心情傳達音樂,

而浦契尼在此樂章中安排以兩位獨唱者與合唱團穿插演唱的方式,來呈現出聲樂 織度的對比,且不同織度的音型和旋律設計上,也使心境稍有轉折。〈羔羊讚〉全 樂章的力度皆保持在弱音(p)到極弱音(pp)之間,沒有過多的情緒起伏;速度同前面 的〈迎主曲〉一樣是小行板(Andantino),不過在此樂章作曲家有明確標出確切速度:

q

=76,因此應比〈迎主曲〉再緩和一些。以下將以小節數分段依序闡述〈羔羊讚〉

各段落的表現技巧:

(一) A 樂段 (mm. 1-36)

第 1-13 小節:〈羔羊讚〉的開頭由絃樂演奏兩拍的短小導奏後,隨即由男高音 獨唱開啟主旋律,因此前一樂章結束後,雙手保持停留在空中以延續音樂的凝聚 力和情緒,待定好速度後給予絃樂一拍預備拍即開始,此預備拍的反彈須清楚且 在速度內,才能使絃樂明瞭速度並整齊地一起奏出。關於絃樂此段的伴奏音型(見

【譜例 4-5-2】),筆者希望能呈現出輕巧、溫柔、富有彈性的音色,因此建議絃樂 能盡量靠指板(fingerboard)演奏並且弓毛稍微傾斜,發出像是加上弱音器 (con sordini)般較暗、柔和的音色;大提琴每個四分音符之間稍微斷開;低音大提琴撥 絃則盡可能地輕巧,配以些微的抖音。男高音獨唱者進入後,仍然繼續保持平靜 而沉穩的三大拍,不過可以隨著獨唱者語韻的起伏稍做一些速度彈性;第 4 小節 法國號加入,是與獨唱者相呼應的對聲部,可多以左手幫助它支持平穩而綿長的 氣流。第 19 小節合唱進入時的 “miserere” 務必整齊,其中 “s” 以 “z” 發音較不 會過於突兀,而這段樂句木管也重疊著合唱團一樣的旋律,因此要留意木管的音 量不可以蓋過合唱,須以聽清楚合唱團的歌詞為原則。

【譜例 4-5-2】〈羔羊讚〉第 1-4 小節:絃樂譜

第 13-36 小節:第二句(mm. 13-25)與前句的表現方式相似,但是改由男中音獨 唱先演唱旋律,後面同樣轉由合唱團接續;而調性則從前面的 C 大調轉為 A 小調,

因此這句的氣氛可以更為黯淡一些;此外,進入第二句之前一小節標示著術語

“stentando” ,意指艱難、吃力而遲緩的,因此第二句可以表現出內心糾結的感覺

─音與音之間的間隙更為稠密,而指揮者在拍點與拍點之間的線條,則多加一點 反向的拉力。第三句(mm. 25-37)再次回到第一句較為明亮、輕快的色彩,而這次 的前半段是由男高音與男中音獨唱一起演唱,兩部之間經常出現三度及六度音程 的和聲,排練時須特別留意兩聲部的聲音均衡與穩定度。

(二) B 樂段 (mm. 37-51) 與尾奏 (mm. 52-54)

第 37-49 小節:37 小節開始歌詞為「求祢賜予我們平安」,兩位獨唱者與木管 的旋律音型也開始不同於前面二分法的八分音符,轉為更綿密的三連音音型,然 而絃樂的伴奏仍然保持樂曲開頭交錯的八分音符,因此這段會有「二對三」的拉 扯感出現。對此,指揮者的右手仍要繼續維持三拍子的律動,左手則多一些長線 條的支撐,並且留意音樂情緒不能過於激動,三連音以溫婉的音色輕柔、圓滑地 帶過即可,若特別強調會使得樂句顯得沉重,因此將音節的重音放在四分音符以 及二分音符的 “pa” 字上 (見【譜例 4-5-3】)。自 37 至 49 小節,樂句以四小節為 一單位,盡量使旋律線條綿長。

【譜例 4-5-3】〈羔羊讚〉第 37-41 小節:男高音與男中音獨唱譜

第 49-54 小節:曲末合唱團以極弱音(pp)輕聲、近乎呢喃地唱出最後一句歌詞

「賜予平安」(dona pacem),其中需特別用左手幫助支持內聲部以及低音管的流動 音型(見【譜例 4-5-4】),並把詞尾的’’m’’收成鼻音,同時也不斷地逐步降低音量,

將手部動作盡可能縮小而輕;至最後三小節的尾奏時,木管的三連音極輕聲地浮 現,而速度直到倒數兩拍才能稍微拉慢以免音樂性停滯;曲終,拍點輕點到、反 彈後便靜止,將最後一顆音符凍結於一片祥和與寂靜之中。

【譜例 4-5-4】〈羔羊讚〉第 49-52 小節:合唱譜